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gmuir probe diagnostics in multi-Maxwellian EEDF plasmas
1
作者 YIP Chi-shung JIN Chenyao +1 位作者 JIANG Di ZHANG Wei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274,共21页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hort re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a Langmuir probe I-V trace in a multi-Maxwellian plasma,and discuss proper procedures analyzing Langmuir probe I-V traces in bi-Maxwel...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short review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a Langmuir probe I-V trace in a multi-Maxwellian plasma,and discuss proper procedures analyzing Langmuir probe I-V traces in bi-Maxwellian and triple-Maxwellian Electron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EEDF)plasmas.Discus⁃s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procedures include the treatment of the ion saturation current,electron saturation cur⁃rent,space-charge effects on the I-V trace,and most importantly how to properly isolate and fit for each electron group present in an I-V trace reflecting a mult-Maxwellian EEDF,as well as how having a multi-Maxwellian EEDF affects the procedures of treating the ion and electron saturation currents.Shortcomings of common improp⁃er procedures are discussed and demonstrated with simulated I-V traces to show how these procedures gives false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diagnostics Langmuir probes EEDFs I-V characteristics electron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缘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中熔体包裹体特征
2
作者 赵晓燕 杨竹森 +1 位作者 董艳蕊 刘畅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3-1237,共15页
拉萨地体南缘分布大量的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体,这些岩体在成矿元素组合及成矿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更全面地理解拉萨地体南缘中新世斑岩差异性成矿的制约因素,本文选取带内典型的邦铺成Mo斑岩和甲玛成Cu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斑... 拉萨地体南缘分布大量的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体,这些岩体在成矿元素组合及成矿规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为更全面地理解拉萨地体南缘中新世斑岩差异性成矿的制约因素,本文选取带内典型的邦铺成Mo斑岩和甲玛成Cu斑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斑岩石英斑晶中的单个熔体包裹体的TIMA扫描及电子探针研究。结果显示,甲玛和邦铺斑岩石英斑晶中的熔体包裹体都以结晶质为主,结晶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钠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以及云母等;熔体包裹体中SiO_(2)和K_(2)O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相比于邦铺,甲玛含矿斑岩熔体包裹体具有更低的Cl (0~0.03%)和更高的H_(2)O (1.12%~4.35%)含量。研究表明,超钾质岩浆的注入和强烈的钾长石结晶分异作用对碰撞造山背景下的斑岩矿床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挥发份(包括H_(2)O、Cl等)的含量对成矿的差异性发挥了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A扫描 电子探针 熔体包裹体 斑岩矿床 拉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碲金矿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葛战林 章永梅 +7 位作者 顾雪祥 范光 高永宝 郑艳荣 刘明 马承 魏立勇 郝迪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7,共16页
