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盐离子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特性及其负载VD_(3)的影响
1
作者 栾惠 窦少坤 +2 位作者 宗爱珍 徐同成 李宝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与Ca^(2+)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乳液凝胶质构、持水性、流变性等凝胶特性以及VD_(3)负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4%~12%)、Ca^(2+)浓度(0~30 mmol... 研究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与Ca^(2+)双向交联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乳液凝胶质构、持水性、流变性等凝胶特性以及VD_(3)负载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I质量分数(4%~12%)、Ca^(2+)浓度(0~30 mmol/L)、TG添加量(0~90 U)的增加,SPI乳液凝胶的硬度、弹性、持水性以及流变特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或趋于平缓的趋势,且当添加10%SPI、10 mmol/L Ca^(2+)以及30 U TG时,SPI乳液凝胶特性最佳;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显示,TG-Ca^(2+)双向交联制备的乳液凝胶表现出更致密的微观结构和更均匀的乳化油滴;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与未包埋、中链甘油三酯包埋和SPI乳液包埋相比,包埋VD_(3)的SPI乳液凝胶降低了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提高了VD_(3)的生物可及性。本研究结果为制备易食性蛋白补充剂以及增强疏水性活性物质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凝胶 大豆分离蛋白 CA^(2+) 转谷氨酰胺酶 VD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对大豆肽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丹 代养勇 +2 位作者 赵路苹 刘海燕 丁秀臻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提高大豆肽纳米颗粒(SPN)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以大豆肽聚集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法制备SPN,对超声时间进行了优化;在SPN体系中引入大豆分离蛋白(SPI)构建复合乳化剂,研究不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SPI对SPN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为提高大豆肽纳米颗粒(SPN)Pickering乳液稳定性,以大豆肽聚集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法制备SPN,对超声时间进行了优化;在SPN体系中引入大豆分离蛋白(SPI)构建复合乳化剂,研究不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SPI对SPN界面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超声时间10 min制备SPN;随着乳化剂质量浓度的增大,乳液粒径逐渐减小,当乳化剂质量浓度较低(5 mg/mL)时,乳液出现桥联,乳化剂质量浓度过高(30 mg/mL)时则出现絮凝;界面蛋白吸附率随着乳化剂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相同乳化剂质量浓度下,添加SPI的SPN乳液(SPI-SPN乳液)的粒径分布峰左移,其粒径、界面蛋白吸附率显著小于SPN乳液的;在储存过程中,SPN乳液粒径逐渐增大,SPI-SPN乳液粒径没有显著变化;SPI-SPN乳液的乳析指数小于相同乳化剂质量浓度的SPN乳液,当乳化剂质量浓度为30 mg/mL时,储存15 d SPI-SPN乳液未出现分层现象。综上,SPI可以提高SPN的界面活性和SPN乳液储存过程中的絮凝稳定性和分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肽纳米颗粒 乳液 大豆分离蛋白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蛋白内禀性质对充气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范沁塬 金俊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17,共9页
植物蛋白基充气乳液是茶饮、咖啡市场发展的重要功能性配料,打发后可作为奶盖、奶霜和雪顶等。但这类充气乳液易失稳,主要原因是植物蛋白的使用功能性通常欠佳,其稳定充气乳液的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典型豌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 植物蛋白基充气乳液是茶饮、咖啡市场发展的重要功能性配料,打发后可作为奶盖、奶霜和雪顶等。但这类充气乳液易失稳,主要原因是植物蛋白的使用功能性通常欠佳,其稳定充气乳液的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典型豌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特征和所制备充气乳液在储藏期的稳定性,揭示相应的稳定与失稳机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的溶解度、游离巯基含量和7S/11S比例是影响充气乳液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低溶解度造成的低液相蛋白含量会增加脂肪球碰撞概率;游离巯基含量高会进一步促进液相蛋白和其他蛋白发生巯基与二硫键的交换,从而加快乳液絮凝和聚结;而11S蛋白可以增加蛋白膜的强度,降低充气乳液在制造过程中的失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乳液 大豆分离蛋白 豌豆分离蛋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皮多糖对蛋白乳液凝胶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薛紫曦 王胜男 +4 位作者 杨慧 刘贺 何余堂 杨立娜 刘军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2,共9页
乳液凝胶可用于替代部分脂肪,降低蛋黄酱等食品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作为递送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采用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和大豆种皮多糖(soybean hull polysaccharide,SHP)制备乳液凝胶,利用流变仪、傅... 乳液凝胶可用于替代部分脂肪,降低蛋黄酱等食品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并作为递送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采用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和大豆种皮多糖(soybean hull polysaccharide,SHP)制备乳液凝胶,利用流变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质构仪分析不同SHP质量分数(0、0.15%、0.30%、0.45%、0.60%)对乳液凝胶结构、流变特性、凝胶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HP质量分数的增加,乳液凝胶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储存稳定性、G′和G″值、相对回收率逐渐增加。随着SHP质量分数的增加,乳液凝胶的表观黏度增加,并在SHP质量分数为0.45%时,达到最大。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SHP和SPI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储藏实验结果证实,储存7 d后乳液凝胶的储藏稳定性随着SH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当SHP质量分数为0.45%时,乳液凝胶稳定性较高。研究旨在为SHP在食品乳液凝胶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凝胶 大豆分离蛋白 大豆种皮多糖 流变学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及界面蛋白胆盐置换的影响
5
