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与发展
1
作者 蒋秀丽 王晶晶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作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学府,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现有学术成果多着墨于1947年王重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文章认为,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作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学府,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现有学术成果多着墨于1947年王重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文章认为,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活动开启于1920年,到1949年前,分为三个阶段:1920-1924,培养图书馆学教育专才;1924-1947,开设图书学课程;1947-1949创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并对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详细梳理,揭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脉络,总结分析其特点,为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专修科 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体验: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多维审视
2
作者 张振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民国时期,武术研究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受到科学多种影响、倡导科学化、运用科学知识”的现象,将其概括为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运用哲学的方法与史料实证法,整体性归纳和思考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提出其中深层、内在的“科学”... 民国时期,武术研究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受到科学多种影响、倡导科学化、运用科学知识”的现象,将其概括为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运用哲学的方法与史料实证法,整体性归纳和思考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提出其中深层、内在的“科学”与“体验”问题。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中,科学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整体科学素养不高、传统认识习惯牢固、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影响,总体水平较低。在科学价值观影响下,阐述武术体悟经验和解读传统武术理论取得进展,但武术体悟经验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科学”与“体验”相互区别和疏离,但又相互影响且具有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有助于深化对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学术认知并减少对武术科学研究的简单化理解,促进形成审慎、理性的研究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科学化研究 科学 体验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3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滇商入康作用及启示
4
作者 王政杰 徐黎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0,共12页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滇康两地的经济往来、社会风俗习惯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地区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的延续和深化,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互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民国时期的商业实践有利于为如今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滇商 西康 商业活动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
5
作者 姚鹏 朱冠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活水。我国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调查也做出了许多立意高远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样本来源,运用CiteSpace以及Gephi工具对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176篇文章绘制作者、学科热点及关键词图谱,旨在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回顾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研究,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批农村调查资料的内容构成、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 回顾与思考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历史、特色、贡献
6
作者 韦昱杰 张衍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博物馆学教育研究较少,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在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其博物学教育进行溯源。韦棣华、沈祖荣早年管理博物馆和赴美学习经历是其开展... 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博物馆学教育研究较少,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在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其博物学教育进行溯源。韦棣华、沈祖荣早年管理博物馆和赴美学习经历是其开展博物馆学教育的思想源头,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事业的兴盛则为文华图专开展博物馆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滥觞期、发展期、衰退期三个阶段,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并给出历史评价:文华图专的博物馆学教育是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起源,为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遗憾之处是未能实现博物馆学教育的体系化、建制化发展。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在图书文物一体化收藏和社会教育发展等因素影响下,两个学科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交流。随着西学东渐的演进,两个学科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也逐渐分野。在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图档博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通过学科史研究加强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促进学科协调与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文华图专 博物馆学教育 博物馆学史 图书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成因研究
7
作者 张唯一 曹汝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旨在揭示该时期木器家居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海市档案馆及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旨在揭示该时期木器家居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海市档案馆及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核密度估计法、文献调查法,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特征呈现为“大范围分散,小范围集聚”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到“民国时期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洋商的经营活动和策略”以及“家居市场与商业空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器家居业 民国时期 海派家居 分布格局 形成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 ——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 被引量:3
