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技术互补与协同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潇 李家宝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6,共13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平台企业赋能互补者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隐含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技术组件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其次,采用数据驱动的NK模型对互补者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技术相互依赖对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基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实例研究和仿真实验,发现互补者通过组件策略嵌入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相互依赖水平负向影响协同创新潜力,并且系统中核心组件比例(C-Ratio)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低。据此,提出平台企业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各类参与者资源及赋能平台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平台 协同创新 NK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
3
作者 王建鹏 彭叶林 +2 位作者 郑亮 陈万旭 徐蕾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1-351,共11页
[目的]科学评价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长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以及其他多源数据... [目的]科学评价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为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长江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以及其他多源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和综合得分法刻画了长江黄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利用热点分析工具分析了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聚集性,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长江流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由2000年的0.43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0.46,黄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由2000年的0.30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0.33。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山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山区和黄河中游的平原地区。(2) 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长江黄河流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显著热点区占10.642%、12.512%和12.412%。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江西以及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冷点地区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上游的青海甘肃地区;(3)回归结果显示:经济社会因子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自然本底因子中平均海拔升高1%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下降0.08%,而降水呈现出正相关;土地利用程度增加1%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降低0.065%,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才能有效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结论]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自然环境本底(如气候、地形、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异质性 热点分析 驱动因素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长江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分析的福州都市圈生态保护空缺识别研究
4
作者 李秋蓉 廖凌云 《园林》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以福州都市圈为例,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2020年生境质量、碳固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利用SOM聚类分析福州都市圈的...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都市圈面临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以福州都市圈为例,运用In VEST模型评估2020年生境质量、碳固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4项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此利用SOM聚类分析福州都市圈的生态系统服务簇,识别空间特征和主导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而识别福州都市圈生态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2020年福州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中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2)福州都市圈6类生态系统服务簇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3)福州都市圈核心生态系统服务簇为B5簇,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碳固存、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服务高,水源涵养服务较低,综合生态价值高,其次为B4和B6簇,B2簇生态系统服务较低;(4)福州都市圈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鹫峰山脉和戴云山脉,整体保护空缺率为1.85%。研究结果可为福州都市圈区域生态保护与格局优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自然保护地 都市圈 SOM聚类分析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效评估及热点区域识别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佳琪 邢艳秋 +1 位作者 常晓晴 杨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1241,共11页
东北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对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更直观的反映东北地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成效,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监测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 东北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对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更直观的反映东北地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成效,研究基于长时间序列的遥感监测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RUSLE模型对1990—2020年天保工程实施前后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并采用Getis-Ord Gi∗指数识别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1990—2020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5.37%,12.15%,水域减少21.42%,草地减少14.02%,未利用土地和林地分别减少8.41%,5.34%。(2)1990—2020年东北地区和天保工程区土壤保持量分别增加了95.81×106 t、24.05×10^(6) t,碳储量分别减少了7.49×10^(8) tC、3.92×10^(8) tC,水源涵养量分别增加了177.51×10^(9) m^(3)、58.65×10^(9) m^(3)。(3)东北地区的极显著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内蒙古地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东部和辽宁省东部。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极显著热点区域显著增加,且范围与天保工程高度重合。研究拟为后续东北地区林业政策和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热点分析 INVEST RUS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要素耦合及演替过程动态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岚 寇旭阳 +4 位作者 付晓 郑栓宁 吴钢 陆兆华 桑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77-5388,共12页
