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下ESD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
1
作者 米延起 赵萍 +1 位作者 王凯 梅丽莎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6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对无痛胃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拟行无痛胃镜下ESD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1组、B2组及S组,每组30例。B1组、B2组分别于丙泊酚麻醉诱导前5 min给予10、20μg... 目的研究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丙泊酚对无痛胃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0例拟行无痛胃镜下ESD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1组、B2组及S组,每组30例。B1组、B2组分别于丙泊酚麻醉诱导前5 min给予10、20μg/kg酒石酸布托啡诺,S组于丙泊酚麻醉诱导前5 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的麻醉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体动发生率,麻醉诱导前(T1)、置镜前(T2)、置镜中(T3)、出镜后(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_(2)),低氧血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1组麻醉苏醒时间(6.00±0.56)min短于B2组的(6.77±0.37)min、S组的(6.25±0.33)min,B2组麻醉苏醒时间长于S组(P<0.05);B1组、B2组丙泊酚用量分别为(240.65±13.36)、(200.36±14.58)mg,均少于S组的(270.44±17.38)mg,B1组丙泊酚用量多于B2组(P<0.05);实验过程中S组有10例出现体动,B1组出现3例体动、B2组出现2例体动,B1组、B2组体动发生率分别为10.0%、6.7%,低于S组的33.3%(P<0.05)。T1时,三组患者的HR、MAP、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三组患者T2、T3、T4时的MAP均下降(P<0.05);但B1组、B2组患者T2时的MAP均高于S组(P<0.05)。与T1时比较,S组患者T2、T3、T4时的HR均下降,B1组、B2组患者T2、T3时的HR均下降(P<0.05);但B1组、B2组患者T2时的HR高于S组(P<0.05)。与T1时比较,三组患者T2、T3时的SpO_(2)均下降(P<0.05);但B1组、B2组患者T2、T3时的SpO_(2)高于S组(P<0.05)。S组低氧血症发生率26.7%(8/30)明显高于B1组的6.7%(2/30)、B2组的3.3%(1/30)(P<0.05);B2组头晕发生率26.7%(8/30)明显高于S组的0、B1组的6.7%(2/30)(P<0.05)。结论10μg/kg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丙泊酚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无痛胃镜下ESD患者中,有效提升麻醉效果的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石酸布托啡诺 丙泊酚 胃肠镜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
作者 董娜 马甘青 +3 位作者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行ESD术的EGC患者479例,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组60例,治愈性切除组4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OR=3.017,95%CI:1.483~6.136,P=0.002)、病灶形态为平坦型(OR=2.712,95%CI:0.774~9.497,P=0.043)、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混合型(OR=4.199,95%CI:1.621~10.872,P=0.003)、黏膜下层浸润(OR=30.329,95%CI:13.059~70.436,P<0.001)是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11~0.923),校准曲线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临床决策分析曲线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病灶直径、病灶形态、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深度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有望辅助临床早期进行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高风险人群筛查,为最佳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肠道ES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作者 姚纹纹 彭基斌 +1 位作者 方明星 张骐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肠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肠道E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R组)和对照组(P组)。R组患者静脉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0.3 mg/kg,改良镇静警觉评... 目的:探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肠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拟行肠道E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R组)和对照组(P组)。R组患者静脉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2~0.3 mg/kg,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2分时消化科医生置入肠镜,以1.0~2.0 mg/(kg·h)维持,如患者出现刺激引起的体动或MOAA/S评分≥3分,追加甲苯磺酸瑞马唑仑3 mg或舒芬太尼5μg。P组患者静脉给予丙泊酚1~2 mg/kg,MOAA/S评分≤2分时消化科医生置入肠镜,以4~5 mg/(kg·h)维持,如患者出现刺激引起的体动或MOAA/S评分≥3分,追加丙泊酚30 mg或舒芬太尼5μg。每位患者使用舒芬太尼总量不超过15μg。记录患者平卧位时(T_(1))、侧卧位时(T_(2))、肠镜置入时(T_(3))、手术开始后30 min(T_(4))的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SpO_(2)、脑电双频指数(BIS);手术开始后30 min的MOAA/S评分;苏醒时间、体动次数、追加药物次数;呼吸抑制、注射痛、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事件。结果:P组患者在T_(3)和T_(4)时HR较T_(1)和T_(2)时均降低(P<0.05),且T_(4)时HR也低于T_(3)时(P<0.05);R组患者T_(4)时HR低于T_(1)时(P<0.05),T_(3)和T_(4)时HR均低于T_(2)时(P<0.05)。两组患者在T_(3)和T_(4)时SBP、DBP、RR较T_(1)和T_(2)时均降低(P<0.05)。P组患者在T_(2)和T_(3)时SpO_(2)较T_(1)时均增高(P<0.05),R组患者T_(2)、T_(3)和T_(4)时SpO_(2)较T_(1)时均增高(P<0.05)。两组患者在T_(3)和T_(4)时BIS较T_(1)和T_(2)时均降低(P<0.05),且T_(4)时BIS也低于T_(3)时(P<0.05)。P组在T_(3)、T_(4)时SBP、DBP均低于R组(P<0.05),T_(4)时BIS低于R组(P<0.05)。R组苏醒时间长于P组,而两组患者体动次数和追加药物次数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注射痛、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用于肠道ESD,循环更加平稳,苏醒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镇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卢桂芳 杨佳卉 +6 位作者 卢新兰 殷燕 张志勇 任牡丹 刘亚萍 冯云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4例)、喷洒组(108例)及喷洒+口服组(98例),随访4周、8周内镜下的溃疡好转率及愈合率,同时记录其术后症状缓解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喷洒组及喷洒+口服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35.48%vs.17.59%,P<0.01;35.48%vs.20.41%,P=0.01),喷洒+口服组胃ESD术后4周溃疡好转率优于对照组(68.33%vs.89.80%,P=0.01)。此外,喷洒+口服组患者的胃窦溃疡8周溃疡愈合率达到了100%。术后出血发生率相应减少,随访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治疗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术后患者不适,同时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医源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PPI) 铝镁加混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及药物综合干预对食管ESD术后食管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何莉云 沈玲凤 +2 位作者 孙庆梅 徐岷 何亚龙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6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体位及药物综合干预对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进行食管ESD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研究组1各20例,研究组2、研究组3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1... 目的分析体位及药物综合干预对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ESD)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进行食管ESD术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研究组1各20例,研究组2、研究组3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干预,研究组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药物干预,研究组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干预联合药物干预。