8
作者 罗桂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6,共13页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成精细治理城市空间的技术基础。城市当局还发动了对街巷地名的“雅化”、民族主义化和“地名革命”等运动,通过对街巷地名的政治化操作,将街头打造成意识形态展演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各种限制性因素,城市当局对街巷地名的全盘整顿难以落到实处。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既展示了权力生产和行使的新方式,也反映出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京街巷 城市地名 地名治理 更名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莉 柴瑜婧 李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1,共7页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时间、空间及不同类型职业学校分布有所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不均衡但逐渐全面,集中于公立职业学校之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分布有所差异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时间、空间及不同类型职业学校分布有所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不均衡但逐渐全面,集中于公立职业学校之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分布有所差异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的基础,也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提供了相应镜鉴:承接分布传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分布;完善国家顶层设计,均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加强专项建设,提高薄弱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职业教育 教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生成与转化——话语分析的视角
10
作者 陈鹏 胡永川 唐婉莹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99,共10页
建教合作政策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前身之一,话语分析是解构它的准备、生产与消费谱系的可行方法。在话语准备中,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语境赋予建教学校、行政运行、专业教学三组政策群以经济、政治、文化色彩。话语权势、话语秩序、话语立场... 建教合作政策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前身之一,话语分析是解构它的准备、生产与消费谱系的可行方法。在话语准备中,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语境赋予建教学校、行政运行、专业教学三组政策群以经济、政治、文化色彩。话语权势、话语秩序、话语立场的由民转官、由弱转强、由建议转命令三处语用转折显示了建教合作政策的话语生产节点。在政府、媒体、政策部门中,建教合作政策的话语消费表现为稳定性、演绎性、共时性3条互文逻辑。基于话语准备、话语生产、话语消费的维度展开对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析理与透视,除了能够厘清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诞生情况,还能讨论当下产教融合政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建教合作政策 话语分析 产教融合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体育参与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基于民国时期中国参与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的考察
11
作者 霍传颂 郝勤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9,共9页
20世纪初,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洪流的席卷下开启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际即被引以为“救国强种”的有效途径,并与政治紧密结合。借助文献资料,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中国在20... 20世纪初,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洪流的席卷下开启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际即被引以为“救国强种”的有效途径,并与政治紧密结合。借助文献资料,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远东运动会及奥运会参与史,发现在民国时期通过国际体育参与,包括收回国人体育领导权、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竞争等,强化了中国的独立自主意识,推动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议程,塑造了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并借助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在争取国际合法权益、表达国家立场及输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行动中推进了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外交进程,表达了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社会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育 民族国家 民间外交 民国体育 远东运动会 奥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自行车与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27—1936)
12
作者 陈晋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自行车 近代交通 社会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史料钩沉
13
作者 白京兰 赖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6,共8页
新疆的高等法学教育始自1924年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6年至1947年基本是停滞的状态。1948年,《新疆日报》刊载《监察使署建议新疆学院设法政学系》的消息,《东南日报》转载《新疆日报》《新疆学院下学期将增设法政系,本年度不在外省招... 新疆的高等法学教育始自1924年的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6年至1947年基本是停滞的状态。1948年,《新疆日报》刊载《监察使署建议新疆学院设法政学系》的消息,《东南日报》转载《新疆日报》《新疆学院下学期将增设法政系,本年度不在外省招收新生》的消息。以上述报刊史料切入展开分析,文章指出1948年是新疆高等法学教育百年历程中长期为人忽略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方面,民国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在长达十年的停滞后重新起步,其艰难曲折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要剖面,1948年的新疆高等法学教育反映了近代化转型下监察权对司法、教育的影响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交互关系,呈现出特定时代与区域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新疆 高等法学教育 新疆学院 监察使署 法政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精神及其当代启示——基于Nvivo的编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景龙 罗小兵 鲁长芬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88,共8页