认识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耦合机制,揭示复合生态系统功能规律,对促进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修复和保护工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等问题,以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长白山温带森林生... 认识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耦合机制,揭示复合生态系统功能规律,对促进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一体化修复和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修复和保护工程中出现的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等问题,以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对其关键要素“水土气生”进行耦合建模。通过分析模型的运行机理,探究重要子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子模块内部生态关键要素的耦合机制,并以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组成树种和环境因素为对象构建模型参数,通过运行林窗模型1000次,得出长白山温带森林的动态演替过程。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中,“水土气生”体现为模型中有效积温、干旱天数(低于土壤凋萎点的天数)、土壤可利用氮以及可利用光,这些关键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综合决定着每棵树木的更新、生长、死亡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的动态演替过程中0—70 a, 70—170 a, 170—280 a, 280—400 a四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树种组成特征,与真实演替过程比较发现模拟林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白桦、山杨为演替先锋树种,0—70 a期间生物量共占比为55%,70 a后生物量减少最后消失;紫椴、蒙古栎、水曲柳等为过渡树种,这些树种进一步改变了生长环境。红松在170 a前生物量占比仅为3%左右,随演替的发展生物量持续增加,170—280 a期间生物量占比15%,280 a之后红松生物量占总林分的50%。该结果模拟森林动态过程符合演替规律,充分说明多关键要素“水土气生”耦合机制的合理性,对于促进生态系统尺度上多生态要素耦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以及方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共同体 长白山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关键要素耦合 耦合机制分析 林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服务簇的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演变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天翼 潘洪义 +3 位作者 姚材仪 程建兄 何艳梅 马红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87-1300,共14页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格局以及簇内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权衡/协同关系对管理和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估算2010、2015、2020年3期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并使... 明确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簇的时空格局以及簇内生态系统服务动态权衡/协同关系对管理和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土壤流失方程等方法估算2010、2015、2020年3期沱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并使用K-means聚类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以服务簇视角衡量服务簇内部主要生态系统服务间动态权衡/协同关系,讨论权衡/协同关系及服务簇的时空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簇模式提出相应的分区管控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沱江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各异。生境质量、产水、固碳服务总量上升,粮食生产、水土保持服务总量下降。固碳、水土保持以及生境质量服务高值区表现为在北部及中北部集中分布,产水服务量由南向北减小,粮食生产服务高值区主要集中于流域中北部和南部耕地区,文化娱乐服务高值区呈现出显著的城市及城市间网络状连接趋势。(2)根据聚类结果将流域划分为5种生态系统服务簇,各簇存在时空异质性。粮食生产簇占比为72.9%,以粮食生产、产水服务为主;生态保育簇占比为15.2%,以生境质量、固碳服务为主;文化娱乐簇占比为6.9%,以文化娱乐服务为主;多功能耦合簇占比为4.4%,以生境质量、固碳、水土保持服务为主;水土保持簇占比为0.5%,以水土保持服务为主。(3)宏观而言,沱江流域整体权衡关系多于协同关系,服务簇内部各服务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应因地制宜采取管控措施。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簇内部各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存在相似与差异性,不同服务簇内各相同服务组合的权衡/协同关系强弱不同,服务簇内部各服务协同关系多于权衡关系,流域整体权衡关系多于协同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沱江流域区域未来生态系统管理与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簇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聚类分析 沱江流域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帅 韩玲 曹红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6,172,共9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和ArcGIS软件探索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 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和草地的转移,以及草地向耕地和林...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和ArcGIS软件探索2000-2020年渭河流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地形分布指数分析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 20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耕地向建设用地和草地的转移,以及草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移,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是影响局部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以中等生境为主,占比约57%,主要分布在关中城市群外围和西北部.低等生境占比约5%,但面积增长最快,增幅达到105.80%,原因是关中城市群的大面积扩张;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且聚集程度增加1.15%,局部自相关类型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黄土高原和南部秦岭北坡,低-低集聚分布在关中城市群;2020年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的地形梯度效应,表现在生境质量等级随着地形梯度级别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模型 生境质量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地形位指数 渭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Markov模型的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士鑫 李建华 +3 位作者 孙咏琦 杜园园 向冬蕾 陈运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基于玉溪市2010年、2020年2期生态景观类型数据和粮食产量经济价值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玉溪市生态景观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特征,采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玉溪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 基于玉溪市2010年、2020年2期生态景观类型数据和粮食产量经济价值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玉溪市生态景观类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特征,采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玉溪市203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分布。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的Kappa系数提高至0.8969,整体精度为0.9393,精度较高;2010—2020年玉溪市林地、草地的面积呈减少趋势,以林地、草地、水域为主的生态系统仍然面临威胁;2030年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535.0471亿元,变化率为-0.1297%,玉溪市应加强对林地、草地的保护,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合理控制草地、林地向耕地的转化;2030年玉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然表现为西部>中部>东部;2030年玉溪市各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新平县、元江县、峨山县、易门县、华宁县、红塔区、江川区、澄江市、通海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S-Markov模型 GIS空间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预测 云南省玉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卡脖子”技术潜在攻关主体识别研究
