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微震检测与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马胜男 李红谊 +2 位作者 黄雅芬 马玉虎 马建新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7,共12页
本文整理了一套包括微震检测、地震去噪、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的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数据的处理流程。收集了青海省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20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的连续地震数据,并应用该流程进行微震检测、去噪和定位。首先,从... 本文整理了一套包括微震检测、地震去噪、震相拾取和地震定位的构建高精度地震目录数据的处理流程。收集了青海省内东昆仑断裂带东段20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2009−2018年的连续地震数据,并应用该流程进行微震检测、去噪和定位。首先,从台网中心提供的3198个地震事件目录中筛选出1200个信噪比高且震相较为明显的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方法(GPU-M&L)进行遗漏地震的检测与识别,然后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地震波形去噪方法进行去噪处理,再结合基于深度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和双差定位方法对去噪后的地震事件进行震相拾取和定位。使用GPU-M&L共检测出13318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4.2倍;去噪后得到751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2.3倍,完备震级从台网目录的ML 1.5降低至ML 0.9。定位后共获得7247个地震事件,精定位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的地震以中小震为主,在空间上呈窄条带状或簇状分布,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深度为0~15 km;在101°E附近地震的空间展布发生变化,主要沿阿万仓断裂带向东南展布;在玛沁-玛曲段可能存在地震空区。本研究的微震结果为研究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地震活动性、发震断层的深部构造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微震检测 匹配定位技术 地震去噪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历史及其向东扩展 被引量:51
2
作者 张岳桥 马寅生 +2 位作者 杨农 张会平 施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 通过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观测的基础上,描述了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活动形迹的组成和活动断层地貌特征,阐 述了甘南高原西秦岭地区新近纪拉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提出了该区东昆仑-秦岭断裂系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伸展-走滑挤 压-走滑伸展的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模式。指出,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伸展活动为主,伴 随着西秦岭地区拉分盆地的形成和超基性火山岩群的发育。这期左旋走滑伸展活动向东扩展导致了渭河盆地新近纪引张应 力方向由早期的NE-SW向转变为晚期的。NW-SE向。上新世晚期以来(约3.4 Ma以前),东昆仑-秦岭断裂系以左旋走滑 挤压活动为主.导致早期拉分盆地的轻微褶皱变形,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东昆仑东段玛沁-玛曲主断裂带上。该期构造变 动持续到早更新世,它的向东扩展产生了广泛的地壳形变效应,包括青藏东缘岷山隆起带的快速崛起、华北地区汾-渭地堑系 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活动等。中、晚更新世时期,断裂系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带 东段3个分支上,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顺时针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西秦岭 晚新生代 拉分盆地 伸展 新近纪 上新世 早更新世 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37
3
作者 沈正康 万永革 +2 位作者 甘卫军 曾跃华 任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6-795,共10页
对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破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考虑 1937年以来沿此破裂带发生的 5个M≥ 7的地震 :1937年M7.5花石峡地震 ,196 3年MS7.1都兰地震 ,1973年MS7.3玛尼地震 ,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 2 0 0 1年MW... 对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破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考虑 1937年以来沿此破裂带发生的 5个M≥ 7的地震 :1937年M7.5花石峡地震 ,196 3年MS7.1都兰地震 ,1973年MS7.3玛尼地震 ,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 2 0 0 1年MW7.8可可西里地震 ,模拟了黏弹性成层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演化过程 ,并计算了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结果表明 ,前面 4个地震均造成 2 0 0 1年可可西里地震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的增加 ,并且中地壳和下地壳的黏弹性松弛效应使得库仑破裂应力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强 .