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3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ology of typical emulsifiers and effects on stability of emulsion explosives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丽琼 王娜峰 方杰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3期295-300,共6页
Structure of emulsifiers or functional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es its rheology, emuls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emulsion explosives. Rheology of typical emulsifiers was studied by automatic rheometer. Relation... Structure of emulsifiers or functionality and molecular weight determines its rheology, emuls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emulsion explosives. Rheology of typical emulsifiers was studied by automatic rheometer. Relations between rheology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typical emulsifiers were analyz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viscosity of emulsifiers didn' t change with shear rate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ppeared properties of Newtonian fluid. Viscosity of different component emulsifiers declines with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modes. The change of strain doesn' t affect modu- lus of emulsifiers. Loss modulus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frequency in oscillation and storage modulus does non-linearly. 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is, the lower change amplitude of loss modulus with frequency will be. The emulsifiers with imide and amide functionality for emulsion explosives have better shear propertie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better shapingness and stability at room temperature than other emulsifiers with ester and Sorbin Monoleate (SMO) functi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ulsion explosives emulsifierS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HLB RHEOLOGY viscosity modulus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Preparing Oil-Water Emulsion
2
作者 朱红 李虎林 +1 位作者 陈公伦 松全元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1999年第2期160-162,共3页
The infuence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preparing Oil-Water (o/w) emulsion arc studied-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the ratio of oil to water, the intensity of agitatio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 The infuence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on preparing Oil-Water (o/w) emulsion arc studied- These factors include 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the ratio of oil to water, the intensity of agitation,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time of emulsification. The best experimental factor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emulsion using SP-4 as emulsifi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ulsion emulsifier factors of emul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Heavy Crude Oil Fractions on the Stability of Oil-in-Water Emulsion——Ⅲ. Effects of pH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heavy crude functional fractions and water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FanWeiyu NanGuozhi LiShuiping SongYuanm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3-106,111,共5页