叶碲金矿[Pb_(3)(Pb,Sb)_(3)S_(6)](Au,Te)_(3)是一种极为罕见的Pb、Sb、Au硫碲化物,1845年以发现地特兰西瓦尼亚Nagyag地区(如今的罗马尼亚Sacarimb地区)正式命名为“nagyagite”,至今在我国尚未报道。北秦岭杨斜金矿床是陕西省近年来... 叶碲金矿[Pb_(3)(Pb,Sb)_(3)S_(6)](Au,Te)_(3)是一种极为罕见的Pb、Sb、Au硫碲化物,1845年以发现地特兰西瓦尼亚Nagyag地区(如今的罗马尼亚Sacarimb地区)正式命名为“nagyagite”,至今在我国尚未报道。北秦岭杨斜金矿床是陕西省近年来勘查的一处典型脉状金矿,本文以新识别的叶碲金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显微鉴定、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及元素面扫描等方法,查明我国首次发现的叶碲金矿矿物学特征,探讨叶碲金矿的成因及其与岩浆热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叶碲金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产于石英-细粒黄铁矿-自然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黄铁矿、闪锌矿、黝铜矿、碲铅矿及方铅矿等共生。化学组成为w(Pb)值为55.10%~56.61%、w(Sb)值为7.31%~7.67%、w(S)值为10.39%~11.63%、w(Au)值为10.42%~11.24%、w(Te)值为13.47%~14.21%,计算的平均化学式为[Pb3.00(Pb1.81Sb1.09)2.90S6.12](Au0.98Te1.95)2.93,属于化学成分稳定且接近理想组成的正常叶碲金矿,存在微量的Sb替代Pb、S替代Te。北秦岭杨斜叶碲金矿形成于中低温(160~200℃)、低硫逸度(–16.5<logfS_(2)<–14.0)和相对高碲逸度(–15.2<logfTe_(2)<–11.2)的富CO_(2)-H_(2)O-NaCl岩浆热液体系,成因可能与含金碲矿脉的富贱金属与Sb组分的再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碲金矿 电子探针 矿物学特征 杨斜金矿床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李家沟伟晶岩型锂矿白云母短波红外光谱与矿物地球化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警锐 冉凤琴 +8 位作者 彭勃 陈燃 唐波 奉大博 杨阳 赵媛 顾春进 陈浩 赵恒兵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5-1363,共9页
李家沟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川西地区的超大型矿床。目前,李家沟矿床中白云母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尚不清楚,其化学组分与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认识。本文以李家沟矿床伟晶岩中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开展显微结构观察、电子探针分析(EP... 李家沟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川西地区的超大型矿床。目前,李家沟矿床中白云母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尚不清楚,其化学组分与光谱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缺乏深入认识。本文以李家沟矿床伟晶岩中白云母为研究对象,开展显微结构观察、电子探针分析(EPMA)和短波红外光谱测量等工作。将伟晶岩中白云母划分为三个阶段:①原生白云母(MS),岩浆阶段产物,Al、K含量较高,白云母2200 nm吸收峰位(Pos2200)集中于2201~2202.8 nm,相应吸收峰的吸收深度(2200Dep)大多<0.25,伊利石结晶度(IC值)集中于1~1.5;②过渡白云母(TM),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由于富含挥发分的流体出溶导致Li元素的富集,Li2O含量为2.53%~6.22%,Pos2200集中于2200~2201 nm,2200Dep多<0.5,IC值最高(多>4);③热液白云母(HM),主要由流体交代作用形成,Pos2200最短,2200Dep多<0.4,IC值集中于2~4。李家沟伟晶岩中白云母的Al—OH吸收峰可以反映白云母Si、Al、Fe、Li等元素含量变化,从MS到TM,这些元素的含量变化和替换机制是控制白云母特征吸收峰波长位移的主要因素,而在热液阶段(HM)中控制因素以温度为主。综合研究表明,李家沟伟晶岩中白云母Al—OH特征峰吸收波长(2200~2201 nm)和伊利石结晶度(>4)可作为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沟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 白云母 短波红外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壳破损对燃料包壳化学相互作用层和裂变产物行为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宋武林 庞慧梅 +2 位作者 程焕林 季松涛 王华才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5-1113,共9页
了解完整和破损燃料棒不同的燃料包层化学相互作用(FCCI)层和裂变产物分布特征,对于预测压水堆(PWR)燃料棒在服役期间和服役后的性能以及设计乏燃料后处理工艺等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屏蔽型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对来自商用压水堆... 了解完整和破损燃料棒不同的燃料包层化学相互作用(FCCI)层和裂变产物分布特征,对于预测压水堆(PWR)燃料棒在服役期间和服役后的性能以及设计乏燃料后处理工艺等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屏蔽型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对来自商用压水堆核电站的燃耗为45 GW·d/tU的完整燃料棒和燃耗为41 GW·d/tU的破损燃料棒的FCCI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完整燃料棒的FCCI层成分均匀,主要由ZrO_(2−x)组成。而破损燃料棒FCCI层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高温蒸汽的进入促使ZrO_(2−x)层和UO_(2)芯块之间形成了(U,Zr)O_(2−x)层以及U、Zr元素过渡层。两种燃料棒在裂变产物元素分布上也有所不同,完整棒中Mo、Ru和Pd等元素主要存在于芯块和FCCI层反冲范围内,而破损棒中Mo元素在整个FCCI层中均有所分布,表明包壳失效造成的更高氧含量和更大温度梯度能够显著促进裂变产物Mo元素从芯块向外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水堆 燃料棒 FCCI层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曼光谱测定透闪石-铁阳起石中Mg^(2+)、Fe^(2+)比值
