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致煤体变形破坏能量演化机制研究
1
作者 于永江 邬志强 刘佳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8-507,共10页
为探究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0、5 d、10 d、15 d)下煤体变形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以梅花井煤矿4-1煤层的两种煤样(焦煤、弱黏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煤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_(2... 为探究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0、5 d、10 d、15 d)下煤体变形破坏全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以梅花井煤矿4-1煤层的两种煤样(焦煤、弱黏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不同浸泡时间下的煤体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均逐渐下降;基于能量计算原理,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在压密阶段存在微小量值的能量存储与耗散特征,在线弹性阶段存储弹性应变能的能力逐渐减弱,在塑性屈服阶段耗散能占总应变能的比重逐渐增大,在峰后残余强度阶段耗散能的激增使得煤体产生相互贯通和扩展的宏观裂隙。在此基础上研究煤样的能量累积率与耗散率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在应力峰值前,受到超临界CO_(2)的浸泡会削弱煤体弹性应变能的累积速率;在应力峰值处,煤体的弹性应变能累积速率达到最小;在峰后破坏阶段,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煤体超临界CO_(2)浸泡时间达到10 d时,其弹性应变能转化率与耗散率达到最大。此研究成果有助于分析深部煤储层注入CO_(2)压裂过程煤体变形的能量特征,也对CO_(2)的地质封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超临界CO_(2) 力学特性 能量演化 能量累积率 能量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能力对黑线仓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2
作者 张开元 周健 +1 位作者 曹静 赵志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3-1774,共12页
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是小型哺乳动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为探讨动物的散热能力对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影响,通过高温(32.5℃)驯化和剃毛处理改变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散热能力。8周后,测定体重、摄入能、体温、... 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是小型哺乳动物应对环境变化的主要策略之一。为探讨动物的散热能力对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影响,通过高温(32.5℃)驯化和剃毛处理改变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散热能力。8周后,测定体重、摄入能、体温、代谢率,以及皮毛热传导率、脂肪重量、内脏各器官重量和下丘脑摄食相关神经肽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背部剃毛使黑线仓鼠散热能力提高,能量摄入和代谢率显著增加、体温显著下降,而脂肪累积未发生显著变化;高温驯化使散热能力降低,能量摄入和代谢率显著减少,体温升高,但脂肪累积显著增加。结果表明,机体的散热能力通过调节代谢产热的能量支出参与体脂含量的适应性调节,对其应对自然环境的季节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剃毛 热传导率 散热能力 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 脂肪累积 黑线仓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较完整硬质岩消聚能爆破数值模拟及应用
3
作者 陈育权 李大中 +1 位作者 李明泽 陈明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6,共9页
为探索在较完整硬质岩条件下,实现水电站溢洪道快速开挖的新方法。针对老挝南公1水电站溢洪道保护层的特殊开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水耦合的新型消聚能爆破技术。该技术使炮孔内压力更大,引起的应力更强,有利于较硬质岩体的开挖。利用LS... 为探索在较完整硬质岩条件下,实现水电站溢洪道快速开挖的新方法。针对老挝南公1水电站溢洪道保护层的特殊开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水耦合的新型消聚能爆破技术。该技术使炮孔内压力更大,引起的应力更强,有利于较硬质岩体的开挖。利用LS-DYNA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反映了孔底堵塞段与水耦合装药可以增大炮孔壁荷载峰值,延长爆炸荷载的作用时间延长,进一步影响孔底较硬岩体的破碎。结果表明:采用孔底增设堵塞和水耦合装药的方案能够加深侧向损伤深度,延长荷载作用时间,从而在较完整的硬质岩中实现更有效的开挖成型。通过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参数的综合评估,证实了该方案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提高一级消力池底板的开挖成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岩 溢洪道开挖 消聚能爆破 数值仿真 开挖成型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与能量耗散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佳佳 陈浩军 +3 位作者 肖莉丽 李枝强 蔡宗润 孙兆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1,共9页
