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颠覆性创新情境下核心企业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亦庄智能院为例
1
作者 李志刚 杨春白雪 张越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4,175,共10页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已成为核心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的关键组织载体。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对于核心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机制尚不明晰。本文通过单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亦庄智能院作为研究对象,从“机会—资...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已成为核心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的关键组织载体。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对于核心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机制尚不明晰。本文通过单案例分析方法,选取亦庄智能院作为研究对象,从“机会—资源”互动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颠覆性创新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相伴相生、共同演化。第二,核心企业构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需依赖特定机会窗口,并通过“机会—资源”互动来适应颠覆性创新情境变化。生态系统的演进特征表现为核心企业与发起者的双向互动、核心企业与区域内利益相关者的交互联动,以及核心企业与跨区域发起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共生三个阶段。第三,在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资源编排活动对于开启新的机会窗口至关重要,且资源运用遵循从聚集到共享再到重构的演进轨迹。本研究不仅揭示了颠覆性创新与核心企业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的内在联系,而且对资源编排理论在颠覆性创新和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背景下的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同时,研究结论为企业依托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实现颠覆性技术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构建 资源编排 “机会—资源”互动 颠覆性创新 核心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enPerf:面向开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数据科学基准测试体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凡宇 毕枫林 +5 位作者 张琰彬 李晖 游兰 王伟 钱卫宁 周傲英 《计算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2-649,共18页
基准测试是指通过设计科学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和测试系统,实现对一类测试对象的某项性能指标进行定量的和可对比的测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诸如ImageNet、DataPerf等这类新型的AI基准测试数据集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识性... 基准测试是指通过设计科学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和测试系统,实现对一类测试对象的某项性能指标进行定量的和可对比的测试。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诸如ImageNet、DataPerf等这类新型的AI基准测试数据集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识性标准。当前,关于开源生态的研究大多基于某一项具体的研究点展开分析而缺少对开源生态基准体系的构建,一个开源项目处于怎样的发展位置、企业开源程序办公能力处于行业什么位置、开发者活跃度、项目影响力等基础数据与评价,都是数据使用方迫切需要的开源领域知识。为了解决开源领域“有数据无基准”的局面,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开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数据科学基准测试体系(OpenPerf)。该体系自下而上主要包含数据科学任务类基准、指数类基准以及标杆类基准,旨在为学术界、工业界提供不同的基准参考。本文定义了9个数据科学任务类基准,给出了3项典型的数据科学任务类基准测试结果、2项指数类基准以及1项标杆类基准,其中2项指数类基准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作为开源社区治理的评估标准。数据科学任务类基准主要应用于学术界,为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提供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的基准。指数类基准主要面向企业界,企业界可以通过影响力和活跃度等基准数据了解当前企业开源程序办公能力所处的行业位置以及旗下开源项目所处的发展位置。标杆类基准是一种可测量的业界最佳水平的成绩,用来比较参考尺度。最后,通过3个应用在阿里、蚂蚁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公司和高校的实际案例验证了OpenPerf在推动开源生态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测试 开源生态 可持续发展 基准任务 应用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资料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5
作者 石紫琳 杨启东 +3 位作者 何帅辰 王秀智 吕柄溶 张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料,对比分析了NEE在中国低纬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了不同资料间的相对不确定性,旨在为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资料的一致性指引。研究结果表明:从4套NEE资料的年均值而言,GCDF(Global Carbon Fluxes Dataset)、FLUXCOM和GCAS(Global Carbon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均表现为碳汇,其值分别为-423.23、-321.25和-63.57 g(C)m^(-2) a^(-1),而Ms TMIP(Multi-scale Synthesis and Terrestri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资料表现为碳源,其值为2.63 g(C)m^(-2) a^(-1);4套资料在夏秋季节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在春冬季,FLUXCOM和GCFD资料表现为碳汇,而GCAS和Ms TMIP资料表现为碳源;从空间分布而言,在整个低纬高原地区,4套资料在冬季均表现为碳源,在夏季均表现为碳汇,在春季Ms TMIP资料在云南地区表现为强碳源,在夏季GCFD资料表现为强碳汇;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FLUXCOM和GCFD资料在除草地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四季均呈现为碳汇,除Ms TMIP资料外其他资料年平均值在落叶阔叶林下最小,碳汇最显著;从相对不确定性而言,4套资料中FLUXCOM资料在各个季节和全年的相对不确定性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富丽 彭双云 +3 位作者 龚陆平 黄帮梅 马岽玲 朱紫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MCR和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1990—2020年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曲靖市南部与文山州交界处生态源地集中分布,玉溪市西部、昆明市与曲靖市及红河州交界处、红河州南部及曲靖市东北部呈散落分布。1990—2020年,生态源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达到最大。2)综合阻力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0—2020年高阻力区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3)1990年和2000年识别出55条生态廊道,2010年和2020年减少至45条。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交界处等生态敏感区。4)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结构与河流走向一致,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南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脆弱。[结论]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影响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关键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与建设、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和海岸带的降水化学特征、来源及生态效应
7