6
作者 于露 陈天虎 +4 位作者 戴慧 曹素巧 王枫 郭连巧 左锐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736,共10页
角闪石是分布广泛的造岩矿物之一,Mg^(2+)、Fe^(2+)相对含量是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定名的依据,对矿物学、岩石学、宝玉石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8个产地不同成因的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样品,开展了系统的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定量... 角闪石是分布广泛的造岩矿物之一,Mg^(2+)、Fe^(2+)相对含量是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定名的依据,对矿物学、岩石学、宝玉石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了8个产地不同成因的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样品,开展了系统的拉曼光谱和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样品在3600~3700 cm^(-1)区间的拉曼谱峰发生规律变化,峰面积与电子探针分析获得的镁、铁含量具有良好线性相关性,归纳出了利用拉曼谱峰面积计算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矿物中Mg^(2+)、Fe^(2+)比值的方法,可应用于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矿物的快速、无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闪石-铁阳起石 Mg^(2+)、Fe^(2+)比值 拉曼谱峰面积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焓电弧风洞等离子体参数测量
7
作者 曾徽 闫宪翔 +2 位作者 陈智铭 苗文博 周靖云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117,I0002,共11页
地面试验是开展等离子体流场特性表征的重要手段,针对高焓流场等离子体参数辨识的需求,在电弧风洞开展了典型流场等离子体参数测量研究。利用带攻角钝楔平板模型模拟飞行器大面积区域流场,采用静电探针诊断技术,结合电动扫描技术进行了... 地面试验是开展等离子体流场特性表征的重要手段,针对高焓流场等离子体参数辨识的需求,在电弧风洞开展了典型流场等离子体参数测量研究。利用带攻角钝楔平板模型模拟飞行器大面积区域流场,采用静电探针诊断技术,结合电动扫描技术进行了钝楔模型流场电子密度的空间分布测量,同时使用数值方法开展了对应状态的仿真模拟,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发现:对于当前风洞条件,矩形喷管z向80 mm厚度核心区的等离子体参数基本保持均匀稳定,在靠近喷管壁面的两侧边缘位置受边界层影响电子密度明显衰减。本文所采用的探针测量方案对于电子密度测试的影响较小:相对高电子密度(1011 cm^(–3))工况电子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良好,偏差小于0.5个数量级;低电子密度(1010 cm^(–3))工况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实测值显著高于计算值,偏差在0.5~1个量级,初步分析认为电极烧蚀带来的铜污染效应是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飞行器近壁面等离子体参数测量提供了有效验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器再入 高焓电弧风洞 电子密度诊断 静电探针 流场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矿床中Fe(Co)-As-S系列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8
作者 吴伟民 刘文元 陈镜文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6-772,共17页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的南端,是该地区新发现的一个晚中生代的中型铜矿床。铜矿体主要赋存在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与二叠系哲斯组砂板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外接触带中,矿石类型可划分为粉砂岩型、花岗闪长岩型和角砾岩... 内蒙古扎拉格阿木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中南段西坡的南端,是该地区新发现的一个晚中生代的中型铜矿床。铜矿体主要赋存在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与二叠系哲斯组砂板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外接触带中,矿石类型可划分为粉砂岩型、花岗闪长岩型和角砾岩型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黄铜矿和少量的闪锌矿和方铅矿。