结果术后3个月胃镜检查示食管狭窄共15例,其中对照组6例,实验1组4例,实验2组3例,实验3组2例。在狭窄程度方面,研究组均以轻度为主,尤其是研究组1和研究组3,无中度和重度患者。在吞咽困难程度方面,研究组均未出现4级现象,主要为1级和2级。结论体位干预降低胃液反流及早期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等措施,对食管ESD术后食管狭窄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糖皮质激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狭窄 胃食管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ESD后症状及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陆喜荣 彭惠平 +1 位作者 徐倩菲 徐进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观察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胃黏膜剥离术(ESD)后气阴两虚型症状及预防胃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共84例早期胃癌ESD后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脱落6例,纳入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芪竹方治疗,持... 目的观察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胃黏膜剥离术(ESD)后气阴两虚型症状及预防胃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共84例早期胃癌ESD后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脱落6例,纳入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芪竹方治疗,持续治疗1 a。观察2组临床复发率、胃镜像糜烂灶、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癌胚抗原(CEA)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低于对照组(5.13%vs.20.51%,P<0.05),治疗组可以较好地减少糜烂灶(P<0.01),降低病理积分及CEA水平(P<0.01),改善临床症状(P<0.0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竹方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胃黏膜糜烂、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竹方 早期胃癌 胃黏膜剥离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冠凯 李保良 +1 位作者 叶小峰 张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观察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 目的观察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的溃疡面积缩小率、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治疗组溃疡缩小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G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疗效确切,能加快溃疡愈合速度,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和胃愈疡方 脾虚郁热 奥美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D治疗老年消化道早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成俊 沈阳 +3 位作者 尤国莉 刘翠 张成 肖玉巧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消化道早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消化道早癌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以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消化道早癌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老年消化道早癌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以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7.41±5.19)min、术后排气时间(4.23±1.03)h、术后进食时间(1.11±0.43)d和住院时间(3.76±1.25)d均短于对照组的(113.34±6.23)min、(13.24±1.13)h、(4.59±0.57)d、(11.08±1.43)d,术中出血量(52.15±6.25)ml少于对照组的(156.42±20.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社会关系、个人信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评分分别为(17.13±1.45)、(17.28±1.51)、(18.13±0.74)、(17.77±1.41)、(17.51±1.63)、(18.14±0.9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5.76±1.75)、(15.43±1.69)、(16.24±1.53)、(15.81±1.54)、(15.42±1.73)、(16.31±1.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消化道早癌采用ESD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老年消化道早癌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早期癌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陈俊旭 张小梦 +4 位作者 张宗霞 陈恋 柳亚茹 任宏飞 张铭光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0-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的疼痛干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促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 目的分析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的疼痛干预方法、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满意度、促进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31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以及疼痛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消化道早期癌ESD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33.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后有无胃管、手术范围、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术后有出血对ESD术后患者发生疼痛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部位和华西心情指数(HEI)是ESD术后发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不同手术部位疼痛分布不同,食管ESD术后疼痛好发于胸部,胃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上腹部,肠ESD术后疼痛好发于下腹部。结论诊断为食管恶性肿瘤、HEI评分越高、手术部位位于食管、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有胃管、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有发热及出血的消化道早期癌患者ESD术后更易发生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早期癌 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 疼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内镜粘膜下注射自体血溶液用于EMR和ESD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施言 文卫 +4 位作者 史传兵 吴萍 季国忠 范志宁 张发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年第4期4-7,10,共5页
目的评估经内镜粘膜下注射自体血用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74例经内镜确诊的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患者,分析粘膜下注射人自体全血用于EMR和人自体50%血浆用于ESD的内镜和病理特征。结果... 目的评估经内镜粘膜下注射自体血用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74例经内镜确诊的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患者,分析粘膜下注射人自体全血用于EMR和人自体50%血浆用于ESD的内镜和病理特征。结果相比生理盐水,41例患者消化道粘膜下注射自体全血后EMR实验和33例患者注射自体50%血浆后ESD实验所获取的病理组织均提示组织水肿显著减轻(P<0.002),产生的有效钝性分离显著增加(P<0.001)。结论利用人自体血液作为粘膜下注射试剂,相比生理盐水,能减少注射所致粘膜组织损伤,增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的有效钝性分离,这可能对减少内镜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促进术后溃疡愈合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血液 组织损伤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人造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汤保留灌肠配合内服中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晓东 温福兴 宋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538-54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中药处理,对防止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94例基底部直径2~3.5 mm的LST行ESD治疗,于术后禁食,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发生腹痛、便血等不良反应。