In this paper, effects of pH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heavy crude functional fractions and water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pH on π-A isotherms of acid fraction, basic fraction, amphoteric frac... In this paper, effects of pH on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heavy crude functional fractions and water system ar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pH on π-A isotherms of acid fraction, basic fraction, amphoteric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great. The interfacial pressure of fractions increases in strongly basic conditions. The ζ (-80mv) of acid fraction is the largest under basic conditions (pH=11-12), with the result to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activity of the acid fraction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fractions. The results of model emulsions show that strongly basic conolition (pH≥11) is beneficial to oil-in- water emulsion stability. The interfacial activity of acid fraction and asphalten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crude f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value stable factors of emulsion interfaci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Solid Emulsifier Us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Oil-in-water Drilling Fluids 被引量:1
4
作者 YanJienian WangFuhua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8,共8页
The oil-in-water emulsion drilling fluids, prepared by adding 5~12% (by volume) of mineral oil (or diesel) to water-based mu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stuck-pipe prevention in the Shengli Oilfield. In some cases, ... The oil-in-water emulsion drilling fluids, prepared by adding 5~12% (by volume) of mineral oil (or diesel) to water-based muds,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stuck-pipe prevention in the Shengli Oilfield. In some cases, the emulsion stability of this kind of mud system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rilling operations. To overcome this drawback, a solid emulsifi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very small particle size and special wetting behavior (slightly water-wet), has been developed and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mprove the emulsion stability and other performances of these drilling fluids. Pri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n extens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al with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kinds of finely divided insoluble solid particles on oil/water emulsification. The substances used include bentonite, organophilic clay, kaolinite, barite, two kinds of calcium carbonate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two kinds of silica with different wetting behaviors, and a newly developed solid emulsifier. Both the emulsion stability experiments and the drop coalescence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particles to emulsification. The measured final emulsion volume disappears after 12 hours and the half-life for water and oil drops are used as the measures of emulsion stability.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the type, size, concentration and wettability of the particles, and the presence of some surfactants control the type and stability of emulsions for a given oil/water system, and the fine particles of the solids emulsifier provide the most effective stabilization for water-continuous emuls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kinds of particles. Meanwhile,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se particles also stabilize oil-continuous emulsions effectively in some cases since their wetting behavior is close to neutral. The O/W emulsion mud stabilized by the newly developed solid emulsifi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mud systems used in directional and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in the Shengli Oilfield.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emulsion stability, this solid emulsifi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improving the lubricity of mud cake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trol of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fil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emulsifier drilling fluids emulsion stability WET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乳液的影响因素
5