文章通过精细的矿物学研究,发现该矿床的铜矿石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成因指示意义的Fe(Co)-As-S体系矿物,包括毒砂、斜方砷铁矿、铁硫砷钴矿等。在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分析进一步细分出3种类型毒砂(Apy-Ⅰa、Apy-Ⅰb、Apy-Ⅱ),2种类型斜方砷铁矿(Lo-Ⅰa、Lo-Ⅰb),1种铁硫砷钴矿(Gl)和3种类型的黄铁矿(Py-Ⅰa、Py-Ⅰb、Py-Ⅱ)。精细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区铜矿石中存在着显著的Co、Ni异常。研究表明:Apy-Ⅰa主要分布在粉砂岩矿石中具有较高的w(Co)(7.92%)、w(Ni)(3.14%);Apy-Ⅰb主要分布在黑云花岗闪长岩矿石中,w(Co)(0.97%)、w(Ni)(1.46%)降低;Apy-Ⅱ主要分布在角砾岩型铜矿石中,基本不含Co、Ni。Lo-Ⅰa分布在粉砂岩型铜矿石中,Lo-Ⅰb分布在黑云花岗闪长岩矿石中,两类斜方砷铁矿都含有较高的Co、Ni含量,其中Lo-Ⅰa中的w(Co)(5.08%)大于w(Ni)(2.86%),Lo-Ⅰb中w(Ni)(4.99%)高于w(Co)(0.76%)。铁硫砷钴矿主要分布在粉砂岩型铜矿石中交代早期的斜方砷铁矿,具有高的w(Co)(18.65%)、w(Ni)(4.35%)。Py-Ⅰa分布在粉砂岩矿石中,具有较高的w(Co)(401.41×10^(-6))、w(Ni)(698.92×10^(-6));Py-Ⅰb分布在花岗闪长岩矿石中,w(Co)(68.62×10^(-6))降低,w(Ni)(1465.47×10^(-6))升高;Py-Ⅱ分布在角砾岩型铜矿石中,几乎不含Co、Ni。根据矿物组合及穿插关系将该矿床的矿化阶段划分为2期,Ⅰ期主要为中高温的变质作用,发育粉砂岩和糜棱状黑云花岗闪长岩;Ⅱ期以热液交代、填充角砾岩型铜矿石为主,含Ag、Bi的中低温矿物。通过毒砂温度计计算得出第Ⅰ期粉砂岩和花岗闪长岩中毒砂平均温度分别为455.9℃、466.1℃,平均硫逸度logf(S_(2))分别为-7.89和-7.63;第Ⅱ期角砾岩型毒砂的平均温度380.3℃,平均硫逸度logf(S_(2))为-10.02。初步研究认为扎拉格阿木铜多金属矿床属中高温-变质-热液交代叠加型矿床,且在早期的中高温热液作用形成的矿石中呈现Co、Ni富集的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富钴镍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钴)-硫-砷系矿物 电子探针 矿物温度计 扎拉格阿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牟平—乳山成矿带金矿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9
作者 何江涛 李俊建 +2 位作者 石光耀 王晨光 满荣浩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0,共14页
黄铁矿是地壳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金属硫化物,广泛发育在各类金属矿床中,更是金矿床中重要的载金矿物。本文以牟平—乳山成矿带典型金矿中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金矿四个成矿阶段不同期次的黄铁... 黄铁矿是地壳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金属硫化物,广泛发育在各类金属矿床中,更是金矿床中重要的载金矿物。本文以牟平—乳山成矿带典型金矿中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与电子探针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金矿四个成矿阶段不同期次的黄铁矿成分标型开展了系统研究。黄铁矿镜下和面分析表明,各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晶形与粒度存在明显区别,其中Ⅰ阶段为粗粒自形-半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1),Ⅱ阶段为细粒半自形-他形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Py2),Ⅳ阶段为细粒自形-半自形立方体黄铁矿(Py3)。Ⅰ阶段黄铁矿(Py1)晶体边缘及裂隙、Ⅱ阶段黄铁矿(Py2)晶体As含量较高;自然金和银主要呈细脉状充填在Ⅰ阶段立方体黄铁矿(Py1)裂隙或围绕Ⅱ阶段细粒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Py2)发育。电子探针主微量元素分析也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Ⅰ阶段黄铁矿Fe、S含量最接近理论值,而Ⅱ阶段黄铁矿存在明显的硫亏损,Ⅳ阶段黄铁矿则存在铁亏损。此外,金赋存状态的研究表明研究区金矿的不可见金为Au^(0)纳米颗粒金。从成矿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黄铁矿晶形呈现从立方体→细粒五角十二面体→细粒立方体的变化趋势,指示成矿流体温度呈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主成矿阶段具有中低温、较高硫逸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牟平—乳山成矿带 电子探针 黄铁矿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沟铜金矿床白云母和绿泥石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10
作者 王凯迪 张娟 +6 位作者 王红 刘新星 张勇 王丽杰 李若丹 关子琼 薛宇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4-948,共25页