在计算过程中定量估计了可可西里地震发生时前面 4个地震同震形变和黏弹性松弛导致可可西里地震破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之间的比值 ,发现前 3个地震由黏弹性松弛造成的变化远远大于同震形变所造成的变化 .可可西里地震之后应力场的模拟表明东昆仑断层中段的东大滩 -西大滩断层段 (位于可可西里地震破裂以东及都兰地震以西 )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 ,变化值达 0 .0 5~ 0 .1MPa ,预示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黏弹性 应力触发 应力转移 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翔宇 詹艳 +5 位作者 赵凌强 陈小斌 李陈侠 孙建宝 韩静 崔腾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97,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一条近EW走向的巨型断裂,其东南尾端发生分叉形成了复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2017年在该区域发生了九寨沟M_S7.0地震。文中对跨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九寨沟地震区的3条剖面上的大地电磁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三维电磁成像反演技术获取了三维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所得结果表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及周边区域内的东昆仑断裂、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表现出向SW倾斜的电性差异带,这些断裂向下延伸并合并于中下地壳的低阻层中,共同组成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在马尾状构造中,隐伏的虎牙断裂带(北段)在深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阻边界带;塔藏断裂的规模明显小于虎牙断裂(北段),并与虎牙断裂(北段)组成单侧花状结构;白龙江断裂和光盖山-迭山断裂依然表现为由南向北扩展的花状构造,2组花状结构在深部衔接并统一归并于壳内的低阻层中。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的震源区位于高、低阻交界区域,处于松潘-甘孜地块壳内低阻层向NE涌动的端点附近,根据震源区的电性结构和流变结构推测震源深度≤11km。虎牙断裂(北段)的延伸深度和规模大于东侧的塔藏断裂,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层。松潘-甘孜地块北部中下地壳发育南西深、北东浅的低阻层,表明青藏高原向NE推挤的运动方式是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环境 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 大地电磁三维成像 昆仑-秦岭断裂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走滑叠合盆地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67
5
作者 付锁堂 马达德 +1 位作者 郭召杰 程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2-722,共11页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仑走滑断裂为主要调节边界,柴北缘—祁连山逆冲褶皱带为挤压转换被动适应边界。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阿尔金断裂自始新世发生左行走滑,使得柴达木盆地向北东方向逐渐迁移,造成柴北缘—祁连山地区北西—南东走向断层的逆冲推覆与走滑变形,使得柴达木盆地自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期开始了新生代沉积。柴北缘地区古近系表现为类似前陆盆地区的粗碎屑沉积组合,烃源岩品质较差,而在柴西南地区表现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凹陷沉积区,发育品质优良的古近系烃源岩。自中新世,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开始活动,走滑断裂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分支断裂(如昆北断裂、阿拉尔断裂以及红柳泉断裂等),柴西南地区古近纪的伸展背景逐渐反转为新近纪的走滑挤压背景。形成于新近纪的走滑挤压相关构造(如英雄岭构造等)是柴西南地区以古近系烃源岩为主的油气聚集和成藏的重要场所。因此,东昆仑走滑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这两条世界级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合,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和变形,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特别是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东昆仑断裂 阿尔金断裂 走滑叠合盆地 控油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金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63
6
作者 袁万明 莫宣学 +1 位作者 王世成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 东昆仑分布有丰富的多种热液金矿床 ,成矿时代以印支期和燕山早期为主。热液金成矿作用受控于构造热事件。板块构造活动 ,特别是陆内造山作用是热液金成矿作用的原动力。昆中断裂带和昆南断裂带控制区域成矿带 ,北西向次级构造既控制成矿亚带又是主干导矿构造 ,容矿构造亦以北西向或近北西向断裂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印支期 构造热事件 板块构造活动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2 位作者 闻学泽 郑荣章 陈桂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1-458,共18页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 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几何结构特征 分段标志 阿万仓断裂 玛沁—玛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端塔藏断裂压剪活动与高原隆升作用讨论 被引量:17