作者 吴云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1,共7页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 自主研发了特殊润湿性不锈钢筛网,分别考察了温度、过滤压力、pH、水油比、乳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特殊润湿性材料分离油水乳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对单层和双层筛网分离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乳液均有利;较低的过滤压力对W/O型乳液有利,过高的压力会直接影响筛网的疏水阻隔作用,双层筛网的分离机理决定了低过滤压力下分离无法进行,而更高的压力对双层筛网分离O/W型乳液更有利;低pH对两种类型的乳液分离均有利,随着pH的增大,分离效果下降;随着W/O型乳液含水率增大,单层筛网的分离效果不断下降,水在疏水筛网表面的占据会导致油的通过阻力迅速增大,甚至无法通过,而随着O/W型乳液含油率增大,双层筛网的分离效果呈增大趋势,这与水量下降导致的油水二次混合几率减少有关;乳化剂用量增加导致乳液稳定性增强,对两种类型乳液的分离均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 特殊润湿性 筛网 乳液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剂类型对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物化稳定性的影响
6
作者 黄雪艳 杨国龙 +3 位作者 王雅娟 杨瑞楠 张泽楠 刘君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旨在为高稳定性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的制备提供参考,以亚麻籽油为油相,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油相及3种不同的乳化剂[吐温60(Tween60)、卵磷脂(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高压均质法在60MPa压力下均质3次制备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通... 旨在为高稳定性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的制备提供参考,以亚麻籽油为油相,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油相及3种不同的乳化剂[吐温60(Tween60)、卵磷脂(PC)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应用高压均质法在60MPa压力下均质3次制备水包油型亚麻籽油乳液,通过测定乳液的粒径、界面面积和Zeta电位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测定乳液在37℃储藏不同时间的外观、微观结构、粒径、Zeta电位、过氧化值(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氧化产物、主要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考察乳化剂类型和油相质量分数对乳液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相质量分数的增大,亚麻籽油乳液粒径增加,物理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降低;相同油相质量分数下各乳化剂乳液粒径大小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乳液的物理稳定性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在37℃储藏一定时间后,亚麻籽油乳液的POV水平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而TBARS水平为Tween60乳液<PC乳液<SPI乳液;^(1)H NMR谱图显示,Tween60乳液中亚麻籽油的主要氧化产物为顺反共轭二烯基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次级氧化产物,PC乳液的氧化产物主要为顺反及反反共轭二烯基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次级氧化产物,SPI乳液中无显著的氢过氧化物及醛类氧化产物,但观测到醛、酮、醇类等次级氧化产物指纹峰,推测为SPI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共氧化产物指纹峰;气相色谱结果显示,不同乳化剂乳液中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损耗显著,不饱和脂肪酸总损耗程度为PC乳液>SPI乳液>Tween60乳液,其中PC乳液不饱和脂肪酸损耗较高,推测是由其共氧化导致。PC和SPI抑制了亚麻籽油在水包油乳液中的初级氧化过程,但其共氧化行为使亚麻籽油的次级氧化产物水平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乳化剂 水包油型乳液 物化稳定性 核磁共振(NMR) 氧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双峰驼乳乳清蛋白的乳化特性
7
作者 高胜寒 苗灏 +6 位作者 牛晴 刘恩慧 贺蕊琪 霍辰坤 张飞 杨洁 赵仲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1,共7页
本实验以驼乳乳清蛋白(camel whey protein,CWP)和牛乳乳清蛋白(bovine whey protein,BWP)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相与油相比例(8∶2、7∶3、5∶5、3∶7、2∶8,V/V)条件下乳液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相体... 本实验以驼乳乳清蛋白(camel whey protein,CWP)和牛乳乳清蛋白(bovine whey protein,BWP)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相与油相比例(8∶2、7∶3、5∶5、3∶7、2∶8,V/V)条件下乳液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使得两种蛋白稳定的乳液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显著增加,当油相体积分数≥70%,乳液不再分层。在相同水相与油相比例下,CW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优于BWP,CW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更小的液滴粒径尺寸((722.41±77.91)nm,油相体积分数为30%),所带Zeta电位绝对值高于30 mV((33.58±0.15)mV,油相体积分数为20%),其乳化稳定性相较于BWP稳定乳液提升约2倍以上。本研究表明CWP可作为优质乳化剂稳定Pickering乳液并应用于功能性驼乳食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 乳清蛋白 Pickering乳液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在蛋白质乳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雪阳 邹依彤 +4 位作者 涂向辉 祁冰洁 刘新 杨庆余 王丽娟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1,共5页