洪山沟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洪山多金属成矿区的典型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南缘山西断隆武安凹陷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洪山正长斑岩体内。矿化中心及外围白云母和绿泥石十分发育。为探讨洪山沟铜金矿床白云母和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 洪山沟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洪山多金属成矿区的典型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南缘山西断隆武安凹陷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洪山正长斑岩体内。矿化中心及外围白云母和绿泥石十分发育。为探讨洪山沟铜金矿床白云母和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了矿床中不同产状和成矿阶段的白云母和绿泥石。结果显示,矿区内绿泥石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3类:与金属矿物共(伴)生的绿泥石(Chl-1)、由角闪石蚀变而成的绿泥石(Chl-2)及由黑云母蚀变而成的绿泥石(Chl-3)。3种绿泥石均为Fe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其结构中存在Fe对Mg的置换以及Si对Al^(Ⅳ)的置换,表明绿泥石的形成受富Fe、Mg的成矿流体影响,由地质温度计计算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在112~272℃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LA-ICP-MS结果显示完全蚀变的绿泥石更富Cu、Sn、Rb、Zn、Ti、Li、Sr、V、Co、Ni、Sn;白云母主要有原生白云母(Ms-1)与次生白云母(Ms-2)两类,分别属于普通白云母和多硅白云母。与矿化密切相关的白云母具高Si、Fe低Al的特征,LA-ICP-MS结果显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白云母较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白云母更富V、W,暗示流体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综合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洪山沟铜金矿床成矿流体早期呈酸性,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并逐渐向中性转变,铜金矿化成矿环境为近中性、还原的中-低温环境,成矿流体富Fe、Mg,贫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母 绿泥石 电子探针 洪山沟铜金矿床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探针测试独居石样品中Ce的M能级谱线对F的K能级谱线干扰研究
11
作者 邱素文 胡晋生 +3 位作者 史光宇 饶灿 张晓峰 徐文坦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0,共7页
超轻元素氟(F)的定量分析一直是电子探针(EPMA)矿物分析的难点之一,高分辨定性分析、主量元素谱线干扰峰扣除是F元素准确定量分析的前提。本文以独居石样品中F元素(F含量很低甚至接近0)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磷灰石、InP、CeAl_(2)、LaF_(3... 超轻元素氟(F)的定量分析一直是电子探针(EPMA)矿物分析的难点之一,高分辨定性分析、主量元素谱线干扰峰扣除是F元素准确定量分析的前提。本文以独居石样品中F元素(F含量很低甚至接近0)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磷灰石、InP、CeAl_(2)、LaF_(3)标准样品的高分辨定性分析谱图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含量P元素的K_(α)三阶线不会对F元素的K_(α)峰产生干扰,但Ce元素的M能级谱线M_(ζ)会对F元素的K_(α)峰产生干扰,Ce元素含量高的独居石需要通过干扰峰扣除进行F元素的准确定量分析;稀土元素的M能级谱线M_(α)、M_(β)、M_(ζ)对超轻元素谱峰的干扰需要引起重视,通过定性分析谱图进行必要的干扰峰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定性分析 独居石 磷灰石 干扰峰扣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可尔因锂辉石伟晶岩白云母光谱特征及找矿标志
12
作者 代涌坤 冉凤琴 +5 位作者 陈浩 彭勃 韩警锐 奉大博 赵媛 张捷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3-1739,共17页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段, 已探明的Li2O资源量超4Mt, 是新近发现的一处超大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资源基地。然而, 目前对可尔因矿田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和指针矿物勘查方法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其成因机... 可尔因稀有金属矿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中段, 已探明的Li2O资源量超4Mt, 是新近发现的一处超大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资源基地。然而, 目前对可尔因矿田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和指针矿物勘查方法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其成因机制与有效勘查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以便更好地指导区域内同类型矿田的勘查评价。白云母是伟晶岩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 其光谱特征与矿物化学成分可有效指示岩浆-热液的演化过程, 为矿田勘探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可尔因矿田党坝、李家沟、龙古和业隆沟等矿床的伟晶岩中的白云母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显微结构观察、短波红外光谱测量和电子探针分析。