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China’s typical regions:A meta-analysis
1
作者 LI Mingming XU Guangzhi +2 位作者 YANG Kaicheng DAI Fuqiang ZHOU Ping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5,共13页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imate.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ESWCMs,such as micro basins tillage and contour tillage)are widely understood,includ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reducing to a certain extent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llage.While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ina’s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Methods]We reviewed literature from Web of Science,Scopus,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using terms like“Conservation practice”“Contour tillage”“Runoff”“Sediment”“Erosion”and“China”and retained literatures based on criteria such as natural o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runoff or soil loss data,reported replications and statistics,recorded factors like location and slope,and at least two data pairs per group.Ultimately,49 literatures were select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n different ESWCMs and identify the slope and precipitation for the greatest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 by calculating the log response ratio(LRR).[Results]The three region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s varie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limate,terrain,and soil properties:1)ESWCMs applie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in reducing runoff and soil loss(66.65%runoff and 75.83%sediment),followed by those applied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39.98%runoff and 58.30%sediment)and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16.36%runoff and 32.44%sediment).2)Micro basins tillage(MBT)(71.79%runoff and 87.03%sediment)no-tillage with mulch(NTM)(17.30%runoff and 32.51%sediment),collecting soil to form a ridge with no-till(CSNT)(55.78%runoff and 71.36%sediment reduction)were the most effici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ontrolling water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respectively.3)The slope gradients ranged from 0-3°,>3°-5°and>10°-15°(0-3°:97.09%;>3°-5°:74.62%;and>10°-15°:39.41%)caused the largest reduction of runoff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Meanwhile,the effects of sediment reduction were the most obvious,ranging from 0-3°,>10°-15°,and>20°-25°(0-3°:89.32%;>10°-15°:75.94%;and>20°-25°:67.25%).4)The effect of ESWCMs under rainstorms wa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effect on runoff reduction under light rain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was the most obvious,but it failed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in sediment reduction.[Conclusions]The results provided optim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for three regions,different slopes and different rainfalls,and provided data support for reducing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los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UNOFF SEDIMENT water erosion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
2
作者 梁文俊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局限性,重点关注管理不足、监测体系不完善以及科研与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建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数据收集与监测手段,并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科学评估... 为促进水土保持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局限性,重点关注管理不足、监测体系不完善以及科研与技术创新滞后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建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数据收集与监测手段,并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以科学评估水土保持措施的实际效果及其长期影响,促进水土保持的科学决策。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综合数据监测,为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从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水土流失问题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平衡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侵蚀 植被覆盖 评价体系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若干思考
3
作者 沈雪建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9期1-4,34,I0005,共6页
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利部近期以县域为单元组织开展了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作,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项目落地,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提升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利部近期以县域为单元组织开展了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工作,以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项目落地,探索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提升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从项目建设的目标、项目的选择、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在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了思考。主要结论: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一是要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筑牢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根基;二是要以生态产品转化交易为路径,激活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三是要以投入循环机制为保障,促进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四是要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导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项目时,应首先考虑仍然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区域,其次是形成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具有市场转化潜力,再次是对周边地区或小流域能够形成示范效应。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以水土保持为主导布局综合性开发利用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产品转化交易方案同步设计、统筹安排使用不同来源资金。制度建设方面包括构建跨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产权制度、建立水土保持投入循环机制及完善一体化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一体化推进 工程建设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保持率的甘肃省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被引量:1