其...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使用中药处理,对防止并发症及创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94例基底部直径2~3.5 mm的LST行ESD治疗,于术后禁食,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是否发生腹痛、便血等不良反应。其中52例作为试验组给予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42例作为对照组。评价2组疗效标准。结果第1周,试验组痊愈率28.85%,总愈合率61.54%,高于对照组的7.14%和35.71%(P<0.05);第2周,试验组痊愈率64.46%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第3周,试验组痊愈率86.54%,总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和90.48%(P<0.05)。结论该中药疗法对ESD术后溃疡愈合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可作为大肠ESD术后常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马齿苋汤 中医药疗法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陆明明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6期125-125,127,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病变45例的护理配合效果。结果:在积极护理配合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ESD术中护理为手...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手术配合及护理。方法: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病变45例的护理配合效果。结果:在积极护理配合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ESD术中护理为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创伤及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d 护理 术中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生长抑制蛋白家族成员5水平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关系
13
作者 李国东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抑制蛋白家族成员5(ING5)表达水平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该院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96例(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96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抑制蛋白家族成员5(ING5)表达水平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该院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96例(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96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ING5表达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ING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NG5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组癌组织为中分化和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ING5<0.75、分化程度为中分化和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NG5在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中呈低表达,而且是ESD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可作为一种抑癌基因标志物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生长抑制蛋白家族成员5(ING5) 分化程度 浸润深度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外科手术与ESD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恩博 王东 张金小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6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对比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ES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 目的探讨对比早期胃癌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ES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6.31±11.59)min、住院时间(6.54±2.13)d短于对照组的(80.07±17.16)min、(9.79±2.56)d,术中出血量(62.79±11.37)ml少于对照组的(109.2±12.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0%(48/48),2年生存率为97.9%(47/48);对照组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100.0%(38/38),2年生存率为97.3%(37/38);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手术损伤,促进患者康复,有效控制病情,对提升患者整体健康水平作用显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外科手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ESD治疗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有效性的分析
15
作者 贾冬梅 郜元军 +4 位作者 李胜保 金曙 刘晓波 徐文 潘金戈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4期98-101,共4页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同时治疗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食管和胃行ESD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随访3~2...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同时治疗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食管和胃行ESD治疗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随访3~24个月。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年龄67岁。1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糖尿病病史,均无冠心病病史。4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3例患者有长期饮酒史。1例患者有食管癌家族史。病变位置:食管病变均为胸中段,胃窦2例,贲门2例,胃体1例。一例患者为环周病变。5例患者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阴性,且均为治愈性切除。术后病理:食管病变3例为鳞状细胞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部病变1例为黏膜内腺癌,2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随访期间无患者复发,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不详,另外4例患者术后无特殊不适。结论 食管和胃双原发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同时行ESD安全可行且短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 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D对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及Akt/mTOR信号途径参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牛振楠 梁冬红 +1 位作者 刘壮 孟嫦娟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29-734,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及Akt/mTOR信号途径参与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6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5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及Akt/mTOR信号途径参与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46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其中男性92例,女性54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49岁;病灶直径1.15~1.85 cm,平均直径1.50 cm;病理分级,G132例,G251例,G363例;直肠99例,结肠47例。按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观察组患者行ES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生存质量、免疫功能、蛋白激酶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等参数。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治愈性切除率(83.56%vs 60.27%。