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头瓦润滑EHD模型的变工况运行往复压缩机连杆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进杰 祁桢 +3 位作者 赵岩 孙旭 王瑶 武小乂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1,11,共8页
针对往复压缩机采用气量调节装置进行流量调节中往复压缩机出现小头瓦磨损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头瓦润滑EHD模型,研究了往复压缩机变工况运行时连杆动力学特性。根据小头瓦变工况运行时的油膜分布状态,揭示了机组在变工况运行过程中小头瓦... 针对往复压缩机采用气量调节装置进行流量调节中往复压缩机出现小头瓦磨损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头瓦润滑EHD模型,研究了往复压缩机变工况运行时连杆动力学特性。根据小头瓦变工况运行时的油膜分布状态,揭示了机组在变工况运行过程中小头瓦易发生磨损的原因,分析了不同调节方法对小头瓦变负荷工况运行产生的影响。基于仿真数据,证明了部分行程顶开进气阀调节方法最有利于往复压缩机变负荷运行,为机组变工况运行选择最佳气量调节方法提供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复压缩机 连杆 ehd 气量调节方法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D空气泵气流加速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砚江 毛晓靖 +1 位作者 胡一枫 王培养 《机电工程》 CAS 2010年第2期61-63,67,共4页
为了得到更高的空气放电离子风速度和流量,对基于空气放电离子风技术的电流体动力学(EHD)空气泵气流加速机理进行了微观说明和宏观分析。在理想流体下,对EHD空气泵进行数学建模,应用Matlab软件对EHD空气泵电气耦合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 为了得到更高的空气放电离子风速度和流量,对基于空气放电离子风技术的电流体动力学(EHD)空气泵气流加速机理进行了微观说明和宏观分析。在理想流体下,对EHD空气泵进行数学建模,应用Matlab软件对EHD空气泵电气耦合过程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建立了多极静电空气泵气流加速系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EHD空气泵极间距、极间夹角、极间电压值和极间电流对气流速度影响较大,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风 电晕放电 气流加速 电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激光在线烧结EHD打印多层微米导电薄膜的性能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天成 黄风立 +3 位作者 于志恒 杨超 汤成莉 胡根林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3-126,共4页
以相片纸为基底,以自制的纳米银导电墨水为介质,通过EHD电流体动力学设备制备出1~4层不同打印厚度的导电薄膜。采用激光烧结的方式对不同薄膜厚度的薄膜图案进行固化;用电阻表测量出固化后各厚度的导电薄膜的电阻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以相片纸为基底,以自制的纳米银导电墨水为介质,通过EHD电流体动力学设备制备出1~4层不同打印厚度的导电薄膜。采用激光烧结的方式对不同薄膜厚度的薄膜图案进行固化;用电阻表测量出固化后各厚度的导电薄膜的电阻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烧结前后不同层厚导电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不同厚度薄膜图案烧结后的电阻率、表面形貌、薄膜表面孔隙率存在较大差异;3层厚导电薄膜的电阻率为2.9μΩ·cm,与块状银的电阻率接近,其导电薄膜表面形貌均匀,且孔隙率仅为7.9%,整体效果明显优于1、2和4层薄膜。通过研究给出薄膜制备相应的印刷层数以及不同厚度导电薄膜对应的最佳烧结参数,为纳米银导电薄膜的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薄膜 电流体动力学 激光烧结 表面形貌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电场对高黏流体中气泡分散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何发超 刘海龙 +1 位作者 李昌烽 王军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4-1782,共9页
电场强化多相流相间分散和传质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领域,气泡的尺寸和分散行为以及连续相的物理性质是影响多相流系统中传质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设计并搭建了荷电液气分散实验平台,对非均匀电场作用下气泡在高黏流体中的分散行为... 电场强化多相流相间分散和传质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领域,气泡的尺寸和分散行为以及连续相的物理性质是影响多相流系统中传质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设计并搭建了荷电液气分散实验平台,对非均匀电场作用下气泡在高黏流体中的分散行为进行可视化研究。捕捉了气泡在生长和分散过程中的形貌特征,研究分析了电场强度和气体流量对气泡分散行为和气泡尺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当电邦德数(BoE)达到4.5时,空气在甘油中的分散行为由滴状模式转变为串珠模式;而在达到8.7后又转变为混合模式,并最终在电邦德数达到17.8时转变为电晕模式。气泡直径随电场强度的增大显著减小,相比于无电场条件下的气泡尺寸,当电邦德数达到6.4时气泡直径减小了80%。在混合模式下气泡破碎成大量微气泡,微气泡直径在100μm以下,从而有效增加了气液两相接触面积。同时,研究表明气泡分散模式的转变主要取决于电场强度,增大气体流量对气泡分散模式的转变和气泡直径的影响较小。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在0<BoE<16范围内建立了气泡直径与电邦德数相关的预测模型。该研究结果可为电场作用下复杂流体中气泡的生长和分散行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气泡模式 气泡尺寸 黏性流体 电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接触滚动轴承打滑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5