10
作者 马宏业 冯南平 杨善林 《情报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0-1321,共12页
科学识别潜在攻关主体是构建面向“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首要问题。本研究立足于资源编排理论,基于专利的特征信息、国际专利分类法(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分类号和文本的多维数据,构建“卡脖子”技术... 科学识别潜在攻关主体是构建面向“卡脖子”技术攻关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首要问题。本研究立足于资源编排理论,基于专利的特征信息、国际专利分类法(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分类号和文本的多维数据,构建“卡脖子”技术潜在攻关主体识别两阶段模型。首先,通过评估领域创新主体的资源禀赋,形成潜在攻关主体“资源池”;其次,评估系统领导者与潜在攻关主体间的协同能力,并基于资源禀赋与协同能力将潜在系统成员聚类分成核心型、发展型、一般型和外围型四类,据此进行成员选择;最后,以光刻机技术为例,应用模型并验证其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脖子”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潜在攻关主体识别 专利分析 BER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主要生态系统蒸散与土壤水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
11
作者 邱欣彤 臧传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5-116,共12页
探究东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近50年蒸散与土壤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合理实施干湿季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功能。通过建立SWAT模型模拟数据,分析干季、湿季和全年3个时间尺度下蒸散和土壤水变化特征。... 探究东江流域内主要生态系统近50年蒸散与土壤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合理实施干湿季水资源配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功能。通过建立SWAT模型模拟数据,分析干季、湿季和全年3个时间尺度下蒸散和土壤水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结合气象要素分析主要生态系统蒸散与土壤水变化特征与影响机制。东江流域在近50年间主要生态系统蒸散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而土壤水量呈增加趋势,时间分布上表现为湿季>干季,空间分布表现为乔木林地>其他林地>水田>草地>旱地;东江流域蒸散和土壤变化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者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蒸散量 土壤水 趋势分析 东江流域 SWA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及冷热点分析
12
作者 吴艳霞 陈宝童 彭馨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95,122,共7页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驱动力。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和演化机理的分析,借鉴转译的Brusselator模型推导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指标体系,研究2013—2021年黄河流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状况,并运用Getis-Ord G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已经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其中山东耗散结构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四川和河南两省的耗散结构水平经历了阶段性波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演化判定值均呈增大趋势,下游地区的耗散结构判定值最大,中游次之,上游地区的最小;黄河流域下游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呈热点,上中游呈现以陕西为中心向次热点、次冷点演化,但尚未形成冷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耗散结构 BRUSSELATOR模型 冷热点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70
13
作者 郭荣中 杨敏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8-246,共9页
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该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修正后的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区域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 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该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修正后的长株潭地区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区域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405.03×108元减少到2008年的399.83×108元。同时根据预测出的研究区域2011-2020年各类土地利用数量情况,得到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到392.61×108元,区域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农用地转为无生态价值的建设用地,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已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的趋势应当引起当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对策,以科学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 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分析 GM(1 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福利成本法的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宋晓谕 刘玉卿 +1 位作者 邓晓红 徐中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7722-7729,共8页
空间选择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合理的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项目的效率。以黑河流域上游肃南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对研究区实施生态补偿后的水源涵养增加量... 空间选择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选择合理的区域进行生态补偿有利于提高生态补偿项目的效率。以黑河流域上游肃南县为研究区域,运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对研究区实施生态补偿后的水源涵养增加量进行模拟,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成本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丧失风险,采用福利成本法对研究区生态补偿空间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上游肃南段内不同子流域的生态补偿效率系数最高值为0.0394,最低值0.0131,相差明显;根据效率系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各子流域划分为优先补偿区、次级优先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分批进行补偿;采用空间选择后生态补偿效率较不采用时可提高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空间选择 SWAT 福利成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与生态系统演替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80
15
作者 江洪 张艳丽 JamesRStrittholt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861-1876,共16页