蛋白质作为天然乳化剂对环境变化敏感,磷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降低蛋白质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旨在为利用蛋白质、磷脂的优势共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拓宽乳液工业应用提供参考,综述了不同蛋白与不同磷脂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与磷脂相互... 蛋白质作为天然乳化剂对环境变化敏感,磷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降低蛋白质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旨在为利用蛋白质、磷脂的优势共同提高乳液的稳定性,拓宽乳液工业应用提供参考,综述了不同蛋白与不同磷脂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与磷脂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蛋白质-磷脂复合乳液的应用。磷脂与蛋白质之间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乳液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蛋白质与磷脂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有磷脂与蛋白的比例、pH、温度、盐浓度和制备乳液所使用的物理手段(如高压、超声)。蛋白质-磷脂复合乳液可用于递送生物活性物质、制备低脂食品和人工乳。蛋白质-磷脂复合乳液能够应用于对稳定性要求高的食品中,为食品工业开发绿色稳定的乳化剂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 蛋白质 磷脂 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环氧乳液/海泡石复合改性苯丙乳液涂层粘结性能研究
9
作者 何丽红 李青林 +2 位作者 徐心硕 周超 李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06,共4页
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水性环氧乳液/海泡石复合改性苯丙乳液涂层,探讨了苯丙-水性环氧乳液配比,三乙醇胺、填料及乳化沥青掺量对涂层粘结强度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复合涂层的抗渗性和耐高低温性。结果表明,当苯丙乳液与水性环氧乳液的有效质... 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水性环氧乳液/海泡石复合改性苯丙乳液涂层,探讨了苯丙-水性环氧乳液配比,三乙醇胺、填料及乳化沥青掺量对涂层粘结强度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复合涂层的抗渗性和耐高低温性。结果表明,当苯丙乳液与水性环氧乳液的有效质量比为1∶2,三乙醇胺、海泡石和乳化沥青掺量分别为2%、3%、5%时,复合涂层粘结强度为3.54MPa,与钢板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且不透水性和耐高低温性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乳液 水性环氧树脂 共混改性 粘结强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乳液的制备、乳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书会 王延圣 +3 位作者 王文亮 贾凤娟 李永生 侯福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98-407,共10页
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种类丰富且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乳化、增稠等多种功能特性,其制备的乳液在各加工领域以独特的优势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多糖乳液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多糖乳液的两种常用制备方... 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种类丰富且来源广泛,具有良好的乳化、增稠等多种功能特性,其制备的乳液在各加工领域以独特的优势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多糖乳液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多糖乳液的两种常用制备方法;介绍了多糖的乳化机理及乳化特性,包括多糖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流变特性和稳定性,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多糖乳化特性的内部(包括疏水基团的数量及分布、蛋白质残基、分子量等)、外部(多糖浓度、pH、离子浓度等)因素,以实现通过调控多糖结构和环境因素改善多糖乳化性;最后总结了目前多糖乳液在食品、化妆品、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旨在为拓宽多糖乳液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乳液 乳化特性 影响因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耦合加热制备明胶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恩民 姚秀宁 +9 位作者 许钰琴 方顺 李雪晴 严慧敏 樊智豪 叶敏 戚军 熊国远 李超 贾敬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3,共6页
热加工可导致水包油型乳液失稳,因此利用热加工制备乳液对拓展乳液在热加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通过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显微结构、Zeta电位和界面蛋白负载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热超声时间(0、20、40、60 min)对乳液稳... 热加工可导致水包油型乳液失稳,因此利用热加工制备乳液对拓展乳液在热加工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通过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显微结构、Zeta电位和界面蛋白负载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热超声时间(0、20、40、60 min)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耦合加热可以形成对热稳定的明胶稳定的水包油型乳液。随着超声时间延长到40 min,乳析指数降低到82.40%、乳液稳定系数增加至62.60%;随着热超声时间进一步延长,乳析指数增加,乳液稳定系数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热超声40 min可形成热稳定的乳液,此时乳液体积平均粒径最低,为1.00μm,油滴微观大小与粒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热超声40 min制备的乳液的界面蛋白负载量最高(7.35 mg/m^(2)),虽然此时Zeta电位的绝对值降低至16.69 mV,表明热超声40 min形成稳定乳液的关键因素是界面蛋白引起的空间位阻作用而非静电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乳液 界面结构 乳化性 热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化程度对壳聚糖稳定Pickering乳液乳化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吴军 施兆娟 +2 位作者 袁传勋 王兴婷 金日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将乙酰基共价接枝到多糖链上的修饰策略以改善壳聚糖的乳化性能,并探究最佳乙酰化范围。