P=0.002)和整块切除率(97.26%vs 73.97%,P=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基底病灶残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0.22±3.10)min vs(16.09±2.88)min。P=0.000]和治疗费用[(5.06±0.92)千元vs(2.82±0.33)千元。P=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8.61±5.99)mL vs(72.40±6.10)mL。P=0.000]和住院时间[(4.25±0.56)min vs(5.52±0.78)min。P=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病变组织直径和病变组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食欲[(1.45±0.35)分vs(2.31±0.65)分。P=0.000]、精神[(2.33±0.64)分vs(3.22±0.42)分。P=0.000]、睡眠[(2.10±0.31)分vs(3.51±0.43)分。P=0.000]、生活能力[(12.43±1.32)分vs(15.20±1.29)分P=0.000]、疲倦[(1.56±0.32)分vs(2.78±0.44)分。P=0.000]及疼痛[(3.22±0.65)分vs(4.60±0.78)分。P=0.000]等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 d,观察组患者CD3^(+)CD4^(+)(43.82±4.51 vs 35.99±3.81。P=0.000)和CD4^(+)/CD8^(+)(1.90±0.21 vs 1.43±0.13。P=0.00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CD3^(+)CD8^(+)(22.61±2.31 vs 25.81±2.62。P=0.00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7 d,观察组患者血清Akt(1.26±0.27 vs 1.40±0.21。P=0.000)和mTOR(0.043±0.010 vs 0.054±0.010。P=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4.17%(3/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4%(16/71)(P=0.001)。血清Akt临界值为1.33 ng/mL,mTOR临界值为0.049 ng/mL,单独诊断和二者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5、0.808、0.878。结论ESD应用于治疗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可有效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恢复免疫功能,降低术后1年复发率,且血清Akt和mTOR单独和联合应用可应用于预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疗效 蛋白激酶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静 王纪东 王艳 《淮海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472-475,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某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54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后是否出现新病变分为异时性...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21年5月某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54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2个月后是否出现新病变分为异时性胃癌组和非异时性胃癌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SD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率为11.07%(60/5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年龄、术后病理分化程度、初始病变位置、肠化程度、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HP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6.028,95%CI=2.365~15.363)、分化型胃癌(OR=11.689,95%CI=5.633~24.255)、初始病变位于胃下1/3(OR=16.546,95%CI=7.682~35.638)、重度肠化(OR=4.234,95%CI=1.258~14.253)、O型胃黏膜萎缩(OR=3.444,95%CI=1.386~9.429)、有HP感染(OR=14.144,95%CI=5.214~38.366)是术后发生异时性胃癌的危险因素。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率较高,年龄、术后病理分化程度、初始病变位置、肠化程度、胃黏膜萎缩程度、HP感染影响术后异时性胃癌发生,临床可据此制定术后长期随访与治疗策略,以提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愈率,进一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异时性胃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D术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超亮 钟谷平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1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ESD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的20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下表现及疗效... 目的:探讨和评价ESD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治疗的20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下表现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中,术后迟发性大出血2例,术后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2月无1例患者出现残留或复发。结论:ESD在治疗不超过20mm的且未侵犯固有肌层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安全、有效;而超过20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侵犯固有肌层,病理常为G3期,内镜下无法切除,需行外科手术及化疗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分析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疲劳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洁 陈晨 +1 位作者 陈露 宋年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患者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疲劳(POF)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早期胃癌POF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3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表、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量...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患者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疲劳(POF)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早期胃癌POF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23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表、中文版多维度疲乏症状量表、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需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收集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选取2023年1-6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经检验,年龄、性别、睡眠障碍、病灶切除面积、气质类型、术后疼痛和胃肠功能紊乱是早期胃癌患者PO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早期胃癌患者POF的列线图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H-L检验:χ^(2)=2.822,P=0.945)和区分度(AUC=0.0.909,95%CI:0.937~0.980,P<0.001),最大约登指数为0.648,灵敏度为0.832,特异度为0.813,截断值0.319,校准曲线为斜率近似于1的直线。结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为医护人员对早期胃癌POF高风险人群筛查提供参考,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疲劳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ESD术中的应用
20
作者 袁静 肖鸿丽 +1 位作者 陈宏伟 李延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8-140,149,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体外牵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开始标记至完... 目的探讨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体外牵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部位切除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部位切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单位时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效果显著,可提高切除效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外牵引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