作者 葛鸽 林立 +1 位作者 郑家宝 孙为正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茶多酚提取物修饰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水包油乳液,考察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界面张力、蛋白吸附比例、乳液粒径以及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探究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和界面蛋白置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后...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茶多酚提取物修饰大豆分离蛋白制备水包油乳液,考察大豆分离蛋白乳液的界面张力、蛋白吸附比例、乳液粒径以及Zeta电位等性质变化,探究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液性质和界面蛋白置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茶多酚后,大豆分离蛋白的界面张力升高;大豆分离蛋白溶液(1%,质量分数)按照9∶1(质量比)与大豆油混合后,经过高速剪切和超声制备成水包油乳液,添加茶多酚制备的乳液稳定性提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当茶多酚添加量为0.04%时,乳液平均粒径从1.702μm显著下降至1.203μm(P<0.05),乳液的蛋白吸附比例从9.22%显著上升至20.68%(P<0.05),Zeta电位绝对值从25.7 mV显著上升至27.1 mV(P<0.05);大豆分离蛋白在油-水界面上具有抗胆盐置换的特性,由茶多酚修饰的大豆分离蛋白更加难以被胆盐置换,这可能是添加茶多酚后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较厚的界面层导致的。肠道中的脂质消化是界面过程,探究脂滴界面上蛋白与胆盐的置换反应对研究脂质代谢和食品精准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乳液 胆盐置换 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乳清混合蛋白对O/W乳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良 张小影 +3 位作者 朱建宇 韩璐 李杨 齐宝坤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2-379,共8页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乳清分离蛋白(SPI-WPI)作为乳化剂制备O/W(水包油)乳液,通过测定粒径、Zeta电位、乳化活性指数、乳化稳定性系数、乳液稳定性系数、扫描电镜、流变等指标,探究不同蛋白混合比例及浓度对复合乳液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1∶9时,乳液体积平均粒径最小,为288.56 nm,Zeta电位绝对值达到最大,为35.0 mV,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108.23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最大,为3784.71 min,稳定性系数最大,为93.59%,此时乳液稳定性最好。当SPI-WPI乳液蛋白质量分数为2.0%、SPI与WPI质量比为9∶1时,乳液的粘度最大,乳液的剪切应力最大,流变特性较好。添加乳清分离蛋白增大了乳液的稳定性,降低了乳液的粘度和剪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乳清分离蛋白 O/W乳液 稳定性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制备及pH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欢 冯红霞 +4 位作者 张雅娜 王妍 李杨 江连洲 王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59-162,176,共5页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30s,均质速度:20000r/min。选择不同pH缓冲液处理复合乳化体系,进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析及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在pH≥7环境下,乳化体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在高蛋白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亚娜 程朝阳 +3 位作者 赵谋明 李敏 杨晓泉 刘通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8-61,共4页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经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轻度酶改性后 (DH 4 5 %~ 8 2 % )功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持水能力、溶解度以及乳化活力指数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增加 ,泡沫稳定性、粘度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降...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经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轻度酶改性后 (DH 4 5 %~ 8 2 % )功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持水能力、溶解度以及乳化活力指数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增加 ,泡沫稳定性、粘度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降低 ,起泡能力则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先增大而后降低。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改性 大豆分离蛋白 高蛋白奶 应用研究 乳浊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在高蛋白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亚娜 赵谋明 +2 位作者 李敏 杨晓泉 刘通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56,共4页
本文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经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轻度酶改性后(DH 4.5%~8.2%)功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持水能力、溶解度以及乳化活力指数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增加,泡沫稳定性、粘度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降低,... 本文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经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轻度酶改性后(DH 4.5%~8.2%)功能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持水能力、溶解度以及乳化活力指数均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增加,泡沫稳定性、粘度随着水解度的增加而降低,起泡能力则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先增大而后降低。此外,改性后的大豆蛋白应用于高蛋白奶中可获得高稳定的乳浊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 酶改性 高蛋白奶 应用 乳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转谷氨酰胺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工艺 被引量:14
10
作者 吴琼 陈丽娜 +1 位作者 代永刚 陈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0,共4页
