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ve some landscapes in the eastern Canadian boreal forest moved beyond their natural range of variability?
1
作者 Pierre Grondin Sylvie Gauthier +3 位作者 Veronique Poirier Patrice Tardif Yan Boucher Yves Bergeron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412-428,共17页
Background: In the contxt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natural and the present-day forested landscapes of a large territory in Quebec(Canada). Using contemporary and long-term fire cy... Background: In the contxt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natural and the present-day forested landscapes of a large territory in Quebec(Canada). Using contemporary and long-term fire cycles, each natural forst landscape is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variability of its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nd compared to the present-day landscape. Thi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human activities have moved these ecosystems outside the range of natural landscape variability.Methods: The study encompassed a forested area of 175 000 km2 divided into 14 landscapes. Using a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fire cycles, age structure and forest dynamics, we characterized the forest composition and age structures that resulted from three historical fire cycles(110,140, and 180 years) representative of the boreal forest of eastern Canada. The modeled natural landscapes were compared with present-day landscapes in regard to the proportion of old-growth forests(landscape level)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te-successional forest stands(landscape level and potential vegetation type).Results: Four landscapes(39%) remain within their natural range of variability. In contrast, nine landscapes(54%)show a large gap between natural and present-day landscapes. These nine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or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bies-Betula vegetation where human activities have contributed to a strong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Populus tremuloides stands(early-successional stages) and a decrease of oldgrowth forest stands(more than 100 years old). A single landscape(7%), substantially changed from its potential natural state, is a candidate for adaptive-based management.Conclusion: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natural(reference conditions) and present-day landscapes showed that ten landscapes reflecting an important shift in forest composition and age structure could be considered beyond the range of their natural variability. The description of a landscape's natural variability at the scale of several millennia can be considered a moving benchmark that can be re-evaluated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Focusing on region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natur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and forest age structure represents a step forward in methodology for defining reference conditions and following shifts in landscape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management Reference conditions natural variability RESILIENCE Fire cycle Age structure Forest dynamics Potential vegetation type landscape ecology Theoretical natural landscape Present-day landsca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美学视角下生态旅游依恋的表现形式
2
作者 周冰 王超 +2 位作者 杨芳绒 翟翠娟 李卓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131,共6页
工业化进程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造成地方生态压力。环境美学为认识人地关系,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生态旅游地南澳岛为案例地,从游客审美的角度挖掘自然旅游地地方依恋的源流与表征,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地地方依恋的量表... 工业化进程加剧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造成地方生态压力。环境美学为认识人地关系,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生态旅游地南澳岛为案例地,从游客审美的角度挖掘自然旅游地地方依恋的源流与表征,通过开发生态旅游地地方依恋的量表,对地方依恋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游客审美可以分为生物维度和文化维度;审美的生物维度和文化维度均会对地方依恋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是对生态旅游地美学理论的深入探索和实践,为破解人地关系和生态问题带来新思路,同时对自然旅游地的人文导入、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地方依恋 环境美学 生态旅游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艳侠 于雷 +2 位作者 陈雅君 尹慧 李静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174-176,188,共4页
以景观设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托当前的户外环境绿化现状,预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通过简单的总结、归纳景观设计的内容,从而提高对建设"宜居小区"、"... 以景观设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托当前的户外环境绿化现状,预测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针对居住区景观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通过简单的总结、归纳景观设计的内容,从而提高对建设"宜居小区"、"低碳小区"、"生态小区"的重视程度,完善人类居住空间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户外环境 景观设计 生态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类型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春英 张春玲 +3 位作者 林晓侠 胡赛强 何春玲 葛新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3-869,共7页