演替不光是生态系统在时间序列上的替代过程,而且也是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动态演变。演替的空间属性有演替系列的格局、范围、尺度、演替方向和速率、稳定的程度、多样性、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恢复等。干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演替不光是生态系统在时间序列上的替代过程,而且也是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动态演变。演替的空间属性有演替系列的格局、范围、尺度、演替方向和速率、稳定的程度、多样性、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恢复等。干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损,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但是干扰也是生态系统演替的外在驱动力,自然的和人为的干扰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对称性破缺,推动了系统的进化和演变。外界因素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干扰因子包含了很多种类,如火、风倒、洪水、病虫害、人类活动等。干扰的属性有范围、频度、季节、强度、损害度、返回时间和循环周期。讨论了这些干扰的类型和生态系统演替所具有空间的特征,并且介绍了干扰和生态系统演替空间分析常用的方法,如空间解绎和辨识、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格局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模拟。利用了一些典型的实例来深入阐明空间分析在干扰和生态系统演替中的应用。利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火干扰的历史和空间分布的记录,进行了火干扰的空间分析的研究;用Spies等在美国俄勒冈州西部1972~1988年的多时段的变化的实例说明了收获干扰的影响;利用俄勒冈州东部山地的主要两个虫害(山地松树甲虫(MountainPineBeet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生态系统演替 空间分析 空间解绎 空间模拟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网络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何培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65-2072,共8页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 根据2006年在杭州湾北岸大型围隔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数据,利用EwE软件构建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模型由13个功能组构成,分别是肉食性鱼类、底栖捕食鱼类、浮游动物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底栖动物、肉食性浮游动物、植食性浮游动物、大型藻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每一组都代表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地位的有机体,基本覆盖了该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过程。能量流动分析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主要以碎屑食物链途径为主,其中植食性浮游动物在能量从低级向高层次转换中起关键作用。人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范围为1.00~3.90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有6级,来自初级生产者的能流效率为9.4%,来自碎屑的转换效率为9.8%,平均能量转换效率为9.6%。经生态网络分析,直接来源于碎屑的比例占总流量的57%,而直接来源于初级生产者的比例为43%,生态系统特征参数:总初级生产计算量/总呼吸量(TPP/TR)、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率(FCI)和系统聚合度(A)值分别为2.672、0.25、0.315,表明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目前正处于发育时期。该研究为首次利用Ecopath模型分析大型围隔海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旨在为富营养化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围隔海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通道模型 生态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邢大宁 赵启兰 宋志刚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5,共11页
文章在总结分析现有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及其特征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提出了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对云生态和物流信息平台服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物流信息... 文章在总结分析现有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及其特征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提出了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对云生态和物流信息平台服务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五类,并从平台性质、价值创造、核心功能、盈利模式、是否参与具体运作、典型企业、适用企业、存在的问题等八个方面对现有各种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提出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并分析了其概念模型、结构、业务功能、价值创造、盈利模式;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及展望。结论表明该模式在概念模型、主体要素、核心业务功能、价值创造、盈利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创新,对云经济时代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生态 物流信息平台 比较分析 服务模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以温州市洞头区为例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向芸芸 杨辉 +3 位作者 陈培雄 周鑫 陈全震 曾江宁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1-559,共9页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 海洋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海洋生态适宜性研究能够评定海域的固有属性对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适宜等级和潜力-限制因素.本研究以典型的海岛区洞头为例,构建了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得到其空间分布,进而开展了生态适宜度的功能分区;据此划分了洞头区的生态管控空间,判断了未来海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的主导方向,提出了各管控区发展的资源优势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洞头海域按照生态适宜度值的高低可以清晰地划分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适度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等4类功能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23%、50%、18%和9%;前两者为生态保护及恢复的重要区域,后两者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4类区域可以归并为生态保护、农渔业养殖、城镇开发3类管控功能区.本研究对开展海洋生态功能区划、协调海洋资源开发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生态系统管理 海洋生态适宜性 空间分析模型 温州洞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框架与实例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文光 赵涛 边伟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3-49,共7页
从生态学视角构建了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系数模型确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应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青岛市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业 生态系统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随同化技术在渤、黄海生态模式中的应用:控制变量的选取与孪生实验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青 刘玉光 +1 位作者 程永存 吕咸青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3,共6页
在渤、黄海海域建立了物理海洋模型与NPZD生态模型的耦合模型,就伴随同化技术应用中如何从众多模型参数中选择控制变量的难题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渤、黄海海区的NPZD模型,除了用传统的方法选取控制变量之外,代价函数关于模... 在渤、黄海海域建立了物理海洋模型与NPZD生态模型的耦合模型,就伴随同化技术应用中如何从众多模型参数中选择控制变量的难题做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对于渤、黄海海区的NPZD模型,除了用传统的方法选取控制变量之外,代价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梯度信息也可以作为选取控制变量的标准之一,这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如何确定控制变量的问题。另外,通过孪生实验验证了在渤、黄海NPZD生态模式中使用伴随同化技术同化水色遥感数据的可行性,这为以后将水色卫星遥感数据同化到海洋生态模型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同化 控制变量 敏感性分析 生态模型 孪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