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原理、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63
1
作者 徐田伟 赵新全 +14 位作者 张晓玲 王循刚 耿远月 胡林勇 赵娜 毛绍娟 刘宏金 康生萍 马力 韩学平 贾功雪 赵亮 董全民 柴沙鸵 徐世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6324-6337,共14页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 青藏高原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发展高寒生态草牧业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现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高寒草地承载力低、草畜供需时空失衡和畜牧业经营方式粗放等原因,导致草地畜牧业生产效率低,牧民经营效益差,高寒草地退化严重。为了协调推动高原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区域民生改善,传统草地畜牧业亟待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支持下,针对高寒草地畜牧业系统效率低、资源消耗大和经营效益差的瓶颈,在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交错区的青海省贵南县系统开展了生态草牧业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和示范,集成了以"高寒草地适度利用-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建植-优良牧草青贮-系列草产品加工-饲草料精准配置-家畜营养均衡饲养-高原特色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功能耦合"等为一体的高寒地区生态草牧业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积极推动了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生态草牧业发展转变,促进了高寒地区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寒地区牧民持续增收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同时对我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适应性管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草牧业 民生持续改善 草地生态保护 适应性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邵源 张现成 刘红霞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39,共4页
为消除社会各界对政府办赛社会效益的质疑,推动政府办赛为民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以近年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为个案,探求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为消除社会各界对政府办赛社会效益的质疑,推动政府办赛为民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以近年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为个案,探求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有效手段;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增强人民的民生权益保障意识,可以完善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社会规制,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可以加速政府改善民生的社会实践等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办赛也会滋生追逐政绩,导致行为失范和办赛惠民的盲动性和效率低下性。针对政府办赛的双重社会效益,提出如下结论与建议:1)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当地政府改善民生构成倒逼机制并为改善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改善民生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3)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赛事举办和改善民生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起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办赛惠民决策的科学化、法治化、高效化。4)建立科学的政府办赛绩效考核机制,规避政府办赛惠民的盲动。5)政府办赛要优化公共资源,节俭办赛,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改善民生的实际需求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办赛 改善民生 矛盾性 统一性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何以关涉民生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晓燕 孙振东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10,共4页
学校教育是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民生改善这一系统工程中,无论是依靠制度保障,借助市场互利与居民互惠,还是个体的自主改善,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教育在民生改善中的基础地位,... 学校教育是人们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民生改善这一系统工程中,无论是依靠制度保障,借助市场互利与居民互惠,还是个体的自主改善,都离不开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保障教育在民生改善中的基础地位,应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确保民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重视民生主体参与,推进教育改革民主化;构建面向生活的教育,促进教育民生功能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民生 教育价值 教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考察及基本经验 被引量:9
4
作者 瞿晓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775-780,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考察这一历程,总结这一历程中党改善民生的基本经验,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全面性、深刻性民生问题不无裨益。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 改善民生 历史考察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 被引量:2
5
作者 韩喜平 庄洁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7-29,共3页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改善民生,这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得到了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权利...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改善民生,这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得到了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教育列为我国社会民生建设之首,高等教育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关切,其社会民生价值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功能 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路径:以改善民生为基调 被引量:43
6
作者 宫晓霞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相应增加,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相比较,我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经济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相应增加,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相比较,我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方面的支出仍然偏少。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压缩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减少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民生领域,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 财政支出结构 教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民税负感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孙东升 杜漪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55,102,共5页
根据北京市居民税负感调查所得数据,通过对居民税负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税负感与收入、文化程度、年龄以及对税收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是否参加社保呈显著负相关。在被调查的居民中,超过一半的居... 根据北京市居民税负感调查所得数据,通过对居民税负感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税负感与收入、文化程度、年龄以及对税收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是否参加社保呈显著负相关。在被调查的居民中,超过一半的居民税负感较重或很重,其中,收入越高和对税收了解的越多税负感就越重,本科学历和中年人群税负感较重,未参加社保的居民税负感较重,参加社保的居民税负感较轻。税负感研究的结论显示,居民税负感不仅与税收负担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与国家的财政支出方向密切相关,扩大财政的民生开支是降低居民税负感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负感 居民收入 文化程度 民生开支 社会保障 税负痛苦指数 财政支出 个人收入所得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民生的精神向度和取径 被引量:7
8
作者 阮成武 徐雪莲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53,共6页
