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化冲坠规范:西方现代政治秩序的理实抵牾
1
作者 庞金友 申芙源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35,177,共12页
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秩序面临的深层危机,源于其内部规范逻辑在长期结构演化中的错位与撕裂。平等、妥协与自由等核心价值,一度构成制度稳定的基础,如今却在经济失衡、阶层断裂与社会认同碎片化的背景下,转化为彼此冲突的张力根源。经济、... 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秩序面临的深层危机,源于其内部规范逻辑在长期结构演化中的错位与撕裂。平等、妥协与自由等核心价值,一度构成制度稳定的基础,如今却在经济失衡、阶层断裂与社会认同碎片化的背景下,转化为彼此冲突的张力根源。经济、政治与社会三重极化叠加交织,催生出以阶层失调、政治对立与文化割裂为特征的“国家极化”状态。制度调节机制的衰退与公共规范的失效,共同推动自由主义秩序滑向合法性危机与结构性冲坠的临界点。西方国家极化虽深,但并非不可逆转,关键在于整个社会能否重新回到对“规范”的反思与重塑之上。倘若不能在自由主义传统内部重塑其规范信仰与实践路径,则极化所引发的冲坠将不再是危机,而是秩序崩解的开端。因此,厘清规范理念与现实实践之错位的关联,是理解当代西方秩序困局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政治秩序 自由主义 经济极化 政治极化 社会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数学技能发展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三州地区样本的增值评估
2
作者 潘月娟 黄晶 +1 位作者 谢霜 雷雨帆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5,共12页
提供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以减缓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而产生的早期发展不平等是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以隶属三州地区的2个州3个县的24个班级及49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两年追踪数据建立基于多层线性技术的增值评估... 提供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以减缓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而产生的早期发展不平等是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以隶属三州地区的2个州3个县的24个班级及496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运用两年追踪数据建立基于多层线性技术的增值评估模型,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预测幼儿数学技能发展水平,幼儿园班级游戏活动质量及教师指导质量显著负向调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数学技能发展的关系,但物质环境质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建议积极推动脱贫地区学前教育的优质普惠发展,并综合幼儿自主和教师指导两方面来界定、测量和提升幼儿园班级游戏活动质量,着重改善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指导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境不利幼儿 儿童发展不平等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数学技能 游戏活动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消费不平等问题——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解释
3
作者 王维高 李博 李沛霖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46,共9页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消费不平等则是衡量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关键指标。基于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在微观层面构建了个体消费不平等指数,系统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消费不平等则是衡量消费数量与结构的关键指标。基于2010—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在微观层面构建了个体消费不平等指数,系统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了个体层面的消费不平等。从传导机制来看,收入不平等扩大和房价降低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消费不平等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检验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东部和西部地区,并且对中、老年群体的影响大于青年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收入不平等 房价变动 消费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财富不平等的地区分解与形成机制
4
作者 孙瑀 杨艺 李国平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90,共13页
地区间家庭财富不平等是全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成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计算家庭财富基尼系数,并使用Dagum分解法进行地区分解分析。研究发现,财富分配呈现向富裕家庭集中的趋势,且这类家庭在地理空间上也趋于集聚分布。县... 地区间家庭财富不平等是全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成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计算家庭财富基尼系数,并使用Dagum分解法进行地区分解分析。研究发现,财富分配呈现向富裕家庭集中的趋势,且这类家庭在地理空间上也趋于集聚分布。县域地区家庭财富的净组间差异对全国整体财富不平等的贡献超过70%。城市间的发展差异通过影响家庭的资产禀赋、融资能力、收入来源和消费结构固化家庭间的财富地位,形成富者“良性循环”、贫者“路径锁定”的格局。缓解地区间家庭财富不平等须从结构性成因入手,应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家庭财富积累能力,引导高净值家庭合理参与财富再分配过程,逐步构建公平可持续的财富分配体系,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富不平等 区域差异 城市等级 家庭经济结构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笑寒 邹坤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8,共13页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入乡村,农户间的数字不平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从数字接入、信息获取、学习发展和娱乐互动四个维度阐述了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路径,并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固定效...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进入乡村,农户间的数字不平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从数字接入、信息获取、学习发展和娱乐互动四个维度阐述了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路径,并利用2014、2016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不平等显著降低了农户经济韧性,通过工具变量法检验内生性和更换阈值、缩尾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分维度结果显示,数字接入不平等、信息获取不平等和娱乐互动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负向影响显著,而学习发展不平等的影响微弱;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与西部地区的数字不平等对农户经济韧性的影响更大,中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应当加快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开展乡村数字素养教育,不断消除农户间的数字不平等,增强农户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不平等 农户经济韧性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不平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李佳佳 任昱昭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9,共11页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进一步提高国民幸福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用教育基尼系数测算了各地区的教育不平等指数,并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匹配... 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改善民生福祉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促进教育公平来进一步提高国民幸福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使用教育基尼系数测算了各地区的教育不平等指数,并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匹配,考察了教育不平等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教育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显著负相关且具有异质性,即教育不平等对受教育水平较低群体、农村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负向影响更大。机制分析验证了教育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尽管教育不平等会通过扩大收入差距进而降低居民幸福感,但适当的教育不平等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居民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幸福感 教育不平等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化—涓滴”理论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江雅婷 赵伟 +1 位作者 骆佳玲 谢海浪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 研究目的:将“极化—涓滴”理论引入耕地休耕研究,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耕地分区管制策略与技术方法。研究方法:PSR模型、灰色预测模型、GIS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耕地利用极化度整体较高,需加强耕地养护。(2)以耕地保有量为休耕规模约束条件,得出目标年可休耕规模共397.66万hm^(2),占研究区耕地总面积的35.11%,呈“中”“东”两大主要集聚区。(3)根据综合休耕指数,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先休耕区、重点休耕区、有条件休耕区和后备休耕区,针对不同类型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休耕模式及实施机制。研究结论:休耕地分区受“极化度”和“休耕规模”双重约束,未来应关注耕地健康状况,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分区开展休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休耕 分区 “极化—涓滴”理论 粮食安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与居民生育:一个生育不平等分析框架 被引量:10
