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际贸易含大气污染物转移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陆轩慧 金轩怡 房德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8-1161,共14页
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阐明2012~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结合结构分解分析从能源相关角度识别影响污染物排放变动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发现,污染物净出口地区逐渐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北方资源丰富区... 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阐明2012~2017年中国省际贸易隐含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变格局,结合结构分解分析从能源相关角度识别影响污染物排放变动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发现,污染物净出口地区逐渐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北方资源丰富区,并且省份之间污染物的净进出口量差距在减少,以SO2为例,2012~2017年差距减小了63%.此外,最终需求水平的上升是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期间对4种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平均贡献率可达669%;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与单位GDP能耗降低有效遏制了排放增长的势头,能源消费结构对4种污染物的平均贡献率从-220.75%降低到-546.25%;生产技术影响小,但其对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结构提供新见解,有助于制定缓解需求侧污染物排放措施,协调地区贸易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贸易 大气污染 MRIO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分析
2
作者 叶阿忠 田小梅 +1 位作者 李田田 张源野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共12页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 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效应。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健通达,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关联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无锡、苏州、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网络密度的提高和网络效率的降低有利于整体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个体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城市群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长江经济带 社会网络分析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高邮湖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衰亡过程对水质与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张鑫 张又 +7 位作者 蔡平 刘荣坤 黎明杰 张晖 高俊峰 钱宝 蔡永久 燕文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1693,共13页
为探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衰亡期对生态环境的效应,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调蓄湖泊——高邮湖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湖泊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随菹草生长衰亡过程的变化情况,揭示高邮湖菹草暴发下水环境状况变化。结果表明:... 为探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生长、衰亡期对生态环境的效应,本文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调蓄湖泊——高邮湖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湖泊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随菹草生长衰亡过程的变化情况,揭示高邮湖菹草暴发下水环境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菹草生长期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且总氮浓度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而在菹草衰亡期,菹草生物量越高的区域水质越差。菹草在生长期对水环境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而菹草衰亡降解会造成水质恶化。菹草生长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衰亡期,生长期菹草高、中生物量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低于低生物量区,而在菹草衰亡期高、中生物量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低生物量区。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溶解氧、氨氮、硝态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是菹草生长衰亡过程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段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菹草生物量可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产生直接效应,也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产生间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植物腐烂 群落结构 冗余分析 分段结构方程模型 高邮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亚方 SU Bin +1 位作者 李莹珠 於世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 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近年来能源与碳强度成为度量节能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产端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源上在消费端降低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消费端完全隐含能源与碳强度的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展开综述,结果发现:(1)主要呈现出国家层面研究为主、全球层面研究显著增加、省市层面研究开始出现的特征,且国家或省市层面主要聚焦于中国;(2)相比完全隐含能源强度,现有文献更为关注完全隐含碳强度;(3)研究由不区分终端消费向细分各终端消费发展,隐含在出口中的完全隐含碳强度受到了重点讨论;(4)部分研究侧重于局部,比如深度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的部分经济部门或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在生产网络中传输的关键层级;(5)进行完全隐含碳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从时间轴和空间轴展开剖析。现有研究框架未来可以扩展到能源环境相关领域的其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隐含能源强度 完全隐含碳强度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统计测度、空间格局与关联网络
5
作者 赵伟 杨德祥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95-100,共6页
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从9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PP-IPM模型进行权重设置,测算了2002—2021年30个省份的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最后,利用修正的... 迈入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从9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PP-IPM模型进行权重设置,测算了2002—2021年30个省份的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最后,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考察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空间关联强度。结果显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先收敛后发散的变化趋势;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的对外辐射和吸纳能力逐步提升;广东、江苏、上海等省份占据结构洞位置,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PP-IPM模型 引力模型 中心性分析 结构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构成形成机制研究——以江西农村地区为例
6
作者 王日辉 胡婷 +4 位作者 周子玉 杨紫晴 李义红 李西然 朱佳仪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农民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地区的彩礼不断高涨。江西地区的农民群众深陷高额彩礼漩涡,“天价彩礼”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反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农村地区的彩礼构成主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农民对物质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地区的彩礼不断高涨。江西地区的农民群众深陷高额彩礼漩涡,“天价彩礼”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反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农村地区的彩礼构成主要受思想观念和经济水平这两个核心因素的共同影响,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因素对高额彩礼构成呈正向显著影响,从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观念来看,思想观念在经济因素与高额彩礼构成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治理农村婚嫁彩礼问题,首先要改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与加强农民生活保障,健全养老、医疗体系等;其次是要大力推动与农村地区相适应的婚礼习俗改革,构建优良社会舆论环境以形成道德新风尚与发挥正确婚姻观的导向作用;最后要不断落实农村地区法制建设,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礼高额化 彩礼构成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思想观念 经济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3
7