8
作者 胡朝忠 任金卫 +3 位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陈长云 付俊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01-1415,共15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冲沟、山脊、断错河流阶地、断层槽谷、反向坎等地震地貌的识别,开展详细的断错地层、地貌研究和系列年代学样品采集测试,对塔藏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质、滑动速率进行详细分析。塔藏断裂自西向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内部的罗叉段、青藏高原边缘的东北村段和马家磨段,各段走向依次为113°、142°、130°,逐渐向南偏转,晚第四纪的活动表现为分段性和多期性。罗叉段全新世以左旋剪切走滑为主兼挤压活动,左旋走滑速率为2.43~2.89mm/a左右,最新地表断错事件发生在0.66±0.04ka BP以来,断层面表现出走滑断层的近垂直和张裂并发育充填楔的典型特征,塔藏断裂为东昆仑断裂系东延的主要断裂之一;马家磨段也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距今9.0±0.8ka的地层被断错,而且断层面北倾达58°。因此,对比分析塔藏断裂各段活动特征可见,西部以水平剪切运动为主,而东部走滑运动分量逐渐变弱,断面北倾、北盘上升导致的垂向分量逐渐变大。东昆仑断裂带及塔藏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向东规则减小,并转化为横向逆冲作用和高原隆升,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藏断裂 东昆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压剪活动 有限挤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程佳 甘卫军 +2 位作者 王泽河 陈为涛 肖根如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11,共15页
文中以东昆仑断裂带周围分布的27个GPS站点的地壳运动速率矢量为约束,利用半无限弹性空间三维断裂位错模型,反演了东昆仑断裂、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玛尼-玉树断裂和玛尔盖茶卡断裂带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之前的运动速率,并认为... 文中以东昆仑断裂带周围分布的27个GPS站点的地壳运动速率矢量为约束,利用半无限弹性空间三维断裂位错模型,反演了东昆仑断裂、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玛尼-玉树断裂和玛尔盖茶卡断裂带在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之前的运动速率,并认为这些断裂带以反演出的运动速率错动所形成的形变场可以作为震前的背景地壳形变场。基于这一具有构造意义的背景速度场资料,计算了区域地壳应变率场和地震矩累积率场。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地震前,东昆仑断裂的东西大滩段和玛尼-玉树断裂西段为该区域2个最显著的地震矩累积率高值区,其中东昆仑断裂的东西大滩段高值区为后来的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发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GPS观测 地壳形变场 断裂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断层气(Rn,CO_2)的释放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陈侠 徐锡伟 +7 位作者 F Perrier P Richon 陈桂华 Y Klinger J-M Nocquet C Romieu 张晓清 常振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05-909,共5页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 通过在东昆仑活动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断层气测试,首次获取了该断裂带中Rn和CO2的释放量。在2004年开挖的2~3m深的探槽内,氡浓度可达20732Bq.m-3,氡发射率可达433mBq.m-2.s-1,远高于在地表的氡浓度505~2380Bq.m-3与氡发射率7~28.19mBq.m-2.s-1(地表氡发射率均值为14.7mBq.m-2.s-1,与世界平均值相当)。从而我们推断该断裂具有从上部第四系覆盖物到深部花岗岩之间的良好连通性。在地表CO2的析出率平均值为18.9g.m-2.d-1,与通常的背景值相当,在探槽中和距离断层1km的地方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但是在断层北侧3km处的一个近乎直立的千枚岩小山上,CO2的析出率却很高,为421g.m-2.d-1,同时该处氡的发射率也高,达503mBq.m-2.s-1,因此,有必要在该断裂附近进行长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活动断裂 西大滩段 断层气 氡气 C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95
11
作者 潘家伟 白明坤 +9 位作者 李超 刘富财 李海兵 刘栋梁 Marie-Luce CHEVALIER 吴坤罡 王平 卢海建 陈鹏 李春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5-1670,共16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 km左右(34.59°N,98.34°E),震源深度17 km。震后的野外现场考察表明,这次地震在海拔4200~4600 m的高原面上形成了一系列由张裂隙、张剪裂隙、剪切裂隙、挤压鼓包和裂陷等多类型破裂雁行状组合而成的复杂同震地表变形带,总体表现为左行走滑运动性质,局部略带正断分量。该破裂带主要沿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江错断裂分布,整体呈N105°E走向,全长约151 km。根据破裂带的走向变化和阶区特征,可将其分为四段:西段、中西段、中东段和东段。