作者 徐兴建 邢建伟 +2 位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冯辰龙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67-3883,共17页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 总结近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从降水pH值和电导率、主要化学成分丰度和来源、营养成分湿沉降通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系统探析了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化学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结果表明:受北方地区沙尘/建筑扬尘带来的碱性离子中和效应以及较小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pH值和电导率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中国近海和海岸带降水主要化学成分以SO_(4)^(2-)、NO_(3)^(-)、Ca^(2+)、Cl^(-)、NH_(4)^(+)占主导地位,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酸雨;中国近海四大海域降水常量离子湿沉降特征略有不同,除渤海外其他海域均以湿沉降为主,整体呈现出湿季>干季的特征,其中黄海海域离子沉降通量最大;短时强降水的输入可影响海洋环境,输入营养盐的成分和比例不同会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在海-陆-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之下,我国近海和海岸带大气降水呈现出有别于内陆的化学特征,并会对近海生态环境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未来应立足陆海统筹这条主线,深入挖掘陆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降水化学成分-大气沉降-近海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内在影响和反馈机制,以更好地从大气沉降的视角深入探索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离子 低分子有机酸 湿沉降 近海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唐霞 刘永新 +1 位作者 马敏 甄宏超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0,共9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定量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支撑低碳减排工作,该文基于MODIS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定量反映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支撑低碳减排工作,该文基于MODIS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和通径分析法探究了2001—2020年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NEP均值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由大兴安岭向东西两麓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2020年间的年均NEP为210.65 gC·m^(-2)·a^(-1),表现为波动性增强,增速为3.81 gC·m^(-2)·a^(-1);NEP增加的区域占草原总面积的99.33%,碳汇功能变化较稳定;69.08%的草原NEP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弱反持续性,碳汇功能可能会减弱;所选影响因素综合解释了83.7%的NEP变化,其中降水量和最低温度是NEP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特征,而且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 NEP指数 碳源/汇 时空变化特征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足迹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变化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
9
作者 齐宏运 周传芳 +7 位作者 孙彦峰 魏小勇 牛广元 张璇璞 贾立明 孟玲禹 王德财 苗志风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71,共18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 【研究目的】近年来,碳足迹分析广泛应用于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但中国地市级研究仍存在时间跨度窄、关键过程(如农田N2O排放、稻田CH4释放、土壤呼吸与固碳)测算缺失等问题,导致区域碳源/汇评估偏差,制约“双碳”政策精准落地。本次研究旨在揭示黑龙江省黑河市40年间(1984—2023年)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序演变规律,量化碳汇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识别碳足迹主导因素,为地方政府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以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40年间(1984—202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农业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全面评估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总量及区域碳汇贡献指数。【研究结果】①1984—2023年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84%,期间,碳吸收量与碳足迹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但碳吸收总量多显著高于碳排放总量,两者比例处于2.59∶1的水平。②从碳排放结构看,土壤呼吸和农田N2O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比分别是58.80%和32.22%;化肥、农药施用和农业灌溉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中占据碳排放的重要比例(74.51%、12.26%和8.66%),尽管农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占比相对较低(1.33%),仍需给予足够重视。③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主要与农作物类型及产量有关,粮食作物和土壤构成了农田碳汇的主体,占比分别是84.08%和10.10%,其中大豆、玉米、小麦是主要的碳吸收作物,贡献了黑河地区80.83%的碳吸收量。④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占同时期耕地面积的比例略低(28.80%~66.44%),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较强。【结论】黑河市农田生态系统呈现碳生态盈余,发挥良好生态屏障作用,未来仍需深化农业“三减”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碳足迹 碳中和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需匹配的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
10
作者 程甜 黄熠和 +2 位作者 胡文敏 韦宝婧 李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71,共15页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对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洞庭湖区子流域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核心,采用InVEST模型及其他量化方法,统计各子流域的水源涵养、粮食服务、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均值,并计算供需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和供需比结果,分别划定生态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利用MSPA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情况确定并整合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综合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类型及区域。【结果】1)除粮食服务外,其他功能都没有处于供需平衡的子流域;2)确定了生态维护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和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保护分区以及145个主要生态功能区;3)整合生态资源共24个,总面积约8610.9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2.5%,主要分布在中心湖区和东、西、南部边缘的林区以及东、西部的部分农田区;4)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167个,其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兼有生态保育水源涵养、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复合功能。【结论】根据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利用空间识别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为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平原河网地区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保护 生态功能 生态源识别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11