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精神属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属性。人的精神生活及精神属性是人在从事现实生活活动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生活不仅是教育民生的重要旨趣,也是教育民生的必取之径。教育民生的精神取径包... 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精神属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属性。人的精神生活及精神属性是人在从事现实生活活动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精神生活不仅是教育民生的重要旨趣,也是教育民生的必取之径。教育民生的精神取径包括:厚植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与公平感;凸显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人文性与整全性;增强教育过程的包容性与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民生 精神向度 精神取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的人民性刍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崔建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60,共4页
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改革的人民性。改革的人民性主要是指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改革试验、探索和首创精神。判断改革是否坚持了人民性,可以从价值... 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坚持改革的人民性。改革的人民性主要是指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把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改革试验、探索和首创精神。判断改革是否坚持了人民性,可以从价值、事实和主体三个方面判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改革的人民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改善民生,坚持统筹社会各阶层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人民性 以人为本 扩大民主 改善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研究——以广西为实证研究样本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堃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1-144,共4页
围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基本内容体系,结合广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对广西中越边境8县(市)的乡镇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家庭情况、收支状况、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深... 围绕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基本内容体系,结合广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对广西中越边境8县(市)的乡镇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家庭情况、收支状况、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分析广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现状与成效,以期为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民生改善 抽样调查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与中国古代民生民俗
11
作者 游元元 李羿 +1 位作者 钟世红 李晨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共3页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与药用植物密切相关。对当前应试教育框架下缺乏文史知识营养的学生,在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着意掺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民俗、诗词歌赋及文史掌故等内容,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增加记忆兴奋...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与药用植物密切相关。对当前应试教育框架下缺乏文史知识营养的学生,在药用植物学课堂教学中着意掺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民俗、诗词歌赋及文史掌故等内容,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增加记忆兴奋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民生 民俗 人文素质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比较优势 被引量:3
12
作者 贺方彬 任倩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1,共13页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各种民生权利,统筹协调好各...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相比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各种民生权利,统筹协调好各种民生利益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生产品生产与公平分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形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合力;坚持发挥市场在民生资源和产品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民生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有效集合关于民生的意见建议,迅速集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资源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与“民权”:董时进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
13
作者 葛静波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69-73,共5页
民国时期,农业学家董时进提出了旨在改善民生、增进民权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民国乡村农民贫困与农校破败的状况促使董时进思索乡村职业教育改革,并设计规划了包括"学校""学生""乡村妇女"三方面的改革计... 民国时期,农业学家董时进提出了旨在改善民生、增进民权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民国乡村农民贫困与农校破败的状况促使董时进思索乡村职业教育改革,并设计规划了包括"学校""学生""乡村妇女"三方面的改革计划。担任江西省农业院院长后,董时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并取得成效。董时进认为,职业教育改革要优先发展"民生",其次推进"民权",最终实现农民自身境遇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时进 乡村职业教育 教育思想 民生 民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确把握教育民生论 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
14
作者 刘明松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6,共6页
文章对教育民生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要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教育民生论的基本理论和西藏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西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这是在教育民生论的基础上实现西... 文章对教育民生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要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教育民生论的基本理论和西藏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西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这是在教育民生论的基础上实现西藏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民生 西藏 教育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治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15
作者 刘爱军 段虹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它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化解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得通过充分发展经济、解决人们关注的切实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它已经成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条主线。化解新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得通过充分发展经济、解决人们关注的切实利益问题、打赢精准扶贫脱贫最后攻坚战等多重举措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必须得通过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多重举措来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以人民为中心 改善民生 创新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党的民生政策观察
16
作者 郭云 张泽一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7期93-99,共7页
关注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和最终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提出并实施了&... 关注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意和最终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提出并实施了"安顿其身而鼓舞其心"民生建设思想。实践证明,这种民生建设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十分必要,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于我国目前凸显"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教育 民生建设 民生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