为深入探究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与能量耗散规律,通过简化地形特征,考虑体积效应和启滑高度关键因素,建立室内滑坡碎屑流试验模型,监控并获取模型运动与堆积过程特征参数,揭示滑坡碎屑流运动学特征。此外,应用TS方法模拟滑坡碎屑流... 为深入探究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与能量耗散规律,通过简化地形特征,考虑体积效应和启滑高度关键因素,建立室内滑坡碎屑流试验模型,监控并获取模型运动与堆积过程特征参数,揭示滑坡碎屑流运动学特征。此外,应用TS方法模拟滑坡碎屑流缩尺模型的运动全过程,反演获得碎屑流模型关键动力学参数,结合试验和数值方法定量研究碎屑流的运动过程(距离、厚度、速度等)、堆积特征以及能量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滑坡体积与启滑高度对碎屑流最大运动距离的影响程度较为相近,启滑高度对堆积体宽度几乎没有影响;碎屑流平均速度先增大至峰值后逐渐减小,速度峰值受到启滑高度影响明显,碎屑流前缘速度显著大于中部及后缘速度;碎屑流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效率在10%~25%,且转化效率随着启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体积对转化效率影响较小。综合研究了滑坡碎屑流运动堆积特征和能量耗散规律,成果对滑坡碎屑流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支撑,对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运动特征 堆积形态 能量耗散 物理模型试验 Tsunami Square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轴压缩下含瓦斯煤的能耗与渗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康向涛 黄滚 +3 位作者 宋真龙 邓博知 罗甲渊 张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62-768,共7页
以重庆松藻同华矿K3煤层制备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渗流装置,进行了不同围压和瓦斯压力下煤样的三轴压缩试验,并应用能量积聚与耗散的方法,研究了煤样在压缩过程中的能耗特征和渗流特性。结果表明:三轴压缩破坏过程中,含瓦斯... 以重庆松藻同华矿K3煤层制备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渗流装置,进行了不同围压和瓦斯压力下煤样的三轴压缩试验,并应用能量积聚与耗散的方法,研究了煤样在压缩过程中的能耗特征和渗流特性。结果表明:三轴压缩破坏过程中,含瓦斯煤样存在着能量积聚与耗散。煤样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吸收并储存能量;荷载达到峰值时,煤样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在瞬间释放转化为耗散能,成为煤样破坏的源动力。围压和瓦斯压力对煤样的能耗特征有较大影响,随着围压增加,煤样吸收的总能量、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和耗散能均会增加;随着瓦斯压力增加,煤样吸收的总能量及耗散能呈现缓慢的增加,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呈逐渐下降趋势。围压和瓦斯压力对煤样的渗透性亦有较大影响。应力达到峰值前,随着围压的增加,煤样的渗透性逐步减小;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煤样的渗透性则呈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和瓦斯抽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 瓦斯压力 力学特性 能量积聚 能量耗散 渗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尾粉土累积应变增长方式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莫海鸿 单毅 +2 位作者 李慧子 刘叔灼 陈俊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59-1966,共8页
为了研究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与能量耗散的关系,从机理方面进一步细化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基于饱和尾粉土在3种孔隙比条件下不同循环应力比的固结不排水循环剪切试验,改进传统能量耗散计算方法,依据塑性应变累积能量耗散与黏滞累积... 为了研究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与能量耗散的关系,从机理方面进一步细化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基于饱和尾粉土在3种孔隙比条件下不同循环应力比的固结不排水循环剪切试验,改进传统能量耗散计算方法,依据塑性应变累积能量耗散与黏滞累积能量耗散的关系对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从能量耗散机理上阐述累积塑性应变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应力比增大,黏滞累积能量耗散速率将逐渐超越塑性应变累积能量耗散速率。将累积塑性应变增长形式细分为4类:稳定型、稳定破坏型、破坏型、和崩塌型。同时认为塑性应变累积能量耗散的产生是由于砂粒、粉粒等较大颗粒发生颗粒重排,而黏滞累积能量耗散的产生是由于黏粒、胶粒等较小颗粒间双电离子层内弱结合水发生脱离,粒间发生相对滑移。上述能量耗散机理与建立的累积塑性应变增长方式分类相一致,为进一步研究累积塑性应变模型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尾粉土 循环应力比 累积塑性应变 能量耗散 塑性应变累积能量 黏滞累积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循环荷载对煤弹塑性和能量积聚耗散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江伟 黄炳香 魏民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研究循环加载对煤岩弹塑性和能量积聚耗散的影响,对二2煤进行了单轴压缩循环加载实验,分析得出首次加载、卸载、再加载弹性模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循环数的增加,弹性应变会表现出倒"U"形变化,塑性应变表现出"U"... 为了研究循环加载对煤岩弹塑性和能量积聚耗散的影响,对二2煤进行了单轴压缩循环加载实验,分析得出首次加载、卸载、再加载弹性模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循环数的增加,弹性应变会表现出倒"U"形变化,塑性应变表现出"U"形变化的规律,由应变引起的弹性模量E、弹性能量指数Wet和能量耗散率Wed都表现出倒"U"形变化的规律,首个平均弹性模量变化率η为30%,耗散的能量j sd呈"U"形变化,当弹性能量指数Wet达到最大值时,冲击现象最容易发生;分析出微裂纹的萌生传播速度随应力振幅的增加而增加,微塑性变形速度也随之增加,弹性能量指数在压密和线弹性阶段随加载程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弹塑性临界点"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荷载 弹塑性 能量积聚耗散 弹性能 塑性能 弹性能量指数 能量耗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剪力墙地震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郑山锁 侯丕吉 +3 位作者 李磊 王斌 于飞 