8
作者 石智雷 王璋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3,共19页
三孩政策在扩大生育选择空间的同时衍生出一种新的生育不平等。本文基于2021年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三孩政策下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论层面,文章提出... 三孩政策在扩大生育选择空间的同时衍生出一种新的生育不平等。本文基于2021年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论证三孩政策下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经济地位与生育意愿、生育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论层面,文章提出三孩政策下的生育不平等分析框架。该框架立足于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已经完成,目前处于生育成本约束驱动阶段。第二,人们是理性的,会权衡经济条件、生育偏好等各个层面的因素进行生育决策。在此基础上,生育不平等是指由于所处社会地位或经济状况的限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人群实现自身生育需求的结果出现明显分化。社会经济地位较高人群能够更好地实现生育愿望,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群体受限于财富、权利或社会资源等因素,无法满足自身对孩子数量的期望。在实证层面,文章综合运用工具变量法与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计量模型的内生性与选择性问题,检验我国当前的生育不平等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际生育水平远低于政策生育水平的背景下,居民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生育意愿越强,越可能生育更多的孩子。在一系列考虑地区经济水平、生育文化等因素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发现生育不平等是在生育成本约束下,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均等占有导致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抗生育风险能力差异引致的。同时,区域内社会分化的扩大对生育不平等存在一种强化效应,区域内不同家庭的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生育不平等程度也越高。生育不平等是三孩政策实施后新显现出的社会现象,也很可能成为未来的长期发展趋势。生育平等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生育数量,而应当是基于每个人的不同需求,制定政策使这个具有人际相异性的社会上具体的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实现生育需求。随着生育政策的渐进式放开,我们应该更加警惕和关注生育不平等及其社会风险。如果生育不平等持续存在甚至扩大,很可能会强化当前的极低生育现状,阻碍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激发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 不平等 社会经济地位 三孩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会不平等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与效应——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碧云 梁子昊 +1 位作者 易行健 李家山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40,共21页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5轮调查数据测度我国机会不平等程度,研究机会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将显著抑制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主要通过社会资...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5轮调查数据测度我国机会不平等程度,研究机会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机会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将显著抑制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机制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主要通过社会资本、流动性约束和经济地位渴求影响居民消费。扩展研究发现,机会不平等主要挤出了居民普通消费支出,且这一抑制作用对农村户籍、受教育程度低和体制外的家庭更强;而民生性财政支出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消减机会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消费的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论从机会不平等视角为全面促进居民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不平等 居民消费 社会网络 流动性约束 经济地位渴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贫困的社会结构基础:基于个人信息世界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文杰 赵悦言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共15页
文章分别利用2012年和2020年对我国不同地区成年人的调研数据,以个人信息世界贫富状况为信息贫富分化的操作性定义,从知识沟视角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信息贫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水平高低对信息主体个人信息世界内容的丰富程... 文章分别利用2012年和2020年对我国不同地区成年人的调研数据,以个人信息世界贫富状况为信息贫富分化的操作性定义,从知识沟视角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人们信息贫富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水平高低对信息主体个人信息世界内容的丰富程度、参与信息实践类型和频率有着正向影响;职业类型对信息主体个人信息世界各维度的影响通常是通过与教育、收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过高等教育经历的人群在个人信息世界内容和边界方面优于仅仅接受基础教育或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群,但教育水平对人们在参与信息实践类型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沟 信息贫富分化 社会经济地位 个人信息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经济人的社会偏好理论:一个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综述 被引量:72
11
作者 陈叶烽 叶航 汪丁丁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100,共38页
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 实验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假设的系统反驳促使社会偏好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偏好理论的各个模型试图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如公平、互利等与"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人类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来进而修正经济人假设,并以博弈论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力图构建新的博弈均衡来解释实验经济学所揭示的一系列悖论。本文围绕社会偏好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背景、模型、测度、外溢以及检验等问题作了一个详细而系统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 社会偏好 不平等厌恶 互惠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18
12
作者 鲁凤 徐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51,80,共9页
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揭示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 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揭示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成因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统计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 被引量:100
13
作者 欧向军 沈正平 王荣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增长 空间格局演变 区域分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扩展 被引量:51
