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nds in Vegetation and Water Management: the Imperative to Link Local Practices to the Regional Hydrologies of Catchments
1
作者 Brent CLOTHIER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9-661,共3页
Water underpins the ambit of processes that de⁃liver hugely valuable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We rely on water to enable pro⁃duction of food,fodder and fuel,and we depend on it to sustain the... Water underpins the ambit of processes that de⁃liver hugely valuable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We rely on water to enable pro⁃duction of food,fodder and fuel,and we depend on it to sustain the functioning of our ecologies and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food production ecosystem services sustain functioning our ecologies envi ronments fuel FODDER CATCHMENTS water manag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方法——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
2
作者 路旭 连羚毓 +2 位作者 郭曼曼 靳升 冯喆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6,共8页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 以辽河干流流域为例,综合运用InVEST模型、K-means聚类、最小阻力模型等方法,基于流域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空间流动关系以及生态安全格局关键点,构建“问题导向—量化评估—分区管控—工程布设”的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线。在对生境质量、产水量、水质净化和土壤保持4项核心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簇分类方式实现生态修复分区,对流域采取分类分区管控策略;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精准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并进行重点工程布设。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辽河干流流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其构建的生态修复规划逻辑框架还可以为大中尺度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簇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流域空间 辽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构建
3
作者 邓毅 黄泽宇 +1 位作者 毛子一 黄金玲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3,共11页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 【目的】探索适应未来环境变化、耦合生态系统层级结构、实行差异化建设管控的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有助于缓解生境破碎化、强化国家公园功能。【方法】以拟建南岭国家公园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区域层级生态源地;结合气候与相关规划模拟未来情景,采用MaxEnt模型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识别园区层级生态源地。在各层级阻力面的基础上采用电路理论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再基于地理探测器识别源地的生态本底特征,从而确定廊道宽度与生态踏脚石,并通过踏脚石进行层级嵌套。最终依据生态本底特征进行景观异质性分析,制定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果】在南岭国家公园生态廊道体系中,分别构建区域与园区2个层级的生态廊道990条、154条,将13个生态踏脚石与52条区域层级生态廊道进行层级嵌套连接。将园区层级生态廊道划分为三大类建设管控分区,以林业小班为空间单元制定了12小类差异化建设管控内容。【结论】多层级生态廊道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廊道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了国家公园园区内部生境的连通性及园区与更大尺度区域的连通性,可有效支撑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实施,增强了国家公园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廊道 建设管控分区 未来情景模拟 生境适宜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多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艳萍 干晓宇 吴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5,共13页
[目的]精准提取各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筛选生态源地,通过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修正土地利用基本阻力面,并基于... [目的]精准提取各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岷江流域为研究区,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以筛选生态源地,通过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修正土地利用基本阻力面,并基于电路理论,量化识别廊道、夹点、障碍点等生态空间要素,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面积阈值设定为7 km^(2)时,筛选出生态源地77个,面积占比为30.77%,关键生态源地主要在“龙门—邛崃山脉”及其以北的岷山中南段雪宝顶等林地区,以及岷江中下游的部分耕地和林地。(2)生态廊道共176条,总长度2 072.96 km,关键生态廊道总长度占比为21.32%,集中在岷江中游;生态夹点共719处,总面积1 578.5 km^(2);生态障碍点163处,总面积2 410 km^(2)。(3)构建“四区两带一廊”的岷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以岷江乡为例,探索了岷江流域“全流域—局域单元”生态空间协同修复路径。[结论]生态修复时要考虑多尺度格局的衔接与融合,实行系统性、差异化的生态空间分区治理,提升生态景观连通性及生境质量,促进物质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电路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 地质灾害敏感性 岷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珠江源区生态功能分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福荣 税伟 +4 位作者 马永强 巫殷攀 郭梦洁 杨春宇 王子凡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进行珠江源生态功能分区,为珠江源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土地资源精准管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研究基于InVEST模型和食物供给模型对珠江源区2010—2020年的生境质量、土壤保持、水源供给、碳储量和食物供给5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估,运用Python平台实现轮廓系数算法并确定最佳聚类数,通过SPSS软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并基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结合SHAP模型解释法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江源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和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据珠江源区大多数地区,土壤保持呈现南北两侧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食物供给与土地利用分布较为一致。(2)生态保育区乡镇数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分布在珠江源区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地丘陵;城镇发展区乡镇数占比保持不变,位于珠江源区中部麒麟区;供给服务区乡镇数占比变化不大,分布在珠江源区中部和西南部平原。(3)坡度、生产总值和人为影响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InVEST模型 K-means聚类分析 生态功能分区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志轩 魏芳菲 +2 位作者 吴皓天 王怡宁 王澎喆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8-698,共11页