利用二元列联表和方差比率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是随着取样空间尺度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要素类型间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的幅... 利用二元列联表和方差比率法,对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斑块的空间关联性的多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要素类型间的空间关联性的强弱是随着取样空间尺度变化而有所变化,不同的要素类型间关联性随空间尺度的变化的幅度也有所不同,对于该区域应在600 m×600 m空间尺度上研究较为合理;景观斑块的全局关联性在一级分类标准下是负相关,但在二级分类和三级分类标准下,呈现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植被景观 空间尺度 空间关联性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生态用水和土壤植被承载力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亚军 金一鸣 +1 位作者 余新晓 史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68-271,共4页
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均受到水分的严重制约,生态用水和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均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用水影响土壤水分补给量,而土壤水分补给量是制约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需要... 干旱区的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均受到水分的严重制约,生态用水和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研究均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生态用水影响土壤水分补给量,而土壤水分补给量是制约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需要保证干旱区生态用水总量,而森林植被有保持水土、调节地表径流、增加入渗的功能,能够使得干旱区生态用水量增加,从而提高土壤植被承载力,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综合提炼多篇相关文献的观点,从生态用水和土壤植被承载力的概念、研究发展现状、在植被建设的指导意义3方面综合阐述,讨论了生态用水以及土壤植被承载力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用水 植被承载力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地质环境的沉陷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曦沐 张国锋 柴华彬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6,共5页
塑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是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沉陷区为例,根据其特殊的地表沉陷状况,进行了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东龙门具体区划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的景观生态安全... 塑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是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门头沟区东龙门沉陷区为例,根据其特殊的地表沉陷状况,进行了工程地质环境区划;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东龙门具体区划的特点,提出了适应工程地质环境区划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对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开拓沉陷区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工程地质环境区划 生态景观 安全格局 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磨铁路建设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郑进烜 温庆忠 +4 位作者 余昌元 王勇 杨东 蔡文婧 华朝朗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以玉磨铁路建设为例,系统调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科学评价建设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并进行环境风险预测分析,对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认为,拟建的玉磨铁路... 以玉磨铁路建设为例,系统调查云南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科学评价建设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并进行环境风险预测分析,对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评价结果认为,拟建的玉磨铁路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为"较小",提出优化铁路施工方案、加强施工人员管理、强化部门监督指导、及时恢复森林植被等减缓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物多样性 自然景观 环境风险 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 玉磨铁路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区自然环境特点与植被生态恢复 被引量:3
8
作者 吴万刚 何飞飞 邹冬生 《作物研究》 2011年第6期591-593,共3页
衡阳地区是湖南省紫色土区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植被稀疏而贫乏。该紫色土区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年降水量虽大,但蒸发量更大;土壤瘠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基于此,提出应划分适宜的生态植被恢复区域,根据原生演替规律,选定适宜... 衡阳地区是湖南省紫色土区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植被稀疏而贫乏。该紫色土区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大特点:年降水量虽大,但蒸发量更大;土壤瘠薄,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基于此,提出应划分适宜的生态植被恢复区域,根据原生演替规律,选定适宜于紫色土区植被生态恢复模式和技术措施等对策,使紫色土区植被"短、平、快"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区 自然环境 生态植被恢复 衡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任慧君 李素萃 刘永兵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7-130,共4页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黑岱沟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为例,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受露天采煤的影响,区域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数量增加,抗干扰能力降低,斑块间影响程度复杂;人工植被土壤... 以地处黄土高原的黑岱沟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为例,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受露天采煤的影响,区域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斑块数量增加,抗干扰能力降低,斑块间影响程度复杂;人工植被土壤质量关联度为"油松林+柳+沙棘"(三级)>果树(三级)>锦鸡儿(三级)>羊草(三级)>纯杨树(人工)(三级)>油松林(四级)>"杨+沙棘"(四级);景观格局中植被覆盖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经历了生态破坏阶段、生态雏形阶段,正在向生态重建阶段进行。研究结果可以为矿区土壤生境构建、植被群落构建及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露天煤矿 景观格局 植被群落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祥云水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有兵 余皖云 +4 位作者 杨建军 廖聪宇 刘起斌 杨国斌 姜健发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第2期66-70,共5页
以祥云水目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00 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5、2014、2019年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及相关调查数据,采用LDI评价方法,分析水目山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 以祥云水目山州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000 m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依据2005、2014、2019年Google Earth历史影像及相关调查数据,采用LDI评价方法,分析水目山生态环境健康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占63%以上,保护区林地占97%以上,是以林地为主、农地为辅的山地农林复合生态环境。受农业生产、居住环境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旅游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度及多样性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存在不同程度及不同趋势的变化。2019年研究区域的LDI综合指数为3.04,生态环境健康等级为“一般”;保护区的LDI综合指数在该时间段为1.91,生态环境健康等级处于“健康”等级,随时间的推移,有向“一般”等级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LDI评价方法 土地利用类型 健康等级 景观破碎度 祥云水目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市江北区森林植被景观改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铨 许波锋 +1 位作者 李杨松 洪小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7-613,共7页
