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1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样的赫尔巴特:外来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2
作者 林慧清 黄明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1,共14页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但因接受过程存在诸多失真与误用问题,致使在日已呈朦胧之态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愈加迷蒙。步入民国初期(1912—1918年),伴随新旧教育理念碰撞,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进入深层次调和更新阶段,出现接受的准确与偏误并存的矛盾现象。民国中后期(1919—1949年)在提倡新教育的“五四”主潮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接受热情急遽回落,引发贬斥与辩驳、批评与实践之争,使得“在场”与“退场”的情形不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本土化 五段教授法 晚清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北京戏剧改良与义务戏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常英 宋谦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3,共8页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 清末北京义务戏深受戏剧改良运动影响,其演进过程呈现出多种新元素,不仅促进戏剧改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风俗改变。一方面,戏剧改良运动促进艺人与报人合作开演义务戏,推动义务戏在传统表演形式中增添许多近代元素,如戏剧内容革新、舞台元素多样化和女性群体加入。另一方面,义务戏受到近代启蒙思想影响,热心助赈的新艺人成为义演主体,成为启蒙与宣教活动的实践者。同时,义务戏也促进社会风俗改良,艺人社会形象得以重塑,其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清末北京义务戏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北京地区 戏剧改良 义务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四川新式高等体育教育研究
4
作者 马杰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6,共9页
清末四川新式高等体育教育展示了封闭的中国西部内陆省份教育走向近代化转型的一个“面相”。文章对清末四川教育转型之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考证研究,有助于拓展我国体育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研究得出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校)办... 清末四川新式高等体育教育展示了封闭的中国西部内陆省份教育走向近代化转型的一个“面相”。文章对清末四川教育转型之高等体育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考证研究,有助于拓展我国体育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研究得出清末四川高等学堂(校)办学性质多元;新式高等学堂(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体育的开办时间上都走在了同时期全国的前列;近代四川高等体育教育始于1896年创办的官立新式学堂—四川中西学堂,之后其他高等学堂普遍开始实行普通体操与兵式体操教育;1906年四川开办了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体育科,制定了专门的体育教育规范与以西方分科知识为基础的体育课程体系,该体育学堂培养了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等一批优秀学生;同时期四川还有一所直接由西方人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该校于创办之初的1910年便开设了体育课程,其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引领了中国西部近代体育之风尚,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四川 高等学堂 高等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启蒙画报》中的“儿童”图像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杜赛男 孙秀蕙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8,共17页
早在晚清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实施之前,当时的知识分子就以办报实践推行教育新观念。西方的一些新教育、新话语和思想经由报刊图文的建构,成为影响近代教育在民间落地与扎根的一环。本研究以中国北方的第一份儿童教育刊物—... 早在晚清第一个新式学制——“癸卯学制”实施之前,当时的知识分子就以办报实践推行教育新观念。西方的一些新教育、新话语和思想经由报刊图文的建构,成为影响近代教育在民间落地与扎根的一环。本研究以中国北方的第一份儿童教育刊物——《启蒙画报》(1902-1904)为分析标的,运用巴特的图像符号学,探究思想转型时期的教育报刊如何运用图像与文字建构儿童形象并传递教育观念。研究从儿童学习知识的三方面——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予以呈现,并从“明理/礼”“松绑”“活波”的儿童形象建构中,揭示出文本对儿童主体性的重视及对社会现实的改良关怀,其实用、实际、实现的教育主张扎根于儿童日常生活的经验,体现了比美国教育家杜威更早的实用思想之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教育观念 图像符号学 儿童形象 《启蒙画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看成岭侧成峰:乡村士人心中的清末教育变革图景——以《退想斋日记》和《朱峙三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视角,而且也应当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想斋日记》 《朱峙三日记》 士人心态 晚清教育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学校体育改革的制度更新: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文鹏 王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117,共5页
晚清政府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试图透过自上而下若干领域的制度更新,以回应社会各界现实关切的同时,实现其延续江河日下王权的政治图景。作为晚清改革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也承担着相同的现实诉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 晚清政府为了缓解内忧外患的紧张局面,试图透过自上而下若干领域的制度更新,以回应社会各界现实关切的同时,实现其延续江河日下王权的政治图景。作为晚清改革内容之一的学校体育,也承担着相同的现实诉求。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晚清(1902-1911)学校体育改革成果—政策文本的分析后发现:(1)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类型、制定主体与政策内容较为单一;(2)形成了以权威工具为主,能力工具和象征劝告工具为补充的政策工具类型体系;(3)学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建章立制,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改革 体育政策 政策文本 政策类型 政策工具 清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方与清末教育现代化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建华 翟海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端方是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官员 ,赴欧考察政治的五大臣之一 ,具有革新思想。他对清末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在任地方督抚期间 ,他大力兴办新式学校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女子教育 教育行政体系 学前教育 教育改革 清朝末年 高等教育 科举制度 教育史 留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加文 曾绍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因其废旧 (科举 )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 1 0 0 0多年的教育制度 ,又因其倡新(学 )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 ,通过对清末“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因其废旧 (科举 )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 1 0 0 0多年的教育制度 ,又因其倡新(学 )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 ,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 ,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废除 ,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 ,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 ,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 ;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 ,推动了“新学”的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近代化 清朝末年 新政 留学教育 人才培养 《奏定学堂章程》 课程 教育史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季兴学潮中的“西部镜像”——清末四川新式教育兴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姚琳 彭泽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8-143,共6页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在四川的渗透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的逐渐发展,清末四川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不断涌现,传统封建教育逐渐走向瓦解,四川教育在变革的阵痛中掀开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清末四川的新式教育起步虽晚,但成效显著,一改元、明、清中叶以来四川文化教育地位的衰落之势,一跃成为全国新式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清季兴学极富代表性的地区。清末四川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民众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为近代四川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四川 新式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教育改革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 被引量:4