基于白云母的岩相学以及短波热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 该地区伟晶岩中存在3种类型白云母: ①原生白云母(MS), 形成于岩浆阶段, 表现出相对贫硅(6.07apfu)、铁(0.11apfu)而富铝(5.80apfu)特征, 锂含量介于0.03~0.10apfu, Pos2200集中于2200.2~2207.6nm(平均波长2202.5nm), 伊利石光谱成熟度(IC值)集中于0.15~0.72;②富锂白云母(LM), 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具有相对富硅(6.16apfu)、铁(0.36apfu)而贫铝(5.48apfu)特征, 锂含量最高介于1.63~4.31apfu, Pos2200集中于2197.6~2199.2nm(平均波长为2198.8nm), IC值>4.3;③热液白云母(HM), 热液交代作用阶段, 表现出相对富硅(6.21apfu)而贫铝(5.38apfu)、铁(0.18apfu)特征, Pos2200集中于2195.6~2197.0nm(平均波长为2196.1nm), IC值在2.99~3.82之间, 锂含量介于0.01~0.26apfu。综合分析发现, 从MS→LM→HM表现为一个连续的地质演化序列, 其Si、Al、Fe元素含量与Pos2200峰值变化关系紧密。随着岩浆演化程度的升高, Si含量逐渐增加, Fe、Al含量和Pos2200峰值则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同时, Li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原生白云母(MS)形成温度309.44~448.78℃、压力大于6.0GPa;富锂白云母(LM)形成温度为248.16~288.44℃, 压力在5.61~5.97GPa之间;而热液白云母(HM)形成温度低, 约为209.84~219.14℃, 压力略减, 大约在5.56~5.78GPa间。当白云母Pos2200位于2198.2~2199.2nm且IC值>4.3时, 可作为可尔因矿田锂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尔因矿田 白云母短波红外光谱 电子探针 找矿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富铌碳酸岩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金婷婷 王秉璋 +9 位作者 王涛 李五福 刘建栋 袁博武 付长垒 李玉龙 张新远 韩晓龙 郑英 曹锦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6,共15页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一套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具有很好的铌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本文在岩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背散射电子图像,应用电子探针能谱半定量分析和波谱定量分析技术,对东昆仑大格勒富铌碳酸岩中的铌矿物进行了原位微区成...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新发现一套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具有很好的铌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本文在岩相学研究基础上,结合背散射电子图像,应用电子探针能谱半定量分析和波谱定量分析技术,对东昆仑大格勒富铌碳酸岩中的铌矿物进行了原位微区成分分析。岩相学观察表明,铌矿物主要为铌铁矿族、铌钙矿、烧绿石、褐铈铌矿、铌易解石,含铌矿物为含铌钛铁矿、斜锆石。铌矿物嵌布粒度较细,嵌布关系紧密而复杂。其中,铌铁矿族常与磁铁矿、铌钙矿、褐铈铌矿和磷灰石紧密共生,多以细粒状集合体呈浸染状、星散型沿磁铁矿裂纹与边部进行交代。铌钙矿、烧绿石和褐铈铌矿常与铌铁矿、磁铁矿和磷灰石紧密共生,铌钙矿局部与铌铁矿呈不规则状接触分布,烧绿石呈不规则状沿铌铁矿边部分布,褐铈铌矿多以团块状沿铌铁矿边部分布。铌易解石与磁铁矿紧密共生,呈不规则状接触。初步推断铌矿物包括岩浆期形成的烧绿石和铌易解石,热液期形成的铌铁矿、铌钙矿、烧绿石和褐铈铌矿。矿物组合初步显示,大格勒富铌碳酸岩中的铌至少经过了岩浆和热液两个时期的富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铌矿物的Nb_(2)O_(5)平均含量分别为:铌铁矿族69.92%,铌钙矿59.55%,烧绿石59.14%,褐铈铌矿43.12%,铌易解石41.55%;含铌矿物的Nb_(2)O_(5)平均含量分别为:含铌钛铁矿1.33%,斜锆石1.22%。其中,铌铁矿族和铌钙矿、烧绿石为可选且具有工业价值的铌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铌矿物类型 电子探针 地球化学特征 大格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M朗奇图和电子束斑模拟插件
14
作者 朱倩 曲先林 王毅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3-478,共6页
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中,实现原子级分辨率的关键在于精确的像差校正,这通常依赖于朗奇图的测量和优化。对于STEM的新手而言,理解和优化朗奇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掌握。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朗奇图... 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中,实现原子级分辨率的关键在于精确的像差校正,这通常依赖于朗奇图的测量和优化。对于STEM的新手而言,理解和优化朗奇图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才能掌握。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朗奇图及电子束斑模拟分析插件,用户可直接调整各种像差参数(包括像散、球差、慧差等),实时观察这些参数变化如何影响朗奇图,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像差对朗奇图和电子束斑的影响。