科学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揭示其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规律,识别影响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制定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V-Markov模型模拟... 科学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揭示其随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响应规律,识别影响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对于制定合理开发和保护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V-Markov模型模拟流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采用修正的当量因子法评估ESV,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ESV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ESV空间分异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95-2020年间,流域ESV总量、空间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总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40年3种发展情景下流域ESV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发展情景ESV值最低、生态保护情境ESV最高。2)未来不同情景下流域ESV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效应,但不同情景下的ESV冷点/热点区域规模及其空间格局存在显著差异。3)流域ESV的空间异质性受到自然-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中人类足迹是ESV空间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年均气温、高程、坡度3个因子也是ESV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子,且任意双因子组合对ESV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均强于单一因子,其中解释力最高的双因子为人类足迹与年均气温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服务价值 CV-Markov模型 地理探测器 澜沧江-湄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分异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沛显 刘莹 +1 位作者 李铁男 李恩重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7-369,共13页
[目的]基于生态优先视角构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组成,探究区域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权衡与协同关系,核算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为维持区域生态稳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水文连通... [目的]基于生态优先视角构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组成,探究区域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及权衡与协同关系,核算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为维持区域生态稳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水文连通与水体质量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SWAT模型对牡丹江市进行主流域与子流域划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通过InVEST模型对2002,2012和2022年各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碳汇、水质净化)进行定量评价与时空变化分析,使用Geoda软件在格网尺度下对土壤保持等功能进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各项服务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及其时序变化,最终结合数值与权重核算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释降水、DEM等因素对各项服务功能的贡献。[结果]牡丹江市土壤保持与水土保持碳汇成协同关系,水质净化与水土保持碳汇、土壤保持均呈权衡关系,研究时段内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强度各年均值为0.327 5,0.325 6和0.332 7,呈先微降后上升趋势。[结论]牡丹江市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较研究初期得到提升,绥芬河水系区域均值表现优于其他区域,牡丹江水系区域对总量贡献上最大,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特性受降水、地形、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等多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InVEST模型 权衡与协同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演变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富丽 彭双云 +3 位作者 龚陆平 黄帮梅 马岽玲 朱紫怡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 [目的]以珠江源区典型喀斯特区域为研究对象,旨在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990—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的演变规律,为加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合MSPA、MCR和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1990—2020年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1)曲靖市南部与文山州交界处生态源地集中分布,玉溪市西部、昆明市与曲靖市及红河州交界处、红河州南部及曲靖市东北部呈散落分布。1990—2020年,生态源地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达到最大。2)综合阻力面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0—2020年高阻力区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3)1990年和2000年识别出55条生态廊道,2010年和2020年减少至45条。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曲靖市、玉溪市和红河州交界处等生态敏感区。4)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整体结构与河流走向一致,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南盘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脆弱。[结论]城市化进程、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是影响珠江源区生态安全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关键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修复与建设、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网络,以提高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珠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航道功能区划的理论框架与长江实践