作者 崔文第 王会肖 +3 位作者 隋官航 冯如 杨雅雪 于龙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2-1023,共12页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采用Getis-Ord G_(i)^(*)统计指数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利用GeoDA软件二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作用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波动趋势,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呈现微弱降低趋势;在空间上,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储量和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2)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和草地占比较高的中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扎陵湖、鄂陵湖以上的源头区域和研究区中北部。3)产水量和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产水量和碳储量由权衡关系转为协同关系,产水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以及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间均呈协同关系。4)在空间格局上,高-高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低-低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地区,低-高集聚(权衡)和高-低集聚(权衡)分散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中北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 权衡协同关系 InVEST模型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木遮挡对城市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12
作者 李玥灵 黄向华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99-104,113,共7页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人工绿地中有乔木遮挡和无乔木遮挡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通量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乔木遮挡显著提高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P<0.05),显著降低人工草... 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人工绿地中有乔木遮挡和无乔木遮挡的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碳通量组分及相关影响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乔木遮挡显著提高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净生态系统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P<0.05),显著降低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P<0.05);影响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主要因素为土壤pH,其次是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地下生物量。综上,适当的乔木遮挡可提高该地区人工绿地生态系统的碳交换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同时土壤pH调控有助增强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碳汇效益。研究结果可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组分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深圳市为例
13
作者 刘晓倩 黄波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53,共13页
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缓解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空间手段,同时有助于调控生态过程和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以深圳为例,结合多源数据,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为视角,从生态系统供应与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并从社会... 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已成为缓解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空间手段,同时有助于调控生态过程和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以深圳为例,结合多源数据,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为视角,从生态系统供应与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并从社会公平性角度划定城市生态功能分区。最后,对深圳市的生态流转路径和生态廊道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深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为60亿元,其中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水体和山体森林区域;生态需求主要集中在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区域,如宝安、南山、福田和罗湖。(2)识别潜在生态廊道12条,生态夹点23处和生态障碍区域24处,19条生态流转路径,河流生态廊道5条,共同构成了深圳市的生态网络。(3)深圳生态源地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以林地为主导,2018年生态改善区的面积为169.72 km2。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土地,并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社会公平性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enRank动力学:面向开源生态的影响力评估与动态传播模型
14
作者 赵生宇 彭佳恒 +1 位作者 王伟 黄帆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70,共9页
随着开源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影响力评估已成为衡量开发者贡献和项目价值的重要工具。在开源生态中,复杂的异质网络结构使得传统静态评估方法难以全面捕捉节点间的影响力传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OpenRank动力学方法,结合静态评... 随着开源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影响力评估已成为衡量开发者贡献和项目价值的重要工具。在开源生态中,复杂的异质网络结构使得传统静态评估方法难以全面捕捉节点间的影响力传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OpenRank动力学方法,结合静态评估与动态传播模型,从多维度和动态视角对开源社区中的节点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估。首先,基于矩阵代数法和Pregel框架的图迭代法,实现了OpenRank算法在中小规模和大规模网络中的高效计算,确保了算法在不同规模网络中的适用性与高效性。其次,结合经典的独立级联模型(IC)、线性阈值模型(LT)和传染病模型(SIR),从传播机制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力的传播规律、速度与范围,进一步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估方法在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实验结果表明,OpenRank动力学方法在影响力传播效率和范围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并展现出良好的工程适配性和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生态 影响力评估 动力学模型 异质信息网络 OpenRa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00—2020年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演变分析
15