4
作者 吕文强 马红斌 +2 位作者 张煜 马涛 董彦丽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3期63-66,I0005,共5页
为进一步精准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值、远期目标值,探究甘肃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水土保持对策和措施布局,结果表明:8个三级区水土保持率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1.38%~80.76%、54.02%~87.65%,其... 为进一步精准落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根据甘肃省水土保持率现状值、远期目标值,探究甘肃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水土保持对策和措施布局,结果表明:8个三级区水土保持率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1.38%~80.76%、54.02%~87.65%,其中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现状值(80.76%)最高,陇南山地保土减灾区远期目标值(87.65%)最高,河西走廊农田防护防沙区现状值和远期目标值均最低;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与现状值的差值为0.66~18.30个百分点,其中晋陕甘高塬沟壑蓄水保土区最高,若尔盖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最低;主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体现在农田防护和防风固沙、蓄水保水和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等方面,据此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天然牧草地、森林、河湖湿地保护为主的自然生态修复,以及量水而行的农田防护等防治策略和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措施布局 水土保持率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雨型下水土保持措施对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5
作者 郑宇 李力 丁文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7-93,101,共8页
明确不同雨型条件下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特征可为评估紫色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紫色土区10个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的37场降雨的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依据平均雨强(I_(ave))、最大3... 明确不同雨型条件下紫色土坡面产流产沙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特征可为评估紫色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紫色土区10个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的37场降雨的产流产沙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方法,依据平均雨强(I_(ave))、最大30 min雨强(I_(30))、降雨历时(T)、降雨侵蚀力(R_(r))指标划分降雨类型,分析不同雨型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37场降雨可划分为5种雨型,包括Ⅰ型(弱侵蚀、小雨强、长历时)、Ⅱ型(中弱侵蚀、中小雨强、中长历时)、Ⅲ型(中侵蚀、中雨强、中历时)、Ⅳ型(中强侵蚀、中大雨强、中短历时)、Ⅴ型(强侵蚀、大雨强、短历时),其中Ⅲ型为引起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雨型,该雨型导致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是另外4种雨型的1.2~6.4倍和2.7~19.4倍。②农地窄面埂沟梯地种植和台地种植分别在小雨型(Ⅰ、Ⅱ型)和大雨型(Ⅳ、Ⅴ型)条件下减流效益最佳,主要是由于梯地能有效拦截低雨强、小雨量降雨的径流泥沙,而在大雨量、高雨强的降雨条件下,梯地易蓄满,台地能更有效拦截径流泥沙;其次,林地隔离草带在Ⅰ型降雨条件下的减流效益最佳,主要是由于草带能有效减缓其径流流速,促进下渗和泥沙沉积。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紫色土区的降雨-水沙关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雨型 产流产沙 水土保持措施 径流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吉县清水河径流输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谢宇 魏天兴 +1 位作者 张晓明 缪今典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为探究多种措施综合影响下清水河径流输沙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收集1950年以来的降水、径流、输沙及水土保持数据,应用突变检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相关公式法明确径流输沙突变点,计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与水土保持措施的... 为探究多种措施综合影响下清水河径流输沙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收集1950年以来的降水、径流、输沙及水土保持数据,应用突变检验、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相关公式法明确径流输沙突变点,计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清水河径流量、输沙量显著持续减少,输沙变化对于梯田、淤地坝面积的增长更为灵敏,而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五大措施综合变化;退耕还林之前的人类活动对径流和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6.71%和81.60%,退耕还林实施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8.68%和96.33%,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效益值为76.59%,减沙效益值为99.79%,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河流输沙作用远高于对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输沙 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上游侵蚀性降雨特征及水保措施对坡面水土流失的影响
7
作者 王玥欢 颜婷燕 +4 位作者 魏商 赵娅娜 徐发军 王云琦 程金花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共10页
[目的]探索密云水库上游降雨类型和不同水保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为该研究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石匣坡面径流场2014—2022年92次侵蚀性降雨实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而揭示侵蚀性降雨下不同措... [目的]探索密云水库上游降雨类型和不同水保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为该研究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石匣坡面径流场2014—2022年92次侵蚀性降雨实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而揭示侵蚀性降雨下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1)研究区2014—2022年共观测到92次侵蚀性降雨事件,年均侵蚀性降雨量为311.27 mm,侵蚀性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2)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划分为3类:Ⅰ雨型(长历时、大雨量、小雨强)、Ⅱ雨型(短历时、小雨量、大雨强)、Ⅲ雨型(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Ⅱ雨型发生频次最高。(3)不同措施小区的水土保持效益有所差异。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与裸地相比,高覆盖度草地(苜蓿)、鱼鳞坑(侧柏)、土坎梯田(玉米)小区水土保持效益最佳;而耕作措施小区没有起到减流减沙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4)各措施小区产沙量与最大30 min雨强呈一定的正相关,产流量与降雨侵蚀力呈一定的正相关,但与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最大30 min雨强和降雨侵蚀力是影响该区域不同水保措施坡面产流产沙的关键指标。高覆盖度植被措施和多种措施相结合的配置模式是减少坡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因此要因地制宜、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达到水土保持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保措施 侵蚀性降雨 产流产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特征及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8
作者 王璞 任宗萍 +3 位作者 马晓妮 王凯博 董彭蓓 贺国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64,共10页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的拦蓄效益。[结果]各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溶解性碳浓度随降雨过程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溶解性碳流失通量均较裸地显著降低(p<0.05),且以溶解性无机碳流失为主,其贡献碳流失量的79.5%~83.1%;草地、上梯下草、梯田和上梯下裸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的拦蓄效益分别为76.9%、56.3%、47.6%和18.0%;坡面产流量是影响溶解性碳流失通量的决定因素,碳流失量与产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深化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碳流失过程的认识,为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碳汇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溶解性碳 流失过程 拦蓄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9