9
作者 杨威 陈兴潼 +3 位作者 张先炳 杨胜发 李文杰 王玮栋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94,共7页
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河流生态与航运效益协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球河流治理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文章系统回顾了“生态航道”理念的发展历程与长江流域的实践经验,基于河流功能视角重新阐释了“... 长江“生态航道”建设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河流生态与航运效益协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全球河流治理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文章系统回顾了“生态航道”理念的发展历程与长江流域的实践经验,基于河流功能视角重新阐释了“航道”的概念,提出其应被视为基于航运需求划定的功能区而非河流实体。结合长江航道整治的实践,文章分析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生态措施缺乏系统性规划和评估体系的复杂化两个核心问题,并从功能区划的科学性、技术体系的生态性和评估框架的高效性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文章提出,通过强化航运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优化功能区划与技术协同设计,以及构建聚焦河流生态功能的精简评估体系,可实现航运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文章为长江“生态航道”的可持续建设提供系统化理论依据,并为国际河流航道生态化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航道 航道整治 河流生态功能 栖息地 生态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高效农业+文旅融合”的椰林莲花梯田生态规划与建设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武昌 熊海鹰 +1 位作者 穆洪军 荣渝虹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的椰林莲花梯田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突破传统梯田较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以椰林为上层空间,睡莲池为下层种植界面,并结合畜禽渔业,充分利用了地理资源、丰富了生物物种多样性,使土壤、水等环境资源与植物、动物得到良性...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的椰林莲花梯田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突破传统梯田较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以椰林为上层空间,睡莲池为下层种植界面,并结合畜禽渔业,充分利用了地理资源、丰富了生物物种多样性,使土壤、水等环境资源与植物、动物得到良性的循环互动,形成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研学、热带农林经济的相互渗透和促进,创新梯田模式发展的新思路,以为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景观 生态服务功能 高效农林经济 梯田 椰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岛内河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生态健康评价
11
作者 李欣雅 王卿 +3 位作者 周晗 徐后涛 王丽卿 张玮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9-221,共13页
揭示长江口崇明岛内河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8月(丰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对崇明岛23个内河位点(10个大型河道、13个中小型河道)开展调查... 揭示长江口崇明岛内河不同水文时期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时空特征、影响因子及生态健康状况,为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于2020年8月(丰水期)和2021年4月(枯水期)对崇明岛23个内河位点(10个大型河道、13个中小型河道)开展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基于FG法划分功能群,测定水温、盐度、总氮(TN)、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等10项环境因子。通过冗余分析(RDA)、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环境因子对功能群的影响,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健康指数(Q指数)评价水生态健康。结果表明:(1)崇明岛内河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06种,以硅藻门、蓝藻门和裸藻门为主,其中蓝藻门的湖生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为不同水文时期共有优势种。(2)划分出了25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演替趋势表现为S1/TC/N/J→P/J/W1/W2。(3)丰水期盐度是优势功能群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度为45.4%;枯水期COD_(Mn)为主要影响因子,解释度为53.6%;盐度、总氮、水温是影响2个水文期功能群组成的关键因子。(4)丰水期Q指数均值为2.47,健康状态“中等”,枯水期均值3.25,健康状态为“好”,与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一致;大型与中小型河道均处于“中等”健康状态。崇明岛内河浮游植物功能群存在显著时空演替,功能群方法适用于河口区岛屿水生态健康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功能群 生态健康状态指数 河网水体 长江口 崇明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功能区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测度研究——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例
12
作者 郭孟奇 徐广才 朱方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8900-8910,共11页
横向生态补偿是破解纵向生态补偿效率偏低困境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权公平化和环境利益分配均衡化。补偿标准测算作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重要环节,可为调剂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生态责任关系提供参考。以北京生态... 横向生态补偿是破解纵向生态补偿效率偏低困境的现实需求,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权公平化和环境利益分配均衡化。补偿标准测算作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重要环节,可为调剂生态功能区与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生态责任关系提供参考。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市场比较法核算机会成本损失作为补偿标准下限,引入当量因子法和生态区位商测度外溢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上限,并通过鲁宾斯坦议价博弈缩小补偿区间,制定具体的补偿标准。测算可得2022年全区补偿标准范围在24.55—50.12亿元之间,通过博弈最终确定的受偿额度为36.66亿元。与现有支持水平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议探索制定补偿标准量化技术规范,结合实际促进补偿标准动态优化,完善补偿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生态服务价值 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潜流交换时空变化的响应机理及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13
作者 吴光东 张潇 +3 位作者 朱苏葛 宋权 李云良 鲁程鹏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50,共9页