教育家精神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通过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并借助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对22位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相关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构建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精神结构模... 教育家精神是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通过文献资料、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并借助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对22位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相关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构建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精神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精神具体表现为强国强种的家国情怀、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求实创新的实践追求。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民国时期体育教育家精神对当代体育教育家成长成才有重要启示:坚定以体育报国为根本的方向立场,涵养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目标指向,夯实矢志不移的教育理想;强化以人格培养为基础的价值取向,形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突出以躬耕实干为关键的行动导向,秉持革故鼎新的实践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体育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 学校体育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民国建筑基因提取及智能辅助创新设计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安华 王淑贤 +1 位作者 张迪雅 吉婧雅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2-314,共13页
目的基于对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进行保护的视角,探寻南京民国建筑基因的现代设计传承路径,挖掘人工智能辅助南京民国建筑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首先,选择25处代表性南京民国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基因理论解析南京民国建筑基... 目的基于对南京民国建筑文化进行保护的视角,探寻南京民国建筑基因的现代设计传承路径,挖掘人工智能辅助南京民国建筑主题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首先,选择25处代表性南京民国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筑基因理论解析南京民国建筑基因的类型,对立面样式、屋顶造型、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建筑材料、空间环境、情感因素7类基因进行图谱绘制;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基因图谱进行权重计算并选取设计因子;再次,使用形状文法重构设计因子,将演变后的设计因子输入人工智能软件并生成50张纹样图形样本;最后,基于SOR理论模型进行实验评价,选出智能生成纹样中最符合南京民国建筑风格的样本并应用于文创设计之中。结果构建南京民国建筑基因图谱及判断矩阵评价模型,选取典型因子并采用人工智能软件生成纹样,形成了文创智能化设计新模式。结论对南京民国建筑基因提取及智能辅助设计进行研究,展示了南京民国建筑基因所具备的遗传、选择、复制、变异等特性,实现了建筑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显示了智能辅助文创设计的可能性,提升了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民国建筑 建筑基因 AHP 人工智能 文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宝树园中一叶——从书信和日记看顾颉刚与图书馆的互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丹君 周亚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文章以顾颉刚35岁前的书信和日记为中心,追溯其图书馆学思想的根源与演变,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图书馆的互动。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植根于古籍积淀和历史研究的土壤,也受到当时图书馆改革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顾颉刚分别作为一位学... 文章以顾颉刚35岁前的书信和日记为中心,追溯其图书馆学思想的根源与演变,在此基础上考察其与图书馆的互动。顾颉刚的图书馆学思想植根于古籍积淀和历史研究的土壤,也受到当时图书馆改革的影响。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顾颉刚分别作为一位学生、图书馆员和学者,在使用图书馆、认识图书馆和改造图书馆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对图书馆的理解,并为图书馆事业做出贡献,实现与图书馆的互动和“相互成就”。这种认识和实践与他的其他学术事业交融在一起,如同一片盘根错节的密林,共同成为他改造社会的方式。作为学者与图书馆互动的一个个案,文章展现出民国学者与图书馆事业在互动和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民国图书馆 图书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传统与新文明:民国时期儿童玩具观念的现代变迁 被引量:1
17
作者 席海燕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48,共12页
玩具与工具都不是新概念,但把玩具认同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工具则是较为现代的观念。在民国时期,伴随着儿童观的革新,玩具观念也迅速地由旧传统的嬉闹观转向新文明的工具观,传统的自然玩具与乡土玩具被抛弃,为教育与政治服务的现代玩具... 玩具与工具都不是新概念,但把玩具认同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工具则是较为现代的观念。在民国时期,伴随着儿童观的革新,玩具观念也迅速地由旧传统的嬉闹观转向新文明的工具观,传统的自然玩具与乡土玩具被抛弃,为教育与政治服务的现代玩具备受欢迎。曾用于发现儿童的复演论未能为旧传统的玩具提供理论辩护,由进化学说带来的以本能和天性为生物学基础的发展主义促成了玩具的教育化和工具化,儿童与民族国家命运同构观则促使玩具成为救亡图存的政治工具。玩具观念的现代化过程同时是一个以“传统的他者”为桎梏,而以“现代的他者”为资源来建构“现代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儿童对玩具的享用所构成的“传统的我们”被遗失在民国学人的视野之外,未能成为时人建立现代玩具观的童年资源。玩具工具化有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但若忽视儿童作为定义玩具的真正主体,那么再现代的新文明也依旧会成为束缚儿童享用与发展的旧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具工具化 教育玩具 复演论 发展主义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私立院校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中华三育研究社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睿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80,共6页
中国的私立院校诞生于清朝晚期,随着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具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先后在大江南北出现。中华三育研究社将培育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育人体系,确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 中国的私立院校诞生于清朝晚期,随着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具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先后在大江南北出现。中华三育研究社将培育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育人体系,确立了半工半读的教学制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发挥出重要的历史作用,如向社会输送了技术型人才、普及了平民教育、推动了社会发展。其为当前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参照,要促进中高职协同育人、推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华三育研究社 职业教育 工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19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晚清民国时期 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20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