多年剧烈的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的干扰破坏,导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现有森林总体质量下降严重。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林相进行有效改造,是提高该区森林植被综合效益的唯一手段。从对江北区森林资源调查着手,首先分析了研... 多年剧烈的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灾害以及病虫害的干扰破坏,导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现有森林总体质量下降严重。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林相进行有效改造,是提高该区森林植被综合效益的唯一手段。从对江北区森林资源调查着手,首先分析了研究地森林植被的特点及演替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江北区森林植被景观改造的参照模型,并提出了植被景观改造的技术措施。通过以上对森林植被景观的改造,试图对亚热带森林多效益经营以及区域性大范围森林植被的改造提供参考,同时期望对类似区域的森林植被景观改造提供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林相改造 生态恢复 植被 演替 宁波市江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地住宅区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学府园环境设计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晓惠 曹阳 《华中建筑》 2009年第3期104-107,共4页
该文通过分析坡地住宅区的场地、建筑、环境等特点,阐述了坡地住宅区环境设计中的整体观、生态观与和谐观,提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和导则:维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坡地条件。并结合坡地住宅区实例,探讨了坡地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实... 该文通过分析坡地住宅区的场地、建筑、环境等特点,阐述了坡地住宅区环境设计中的整体观、生态观与和谐观,提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和导则:维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坡地条件。并结合坡地住宅区实例,探讨了坡地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实现坡地住宅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住宅区 坡地环境 生态系统 景观设计 整体和谐 南京学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景观的特征与构建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龚克 程道品 《山西建筑》 2006年第3期24-25,共2页
介绍了生态景观的概念、特点和构建原则,从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提出了城市生态景观的构建途径,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景观 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绿色生态住宅 被引量:14
14
作者 葛盛 《山西建筑》 2007年第4期44-45,共2页
从绿色生态思想的由来入手,从生态住宅的组成要素、生态住宅的类型及特点等方面,对绿色生态住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如何建设生态住宅的建议。
关键词 绿色生态住宅 景观环境 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景观设计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凯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期52-53,共2页
介绍了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构成,总结了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着手点作了简明阐述和探讨,指出景观设计应从何入手,并提出了景观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从而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设计原则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南与新加坡热带滨海景观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文术 杨波 安亚明 《山西建筑》 2017年第2期207-208,共2页
结合新加坡和中国海南的地理气候特点,秉持对比化的差异思维,从自然与人工景观两方面入手,挖掘了中国海南岛与新加坡滨海景观差异的根源,以期为中国海南热带滨海景观营造提供思路。
关键词 滨海景观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和谐社会住宅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冰 《山西建筑》 2006年第20期50-51,共2页
从小区空间的布局、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山水化景观系统的营造、小区智能化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我国住宅小区建设中的规划与设计理念,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 住宅小区 生态环境 景观设计 小区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都市主义下的城市边缘景观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彬 彭历 王予芊 《山西建筑》 2016年第32期5-6,共2页
分析了景观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方向,论述了景观生态都市主义对城市边缘的作用,并根据我国城市边缘区域景观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域景观发展的原则,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 景观生态都市主义 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柳宗元的人居生态实践与思想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岚 《城市建筑》 2018年第36期122-123,共2页
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史料及柳宗元诗歌、散文,总结其在植树造林、水利建设、风景营造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剖析他的人居生态思想,从自然保护意识、风景自觉意识逐渐过渡至生态平衡意识,即"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通过以上分析,归... 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史料及柳宗元诗歌、散文,总结其在植树造林、水利建设、风景营造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剖析他的人居生态思想,从自然保护意识、风景自觉意识逐渐过渡至生态平衡意识,即"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通过以上分析,归纳其保护经验的3个层面:抗自然之灾,昭自然之秀,顺自然之性。试以自然与人工相协调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良性循环,以期为当今城乡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人居环境 自然 风景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城市之中国理念 被引量:2
20
作者 刁文怡 陆可人 《华中建筑》 2002年第4期50-51,共2页
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的趋势,而山水城市正是生态规划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体现,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山水城市集中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中国... 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遵循生态原则是必然的趋势,而山水城市正是生态规划思想以及中国传统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体现,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式。山水城市集中反映了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城市 中国理念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