潜流交换具有复杂的时空变异性,对河流生态功能维持、发挥和提升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潜流交换时空变化的响应机理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为深刻理解水热条件对潜流交换时空变化的影响,基于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并结合已有文献,分... 潜流交换具有复杂的时空变异性,对河流生态功能维持、发挥和提升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潜流交换时空变化的响应机理仍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为深刻理解水热条件对潜流交换时空变化的影响,基于笔者多年实践经验,并结合已有文献,分别从水力学和热力学的视角,剖析潜流交换时空变异性的复杂响应机理,并提出能够提升潜流交换估算准确度的实践框架。研究发现,水文节律通过改变水头差驱动潜流交换动态变化,河流地形地貌、河床非均质性基于水头差空间分布,决定潜流交换空间变化,而日温剧烈变化和冻融循环则在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影响潜流交换的时空变化;由于各驱动因子的非稳态变化及其耦合作用,潜流交换时空变异规律难以准确把握。针对潜流交换变异性大及目前潜流交换单个方法存在估算不准确、空间尺度不匹配等诸多局限性,提出了基于水力学方法、示踪方法、数值模拟的估算框架。研究成果可以为深入理解地下水水文学、完善基于潜流交换的河湖生态系统修复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潜流交换 时空变异性 生态功能 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时空演变特征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继平 刘春兰 +2 位作者 王辉 裴厦 乔青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1,共11页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权衡关系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生态功能区划,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协调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实需求,有助于明晰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遥感/GIS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粮食生产、水源涵养和娱乐休闲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系数、权衡协同度及均方根偏差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权衡与协同关系的强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及权衡强度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并提出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优化调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娱乐休闲及粮食生产服务呈增加趋势,水源涵养呈波动增加趋势。(2)水源涵养分别与粮食生产、娱乐休闲服务之间均表现为权衡关系,粮食生产和娱乐休闲服务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水源涵养与粮食生产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大,娱乐休闲与水源涵养之间的权衡强度次之,粮食生产与娱乐休闲之间的权衡强度最弱,3者的权衡强度随时间推移均呈增加趋势。(4)将潮白河流域划分为农业核心生产区、农业生态发展区、水源涵养核心保育区和水源涵养生态发展区4个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差异化的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及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关系 生态功能分区 潮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定河流域人居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策略
15
作者 王晓萌 党安荣 +1 位作者 佟彪 刘馨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9,共9页
【目的】无定河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临生态环境破碎化问题,构建流域人居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可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空间冲突,优化无定河流域国土空间结构。【方法】结合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 【目的】无定河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流域面临生态环境破碎化问题,构建流域人居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可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空间冲突,优化无定河流域国土空间结构。【方法】结合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并运用电路理论模型模拟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通过生态夹点与障碍点识别诊断人居生态格局,形成系统性技术路径。【结果】共识别出32块生态源地,总面积为9533 km2,呈东北部连续集聚、西南部块状延伸形态;确定82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044.8 km;并识别出31处生态夹点和49处生态障碍点,共同构成无定河流域的人居生态安全格局。基于此提出“点-线-面”多尺度协同优化策略:点层级实施靶向修复,稳固流域生态基底;线层级联通廊道系统,串联流域生态系统;面层级分区分类调控,差异化修复流域人居环境。最终构建“以点固基、以线串脉、以面织网”的三层级修复格局。【结论】“要素识别-网络构建-空间优化”多层级的研究思路界定了无定河流域人居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解决了传统修复靶向性不足的难题,为无定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方法创新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无定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空间的功能评价及管制分区研究
16
作者 肖鹏 秦富仓 +3 位作者 杨振奇 郭建英 刘心宇 要振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共9页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构建二维关联判断矩阵,进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并以此提出相关的管控意见。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分区较为零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大致呈从东至西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水土流失敏感程度从东向西逐渐敏感分布,土地沙化敏感程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土地沙化情况较为严重。将自然生态空间分成3种类型区域,其中高重要高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33.39%,中度重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7.70%,低重要低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18.91%。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整体较高,因此为缓解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可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分区,从而给予分区管制建议,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敏感性 管制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生态补偿的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流动的空间耦合研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例
17
