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1
作者 熊兴 余兴厚 何文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8,共1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那么,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演进趋势,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从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精神文明现代化和对外开放现代化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TOPSIS、Duga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法对2013—2022年我国省级层面的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测度分析,并探析其区域异质性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现代化水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整体现代化水平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从细分维度观察,人口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以及经济现代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我国在人口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相比之下,精神文明现代化与对外开放现代化的步伐稍显滞后,成为当前现代化进程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此外,在空间格局上还显著体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呈现出鲜明的“东高西低”特征,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加剧了发展水平的极化现象,也对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未来需精准施策,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生态文明现代化 对外开放现代化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林院校开设农业伦理学的思考与实践
2
作者 杨泉峰 杨珏婕 +3 位作者 冯文婷 张丹丹 丁文利 董世魁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8-1585,共8页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业技术风险增长等突出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农业伦理观缺失,亟需从伦理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农业伦理学是对农业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等进行道...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业技术风险增长等突出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农业伦理观缺失,亟需从伦理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农业伦理学是对农业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等进行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从而引导农业正常发展。高校积极开展农业伦理学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农业伦理学教育现状,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践,就如何认识和开设农业伦理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推动更多高校开设此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农业伦理观,以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伦理学 生态文明 课程建设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俊 刘银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生成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逻辑和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和重大斗争,“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之间相互矛盾,必然要求以弘扬斗争精神凝魄聚力,助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牢牢把握斗争精神,在经济建设上注重战略策略、提升斗争艺术;在政治建设上保持战略清醒、坚定斗争意志;在文化建设上提升战略自信、增强斗争底气;在社会建设上把握战略主动,锻炼斗争本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筑牢战略定力、坚持斗争原则,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争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序格局视域下农民生态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4
作者 孟千雅 王宇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269-272,共4页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讲究“伦理本位”,乡土社会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差序格局中的自我主义、公私划分的相对性以及维系私人道德等特性,对农民...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讲究“伦理本位”,乡土社会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点。差序格局中的自我主义、公私划分的相对性以及维系私人道德等特性,对农民生态伦理的形成、塑造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基于差序格局,农民生态伦理建设存在着缺乏生态价值意识、生态伦理意识淡薄、生态道德行为失序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农民走出生态伦理困境,应加强农民生态集体主义观念,建立农村家庭生态责任制和强化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农民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被引量:22
5
作者 卢黎歌 李小京 魏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1,共6页
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关系及中西方对天人关系的不同阐述;指出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意味着某种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从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跃升为决定性因素,并依然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 论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关系及中西方对天人关系的不同阐述;指出当前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意味着某种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从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跃升为决定性因素,并依然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从整体上讲应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态化,而价值理想、循环经济、自主创新、绿色消费、生态文化是理解生态化生产力的理论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我国矿业伦理的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胡克 黄煦 +1 位作者 栗欣 孔含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矿业伦理研究的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道德问题,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本文认为,构建我国矿业伦理应以继承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为基础,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严谨的结构性和方法论,使之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精... 矿业伦理研究的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道德问题,属于应用伦理学范畴。本文认为,构建我国矿业伦理应以继承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为基础,借鉴西方生态伦理学严谨的结构性和方法论,使之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精神。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矿山建设为构建我国矿业伦理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公众、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建立适合国情和矿情的矿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能够为我国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伦理 生态伦理学 传统伦理 生态文明 绿色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建营 邱丕相 杨建英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5,共5页
为响应"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号召,结合人类生态文明的大趋向,对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理论部分首先以史为据阐明了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协调发展,并由此演绎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qu... 为响应"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号召,结合人类生态文明的大趋向,对武术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研究。理论部分首先以史为据阐明了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协调发展,并由此演绎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根据新一代学生的实际论证了目前民族精神的培育应抓住重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践部分论证了武术是"如何打"和"如何才能不打"的辩证统一,极好地体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主旨,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最佳实践途径;阐明了要将武术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首要的问题是确立武术必修课的地位,次之进行正确的目标定位;在以上基础上构建了适合学校开展的武术教育内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属性 文化属性 民族精神 生态文明 武术 教育 理论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4-187,共4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理,围绕生态伦理理念和演变趋势,针对目前出现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误区,总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建设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伦理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举办奥运会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梁蕾 杨意青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7-29,共3页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又促进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它与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与北京市提出的奥运战略规划及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又促进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它与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与北京市提出的奥运战略规划及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通过举办奥运会,不仅要展现中国的魅力风采,推动中国进入健康和谐、道德有序、富强繁荣的文明社会;更要通过举办奥运会,促进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真正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会 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运动 社会文化 奥林匹克运动 公民道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生命伦理观与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锋 陈晓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5,共4页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 当代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使人们对传统的生命伦理观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多样化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生命的价值,它以贵生的精神看待生命,以仁爱的精神关注生命,并以平等的精神对待宇宙间各个生命的价值,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精神,探索其与生态文明精神内涵的本质联系,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 生态文明 精神内涵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农业之道——以北京市天福园有机农庄的经验为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慧丽 吕迅 王瀛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资本文明破底之日,取而代之并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遵循有机农业之道则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文章以北京市天福园有机农庄的经验探索为例,探讨了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农业之道:生产...