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孔海龙 罗礼智 +3 位作者 江幸福 张蕾 杨志兰 胡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1-366,共6页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大发生种群幼虫取食行为特征,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相对湿度70%)对不同幼虫密度[1,10,30头/瓶(650mL)]饲养草地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中等(或高)密度...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大发生种群幼虫取食行为特征,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相对湿度70%)对不同幼虫密度[1,10,30头/瓶(650mL)]饲养草地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中等(或高)密度对草地螟幼虫相对中肠重量、相对取食量、粪便干重、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及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影响显著。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以1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大,1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小。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增加,而虫体干重减轻,幼虫食物利用率降低。幼虫密度30头/瓶的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显著高于1和10头/瓶的,而30头/瓶的幼虫食物利用率显著低于1头/瓶的。幼虫近似消化率随幼虫密度的逐渐增加而显著降低。幼虫密度10头/瓶的幼虫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和30头/瓶的,而淀粉酶的活性受幼虫密度影响不显著。随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与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相对中肠重量大小有关。因此,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幼虫取食行为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为阐明草地螟大发生种群与一般种群的为害特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幼虫密度 食物利用率 消化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史明艳 杨学义 窦忠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6-440,共5页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 分别采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山羊毛囊干细胞,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克隆形成率来比较2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毛囊干细胞的效率。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2.0%±1.62%6、8.4%±1.82%、72.0%±2.42%,integrin-β1分别为52.5%±2.12%、66.3%±1.98%、73.0%±2.16%,而消化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K19阳性率分别为56.2%±3.12%、61.7%±1.17%、64.0%±3.02%,integrin-β1分别为56.0%±1.12%、63.0%±1.12%、68.0%±2.32%;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4%±0.77%、31.3%±0.88%、44.7%±1.03%,而消化法获得细胞第1、3、7代克隆形成率为22.6%±2.30%、26.9%±0.86%、32.8%±1.05%;在同样培养条件下,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可体外传19代,而消化法可传12代。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并进行传代,但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克隆形成率以及传代能力均显著高于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毛囊干细胞 组织块 酶消化 克隆形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的营养作用及消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倩倩 王蕾 +3 位作者 李克斌 曹雅忠 尹姣 肖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51,共6页
植食性昆虫可以在取食后通过消化分解和吸收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同植物中营养物质成分在质和量上都有很大差别。本文通过用藜(灰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叶片分别饲喂草地螟,发现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不仅... 植食性昆虫可以在取食后通过消化分解和吸收从食物中获得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同植物中营养物质成分在质和量上都有很大差别。本文通过用藜(灰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叶片分别饲喂草地螟,发现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不仅显著影响草地螟幼虫的相对取食量、相对生长率和食物利用率(P<0.05),而且中肠消化酶活性也不相同。幼虫取食最喜食的藜时,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幼虫,其中肠消化酶活性也最高;而饲喂草地螟幼虫不喜食的马铃薯和玉米时,幼虫无论取食量、生长率还是食物利用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中肠消化酶活性较低,但是某些酶活性随取食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这可能是昆虫对不适寄主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营养效应 相对生长率 相对取食量 食物利用率 中肠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席寅峰 张东 施兆鸿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5,共9页