作者 陈昊扬 姚申君 +2 位作者 彭婉婷 蔡文博 蔡永立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79-3091,共13页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深入探讨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内水净化生态系统服务(WPS)的供需状况、服务流动路径及其与生态补偿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示范区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采用InVEST模型对示范区内氮磷WPS的供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不同子流域和行政区域间的供需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示范区大部分地区存在显著的WPS供需赤字,尤其是在太湖东南侧、示范区西南角和东北角区域,氮磷净化服务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为进一步理解WPS的流动特性,应用了SPANS算法来模拟服务在示范区内的流动路径。分析发现,服务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示范区的中心地带以及吴江区的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通过生态服务流动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污染压力,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生态优势。然而,流动路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生态服务在不同地区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强调了进行合理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基于供需流动分析结果,提出了示范区生态补偿的优化策略。应优先补偿那些接收大量外来污染负荷、提供重要WPS的区域,确保这些区域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援助,引导资金和资源流向具有潜在供应能力的区域,增强其生态系统功能。研究还建议引入基于供需流动态监测的补偿调整,以应对区域生态服务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生态补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不仅为示范区WPS的供需状况提供了全面的量化分析,还通过流动路径模拟和生态补偿设计,为区域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路径。这些成果对于改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净化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 供需空间关联 生态补偿 SPANS算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何影响粮食生态效率——以黄河流域71个地级市为例
18
作者 仲嘉维 郑军 张明月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5-1395,共11页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粮食与生态“双安全”的格局下,探究其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贡献,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2011—2020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粮食与生态“双安全”的格局下,探究其对粮食生态效率的贡献,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2011—2020年黄河流域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粮食生态效率呈明显的改善趋势;空间上,呈现非均衡交错的分布格局,效率优良及以上等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和中游地区,相对而言,效率中等和效率低下的区域多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2)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农业社会化服务既能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粮食生态效率,而且能辐射带动邻近地区,这一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3)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复杂的双重门槛效应和人均种植规模发展的适度区间,具体表现为随着人均种植规模的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粮食生态效率的积极影响呈现非线性递减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粮食生态效率 空间杜宾模型 门槛效应模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水耦合下水系健康与城镇化发展协调分析
19
作者 谭梦圆 徐慧 +1 位作者 刘元 蔡晨茵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5,119,共5页
基于城水耦合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水系健康评价体系及城水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太湖流域湖西区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和ENVI技术提取水系数据,分析了2010、2015、2020年水系健康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结果显... 基于城水耦合视角,构建了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水系健康评价体系及城水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太湖流域湖西区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和ENVI技术提取水系数据,分析了2010、2015、2020年水系健康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状态。结果显示,研究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水系健康综合发展指数均逐年上升,特别是2020年水系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研究区城镇化与水系健康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变化显著提高,至2020年已达到高级协调水平。研究结果不仅为平原河网地区城水的协调发展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未来水系健康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健康评价 水系生态服务功能 城镇化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分区治理
20
作者 于中原 黄义忠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8-347,358,共11页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针对典型西南岩溶山地特殊景观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岩溶山地景观特征出发,建立目标-综合-项目-指标层的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几何平均数和InVEST模型对生态敏感性和系统服务重要性2个综合层进行评价,进而完成生态安全目标层评价并划分生态功能区,提出差异化治理措施。[结果]1)文山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和石漠化敏感性以轻度和中度敏感为主,占总面积的48.83%~59.13%,极敏感最少,占比5.92%~7.10%。2)文山市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占总面积的67.42%~80.31%,土壤保持重要性以不重要为主,占比55.30%,极重要占比仅为2.06%~5.22%。3)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不高,1级、2级占比仅有4.82%和16.74%,集中分布在“文山老君山自然保护区”;3级面积最多,占比高达30.43%,主要分布在得厚镇、红甸乡、秉烈乡等地区;4级、5级占比分别为13.59%、25.62%,广泛分布在秉烈乡、东山乡、追栗街镇和开化镇等地。4)将文山市生态功能分区划分为石漠化生态功能修复区、城镇生态协调建设区、生物多样性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功能提升区等4类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域生态问题提出4项治理措施与建议。[结论]将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文山市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并进行分区治理,为西南岩溶山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功能分区 西南岩溶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