11
作者 戚少枫 郝延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基于近代欧洲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公共领域理论,在运用于解读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时,必须与中国的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揭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特殊性。清末教育改革中废科举、派遣留学生、兴学堂的三大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以学校、学会、报... 基于近代欧洲社会经验而形成的公共领域理论,在运用于解读近代中国社会问题时,必须与中国的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揭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特殊性。清末教育改革中废科举、派遣留学生、兴学堂的三大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以学校、学会、报纸为主要形态的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扩张;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通过现代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确立,为趋新知识分子从事公共批判和监督奠定了新的知识基础,造就了公众和公共舆论品质。教育改革和公共领域的扩张,导致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被削弱,面对由改革所带来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作为改革发起者的清政府却无力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教育 教育改革 社会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和民国社会教育的宗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才林 周慧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民国 社会教育 作新民 唤起民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实业教育制度述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洪成 张媛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41,共9页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 晚清时期(1840-1911年)来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促使有识之士认识到军事技术与机器制造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遂产生学习其先进技术的要求与动力,进而出现学习"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制度的萌芽,经由维新运动实业教育机构的演绎,到清末"新政"时期实业教育制度建立,基本构成了此期实业教育制度化脉络或线索,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现代职业教育之前奏或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实业教育 洋务派 维新派 “新学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延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20,共6页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 在中国传统家训发展史上 ,明清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 :封建社会转衰而家训发展呈现空前繁荣 ,并在清代前期达到鼎盛 清代后期 ,虽然传统家训走向衰落 ,但其中又交织着局部的开新、变革。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性教育的出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家训 进程 教化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丝绸设计教育模式转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温润 张瑾 马颜雪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63,共7页
中国丝绸精美瑰丽,在彰显中华文化的同时,传递着手工艺人夜以继日、心手合一的辛劳与情愫。这得益于师徒制教育的代代传承,但它却因袭固守、时长效低,无法适应新产业背景的变化。清末民初一系列工艺学堂的开办和新式学校的建立,预示着... 中国丝绸精美瑰丽,在彰显中华文化的同时,传递着手工艺人夜以继日、心手合一的辛劳与情愫。这得益于师徒制教育的代代传承,但它却因袭固守、时长效低,无法适应新产业背景的变化。清末民初一系列工艺学堂的开办和新式学校的建立,预示着中国丝绸行业一直沿用的师徒制教育开始让位于具有学校性质的设计教育。这一转型突破了传统生产行业中制作与设计不相分离的局限,为机器工业生产培养了众多专业设计人才,适应了丝绸产业发展,对20世纪的丝绸设计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丝绸设计 教育模式 转型 师徒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7,共6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从书院到学堂,这不仅仅有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近代转化,还包括了从传统松散的、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书院改制,使以书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被近代学堂所取代。从书院到学堂,这不仅仅有教育机构名称的更替,也包括以学习西方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内部各要素的近代转化,还包括了从传统松散的、与科举分途的教育组织机构到建立合科举为一途的近代国家教育系统的三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书院改制 学堂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世凯与清末教育改革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菊素 向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6-100,共5页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举制度 ,大力推广新式学堂教育 ,积极规划学堂管理 ,是清末教育改革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关键词 袁世凯 教育改革 学堂教育 清朝末年 学堂管理 科学制度 师资建设 教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州县的办公经费与公费改革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伟 刘魁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6,共12页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和使用无确定限度的特点。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绪末年,在州县财政困难和吏治腐败的背景下,州县公费改革再起... 晚清州县办公经费存在着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和使用无确定限度的特点。同治光绪年间,一些省的督抚从整顿吏治出发,进行了裁减浮收陋规以定公费的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绪末年,在州县财政困难和吏治腐败的背景下,州县公费改革再起;而随着清理财政的推行,宣统年间又循着"化私为公"的路径,开始了大规模的州县公费改革。但由于这一改革直接关乎各省财政利益,所以各地办法不一,实施力度有别,改革在实践中并没有实现"公私分离"、"财政统一"的既定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州县 办公经费 公费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廷芳与清末新政法律改革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建胜 张礼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100,共5页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  伍廷芳精通中外法律,是近代著名法制改革家。在清末担任修订法律大臣时,主持并参与修订法律工作,把近代西方法律思想与实践引入修律的整个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删改与创新,进而改变了中国传统法制的固有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宣告了传统法制体系的历史性终结,推动中华法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廷芳 清朝末年 法律改革 新政 法律思想 法律结构 法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末检察制度的创立谈法制变革的阻力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国媛 蔡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6-101,共6页
清末法制变革的倡行者尽管在司法改革的必要性上形成普遍共识,但是对司法权是否应当独立于君权这一关键问题的认知却存在歧义。检察制度在清末得以顺利创立的主要原因在于检察制度的相关内容既与权力争夺的重心关联不大,也不触及传统的... 清末法制变革的倡行者尽管在司法改革的必要性上形成普遍共识,但是对司法权是否应当独立于君权这一关键问题的认知却存在歧义。检察制度在清末得以顺利创立的主要原因在于检察制度的相关内容既与权力争夺的重心关联不大,也不触及传统的伦常纲教,同时还有利于君主利用司法权的分散来操控司法。从清末检察制度创立可以看出,法制变革的最大阻力来自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如何协调与平衡法制变革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决定法制变革成败的关键。法制变革的顶层设计必须警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纷争对法制变革的阻力,而设计者对自身利益与改革目标两者之间得失权衡所表现出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检察制度 法制变革 历史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