为获得适于添加到冷饮食品中的大豆分离蛋白,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乳化性。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试验因素,以乳化活力指数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 为获得适于添加到冷饮食品中的大豆分离蛋白,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乳化性。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以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为试验因素,以乳化活力指数为响应值,建立数学模型,对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TG酶的添加量0.93×10-4g、温度46℃、时间1.2h。在此条件下,乳化活力指数的预测值为1.9623m2/g,验证实验所得乳化活力指数为1.9658m2/g。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本实验得到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显著高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转谷氨酰胺酶 改性 乳性活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共混体系乳化性及凝胶性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婧 王中江 +3 位作者 李丹 李杨 李秋慧 江连洲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7-41,共5页
采用热改性、碱改性、超声改性及辐照改性4种方法将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处理,并建立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共混体系,对其乳化性及凝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热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共混体系的乳化性及凝胶性有... 采用热改性、碱改性、超声改性及辐照改性4种方法将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处理,并建立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共混体系,对其乳化性及凝胶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热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与肌原纤维蛋白共混体系的乳化性及凝胶性有显著提高,其中乳化活性提高了12.6 m2/g,硬度和弹性分别增加了18.58 g和0.16 mm,持水性增加了22.14%。经碱改性的SPI对混合体系的乳化性和凝胶性影响次之,而经超声和辐照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只对共混体系的持水性和乳化稳定性有影响,对质构性和乳化活性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 亚基解离 乳化性凝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κ-卡拉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珊 赵谋明 +1 位作者 胡坤 林伟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3,共4页
研究了κ 卡拉胶在不同pH的条件下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凝胶质构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pH 7 3条件下的乳浊体系比 pH 6 8的体系更易形成凝胶。卡拉胶质量分数为 0 0 5 %时 ,因与大豆分离蛋白发生静电吸引相互作用形成连... 研究了κ 卡拉胶在不同pH的条件下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凝胶质构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pH 7 3条件下的乳浊体系比 pH 6 8的体系更易形成凝胶。卡拉胶质量分数为 0 0 5 %时 ,因与大豆分离蛋白发生静电吸引相互作用形成连接型凝胶而显著提高了凝胶的质构特性和流变特性。 0 2 %时则形成相分离型凝胶 ,降低了凝胶的弹性和内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Κ-卡拉胶 大豆分离蛋白 乳浊凝胶特性 质构特性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与大豆分离蛋白对复合乳化体系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团结 冯志彪 +2 位作者 岳莹 王一潇 田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1,共6页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茶多酚(TP)添加量、pH值、油添加量、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对TP-SPI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质的影响,为制备不同需求的复合乳化体系条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TP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乳... 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茶多酚(TP)添加量、pH值、油添加量、大豆分离蛋白(SPI)浓度对TP-SPI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等性质的影响,为制备不同需求的复合乳化体系条件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随着TP添加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增强,对乳化活性影响不显著;随着油量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抗氧化性降低,乳化稳定性先增强后降低;随着pH值的增加,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稳定性先降低后增强,其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强,抗氧化能力变化则与之相反;随着SPI的浓度增大,复合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强,对抗氧化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乳液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脂肪模拟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建辉 靳娜 +4 位作者 成媛媛 刘永乐 王发祥 李向红 俞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6-10,共5页
为获得与油脂感官特征相近的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魔芋胶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均质时间为考察因子,以复合体系的黏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制备大豆分离... 为获得与油脂感官特征相近的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魔芋胶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均质时间为考察因子,以复合体系的黏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替代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8%、魔芋胶质量分数0.08%、加热温度79.8℃、加热时间13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复合体系的黏度为45.94 mPa·s,乳化稳定性为74.49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魔芋胶 脂肪替代物 剪切 流变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苏国万 罗立新 +1 位作者 赵强忠 赵谋明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7-40,共4页