红外谱图验证了乙酸酐重乙酰化工艺能调控壳聚糖的乙酰度,并且取代只发生在C2位的氨基上。接触角分析结果表明乙酰化能有效提高壳聚... 本研究旨在利用将乙酰基共价接枝到多糖链上的修饰策略以改善壳聚糖的乳化性能,并探究最佳乙酰化范围。红外谱图验证了乙酸酐重乙酰化工艺能调控壳聚糖的乙酰度,并且取代只发生在C2位的氨基上。接触角分析结果表明乙酰化能有效提高壳聚糖的非极性部分,致使其乳化性增强,修饰后的壳聚糖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液滴尺寸显著降低,当乙酰度为32%时,壳聚糖稳定Pickering乳液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增至最大(分别为39.56 m^(2)/g和65.54 min),乳液的平均液滴尺寸达到最小(12.71μm),乳液稳定性增加,乳析指数下降明显(下降至11.3%)。综上,改变壳聚糖上N-乙酰-D-氨基葡萄糖单元的物质的量比可以有效改善壳聚糖的乳化性能和所稳定乳液的贮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Pickering乳液 乙酰化 乳化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原纤维蛋白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研究进展
13
作者 路丽娟 沈辉 +6 位作者 齐文慧 张志胜 淑英 王晗 张旭 杨清蕊 杨天一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61,共11页
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是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一种两亲性蛋白,含有更全面的氨基酸,可作为固体颗粒乳化剂构建Pickering乳液。M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稳定性高、制备经济、环境友好等优点,MP稳定Pickering乳液的作用机... 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是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一种两亲性蛋白,含有更全面的氨基酸,可作为固体颗粒乳化剂构建Pickering乳液。M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稳定性高、制备经济、环境友好等优点,MP稳定Pickering乳液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M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其他食品组分(如多糖、氨基酸、抗氧化剂等)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Pickering乳液 稳定机理 影响因素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复合乳化剂制备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青松 王会强 +3 位作者 张燕鹏 张红建 梁爱文 郑联合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对植脂奶油持油性、持水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植脂奶油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添加量6.0%、大豆卵磷脂添加量1.1%、水分含量38.0%,在此条件下植脂奶油的持油性和持水性分别达到98.9%和93.8%;对植脂奶油的稳定性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持油性、持水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正向关系。综上,以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的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是一种潜在的营养健康植脂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葵花籽油 复合乳化剂 植脂奶油 物理复配法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全营养乳和传统全营养乳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迎香 刘金洋 +6 位作者 夏凯 杨宗玲 丁振江 张子阳 曹亚洲 柳嘉 段盛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5,共7页
为了研究乳化剂对全营养乳体外消化的影响,分别采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颗粒(Octenyl succinic acid starch,OS)、玉米醇溶蛋白颗粒(Zein)和磷脂(Phospholipid,PL)作为乳化剂,通过剪切、高压均质制备三种全营养乳,然后利用pH-stat法模拟全... 为了研究乳化剂对全营养乳体外消化的影响,分别采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颗粒(Octenyl succinic acid starch,OS)、玉米醇溶蛋白颗粒(Zein)和磷脂(Phospholipid,PL)作为乳化剂,通过剪切、高压均质制备三种全营养乳,然后利用pH-stat法模拟全营养乳体外消化,研究OS、Zein两种Pickering乳化剂和PL传统乳化剂对全营养乳消化特性的影响,测定了消化过程中全营养乳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结构和脂质消化速率。结果表明:模拟消化过程中,三种乳液的粒径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种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经消化后OS乳液、Zein乳液和PL乳液的电位值分别为:-14.53、-19.90、-18.80 mV,Zein乳液的油滴被脂肪酶水解的程度最大;Zein乳液、OS乳液和PL乳液最终游离脂肪酸的释放率分别为:20.54%、17.21%、14.29%,Pickering全营养乳的体外脂质消化速率高于传统全营养乳,有利于全营养乳脂质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提高乳液中脂溶性生物活性成分的生物可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全营养乳 传统全营养乳 乳化剂类型 体外消化 脂肪酸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氨基负载固体二氧化碳吸附材料
16