其中西段分叉为南、北两支,北支破裂走向N112°E,呈不连续分布,长约18 km,南支走向N94°E,呈连续性分布,长约25 km,最大左行位错约2.9 m;中西段全长约52 km,主要由约22 km长、呈N109°E走向的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与稍北分布约30 km长、不连续分布的两支破裂组合而成,最大左行位错约1.9 m;中东段为总体呈N104°E走向的不连续地表破裂,全长约51 km,其中包含长约20 km的破裂空区;东段分叉为北、中、南三支,北支为走向N84°E、长约23 km的连续性破裂,最大左行位错约1.8 m,中间一支为N110°E走向、长约14 km的不连续破裂,南支则表现为零星破裂及系列滑塌,走向N120°E,长约6 km。这种两端发育较大规模分叉的"扫帚"状同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已发生的走滑型地震中尚未报道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江错断裂,该断裂向西延伸可与2001年东昆仑MS 8.1地震的发震断层昆仑山口断裂相接,表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带与北部东昆仑断裂带中东部的托索湖-玛沁断裂挤压弯曲段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北部的宽阔边缘断裂带,并与南部的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巴颜喀拉地块向东的运动和形变。由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的玛沁-玛曲段是历史地震空区,因此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区段。同时需要考虑到近20多年以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强震活动具有跳跃性特征。因此,在未来的强震危险性评价中,应重点关注巴颜喀拉地块北边界带中东段玛沁-玛曲段和南部边界带鲜水河断裂带等的强震活动性及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左行走滑 东昆仑断裂带 发震构造 巴颜喀拉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亦克幅、黑石北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振福 魏荣珠 +6 位作者 王权 王致山 武俊高 董挨管 段春森 魏云峰 杨五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5-601,共7页
发现了3条蛇绿混杂岩带,并以此对本区的构造地层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在碎石山、拜惹布错一带发现了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从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认为库牙克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首次提出... 发现了3条蛇绿混杂岩带,并以此对本区的构造地层单元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在碎石山、拜惹布错一带发现了较为典型的蛇绿混杂岩,从而为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的西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认为库牙克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并首次提出库牙克断裂的断距约80km。在原侏罗系雁石坪群中发现了大量二叠纪化石,为地层的正确划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蛇绿混杂岩带 西金乌兰-金沙江结合带 库牙克断裂 阿尔金断裂 侏罗系 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受历史地震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及其后续对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程佳 姚生海 +3 位作者 刘杰 姚琪 宫会玲 龙海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133-2151,共19页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 首先对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周边断裂活动和历史地震特征进行了阐述;然后利用黏弹性地壳模型,计算了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作用.该结果显示1933年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具有延缓作用,而1976年松潘震群和2008年汶川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为正;随着下地壳和上地幔黏弹性物质的持续作用,前述几次地震总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在九寨沟地震破裂中心点处负的库仑应力逐渐减弱,而在破裂北段这些库仑应力逐渐转为正值,并促进了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本文也计算了九寨沟地震后对周边断层的库仑影响,并将此影响值转换为对断层能量积累的影响时间上,结果显示塔藏断裂带西段和中段在内的多条断裂带受到黏弹性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超过10年.将库仑应力影响时间值加入到部分已知离逝时间的断层段上,也得到了这些断层段的未来30年特征地震发生概率.最终结果认为玛沁断裂带、玛曲断裂带、哈南—稻畦子断裂中段和西段等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 东昆仑断裂带尾端 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 地震矩积累率 强震危险性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断层带红外增温异常的讨论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郭卫英 单新建 马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8-556,共9页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解译分析 ,并结合红外亮温的数值化处理 ,对比研究了地震活动比较平静的 1 999年和 2 0 0 1年昆仑山 8 1级地震前后的资料。结果表明 ,季节性的气象因素对断裂带的影响很大。在初冬季节 ,断裂带内的红外亮温值等于甚至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同时对比分析东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的亮度温度也发现 ,在秋冬季的季节过渡期 ,气象因素对不同地物热惯量的影响很大。