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资本文明破底之日,取而代之并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遵循有机农业之道则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文章以北京市天福园有机农庄的经验探索为例,探讨了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农业之道:生产之道——遵循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念;消费之道——健康消费是生活之必需。分析了践行有机农业之道的困境与出路,认为在新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教育机制的经验层面、国家政府践行有机农业之道的制度层面,机遇与困境并存。有机农业之道的践行,需要先行者的经验性探索及国家相关财政支持和耕地保护等制度性保障,更需要破解国家相关政策制度难以普惠性落实、地方工业化与保护耕地制度之间的矛盾等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有机农业之道 敬畏生命的伦理观 健康消费 制度性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形态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47
12
作者 牛庆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6,共6页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伦理”—“道德”形态 文明的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代际伦理、代际公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黎歌 李小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16,共7页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 代际伦理重要性的显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出现相伴随,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代际公平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代际公平,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代际之间劳动付出和成果获得的对等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影响的可控性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延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来说,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对于实现生态文明代际公平则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意义;绿色消费方式的确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伦理 代际公平 生态文明 社会分配 生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基础和新道德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建军 任继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4,共7页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所局限的农耕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建设美丽乡村,亟需拓展新时代的伦理容量,重构农业和乡村、城市耦合共生的伦理基础。中国乡土文明绵延五千年,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所形塑的养人的能力、呵护土地和自... 城乡二元结构及其所局限的农耕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障碍。建设美丽乡村,亟需拓展新时代的伦理容量,重构农业和乡村、城市耦合共生的伦理基础。中国乡土文明绵延五千年,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所形塑的养人的能力、呵护土地和自然生态、涵养自然资源的生态伦理。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未来指向的中国农业伦理学,其不仅强调农业和乡村的耦合共生关系及其相应的伦理关联,而且要求我们重新建立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及与农业、乡村和自然之间的新道德关系,系统反思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和义务,负责任地进行现代农业创新和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历史久远的狩猎文明中积淀形成的生态智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将借力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劲动力,共同熔铸出现代"中华文明"的新形态。美丽乡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生态观念和技术创新,而且需要生态智慧和新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 城乡二元结构 乡村振兴 农业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生态为本位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思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共7页
生态本位理论是世界文明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现观。把 2 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放在以生态为本位的框架内 ,在理论上旨在使可持续发展学说成为以生态为本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实践上旨在... 生态本位理论是世界文明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现观。把 2 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放在以生态为本位的框架内 ,在理论上旨在使可持续发展学说成为以生态为本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实践上旨在使人类超越只把自身需要与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的狭隘眼界 ,追求各种实践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实现世界系统运行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轨迹和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价值 生态文明 生态本位 生存权利 生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精神”及其“价值生态”——《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再版序言 被引量:7
16
作者 樊浩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4期25-32,共8页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行。“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 “伦理精神”是本人伦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有个性特点的核心概念,对它的涵义的理解应在世界道德哲学的语境中,结合“伦理”和“精神”各自的本质及其统一关系来进行。“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概念的哲学提升和意义抽象,“伦理精神”和“价值生态”的结合是道德哲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方法论。消解价值霸权,在“生态觉悟”中追求和达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是“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命题和理论所试图探讨和解决的两个现实和学术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精神 伦理精神 价值 生态 价值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伦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中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2,共7页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重新审视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重视消费伦理观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决不能忽视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生态文明...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重新审视消费与生产的关系,重视消费伦理观念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决不能忽视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要鼓励消费与引导消费相结合,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消费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时中”生态智慧与同心圆生态模型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超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42-146,154,共6页
儒家重"时"尚"中",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是"时中"。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具有两重内涵,一是贵人而不惟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情感立场,二是尽物而亦爱物的待物有别的生态伦理价值选择。在生态... 儒家重"时"尚"中",其生态伦理自然观的精神内核是"时中"。儒家生态伦理自然观具有两重内涵,一是贵人而不惟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情感立场,二是尽物而亦爱物的待物有别的生态伦理价值选择。在生态文明特别是生态伦理的意义上,两者都遵循着同心圆的生态模型。基于此,儒家的生态伦理自然观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意义和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伦理 自然观 时中 生态智慧 同心圆 生态模型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哲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正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共11页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哲学 环境伦理学 人与自然 可持续发展 自然价值 自然权利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劲松 李林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4,共5页
本文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与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实施概况入手,论述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与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德治"理念与... 本文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与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实施概况入手,论述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的基本内涵、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与道德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德治"理念与生态补偿公平有效的实施策略,阐明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经济政策伦理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文明社会核心价值 法治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