此外,插件还提供focus wobble功能,动态显示不同焦距下的朗奇图和电子束斑,模拟实际实验过程中在正焦附近循环调焦时的朗奇图和电子束斑。该插件不仅为初学者理解像差方程提供了直观图像演示,进而更加便捷和迅速地掌握球差校正电镜的调节和使用,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展示像差方程、朗奇图和电子束斑的图形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奇图 电子束斑 像差校正 图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大洋河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健 杨培民 +6 位作者 姜涛 胡宗云 朱春月 张伯序 刘忠航 杨健 胡玉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比值在(1.49±0.61—2.75±0.53),淡水系数(Fc)在(0.08—0.52),淡水区域径长在(150—900μm)。进入第二变化阶段后“生境履历”波动显著,Sr/Ca比值变化可将大洋河刀鲚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中高值区(半咸水或海水)越冬,繁殖季溯河洄游至低值区(淡水);第二种是长期栖息于中高值区,无溯河洄游现象;第三种是在中高值区和低值区多次转换,DYH 05、19个体最高完成9次转换。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比值结果相同。这三种模式直观地反映出大洋河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的多样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河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刀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斑岩锡矿田云英岩型锂矿中锂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秦锦华 刘善宝 +3 位作者 郭志强 王成辉 张树德 钟先源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557,共12页
云英岩型锂矿作为近年来新的锂矿类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经济价值。然而,在中国南岭及其周缘世界级的钨锡成矿省中,伴生云英岩型锂矿化的综合评价却稍显不足。本课题组在赣南岩背斑岩锡矿田新发现了云英岩型的锂矿,矿体产于密坑山岩... 云英岩型锂矿作为近年来新的锂矿类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经济价值。然而,在中国南岭及其周缘世界级的钨锡成矿省中,伴生云英岩型锂矿化的综合评价却稍显不足。本课题组在赣南岩背斑岩锡矿田新发现了云英岩型的锂矿,矿体产于密坑山岩体与上覆鸡笼嶂组火山岩的接触带附近的云英岩带内,发育三种矿化类型:云英岩带型和花岗岩、火山岩内的含锂云母-石英脉型。矿体中Li_(2)O的含量最高可达1.04%,主要集中于0.2%~0.3%,具有显著的综合利用价值。为了确定云英岩型锂矿中Li的赋存状态及Li、Sn之间的关系等特征,本文开展了详细的镜下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ICP-MS分析,确定了岩背矿田不同于国内外其他典型云英岩型锂矿床大量发育锂云母-铁锂云母系列,其Li载体矿物主要为黑鳞云母,具有高Si、Al、K、Fe、Li的特征,且未经历极端的流体分异演化过程。Li的成矿主要与矿区含斑细粒花岗岩有关,在岩浆晚期高温热液阶段与Sn共同富集,并以Si^(4+)+Li^(+)←→Al^(Ⅳ)+Fe^(T)耦合类质同象形式进入云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锡矿田 黑鳞云母 扫描电镜 电子探针 云英岩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峨眉山玄武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分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任杰 郗爱华 +5 位作者 郑江 武浩宇 李亚 成炼 葛玉辉 姜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7-889,共13页
在火山岩和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发育大量绿泥石,影响着物性。为查明火山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次工作选取川西南峨眉山典型剖面、ZG1井、ZG2井以及YT1井等系列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 在火山岩和碎屑岩储层中普遍发育大量绿泥石,影响着物性。为查明火山岩中蚀变绿泥石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本次工作选取川西南峨眉山典型剖面、ZG1井、ZG2井以及YT1井等系列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玄武岩中绿泥石大致可分为显晶质、隐晶质和微晶3种结晶类型,总体上属于富铁种属的铁斜绿泥石(辉绿泥石)和铁镁绿泥石,形成于富铁的还原环境;隐晶质与微晶和显晶质绿泥石分别受到岩浆期后热液和来自深部的多期次构造热液叠加蚀变的控制,形成主要表现为Fe^(2+)对Mg^(2+)的成分置换,反映流体具有从碱性向弱酸性-中酸性过渡的变化规律。绿泥石的形成过程对火山岩储集空间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岩浆期后热液的充填结晶充填减少了火山岩原生孔隙并降低储层物性,对火山岩储层起到破坏性作用;多期次构造热液的溶蚀迁移沉淀则产生了新的微孔,对火山岩储层起到建设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微区成分分析 峨眉山玄武岩 火山岩储层 川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ortran语言的地球外辐射带电子三维数据同化建模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陶荣 曹兴 +4 位作者 马新 付松 倪彬彬 王晓宇 雷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5-1298,共14页