作者 韩晓 张永娥 张晓明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为揭示水土保持措施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典型流域实测核素137Cs和有机碳组分数据,分析了侵蚀-沉积区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侵蚀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侵蚀区土... 为揭示水土保持措施作用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典型流域实测核素137Cs和有机碳组分数据,分析了侵蚀-沉积区有机碳组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侵蚀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侵蚀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值较低(5.45 g/kg),坡向是有机碳组分占比的主要影响因子;侵蚀区20~30 cm土层有机碳组分含量与侵蚀模数相关性最好,粗细颗粒态有机碳含量与侵蚀模数相关性显著(p<0.05),各有机碳组分的优先冲刷顺序差异较小;相比于侵蚀区,沉积区有机碳组分含量降低,泥沙来源和有机碳矿化对其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认识自然-人为双源驱动下的土壤有机碳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以固碳效益提升的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有机碳组分 侵蚀模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坡面小区侵蚀性降雨标准
10
作者 张继永 肖玉玲 +1 位作者 邹伟婷 信忠保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目的]为厘定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径流小区发生产流产沙的场次降雨侵蚀性降雨标准,并探究侵蚀性降雨标准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黄土丘陵区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桥子沟试验场17个标准径流小区的2011—2020年降雨产流产沙观测资料,采用频... [目的]为厘定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径流小区发生产流产沙的场次降雨侵蚀性降雨标准,并探究侵蚀性降雨标准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黄土丘陵区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桥子沟试验场17个标准径流小区的2011—2020年降雨产流产沙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分析法和泥沙连通性IC值,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侵蚀性降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水土保持措施减小不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与对照小区相比,草地和林地小区的产流产沙下降最明显,减沙率分别为80.39%和79.78%,农地减沙率明显小于草地和林地,仅为47.41%;水土保持措施提高侵蚀性降雨标准,对照小区侵蚀性降雨标准为场次降雨量11.62 mm,而林地和草地的标准分别为18.26、18.08 mm,农地居中,为13.76 mm;侵蚀性降雨标准与产流场次数、连通性指数(IC)、径流系数等指标呈负相关,侵蚀性降雨标准越大,IC值越小,径流系数越小,水文连通性越弱。[结论]经过水土流失治理后,坡面的水文连通性降低,侵蚀性降雨量减小,产流能力显著下降,而侵蚀性降雨标准显著上升,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间存在差异。研究揭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侵蚀性降雨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黄土高原坡面水土流失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坡面产流产沙 侵蚀性降雨标准 水土保持措施 泥沙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正雷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3期59-62,共4页
本文通过探讨农业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分析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水分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提升土壤肥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传统耕作习惯固化、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变化影响及农民认知局限等挑战,提出推广现代化... 本文通过探讨农业耕作措施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分析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水分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提升土壤肥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传统耕作习惯固化、地形复杂多变、气候变化影响及农民认知局限等挑战,提出推广现代化耕作技术、设计适应性耕作方案、建立耕作措施效果监测体系和加强水土保持教育等提升路径。以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 土壤结构 土壤水分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 现代化耕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高文君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7-8,12,共3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该技术在水土流失预测、土壤侵蚀评估以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等关键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基于实际案例,展现了神经网络技术在水土保持实践中的显著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 文章简要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该技术在水土流失预测、土壤侵蚀评估以及水土保持措施优化等关键方面的具体应用情况。基于实际案例,展现了神经网络技术在水土保持实践中的显著成效,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可为神经网络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预测 土壤侵蚀评估 措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厂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研究
13
作者 李晓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57-60,共4页
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水泥厂建设项目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在水泥厂项目中具有关键作用。文章深入探讨水泥厂项目的特点及其水土流失状况,详细阐述水... 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水泥厂建设项目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在水泥厂项目中具有关键作用。文章深入探讨水泥厂项目的特点及其水土流失状况,详细阐述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的原则、适宜植物种类的筛选以及具体的配置方案,旨在为水泥厂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植物措施配置策略,实现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厂项目 水土保持 植物措施 配置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无人机影像样本库构建方法研究
14
作者 柴鹏 董静 +3 位作者 丁翼星 刘志强 吴清泉 王昌辉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8-12,41,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入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新技术提高无人机影像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的识别精度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训练优化深度网络模型极其依赖大量且高精度的样本,这是实现不同类型水土流... 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入深度学习、大模型等新技术提高无人机影像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的识别精度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训练优化深度网络模型极其依赖大量且高精度的样本,这是实现不同类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智能化识别的关键基础资料。本文利用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在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中获取的海量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以及部分人工解译的矢量文件,研究了点、线、面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的样本标注方法,建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影像样本库。经过样本的自动生成、样本库的清洗与扩充以及样本类别调整,最终样本库共含有点状措施样本11类2289个,线状措施样本8类32342个,面状措施样本7类34645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影像 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 影像样本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测算