以外形刚可辨别雌雄的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冰冻糠虾(Mysis spp.)为饵料,研究不同投喂频率(A:1次/d、B:2次/d、C:3次/d和D:4次/d)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实验... 以外形刚可辨别雌雄的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为研究对象,冰冻糠虾(Mysis spp.)为饵料,研究不同投喂频率(A:1次/d、B:2次/d、C:3次/d和D:4次/d)对雌雄分化后灰海马生长、发育、饵料转换效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实验期间灰海马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WSGR)和体高特定生长率(HSGR)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B和C3组雄海马的WSGR和HSGR均高于雌海马,而D组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时间的推移,D组雌海马的WSGR和HSGR均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其它3组均呈下降趋势,且第1周的WSGR和HSGR均显著高于第5周(P<0.05)。B组灰海马的饵料转换效率(FCE)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A组雌海马的性腺发育早于其它各组。A组灰海马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且该组雌海马的上述3种酶活力均显著高于雄海马(P<0.05);各组灰海马的胰蛋白酶活力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灰海马的商业养殖中应综合考虑养殖效益,根据不同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的投喂方式。而在亲体培育时,选择4次/d的投喂频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海马 投喂频率 特定生长率 饵料转换效率 性腺发育 消化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段妍 张秀梅 张志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4,共7页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5.0±0.5)℃条件下,研究30d养殖周期内,4个梯度的溶解氧(T1:2.0±0.3、T2:4.2±0.3、T3:6.8±0.7、T4:13.6±2.1mg/L)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5.0±0.5)℃条件下,研究30d养殖周期内,4个梯度的溶解氧(T1:2.0±0.3、T2:4.2±0.3、T3:6.8±0.7、T4:13.6±2.1mg/L)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溶解氧对实验虾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存在显著影响,实验结束时,T4处理组实验虾的存活率最高,达到99.48%,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组(P<0.05),但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低氧条件下死亡虾甲壳薄软、被残食等现象较多。养殖30d后,T1处理组实验虾平均湿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他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食物转化效率、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随水体溶解氧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在高氧处理组(T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4个溶解氧处理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低溶解氧会使凡纳滨对虾生长受到抑制、死亡率升高;而超饱和溶解氧则能够促进对虾的饵料转化效率、保证其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凡纳滨对虾 存活率 特定生长率 饵料转化率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太湖鲂鲌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建明 黄爱霞 +5 位作者 田儒品 孙丽慧 姜建湖 沈斌乾 郭建林 宓国强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843-4851,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太湖鲂鲌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太湖鲂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D33)、36%(D36)、39%(D39)、42%(D42)、45%(D45)、48%(D48)的6种等能实用试验饲料...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太湖鲂鲌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太湖鲂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D33)、36%(D36)、39%(D39)、42%(D42)、45%(D45)、48%(D48)的6种等能实用试验饲料,投喂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平均初始体重为1.22 g的太湖鲂鲌幼鱼8周。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试验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3%升高到42%,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但进一步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D45和D48组试验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yL)与饲料蛋白质水平(x)呈负相关(yL=-0.15x+15.78,R^2=0.654,P<0.001)。D33组试验鱼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试验鱼的脏体指数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肝脏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不断提高,但当饲料蛋白质水平超过42%后则不再有显著变化(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先逐渐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在D42组有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yA)与饲料蛋白质水平(x)呈负相关(yA=-1.73x+99.53,R^2=0.997,P<0.001)。综上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影响太湖鲂鲌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和饲料利用,从而影响其生长性能和体组成。以增重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确定太湖鲂鲌幼鱼饲料适宜蛋白质水平为占饲料干物质的42.9%~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鲂鲌幼鱼 饲料蛋白质水平 增重率 饲料效率 体组成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斗蟋翅二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及消化酶活性比较
7
作者 赵吕权 吴红军 朱道弘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1-738,共8页
【目的】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具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讨翅型分化对丽斗蟋翅二型雄虫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产生的影响,对长翅型与短翅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检测比较。【方法】我们采取重量营养指... 【目的】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具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讨翅型分化对丽斗蟋翅二型雄虫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产生的影响,对长翅型与短翅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及中肠内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检测比较。【方法】我们采取重量营养指数测定了羽化后12 d内丽斗蟋两型雄成虫增长量、相对增长率、取食量、食物利用率、近似消化率和食物转化率。