作者 钟业喜 冯兴华 文玉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9,共10页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著增强但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经济网络向均衡化发展;城市度中心性整体持续下降,经济网络出现多核心趋势,城市介中心性高值区的梯度推移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核心度高值区呈片状格局,高核心度城市由"质大量少"向"质小量多"转变,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形成各自核心城市;QAP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群建设等机制共同驱动着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及优化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网络结构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FA的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变化分解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逯承鹏 陈兴鹏 +3 位作者 张子龙 薛冰 鹿晨昱 李勇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4-610,共7页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采用以物质投入与消耗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函数,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析了兰州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时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和各驱动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结...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采用以物质投入与消耗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函数,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析了兰州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时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和各驱动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物质投入与国内物质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物质投入与消耗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所致.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正向效应,技术因素对它则具有负向效应,人口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比较稳定,而经济增长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经济增长 环境压力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SO_2排放量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名升 于洋 +1 位作者 李铭煊 仇方道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7-961,共5页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这3个因素对工业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年均增长48.7×104 t,年均增长率为3.2%,且2002—2006年增速加快;(2)分地区看,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SO2排放量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部地区略有上升,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增加显著;(3)单位产值工业SO2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迅速降低,年均下降幅度为8.4%,对减缓SO2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4)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促进SO2排放量增长183.7×104 t,技术进步则平均每年使SO2排放量减少134.2×104 t,空间结构因素平均每年减少SO2排放量0.8×104 t。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经济规模的扩张使中国工业SO2排放量持续增长,对中国环境压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SO2 因素分解 经济规模 排放强度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集聚、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34
10
作者 张忠俊 郭晓旭 +1 位作者 张喜玲 李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4,共5页
文章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经济高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产生正向的冲击效应;短期内金融集聚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良性互动机制虽初步显现,但... 文章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经济高响。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产生正向的冲击效应;短期内金融集聚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良性互动机制虽初步显现,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划分为五大维度发现,金融集聚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均能显著促进经济创新、经济协调、经济绿色、经济开放以及经济共享维度发展;其中金融集聚对经济创新维度的促进效应最大,而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各维度促进效应相对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人力资本结构演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 PVAR模型 SYS-GM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工业结构调整与碳减排对策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任建兰 徐成龙 +2 位作者 陈延斌 张晓青 程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2,共8页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控制和减缓碳排放是当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碳排放测算方法和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区)工业与碳排放的现状;然后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控制和减缓碳排放是当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碳排放测算方法和Tapio脱钩状态分析模型,首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区)工业与碳排放的现状;然后利用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运用LEAP模型,对黄区工业碳排放情景进行设置预测;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2005-2012年黄区碳排放量上升趋势明显。其中,重点控排行业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在85%以上;但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处于相对脱钩状态。2经济总量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技术效率是碳减排的主要因素,但产业结构的减排效果不明显,这也意味着其减排潜力较大。3比较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强化低碳情景下的碳减排潜力最大,但此情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低碳情景下的发展模式相对较为合理。依据上述结论,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优化黄区工业结构、有效控制和减缓碳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结构 碳排放效应 LMDI分解模型 LEAP模型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基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 被引量:38
12
作者 罗芳 郭艺 魏文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64-1373,共10页
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研究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资、消费和出口引致的隐含... 构建长江经济带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从生产侧和消费侧视角研究2002-2012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行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投资、消费和出口引致的隐含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从省市层面来看,与2002-2007年相比,2007-2012年各省市生产侧碳排放的脱钩状态有所好转,均呈现为弱脱钩.消费侧方面,2007-2012年期间5省市(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为扩张连接,云南省为扩张负脱钩,可以发现生产侧视角下存在高估脱钩状态的现象.从各省市分行业来看,中上游地区制造业在2002-2007年期间消费侧的碳排放多呈现为弱脱钩,到了2007-2012年消费侧的脱钩状态总体上较不理想.建筑业具有类似情况.2007-2012年各省市的电力行业在两视角下均实现脱钩.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角度来看,2007-2012年下游地区出口和投资的脱钩状态趋于好转.中上游地区投资的脱钩状态趋于恶化,出口的脱钩状态好转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脱钩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生产侧 消费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排放的IO-SDA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廖明球 许雷鸣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70,共9页