14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张俊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2期46-50,共5页
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中国1986-200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通过计量模型论证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假设。结果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会刺... 在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扩展的基础上,分析和验证了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用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中国1986-2002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数据,通过计量模型论证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假设。结果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会刺激二氧化碳排放,收入差距越大这种影响的效果就会越恶劣。而且收入差距因素还会通过作用于经济增长,促使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加强,延迟转折点的到来。因此,我国目前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为目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将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 EK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被引量:116
15
作者 鲁凤 徐建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1-407,共7页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 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锡尔系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桂新 毛新雅 张伊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共9页
根据增长极理论,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对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的作用关系,可以发现:人口向三大都市圈的迁移集中促进了其经济的增长极化;受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影响,20世... 根据增长极理论,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对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的作用关系,可以发现:人口向三大都市圈的迁移集中促进了其经济的增长极化;受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三大都市圈经济的增长极化曲线呈单调上升二次函数增长趋势,显示其已进入一个新的加速成长和发展阶段。但目前人口迁入重心已明显由北南移,三大都市圈人口净迁移流场分布模式也已逐步由“三极”集中向相对“一极”化模式转变。我们应改变这种趋势,以形成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三极”并存、相互促进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都市圈 人口迁移 经济增长 极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 被引量:117
17
作者 郭建科 王绍博 +2 位作者 李博 彭飞 王丹丹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9,共9页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 基于GIS平台,构建可达性模型分析哈大高铁开通后东北各城市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变化特征,然后通过修正引力模型,从时空压缩效应、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旅游通勤圈空间分异、加剧旅游极化效应等方面分析哈大高铁对东北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大大强化了东北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整个通勤圈时空压缩2 h左右,提升幅度均呈现距离高铁增加而衰减现象,且省际城市间的变化大于省内城市间的变化,东三省的变化大于内蒙东部区域的变化。沿线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将获得更大的旅游发展动能,并加快哈大高铁旅游带的形成。沿线城市"一日游"和"两日游"受益明显,偏远城市则在"七日游"方面受益较多;东北旅游应以高铁为契机,精心开发沿线旅游精品线路,加快旅游一体化合作,打造东北旅游新形象。高铁使旅游市场空间分布上出现"极化效应",提升旅游产业供求效率的同时,拉大了城市间旅游差距,不利于旅游产业协调性发展。今后应以高铁为核心完善快速交通干线布局,将更多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纳入高铁通勤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可达性 城市旅游经济联系 高铁旅游带 旅游通勤圈 旅游极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惠康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5,共7页
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 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投资、教育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有效需求交互影响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了经济增长,且在短期内效果也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不平等 有效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经济发展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8
19
作者 魏晓旭 赵军 +1 位作者 魏伟 颉斌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0-1309,共10页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县域(市、旗、区)单元为基本单元,以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统计年鉴的相关县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县域经济发展时...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县域(市、旗、区)单元为基本单元,以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统计年鉴的相关县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整体上经历了"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发展趋势,其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性县域单元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偏远和资源贫乏区域,对周边县域有较明显的辐射和联动效应。(2)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冷点和热点集聚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少到多的过程,形成了资源富集区域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区。(3)县域经济增长以空间正关联为主,HH类型有减小趋势,LL类型较为稳定,HL和LH类型则较少且分布零散。(4)通过因子加权回归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次产业总值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其它3个因子对其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分布亦有显著相关性,各因子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的显著性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时空格局 区域经济差异 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移动的库兹涅茨曲线——新时期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与意义 被引量:18
20
作者 刘李华 孙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34,共15页
准确判断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客观评价中国各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在统一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收入不平等因素,构建了一个人口数量、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同时内生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GSS数据构造收入不平等指... 准确判断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客观评价中国各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在统一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收入不平等因素,构建了一个人口数量、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同时内生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GSS数据构造收入不平等指标,使用中国省际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倒U型曲线将逐渐向左移动,即最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这一发现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渐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经济发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