研究了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浊液的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为10~55MPa时,乳浊液中的脂肪球粒径、表观粘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 研究了均质压力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浊液的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均质压力为10~55MPa时,乳浊液中的脂肪球粒径、表观粘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而明显变小,乳浊液稳定性提高;当均质压力为55-70MPa时,脂肪球粒径、表观黏度、乳析率和离心沉淀率随均质压力升高变化均较小。考虑生产成本及设备投入,选择均质压力为55MPa左右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 均质压力 脂肪球粒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多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坤 赵谋明 +1 位作者 林伟锋 杨晓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34,共5页
本文研究了瓜尔豆胶和甲基纤维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乳析和絮凝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作用机理:在低浓度时瓜尔豆胶,非吸附的多糖分子充斥于蛋白质包被的液滴之间使液滴保持分散状态,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体系发生排斥絮凝及各... 本文研究了瓜尔豆胶和甲基纤维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乳析和絮凝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作用机理:在低浓度时瓜尔豆胶,非吸附的多糖分子充斥于蛋白质包被的液滴之间使液滴保持分散状态,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体系发生排斥絮凝及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相分离。较低浓度的甲基纤维素吸附到液滴的蛋白质吸附层,从而保护液滴不发生絮凝;甲基纤维素浓度较高时,置换出液滴吸附的蛋白质而形成沉淀和大粒径的液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尔豆胶 甲基纤维素 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 乳析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模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成媛媛 王建辉 +4 位作者 刘永乐 王发祥 李向红 俞健 张开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5-110,116,共7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实施加热、高速剪切处理,从而获得与油脂相近的感官特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加热温度、蛋白质浓度为考察因子,以大豆分离蛋白...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实施加热、高速剪切处理,从而获得与油脂相近的感官特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二因素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及响应面法分析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以加热温度、蛋白质浓度为考察因子,以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粘度及乳化稳定性为响应值,确定大豆分离蛋白基脂肪模拟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质浓度9.10%,加热温度79.6℃,加热时间10 min,均质时间40 s,此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的粘度为46.8 mPa·s,乳化稳定性为49.15 min,与市售植物油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脂肪模拟物 剪切 流变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纤维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胡坤 赵谋明 +1 位作者 林伟锋 刘通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40,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甲基纤维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时,甲基纤维素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对NaCl引起的液滴絮凝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甲基纤维素导致pH6.5和7.0的体系同时发生乳析和蛋白质沉积现象... 本文研究了甲基纤维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时,甲基纤维素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对NaCl引起的液滴絮凝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甲基纤维素导致pH6.5和7.0的体系同时发生乳析和蛋白质沉积现象。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在低浓度时甲基纤维素吸附到液滴蛋白质层的外围形成次级保护层,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而高浓度时则可能置换出液滴的蛋白质吸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纤维素 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 乳析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尔豆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谋明 胡坤 +1 位作者 林伟锋 杨晓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46,共5页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瓜尔豆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乳析稳定性和絮凝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瓜尔豆胶浓度低于 0 0 4%时 ,随着瓜尔豆胶浓度的增加 ,乳浊液的稳定性逐渐增加。当多糖浓度高于 0 0 4%时 ,液滴发生排斥絮凝 ,体...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瓜尔豆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浊液乳析稳定性和絮凝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瓜尔豆胶浓度低于 0 0 4%时 ,随着瓜尔豆胶浓度的增加 ,乳浊液的稳定性逐渐增加。当多糖浓度高于 0 0 4%时 ,液滴发生排斥絮凝 ,体系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更高浓度的瓜尔豆胶因与乳浊液液滴间的热力学不相容性而导致体系发生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尔豆胶 大豆分离蛋白 乳浊液 稳定性 排斥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喷雾干燥法制备芥末油微胶囊 被引量:7
20
作者 盖旭 李荣 姜子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5,共4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芥末油微胶囊。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形物含量10%、芯壁比1∶2、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1%、均质时间4min(10000r/min)、喷雾干燥进风口温度19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89....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芥末油微胶囊。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形物含量10%、芯壁比1∶2、乳化剂的添加量为0.1%、均质时间4min(10000r/min)、喷雾干燥进风口温度19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8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末 芥末油 大豆分离蛋白 乳化液稳定性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