张宏仁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59,共9页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的损伤演化过程,通过改变轴压比、边缘配箍、混凝土强度和加载方式,对9榀RC剪力墙试件进行单调与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试件经历不同次数循环加载后其损伤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损伤的角度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及加载方式对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退化、变形能力、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同时探讨试件残余变形与位移幅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和位移幅值的增加,试件损伤逐渐累积,使其刚度、强度逐渐退化,耗能能力以及极限变形能力不断降低;变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发展呈先缓后急的特点,而常幅循环加载下试件的损伤演化过程较为缓慢,损伤发展速率较为平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建立能够描述RC剪力墙损伤程度的地震损伤模型,揭示损伤对RC剪力墙力学性能的影响提供试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损伤 强度衰减 刚度退化 累积滞回耗能 变形 残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三轴循环主应力作用下砂岩能量演化规律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光明 刘之喜 +3 位作者 孟祥瑞 张若飞 顾清恒 戚敏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5-1890,共16页
为了探究真三轴主应力循环加卸载对砂岩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进行了3个主应力循环加卸载试验。基于真三轴循环加卸载应力-应变演化规律与加卸载特征,划分了主应力循环加卸载试验中加载、卸载... 为了探究真三轴主应力循环加卸载对砂岩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进行了3个主应力循环加卸载试验。基于真三轴循环加卸载应力-应变演化规律与加卸载特征,划分了主应力循环加卸载试验中加载、卸载的种类;通过对三向主应力循环加卸载过后岩体表面裂纹对比分析,发现最小主应循环对岩体产生损伤最大,中间主应力次之,最大主应产生损伤最小;利用图形面积积分法与叠加法分别计算了真三轴循环加卸载的弹性能密度、耗散能密度与输入能密度,分析了三者随主应力次数增加的演化规律与加卸载过程中的能量分配;利用真三轴同时加卸载试验,验证了上述提出的能量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对其3个主应力方向卸载释放弹性能密度分析,发现循环加卸载产生的损伤对岩体储存弹性能密度影响较小。对比了3个主应力卸载对砂岩损伤与能量耗散的影响,对巷道掘进方向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真三轴循环加卸载 能量积聚 能量耗散 加卸载分类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缝钢板阻尼器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孔子昂 王涛 施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22,共12页
对4组弯曲单元宽厚比小于5的带缝钢板阻尼器进行了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力学特性和耗能能力,利用试验结果检验了现有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设计公式。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阻尼器破坏的全过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带缝钢板阻尼器的延... 对4组弯曲单元宽厚比小于5的带缝钢板阻尼器进行了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研究其力学特性和耗能能力,利用试验结果检验了现有阻尼器的刚度和强度设计公式。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阻尼器破坏的全过程,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带缝钢板阻尼器的延性系数、损伤发展机制、超强系数及累积耗能和累积塑性变形。研究表明:带缝钢板阻尼器具有稳定的平面内力学性能、低周疲劳性能和较强的耗能能力,等效黏滞阻尼系数约为0.5;阻尼器延性较好,当弯曲单元高宽比“不小于4时,延性系数受其影响较小,因此不应采用α小于4的阻尼器;带缝钢板阻尼器的超强系数在2.30~2.96之间;累积塑性变形角与d成正比、标准累积塑性耗能率与α成反比,提出的公式可用于指导消能减霹结构设计和阳屁器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缝钢板阻尼器 延性系数 超强系数 累积塑性变形 标准累积塑性耗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参数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郑健龙 吕松涛 田小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8-11,15,共5页
为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在10,5,0,-5,-15,-20,-25,-30℃下进行了应力松弛试验,采有Maxwell摸型,运用粘弹性力学相关理论对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测定方法的数学模型,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计算求解.... 为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在10,5,0,-5,-15,-20,-25,-30℃下进行了应力松弛试验,采有Maxwell摸型,运用粘弹性力学相关理论对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参数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测定方法的数学模型,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计算求解.分析指出,用累计耗散能可分析沥青混合料的疲劳破坏,累计耗散能与疲劳寿命之间存在唯一的关系,其它因素如试验方法、加载频率、加载模式、温度等对其影响不大.最后简要说明了累积耗散能的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粘弹性参数 粘弹性力学 Maxwell摸型 累积耗散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大气环境下多龄期钢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郑山锁 王晓飞 +3 位作者 韩言召 田进 程洋 孙乐彬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7-59,共13页