15
作者 丁禹 李勇 罗松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2,共10页
基于贵州省2011年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和2012—2022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采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法首次对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为6368.44万t/a;各项指标中... 基于贵州省2011年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和2012—2022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采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法首次对贵州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截至2022年,全省水土保持碳汇能力为6368.44万t/a;各项指标中水土保持乔木林地、封禁治理林地、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效益碳汇能力比例较大,合计达91.70%;水土保持年新增碳汇能力总体呈正增长趋势;各市(州)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是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州>遵义市>六盘水市>黔南州>安顺市>黔东南州>贵阳市。这表明,水土保持碳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从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水土保持碳汇能力比例大的市(州)也是国家和省、市县治理水土流失投入较多的区域。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强的区域分布在水土保持措施较为集中的区域,具备更早实现碳中和的潜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贵州水土保持碳汇核算体系提供参考,对推动水土保持碳汇开发与交易、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碳汇 计量 评估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保措施下红壤坡地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
16
作者 梁媛 陈晓安 +2 位作者 伍冰晨 奚同行 徐晓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方法,针对果园清耕对照、植物措施(M_(1))、横坡间作(M_(2))、顺坡间作(M_(3))、梯田工程措施(M_(4))、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系统分析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特征。[结果]研究区雨型构成以短历时、大雨强的前峰型(发生频率41.18%)和中历时、中雨强的中峰型(47.06%)为主,长历时、小雨强的后峰型占比最小。植物措施(M_(1))与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均能显著减少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前峰型下,M_(1)径流深、泥沙流失量分别削减61.2%,91.3%,M_(5)削减58%,94%;中峰型下,二者径流深削减70.6%和54.2%,泥沙量削减80.8%和82.6%;后峰型中,M_(1)仍削减径流深60.5%和泥沙量74.7%。氮磷流失控制方面,M_(1)和M_(5)显著降低了所有雨型下的总磷浓度,其中,前峰型分别削减32.5%和36.1%,M_(5)对总氮削减达16.3%~21.3%。顺坡间作(M_(3))因垄向与坡向一致,前峰型下泥沙量(0.424 kg)和总磷浓度(0.127 mg/L)较CK增加42.3%和53.0%,加剧了侵蚀风险。[结论]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中,植物措施和梯田工程+植物措施通过植被截留与工程截蓄作用,可高效阻控多雨型下的水土流失,在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讨
17
作者 汪三树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29-32,I0007,共5页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动地表强烈、开挖土石方量大等,因此项目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基于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施工方法,将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区划分为区间工程防治区、车站工程防治区、停车场工程防治区、车辆段工程防治区、变电所工程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6个一级防治区,分析各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各分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配置和工程量,明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预计项目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58.81 hm^(2),栽植植被面积28.12 hm^(2),将减少水土流失量16042 t,其水土保持工作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轨道交通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御河得大高速桥—京包铁路桥段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相关问题
18
作者 李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42-44,共3页
文章分析了御河得大高速桥—京包铁路桥段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项目水土保持特点,总结提出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经验,可为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 河道治理 水土保持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实践与思考
19
作者 张子元 胡维银 +1 位作者 刘一繁 石丽丽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86-88,I0007,共4页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设备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累计完成监测站点水土保持仪器设备现场计量检测145台(套),2023年水土保持监测设备首检率超90%。为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建议监测站点提供便利的计量监测环境、加强日常运行维护、注重技术水平提升,省级监测机构推动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专业设备计量监测地方标准,保障监测计量资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监测设备计量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地表粗糙度及其变化的影响
20
作者 王云泽 周凤艳 +1 位作者 韩艳刚 颉和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77-81,共5页
[目的]深入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的机理,以便于指导该地区土壤侵蚀的预防工作。[方法]以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观测场为对象,通过定位观测法,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影响地表粗糙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 [目的]深入理解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的机理,以便于指导该地区土壤侵蚀的预防工作。[方法]以辽西低山丘陵区二道岭小流域坡面径流观测场为对象,通过定位观测法,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影响地表粗糙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各类措施间的地表粗糙度存在差异,各大类措施的地表粗糙度经过4场降雨过后大小顺序为CK>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各类措施间地表粗糙度变化率存在差异,各大类措施的地表粗糙度变化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措施>CK>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各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率均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K和工程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率与土壤容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林草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率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林草措施中的林地措施地表粗糙度变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植被覆盖率、营建措施过程中形成的初始地表粗糙度、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地表粗糙度及其变化率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措施 地表粗糙度 自然降雨 土壤机械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