为进一步明确丽斗蟋翅二型成虫食物消化能力与中肠内消化酶活性的关系,我们采用4种专用底物测定了中肠内用于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总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丽斗蟋两型雄虫取食量、食物转化率、食物利用率与增长量均无统计差异,但中肠内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不同。成虫羽化后4 d时,长翅型雄虫中肠内总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短翅型雄虫,相反,羽化后0 d时,短翅型雄虫中肠内总蛋白酶与胰蛋白酶活性则显著高于长翅型雄虫,而羽化后12 d时,虽然短翅型雄虫总蛋白酶活性高于长翅型雄虫,但胰蛋白酶活性在两型雄虫间并无差异。成虫羽化后0 d时,两型雄虫脂肪酶活性无差异,但无论是羽化后4或12 d,长翅型雄虫中肠内脂肪酶活性皆显著大于短翅型雄虫。成虫羽化后4 d时,短翅型雄虫中肠内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长翅型雄虫,而羽化后0与12 d时,两型雄虫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丽斗蟋翅二型雄虫食物消化能力无显著差异,但羽化后不同时间,中肠内消化酶活性存在差异,该差异可能与成虫羽化后不同时期,翅二型雄虫在飞行与繁殖投资中对不同能源物质的需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斗蟋 翅二型 酶活性 食物利用率 消化酶 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皮动物养殖中的几大误区 被引量:1
8
作者 冯艳忠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84-85,共2页
皮毛动物对饲料有特殊的要求,针对养户在选择饲料时的迷茫、存在的各种疑问,阐述了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饲喂膨化配合饲料时加入大量的水;饲料加水搅拌后越粘稠越好;饲料价格越便宜的越好;生长期动物的肚子越大越好;饲喂后粪... 皮毛动物对饲料有特殊的要求,针对养户在选择饲料时的迷茫、存在的各种疑问,阐述了毛皮动物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饲喂膨化配合饲料时加入大量的水;饲料加水搅拌后越粘稠越好;饲料价格越便宜的越好;生长期动物的肚子越大越好;饲喂后粪便越黑越好及晚上饲喂时动物必须采食干净,采食后不应该有剩料等。其实正确的认识和饲喂方法应该是:饲喂膨化配合饲料时加入2倍的水即可;加水搅拌放置后变稀的饲料中加入大量的消化酶是好饲料;饲料价格便宜不是好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毛动物饲料 消化率 营养 成本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体内养分组成与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聪 叶小梅 +6 位作者 奚永兰 杜静 孔祥平 王莉 韩挺 朱飞 张应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3-519,共7页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环境昆虫,其幼虫可以处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蔬菜残体等各种有机废弃物。幼虫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可以作为水产饲料的蛋白来源。本研究探索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其养分组成与消化酶活...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作为一种新型资源环境昆虫,其幼虫可以处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蔬菜残体等各种有机废弃物。幼虫富含蛋白质和油脂,可以作为水产饲料的蛋白来源。本研究探索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其养分组成与消化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黑水虻幼虫自由取食餐厨垃圾,每日采集样品用于物质养分和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黑水虻幼虫粗蛋白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而幼虫总糖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粗脂肪含量维持上升的趋势。幼虫处理餐厨垃圾过程中,体内蛋白酶在初期迅速上升,第6天后逐渐下降,而淀粉酶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再迅速上升最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脂肪酶在黑水虻幼虫处理餐厨垃圾前期保持较高的活性然后缓慢下降。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黑水虻幼虫粗蛋白含量变化与蛋白酶活性没有相关性,而总糖与粗脂肪含量变化分别与淀粉酶、脂肪酶有相关性。因此,部分消化酶活性变化与黑水虻幼虫养分组成具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结果为工厂化养殖黑水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餐厨垃圾 养分组成 消化酶活性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ldenBraid酶切连接反应体系的优化
10
作者 徐美慧 张耀杰 +1 位作者 唐克轩 苗志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66-274,共9页
旨在获得更为高效稳定的GoldenBraid(GB)酶切连接组装反应体系。通过优化GB反应中酶切时间、缓冲体系、限制性内切酶和底物配伍来提高有效克隆的效率,确定最佳反应体系。结果显示,4 min酶切时间,1μL FastDigest Buffer(10×)缓冲体... 旨在获得更为高效稳定的GoldenBraid(GB)酶切连接组装反应体系。通过优化GB反应中酶切时间、缓冲体系、限制性内切酶和底物配伍来提高有效克隆的效率,确定最佳反应体系。结果显示,4 min酶切时间,1μL FastDigest Buffer(10×)缓冲体系,1 mmol/L ATP,0.5μL FastDigest Esp3I或FastDigest Eco31I,元件供体载体与受体载体的摩尔比3∶1时,有效克隆比例接近99%,是优化前(BsmBI 8%、BsaI 23%)的4倍以上,此时酶切连接效率接近100%。与原始方案相比,通过体系的优化,可以在更少内切酶用量(原方案为1μL)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有效克隆比例,表明本方法能提高GB系统的酶切连接效率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Braid 优化 有效克隆 酶切连接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小鼠早期胚胎细胞的ChIP-seq体系中基因组水解酶的筛选
11
作者 高晗 钟蓓 《现代畜牧科技》 2020年第1期8-11,共4页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ChIP-seq)成为了分析表观基因组和鉴定DNA相关蛋白重要结合位点的主要技术。然而,ChIP-seq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其中一个重要限制是ChIP-seq需要大量的起始材料,需要至少数百万个细...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ChIP-seq)成为了分析表观基因组和鉴定DNA相关蛋白重要结合位点的主要技术。然而,ChIP-seq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难点。其中一个重要限制是ChIP-seq需要大量的起始材料,需要至少数百万个细胞才能启动,然而实验中有两个关键步骤往往会造成所使用的样本丢失,即染色质制备和免疫沉淀。本实验通过从染色体制备入手,通过选择两种不同核酸水解酶DNase和MNase,设计不同实验组验证最佳酶切浓度,以优化ChIP-seq体系。结果证明0.1U/μL的MNase为本实验中ChIP-seq最佳酶切浓度。结果为ChIP-seq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参考,对ChIP-seq技术在小鼠早期胚胎细胞中的应用以及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早期胚胎 CHIP-SEQ 核酸水解酶 酶切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