作者 韩勤锴 褚福磊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7-366,共10页
综合考虑滚动体旋转陀螺效应、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Hertz接触、与保持架之间的非连续弹性接触以及弹流润滑等因素,提出了能够预测滚动体打滑行为的空间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 综合考虑滚动体旋转陀螺效应、滚动体与滚道之间的Hertz接触、与保持架之间的非连续弹性接触以及弹流润滑等因素,提出了能够预测滚动体打滑行为的空间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文献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轴向和径向载荷联合作用时,滚动体滑动速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径向载荷的引入使得滚动体的打滑速度出现波动,尤其在降载区以及与增载区之间的过渡区域。提高径向载荷,将显著增加打滑速度波动的幅值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接触轴承 弹流润滑 动力学分析 打滑 联合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凝聚中颗粒初始电荷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向荣 王连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为确定双极凝聚计算中颗粒的初始电荷分布,采用FORTRAN程序,对双极凝聚涉及的电流体场进行求解,然后在荷电段跟踪大量的某一粒径颗粒,统计得到颗粒在荷电段出口(即凝聚段入口)处的电荷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初始电荷分布近似于对数... 为确定双极凝聚计算中颗粒的初始电荷分布,采用FORTRAN程序,对双极凝聚涉及的电流体场进行求解,然后在荷电段跟踪大量的某一粒径颗粒,统计得到颗粒在荷电段出口(即凝聚段入口)处的电荷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的初始电荷分布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并且更高的应用电压、更低来流速度可以使颗粒所带的平均电荷数量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体场 双极凝聚 初始电荷分布 动态荷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增压器动力学建模及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顾灿松 袁兆成 +2 位作者 刘佳鑫 杨征睿 李洪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70-76,102,共8页
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动力学方法,对某车用浮环轴承涡轮增压器进行多体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以模态综合法为基础,建立增压器壳体与转子的柔性体子结构模型;以广义不可压缩雷诺方程为基础,建立增压器浮环轴承的EHD弹性液力润滑模型... 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动力学方法,对某车用浮环轴承涡轮增压器进行多体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以模态综合法为基础,建立增压器壳体与转子的柔性体子结构模型;以广义不可压缩雷诺方程为基础,建立增压器浮环轴承的EHD弹性液力润滑模型(Elastic Hydro-Dynamic)。计算得到内外油膜压力、转子振动特性以及增压器壳体表面振动速度,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柔性体多体动力学与EHD轴承润滑模型相结合的建模方法能够有效用于增压器的振动特性分析,该方法的应用也为研究增压器同步、次同步振动与噪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动力学 振动特性 有限元法(FEM) 涡轮增压器 ehd弹性液力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化层流搅拌的荧光可视化试验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靖晨 刘海龙 +1 位作者 王军锋 何发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547-6556,共10页
在层流搅拌中,搅拌桨的周期性扰动使搅拌槽内出现封闭、孤立的环状隔离流场。隔离流场严重阻碍了搅拌介质之间的有效交换,降低了搅拌效率。本文提出外加电场以强化层流搅拌的方案,利用电流体动力学效应改变流场的对称结构,消除混合死区... 在层流搅拌中,搅拌桨的周期性扰动使搅拌槽内出现封闭、孤立的环状隔离流场。隔离流场严重阻碍了搅拌介质之间的有效交换,降低了搅拌效率。本文提出外加电场以强化层流搅拌的方案,利用电流体动力学效应改变流场的对称结构,消除混合死区。试验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anne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PLIF)技术实现了搅拌槽内流场结构的实时可视化,并通过自编程程序识别并计算出非混合区域面积百分比。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混合效率逐渐提升,当电场强度为1.5kV/cm时混合效率可达98%。研究建立了基于有限元法及浓度扩散模型的混合搅拌模拟平台,探究搅拌槽内部流场结构时空演变规律。通过模拟分析发现,当外加平行板电场强度达到0.5kV/cm以上时,搅拌槽内部出现明显的二次涡流。二次涡流的出现与径向混合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削弱隔离流场。在电场强度不变的条件下,外加周期性电场可以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电场强度1kV/cm条件下的外加周期性电场可以使搅拌效率提升至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搅拌 平面激光诱导技术 计算流体力学 电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