作者 赵一行 郄欣 杨青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5,共9页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量,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河北省国土空间优化管理及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遥感数据、碳密度数据、水体碳通量数据、盐沼和滨海养殖数据,分别计算了河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陆地生态系...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量,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河北省国土空间优化管理及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遥感数据、碳密度数据、水体碳通量数据、盐沼和滨海养殖数据,分别计算了河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水体碳通量情况,并对河北省碳中和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北省2000—2019年能源碳排放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率约为6.98%。②河北省2000—2020年间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总量变化趋势波动大,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内陆水体碳通量年际变化不大,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海水养殖蓝碳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0.66万t上升至2020年的3.56万t。③汇总河北省国土空间碳源/汇的核算结果,分析可知,2020年生态系统碳汇总量约能抵消3.54%能源碳排放。由此看来,河北省目前碳中和能力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减碳增汇压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 碳排放 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河南省淅川县为例
16
作者 芦艳艳 李红芳 +2 位作者 王婷 熊广成 樊雷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利用统计、遥感和气象等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学、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淅川县GEP核算。结果表明:2020年淅川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 138.23...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为研究区域,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利用统计、遥感和气象等多源数据,采用统计学、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淅川县GEP核算。结果表明:2020年淅川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1 138.23亿元。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言,生态调节服务价值最大,为989.67亿元,占GEP的86.95%;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和生态文化服务价值相对较小,分别为95.79亿元和52.77亿元,占比分别为8.42%和4.63%。就生态调节服务项目而言,水资源调节价值最大,占GEP的43.68%;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和洪水调蓄总价值次之。2000—2020年,淅川县水域生态系统变化最大,增加量达189.72 km^(2),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最为显著。GEP核算结果反映出淅川县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良好、生态服务价值可观,可为流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两山”高效转化和地方政府的绿色政绩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核算 南水北调 淅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17
作者 田霄鸿 徐虎 +1 位作者 刘荣志 张晴雯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土壤固碳技术 农田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源软件库生态治理技术研究综述:二十年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莹 伍盈欣 +4 位作者 高天 陈子莺 许畅 于海 张成志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9-674,共46页
在“人-机-物”三元融合、泛在计算的时代蓝海下,“开放多变”“需求多样”和“场景复杂”的软件部署和运行环境对开源软件库生态的治理技术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期望.为进一步推动构建可信软件供应链生态,围绕泛在计算模式、打造自主... 在“人-机-物”三元融合、泛在计算的时代蓝海下,“开放多变”“需求多样”和“场景复杂”的软件部署和运行环境对开源软件库生态的治理技术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期望.为进一步推动构建可信软件供应链生态,围绕泛在计算模式、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聚焦于开源软件库管理生态,收集近20多年来(2001–2023)发表于软件工程领域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会议的348篇论文,对开源软件库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工作进行梳理.讨论开源软件库生态的建模与分析、演化与维护、质量保证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总结研究现状、问题、挑战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软件供应链 开源治理 软件库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锡常地区生物多样性分析与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洋 屠长达 +2 位作者 杜维真 刘玲 许伟伟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37,共8页
针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难的问题,文章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建立了一套3层次5指标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22个区县BI均值最小0.048,最大0.434,差异较大,呈现出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 针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难的问题,文章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建立了一套3层次5指标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22个区县BI均值最小0.048,最大0.434,差异较大,呈现出从西向东和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2021年相比2012年,5个区县BI均值下降较明显,8个区县下降不明显;研究区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相对稳定,东北部生物多样性相对不稳定。地表温度、建筑密度和夜光强度与生物多样性稳定呈正相关,地表湿度与生物多样性稳定呈负相关。该研究为未来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信息,有助于制定不同地区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锡常地区 多源遥感数据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不稳定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重庆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秀锋 李旭 +1 位作者 杨德伟 贺禹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8,共7页
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供给与公众需求空间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识别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升绿地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 快速城市化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供给与公众需求空间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识别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升绿地服务效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基于地理空间数据等多源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需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识别了山地城市绿地文化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匹配类型。研究发现CES供给具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720,呈现为“大核—次核—小核”的分布形态,CES需求全局莫兰指数为0.834,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双变量自相关分析显示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结构相似性,CES供需关系整体上较好,但一些关键区域匹配失衡压力较大。根据供需平衡关系特征,将研究区识别为六类空间类型,并对每种类型提出了CES优化提升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优化路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城市绿地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供需关系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