作者 陈熹圣 冀昕航 +3 位作者 李岚新 邹威 梁胜轲 张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材料。研究了大分子乳化剂的结构、乳化剂用量,以及浓乳液的分散相体积分数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及CO_(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EI-OA乳化剂更倾向于形成O/W型乳液,形成了颗粒紧密堆积型的多孔结构,并且多孔通道会随着乳化剂与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改变而变化。采用气体吸附分析仪测定了氨基负载多孔聚合物材料的CO_(2)吸附量,结果表明,PEI含量、乳化剂用量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适度增加均能提高产物对CO_(2)的吸附量,吸附量最高可达到2.65mmol/g。样品的循环性能测试显示,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吸附能力仅下降了0.15%,表明所制备的氨基负载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乳化剂 一步法 乳液模板法 CO_(2)吸附 氨基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在乳化沥青中的不同形态及对乳液存储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冀超 曹元浩 李志刚 《中外公路》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乳化沥青存储性能不足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较大问题,中国已有将纳米SiO_(2)粒子作为添加剂来改善乳化沥青稳定性的研究,但其效果不明显。该文基于Pickering乳液原理将表面改性后的纳米SiO_(2)作为乳化剂直接乳化基质沥青,探究是否比纳米S... 乳化沥青存储性能不足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较大问题,中国已有将纳米SiO_(2)粒子作为添加剂来改善乳化沥青稳定性的研究,但其效果不明显。该文基于Pickering乳液原理将表面改性后的纳米SiO_(2)作为乳化剂直接乳化基质沥青,探究是否比纳米SiO_(2)作为改性添加剂对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改善效果更佳。首先分别制备了普通改性乳化沥青A、纳米SiO_(2)做改性添加剂的乳化沥青B和基于新型纳米SiO_(2)Pickering乳液乳化的乳化沥青C共3种乳化沥青,然后通过光学显微镜与SEM,探究纳米SiO_(2)粒子分别作为乳化剂和改性剂时乳化沥青表面结构的微观形貌差异,分析3种乳化沥青中乳液颗粒的不同形态;最后通过室内乳化沥青试验和乳液颗粒粒径分析,进一步论证纳米SiO_(2)分别作为乳化剂与改性剂对于乳化沥青存储稳定性的差异及差异机理。微观与宏观试验均表明纳米SiO_(2)作为乳化剂比作改性剂能使乳化沥青具备更好的稳定性。该文的研究说明纳米SiO_(2)用作乳化剂能更好地解决乳化沥青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乳化沥青 纳米SiO_(2)改性 纳米SiO_(2)乳化 Pickering乳液 改性效果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聚合度菊粉对乳清蛋白基乳液结构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8
作者 陈嘉豪 周文昊 +2 位作者 刘刚 张海枝 秦新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7-165,共9页
该文探究了不同聚合度下不同浓度菊粉对乳清分离蛋白(whey isolate protein,WPI)乳化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机制。通过连续相Zeta电位、内源荧光光谱;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激光共聚焦等设备对WPI乳液的平均粒径、乳化... 该文探究了不同聚合度下不同浓度菊粉对乳清分离蛋白(whey isolate protein,WPI)乳化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机制。通过连续相Zeta电位、内源荧光光谱;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激光共聚焦等设备对WPI乳液的平均粒径、乳化性质、界面蛋白吸附率、微观结构以及氧化稳定性等进行表征,研究不同质量分数(0%、2%、4%、6%、8%)的短链菊粉、中链菊粉对WPI乳液结构稳定性以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菊粉质量分数的增大,乳液的平均粒径呈上升趋势。界面吸附蛋白、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剂稳定性指数(emulsion stability index,ESI)呈现减小的趋势。乳液初级氧化产物值、次级氧化产物呈现增大趋势,质量分数为2%中链菊粉乳液在15 d内表现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低浓度菊粉(质量分数为2%)表现出最小的粒径以及更高的EAI和ESI,较单独使用WPI乳液增加了9.59%以及8.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乳液 氧化稳定性 乳化能力 贮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氧化对猪皮明胶乳化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徐万军 苟浩 +2 位作者 詹帅 张雅琦 包玉龙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17,共6页
为研究氧化对猪皮明胶乳化性能的影响,将猪皮明胶与不同浓度(0、10、20、30 mmol/L)过氧化氢溶液孵育进行模拟氧化,并利用氧化处理后的明胶制备乳液。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明胶乳化活性指数从未氧化组的21.1 m^(2)/g增加到3... 为研究氧化对猪皮明胶乳化性能的影响,将猪皮明胶与不同浓度(0、10、20、30 mmol/L)过氧化氢溶液孵育进行模拟氧化,并利用氧化处理后的明胶制备乳液。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明胶乳化活性指数从未氧化组的21.1 m^(2)/g增加到30 mmol/L过氧化氢组的34.3 m^(2)/g,乳化稳定性指数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而下降;此外,氧化程度的增加还导致明胶水接触角的增大,促进明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降低油-水界面的界面张力;氧化后乳液的Zeta电位值从未氧化组的9.61 mV下降到30 mmol/L过氧化氢组的5.94 mV,表明乳液液滴间静电斥力减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氧化明胶稳定的乳液液滴表现出较小的尺寸。综上,氧化处理增加了明胶的疏水性,促进了明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降低了油-水界面的界面张力,从而有利于形成较小的液滴尺寸,增强明胶的乳化活性。然而,乳液液滴间静电斥力的降低增加了油滴的絮凝和聚集,降低了乳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 氧化 乳液 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乳化剂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祎 杨高磊 +3 位作者 党杨斌 张彪 朱秀雨 星占龙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73-77,共5页
总结了近年来驱油用乳化剂的相关研究工作,分析了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介绍了乳化剂对提高三次采油中采收率过程中微观作用的影响,归纳了乳化剂的类型,梳理了表面活性剂类、聚合物类、胶体颗粒类以及其他类型乳化剂的特点,阐述了乳化作用... 总结了近年来驱油用乳化剂的相关研究工作,分析了乳化剂的作用机理,介绍了乳化剂对提高三次采油中采收率过程中微观作用的影响,归纳了乳化剂的类型,梳理了表面活性剂类、聚合物类、胶体颗粒类以及其他类型乳化剂的特点,阐述了乳化作用的计算机模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乳化剂 乳状液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