开发地球电子辐射带的数据同化模型,对于理解辐射带电子的动态演化过程和辐射带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范阿伦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和外辐射带三维扩散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开发了基于Fortran语言的外辐射带电子三... 开发地球电子辐射带的数据同化模型,对于理解辐射带电子的动态演化过程和辐射带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范阿伦卫星的辐射带电子观测数据和外辐射带三维扩散模型,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本文开发了基于Fortran语言的外辐射带电子三维数据同化模型(Three-dimensional Data Assimilative Model of Outer Radiation belt Electrons,简称TDAMORE),实现对L^(*)=3~7、能量范围为0.1~5 MeV、投掷角范围为5°~90°的外辐射带电子时空变化过程的三维重构.通过对2018年8月期间外辐射带电子通量演化过程的重构,证实TDAMORE模型可以较好地重现不同能量和不同投掷角电子通量在磁暴前后的演化特征.通过分析电子通量的观测和同化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误差,发现对于能量低于4 MeV的电子,观测与同化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基本大于0.8且误差相对较低.而对于更高能量的电子,观测与同化结果之间的误差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同化模型忽略了电磁离子回旋波对电子的散射损失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外辐射带 电子通量 三维数据同化 范阿伦卫星 FORTRAN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庆江段存在溯河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刀鲚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颖 姜涛 +2 位作者 杨健 刘洪波 陈修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其比值为一直小于3.0的低值,表明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是其比值不仅有小于3.0的低值区,还有大于3.0的高值区(小于7.0),表明其不仅有淡水的生境履历,还有高盐度的河口半咸水生境履历。长颌刀鲚的耳石Sr/Ca值均具有小于3.0的低值区和大于3.0(甚至大于7.0)高值区的显著波动,表现为典型的淡水、河口半咸水及海水的溯河洄游型生境履历,Sr含量面分析图谱也可印证上述结果。本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群体组成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刀鲚和溯河洄游型长颌刀鲚3种生态表型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安庆江段 长颌刀鲚 短颌刀鲚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富铌橄榄岩中的含铌矿物组成
20
作者 李五福 王强 +13 位作者 李玉龙 王秉璋 金婷婷 刘建栋 王涛 张新远 郑英 袁博武 韩晓龙 周金胜 王泰山 王春涛 曹锦山 赵忠国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8-718,共11页
铌(Nb)是我国极度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近期本研究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志留纪–泥盆纪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磷矿化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岩、单斜辉石岩、橄榄辉长岩、角闪石岩和碳酸岩等。橄榄岩中Nb_... 铌(Nb)是我国极度紧缺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非常高。近期本研究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志留纪–泥盆纪碱性岩–碳酸岩型铌、磷矿化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为橄榄岩、单斜辉石岩、橄榄辉长岩、角闪石岩和碳酸岩等。橄榄岩中Nb_(2)O_(5)品位为0.5%~0.8%,平均为0.6%,是原始地幔Nb丰度(0.713×10^(-6))的数千倍,显示了Nb元素的超常富集。本文在光学显微镜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能谱分析及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技术,对橄榄岩中含铌矿物类型、共生关系及其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橄榄岩中含铌矿物主要为烧绿石、(铈)铌钙矿、(铈)钙钛铌矿、褐铈铌矿和含铌钛铁矿,其中烧绿石含量最高(约1%)。5种矿物中Nb_(2)O_(5)含量依次为:烧绿石(71.45%~74.50%)、(铈)铌钙矿(50.96%~55.26%)、(铈)钙钛铌矿(43.27%~47.73%)、褐铈铌矿(41.63%~44.26%)以及含铌钛铁矿(4.63%~4.99%)。烧绿石呈半自形粒状晶,充填于磁铁矿等矿物粒间。本研究为东昆仑造山带碱性–碳酸岩型铌矿成矿潜力分析、成矿规律总结以及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大格勒 橄榄岩 含铌矿物 电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