利用气雾腐蚀箱对城市酸性大气环境进行模拟,通过改变锈蚀程度、加载方式、加载循环次数、轴压比,对12榀钢框架柱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锈蚀钢框架柱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研究不同锈蚀程度、加载方式、加载循环次数及轴压比对钢框... 利用气雾腐蚀箱对城市酸性大气环境进行模拟,通过改变锈蚀程度、加载方式、加载循环次数、轴压比,对12榀钢框架柱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考察锈蚀钢框架柱的破坏过程与特征,研究不同锈蚀程度、加载方式、加载循环次数及轴压比对钢框架柱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强度和刚度退化、变形能力、滞回耗能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锈蚀钢框架柱的破坏形态均为柱底端产生塑性铰的延性破坏,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仍呈现出较为饱满的梭形;框架柱的锈蚀程度越深,其力学性能劣化就越明显;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框架柱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所降低,损伤产生的速率明显加快;加载路径对框架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构件塑性变形的发展及累积效应的产生。研究成果可为建立能够描述锈蚀钢结构构件损伤程度的地震损伤模型以及多龄期钢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研究提供试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大气 多龄期钢框架柱 低周反复加载 强度衰减 刚度退化 累积滞回耗能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桁架连梁耗能性能试验研究及损伤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邓志恒 胡强 +1 位作者 潘志明 徐冬晓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43,共6页
根据两组钢桁架连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该新型连梁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和累积损伤模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钢桁架连梁累积损伤的发展过程和损伤发育规律,通过损伤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试件实际破坏特征对比,讨论... 根据两组钢桁架连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对该新型连梁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耗能能力和累积损伤模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钢桁架连梁累积损伤的发展过程和损伤发育规律,通过损伤模型计算的破损结果与试件实际破坏特征对比,讨论了跨高比对连梁损伤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有交叉腹杆的连梁,跨高比越大,其耗能能力、承载力以及变形均较大,但其损伤发展相对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架连梁 跨高比 耗能 累积损伤模型 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对预制裂纹煤样能耗与破坏模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向涛 刘勇 +2 位作者 江成玉 宋真龙 高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4-98,共5页
为研究注水对煤层破坏特性的影响,开展煤样单轴压缩试验,观察不同含水率预制裂纹型煤试件的能耗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以负指数函数方式下降;煤样积聚的总能量、存储的弹性能和破坏的耗... 为研究注水对煤层破坏特性的影响,开展煤样单轴压缩试验,观察不同含水率预制裂纹型煤试件的能耗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以负指数函数方式下降;煤样积聚的总能量、存储的弹性能和破坏的耗散能均随含水率以二次抛物线递减函数方式减小;煤样中预制裂纹产生起裂点所需轴向应力和峰值应力随含水率逐渐减小;试样破坏形式随含水率由单一剪切破坏发展到拉伸破坏,然后剪切拉伸复合型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预制裂纹 煤样 能量积聚 能量耗散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地震损伤模型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罗欣 梁兴文 邓明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5-151,共7页
在分析比较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特性及刚度退化规律,采用能量耗散系数和最大变位处的卸载刚度的退化为破坏参数,提出了适用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依据已... 在分析比较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高强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特性及刚度退化规律,采用能量耗散系数和最大变位处的卸载刚度的退化为破坏参数,提出了适用于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构件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依据已有的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构件试验研究结果,对损伤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地震损伤模型参数,提出了高强混凝土剪力墙各性能水平的损伤指数以及相应于三水准抗震设防的损伤指数允许值。分析结果表明,按本文所提出的损伤模型计算得到的剪力墙构件最终破坏时对应的损伤指数,其平均值在合理范围内,标准差较小;损伤指数计算值对应的损伤程度基本符合试验结果,计算结果离散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剪力墙 损伤模型 双参数 累积滞回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周反复荷载下高速铁路桥墩抗震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冠远 张同越 陈鑫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4,共7页