本文在现有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其可比价格的"碳排"投入产出表,运用IO-SDA模型(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对我国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了分解研究。首先设计二氧化碳排放的IO-SDA模型,提出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然... 本文在现有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其可比价格的"碳排"投入产出表,运用IO-SDA模型(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对我国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了分解研究。首先设计二氧化碳排放的IO-SDA模型,提出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然后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研究影响这一指标的主要因素;对各部门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利用已经得到的各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矩阵、能耗结构矩阵、直接能耗强度对角矩阵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采用结构分解方法研究各部门完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调整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技术创新、实现最终产品低碳化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 模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节约视角下辽宁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明玉 李凯 +1 位作者 郁培丽 陈浩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和能源节约进行了分解计算,给出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效果和贡献率.虽然计算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节约起到主要作用,但由于产业结构与能源节约的密切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讨论了... 基于完全分解模型对辽宁省的能源消费和能源节约进行了分解计算,给出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效果和贡献率.虽然计算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节约起到主要作用,但由于产业结构与能源节约的密切关系,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讨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节约的推动作用,并发现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产值比重与能源节约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通过对回归结果的进一步研究找出上述各产业推动能源节约的临界产值比重,其中工业和交通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趋势推动了省内能源节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节约 完全分解模型 产业结构 实证分析 能源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昭利 朱保华 +1 位作者 任荣明 朱晓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5,共10页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贸易对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研究期内进口和出口含硫量都在迅速增长,出口含硫量始终大于进口含硫量。第二,结构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始终...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二氧化硫排放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贸易对中国二氧化硫污染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研究期内进口和出口含硫量都在迅速增长,出口含硫量始终大于进口含硫量。第二,结构分解显示规模效应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出口产品并没有比内需产品包含更多的污染,是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了污染出口的顺差。本文认为,在短期内要改变"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长期内则要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 二氧化硫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与中国就业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元华 吴玉锋 +1 位作者 贾杰林 程会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68-371,共4页
本研究通过分解模型将就业人口变化的影响分解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三个因素中,并依据1994-2009年的数据定量测算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就业人口年均增加9.49%,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年均分别使就业人口... 本研究通过分解模型将就业人口变化的影响分解到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三个因素中,并依据1994-2009年的数据定量测算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就业人口年均增加9.49%,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年均分别使就业人口减少6.64%和1.49%,而这一时期保障就业率不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达到9.95%,认为当前我国现阶段保障就业仍需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解分析 经济效应 微观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量:66
17
作者 李艳梅 付加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3-57,共5页
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相当可观,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 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相当可观,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进而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4种: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出口总量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并以1997-2007年为样本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贡献值分别为-638.95Mt、132.41 Mt1、266.38 Mt和-109.77Mt。可见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虽然直接碳排放强度下降和出口结构改善都产生了一定的减排效应,但是相对于巨大出口量所产生的增排效应,仍显得微不足道,因而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还是呈不断增长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贸易 隐含碳排放 投入产出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王如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632-5637,共6页
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核算了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5a的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其呈现增加趋势。2007年达到18.53亿t,相当于1997年的1.61倍,年平均增长4.89%.其次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 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核算了1997、2000、2002、2005和2007年5a的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其呈现增加趋势。2007年达到18.53亿t,相当于1997年的1.61倍,年平均增长4.89%.其次采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分析了碳排放效率变化、经济内在结构变迁、消费结构转变、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变化等六项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效率因素和人均消费水平变化是驱动碳排放变化的两大主要力量,并且作用相反。碳排放效率的持续提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消费的隐含碳排放急剧增加的趋势,是减缓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而人均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 结构分解分析 可持续消费 二氧化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胡春阳 鲍步云 刘朝臣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1,共5页
产业结构变动在较长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随着三次产业比例和份额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渐下降并让位于资本和技术进步,而由此引起的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产业失衡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增长 VAR模型 协整分析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强度约束下行业低碳经济增长路径优化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公维凤 王传会 +1 位作者 周德群 曾昭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36,共8页
本文建立了双强度约束下低碳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了行业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低碳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CO2排放协调发展情景中,若"十二五"期间各行业能耗强度和一次能源消... 本文建立了双强度约束下低碳经济增长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了行业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对低碳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CO2排放协调发展情景中,若"十二五"期间各行业能耗强度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遵循"十一五"期间的变化趋势,则对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不利,对其他行业有利。在其基础上,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增加其他行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可提高农业和建筑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减缓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压力,且非化石能源比例可达11.4%。若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工业和建筑业能耗强度的降幅,对各行业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会增加全国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各种情景中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可达47%,但进一步上升的潜力不大;全国及各行业能源消耗、CO2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将处于弱脱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多目标优化模型 能耗强度 能源消费结构 脱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