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目的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h内有血氨检测记录且入ICU未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Ⅳ(APACHEⅣ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措施、基础患病情况及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初始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和种族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674名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初始血氨每增加10μg/dL,患者ICU死亡风险增高6.9%(OR=1.069,95%CI:1.036~1.104),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增高4.6%(OR=1.046,95%CI:1.017~1.076);初始血氨在49~82μg/dL组、≥82μg/dL组的患者ICU死亡风险和≥82μg/dL组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分别是<49μg/dL组患者的1.7倍(OR=1.700,95%CI:1.165~2.482)、2.862倍(OR=2.862,95%CI:1.792~4.570)、1.844倍(OR=1.844,95%CI:1.213~2.804)。初始血氨水平与ICU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及种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患有肝脏疾病的重症患者中,入ICU后初始血氨水平升高与患者ICU及医院高死亡风险相关。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74例SCAP患者。患者于入院后12小时内检测血中性粒细...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74例SCAP患者。患者于入院后12小时内检测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Scr)、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于患者入院后第1天[NSE(day1)]和第4天[NSE(day4)]早晨采集NSE血样进行检验。并根据患者ICU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57)和死亡组(n=1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参数的预测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II评分(APACHE II 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氧合指数(PaO_(2)/FiO_(2))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APACHE II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与SCAP患者ICU死亡呈弱的正相关(P<0.05),PaO_(2)/FiO_(2)与患者ICU死亡呈弱的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IIscore和NSE(day4)与SCAP患者ICU死亡相关(P<0.05)。APACHE II score和NSE(day4)预测SCAP患者ICU死亡的AUC分别为0.729(95%CI 0.613~0.826)和0.787(95%CI0.676~0.874),两者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NSE(day4)预测患者ICU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89%和88.24%(临界值为14.83μg/L)。结论NSE(day4)是SCAP患者ICU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是评估SCAP患者预后的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该院E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该院E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多为耐药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为主占65.33%、革兰阳性球菌(G+)第二占18.29%、真菌第三占16.38%;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耐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分别为58.06%和3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71.87%。结论:加强对E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同时依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新的耐药株的出现,降低医院感染率。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s,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好发部位,为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E...目的:调查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s,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好发部位,为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EICU成人患者的人口学、疾病、医疗设备处置以及压力性损伤评估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主要为压力性损伤Ⅰ期18例(56.3%),多发在头部(34处,82.93%),是否发生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在入院第一诊断、压力性损伤风险、呼吸方式、是否手术和医疗设备使用数量方面存在差异。结论: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建议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增加对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关注,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护工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展开更多
医院是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机构。在超出正常负荷的情况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基础卫生设施扩容是保证医院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医院必须能够通过增加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容量或通过改造其他区域增加实际...医院是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机构。在超出正常负荷的情况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基础卫生设施扩容是保证医院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医院必须能够通过增加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容量或通过改造其他区域增加实际ICU收治能力;有次序地将相关区域改造为临时重症监护单元;储备充足的病床和相关监护设施,在应对偶发事件时必须能得到政府协助以获取额外的呼吸机;制定ICU阶段性扩容人员工作计划,保证在应对偶发事件或危机时重症监护的仍可有效执行;抽调临床专业人员参与应急管理组,共同制定和执行扩容计划;为重症监护活动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支持。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成年无肝病重症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首次血氨水平与患者ICU死亡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eICU-CRD)中单次入院,首次入住ICU初始48 h内有血氨检测记录且入ICU未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Ⅳ(APACHEⅣ评分)、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措施、基础患病情况及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初始血氨水平与患者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和种族患者中是否存在差异,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674名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初始血氨每增加10μg/dL,患者ICU死亡风险增高6.9%(OR=1.069,95%CI:1.036~1.104),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增高4.6%(OR=1.046,95%CI:1.017~1.076);初始血氨在49~82μg/dL组、≥82μg/dL组的患者ICU死亡风险和≥82μg/dL组患者医院死亡风险分别是<49μg/dL组患者的1.7倍(OR=1.700,95%CI:1.165~2.482)、2.862倍(OR=2.862,95%CI:1.792~4.570)、1.844倍(OR=1.844,95%CI:1.213~2.804)。初始血氨水平与ICU及医院死亡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在不同APACHEⅣ评分、年龄、性别及种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未患有肝脏疾病的重症患者中,入ICU后初始血氨水平升高与患者ICU及医院高死亡风险相关。
文摘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ICU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住院的74例SCAP患者。患者于入院后12小时内检测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Scr)、白蛋白(Alb)、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于患者入院后第1天[NSE(day1)]和第4天[NSE(day4)]早晨采集NSE血样进行检验。并根据患者ICU内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n=57)和死亡组(n=1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参数的预测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II评分(APACHE II 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高于生存组(P<0.05),氧合指数(PaO_(2)/FiO_(2))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APACHE IIscore、IL-6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NSE(day1)和NSE(day4)水平与SCAP患者ICU死亡呈弱的正相关(P<0.05),PaO_(2)/FiO_(2)与患者ICU死亡呈弱的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 IIscore和NSE(day4)与SCAP患者ICU死亡相关(P<0.05)。APACHE II score和NSE(day4)预测SCAP患者ICU死亡的AUC分别为0.729(95%CI 0.613~0.826)和0.787(95%CI0.676~0.874),两者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NSE(day4)预测患者ICU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89%和88.24%(临界值为14.83μg/L)。结论NSE(day4)是SCAP患者ICU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是评估SCAP患者预后的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
文摘目的: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该院E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E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多为耐药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为主占65.33%、革兰阳性球菌(G+)第二占18.29%、真菌第三占16.38%;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耐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分别为58.06%和3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71.87%。结论:加强对EICU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同时依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新的耐药株的出现,降低医院感染率。
文摘目的:调查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s,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好发部位,为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EICU成人患者的人口学、疾病、医疗设备处置以及压力性损伤评估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主要为压力性损伤Ⅰ期18例(56.3%),多发在头部(34处,82.93%),是否发生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在入院第一诊断、压力性损伤风险、呼吸方式、是否手术和医疗设备使用数量方面存在差异。结论:EICU成人患者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建议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增加对医疗设备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关注,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护工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文摘医院是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机构。在超出正常负荷的情况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基础卫生设施扩容是保证医院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医院必须能够通过增加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ICU)容量或通过改造其他区域增加实际ICU收治能力;有次序地将相关区域改造为临时重症监护单元;储备充足的病床和相关监护设施,在应对偶发事件时必须能得到政府协助以获取额外的呼吸机;制定ICU阶段性扩容人员工作计划,保证在应对偶发事件或危机时重症监护的仍可有效执行;抽调临床专业人员参与应急管理组,共同制定和执行扩容计划;为重症监护活动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