通过6个缩尺为1∶5的高速铁路圆端形桥墩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剪跨比、配筋率和配箍率等参数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和轴压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低剪跨比和高剪跨比下高铁桥墩模型的破坏模式分别为弯剪... 通过6个缩尺为1∶5的高速铁路圆端形桥墩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剪跨比、配筋率和配箍率等参数对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和轴压荷载的共同作用下,低剪跨比和高剪跨比下高铁桥墩模型的破坏模式分别为弯剪型破坏和弯曲型破坏;随着配筋率、配箍率和剪跨比的提高,桥墩模型的位移延性和累积滞回耗能提高;试验测得剪跨比为2.5时桥墩模型的位移延性系数为4.66~4.93,仅能满足现行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最低要求;配筋率和配箍率对桥墩模型的刚度退化效应和残余位移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抗震性能 低周反复荷载 位移延性 累积滞回耗能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培蓁 聂瑞锋 叶列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9-614,622,共7页
提出了允许部分柱屈服的混合型屈服机制,允许部分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耗能,但要求柱不丧失承载力以避免层倒塌,为考察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的力学性能,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含... 提出了允许部分柱屈服的混合型屈服机制,允许部分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耗能,但要求柱不丧失承载力以避免层倒塌,为考察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的力学性能,对方钢管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轴压比、含钢率、长细比等参数对方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曲线、刚度曲线、延性系数、塑性变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方钢管混凝土柱屈服后承载力无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且随含钢率的增加,钢管混凝土柱的耗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提高;而随轴压比和长细比的增大,钢管混凝土柱的耗能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却相应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钢管混凝土柱 低周反复荷载 耗能能力 延性系数 累积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耗散能方法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光 王旭东 时敬涛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3-919,925,共8页
为了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结合实体工程对硬质沥青混合料SAC25-30#和改性沥青混合料SAC16-SBS进行了室内四点弯曲疲劳对比试验.选用应变和应力2种控制模式,在不同温度下综合测试了2种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采用累计耗散能... 为了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结合实体工程对硬质沥青混合料SAC25-30#和改性沥青混合料SAC16-SBS进行了室内四点弯曲疲劳对比试验.选用应变和应力2种控制模式,在不同温度下综合测试了2种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采用累计耗散能指标(Wf)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下的能量变化趋势,发现不同材料的黏弹特性和刚度差异对其耗散能均有影响,进而引入累计耗散能-极限比指标(WfR),并对Wf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在应力控制模式下,硬质沥青混合料在20,5℃时均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而在应变控制模式下,由于硬质沥青混合料延展性不足,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抗疲劳性能均劣于改性沥青混合料;能量法可以统一不同控制模式,20℃时硬质沥青混合料的WfR随疲劳寿命增加的幅度明显小于改性沥青混合料,说明其抗疲劳性能更优,而在5℃时硬质沥青混合料的WfR曲线明显位于改性沥青混合料上方,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其疲劳性能有明显减弱趋势.WfR指标可为评价硬质沥青混合料抗疲劳性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硬质沥青混合料 疲劳性能 四点弯曲疲劳 累计耗散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独柱式桥墩的拟动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钧 侯杰 邱法维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年第5期43-48,共6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梁独柱式桥墩的抗震性能,对承受不同顶部集中荷载的三个桥墩模型进行了拟动力试验,试验输入的是EL-Centro南北方向的地震加速度记录。根据试验结果对试件的延性、恢复力特性、累积滞回耗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桥墩 拟动力试验 延性 累积滞回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柱在弯剪扭耦合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宪春 邱法维 万力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为了研究钢筋混凝土柱在双向受力及扭转耦合作用下抗震性能,采用矩形、菱形、椭圆形的位移加载模式分别对3个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了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试件的滞回曲线、恢复力特性、累积滞回耗能及损伤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柱 双向和扭转耦合拟静力试验 累积滞回耗能 损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