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外交部门新闻发布会的中国形象建构比较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苹 董格格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一个国家外交部门的发言代表该国的立场和观点,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手段,基于语料库对中美外交部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话语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可分析和总结双方发言人的话语特... 一个国家外交部门的发言代表该国的立场和观点,在国家形象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三维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手段,基于语料库对中美外交部门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话语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可分析和总结双方发言人的话语特征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研究发现:中美双方发言人在词汇层面的分类系统和情态系统、话语层面的内容选择和互文性策略上表现出较大差异,他们各自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抗疫、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维度的表现,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者”和“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的差异性形象。两者建构的结果差异如此明显,其原因在于双方政治理念、经济政策、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分歧。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形象的自我建构和他者建构,有必要拓展国家形象塑造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优化话语策略并改善话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发布会 中国形象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的涉华舆情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程瑾涛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0-86,146,共8页
[研究目的]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与立场的重要渠道之一,亦是观察美媒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研究方法]该文采用福柯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理论,借助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 [研究目的]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是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与立场的重要渠道之一,亦是观察美媒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研究方法]该文采用福柯的话语、知识与权力的理论,借助费尔克劳夫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纽约时报》2017-2019年涉华报道中的180篇抽样文本进行分析,揭示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美国媒体在新闻语篇中通过新闻标题、构词法、话语类型、互文、隐喻等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建构,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和正确认识外媒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提高读者对话语操纵的敏感度,从而实现国家形象的积极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主流媒体 国家形象 批评话语分析 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 《纽约时报》 涉华舆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与印度形象再现的话语差异 被引量:3
3
作者 常江 那云子 何仁亿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51-156,共6页
采用再现理论与话语分析的方法,以CNN于2008—2015年间播出的所有同时涉及中国和印度两国事务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两国形象塑造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东方"形象的塑造已呈现出超越现实语境... 采用再现理论与话语分析的方法,以CNN于2008—2015年间播出的所有同时涉及中国和印度两国事务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两国形象塑造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对"东方"形象的塑造已呈现出超越现实语境的固化与程式化特征,无论中国还是印度,在美国主流媒介的镜像中,均是高度单极化和刻板化的,共同服务于美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和心理需求。文章呼吁回归话语形成的文化根源,从历史的角度寻求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 国家形象 话语分析 CNN 中国 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3
4
作者 汪孝贤 张秀霞 +6 位作者 李旺平 程小强 凌晴 周兆叶 郝君明 林庆润 陈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3-863,共11页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特征向量方向不唯一性及光学影像存在坏死像元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择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21年489景Landsat TM/SR可用性遥感影像,采用RSEI改进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引入...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特征向量方向不唯一性及光学影像存在坏死像元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择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21年489景Landsat TM/SR可用性遥感影像,采用RSEI改进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引入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交互式探测分析对RSEI的绿度、湿度、热度、干度、土地利用类型、DEM和人口密度7个影响因子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与RSEI模型相比,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可以较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1986—2021年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恢复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2)时空差异分析表明,35 a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轻度恶化、不变和轻度改善为主,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部以及张掖市与武威市交界处等地区。轻度改善区域在保护区分布零散,其中在核心区分布相对较多。(3)从生态环境质量成因分析来看,7个影响因子中绿度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交互式探测结果表明绿度和干度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区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逐步改善,保护区的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遥感动态监测 地理探测器 影像可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容和话语视角探究美国智库构建的中美国家形象——以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朱颖 杨建林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88,73,共9页
[研究目的]防范西方精英的意识操纵行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意识操纵的结果往往是民众产生对指涉对象的认知偏差。探究美国智库学者的报告话语是否具备操纵意图,为遏制不良价值观的传播、稳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防范西方精英的意识操纵行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课题,意识操纵的结果往往是民众产生对指涉对象的认知偏差。探究美国智库学者的报告话语是否具备操纵意图,为遏制不良价值观的传播、稳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内容分析的结果,围绕中立语料进行James Paul Gee的七项话语构建任务分析:意义、活动、身份、关系、立场策略、联系、符号系统和知识。[研究结论]分析得出智库报告塑造出迥然相异的中美国家形象,对华持中立态度的美国智库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并不是保持绝对的客观理性,他们否定中国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试图塑造和巩固西方价值观,具备操纵意识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操纵 话语分析 国家形象 美国智库 布鲁金斯学会 内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对比研究——以批评话语分析为视角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37-53,共17页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基于自建的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小型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异同。文章从词频、索引行分析、搭配词表、搭配短语4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具体采用了辩证—... 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研究视角,基于自建的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小型语料库,对比分析了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异同。文章从词频、索引行分析、搭配词表、搭配短语4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在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具体采用了辩证—关系分析法,从4个阶段构建分析框架,即:阶段一,从符号层面关注社会弊端;阶段二,确定处理该社会弊端的障碍;阶段三,考虑社会秩序是否"需要"该社会弊端;阶段四,确定跨越障碍的可行性方法。经过数据微观结构分析和辩证—关系宏观结构分析,研究发现:中美媒体关于雾霾的报道呈现出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美国媒体更加关注雾霾成因及其危害,借此刻意渲染中国负面国家形象;相反,中国媒体则侧重关注雾霾的治理及未来展望,对本国重塑良好的国际形象充满了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语料库 雾霾 意识形态 生态话语 西方媒体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偏见——以“新冠疫情”报道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黄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5-96,共12页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 本文采用费尔克劳(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以美国FOX News和CNN两家媒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分析美国主流媒体如何歪曲中国国家形象以及其中的话语偏见。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通过词汇选择的双标、隐喻、文本架构、议程设置、互文性等手段,重构新闻"真实"、抹黑中国形象,涉华报道总体呈现出"病毒武器化、疫情政治化、地域污名化、中国妖魔化"的倾向,这背后反映出美国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语言社区中"他者"的认知偏见、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中国威胁论"、美国大选年特朗普政府甩锅中国以操控民意的竞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主流媒体 批评性话语分析 群体间话语偏见 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