因此认为 ,前人提出的 2 0 0 1年 1 1月 1 4日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上的 8 1级地震的震前红外辐射的增温异常 ,其中包含了随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遥感图像解译 地震活动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中断裂带同构造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陆露 胡道功 +1 位作者 张永清 吴珍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36-43,共8页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2.3 Ma和391.2±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 采自格尔木南昆中断裂带两个同构造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锆石采用激光烧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 MS)方法得到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408.5±2.3 Ma和391.2±3.4 Ma。这两组年龄结果表明昆中断裂带为叠置在昆中缝合带上的新生断裂带,形成于东昆仑加里东造山晚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中断裂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断裂活动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万永革 沈正康 +1 位作者 甘卫军 齐福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 1937年以来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发生了5个MS≥7的地震:1937年MS7.5花石峡地震,1963年MS7.1都兰地震,1973年MS7.3玛尼地震,1997年MW7.5玛尼地震和2001年MW7.8昆仑山口西地震.研究了大地震之间的应力转移和断层相互作用,计算了弹性半空间介质中地震断层错动在后续地震破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前面4个地震均造成后续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有利于后续地震的发生.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应力变化场的计算表明东昆仑断裂中段的东大滩-西大滩段的库仑破裂应力显著增加,变化值达0.006~0.02MPa,预示着这一地区地震危险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弹姓半空间 应力转移 应力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变化及其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应力加载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琦 谭凯 +4 位作者 赵斌 张彩红 鲁小飞 王东振 余建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2-922,共11页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最大剪应变率场和九寨沟震区的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较高,东段走滑速率较低,自西向东逐步递减,存在明显的梯度.在两个时间段,阿坝块体刚性运动的方向顺时针偏转0.2°,运动速率由12.22mm·a^(-1)增大到15.96mm·a^(-1);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升高,其中西段较为明显(升高约1.2±0.3mm·a^(-1));东昆仑断裂东段闭锁深度和闭锁程度增加;2013—2017年,东昆仑断裂滑动引起的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累积速率是1999—2007年的3倍,最大剪应变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本文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部分解锁,阿坝地块活动性增强,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增大,导致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加载速率增加,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东昆仑断裂 滑动速率 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东段果洛龙洼脉状金矿床断裂构造控矿规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唐洋 付乐兵 +4 位作者 杨宝荣 祁月清 谢智勇 李文君 马忠贤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0-167,共8页
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脉状金矿床。笔者采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坑道-岩心综合调查等手段对矿区构造系统进行了解剖,将矿区主要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分为4个期次:东西向左行韧性剪切、东西向右行... 果洛龙洼金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的大型脉状金矿床。笔者采取大比例尺构造-蚀变填图、坑道-岩心综合调查等手段对矿区构造系统进行了解剖,将矿区主要构造活动由早到晚分为4个期次:东西向左行韧性剪切、东西向右行韧性剪切、东西向逆断裂和东西向正断裂。基于矿体与构造的时空关系,确定中-晚三叠世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脆性逆冲断裂为矿区成矿期构造。该期断裂是早燕山期昆中断裂带活动形成的次级断裂。矿区内,自含矿断裂向外,矿化和蚀变的发育程度随构造变形强度的减弱而依次降低,因此,矿体附近发育的钾化、绿帘石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可作为该类矿床找矿标志。受断裂控制,矿区矿体平面上呈东西走向;剖面上可见矿体在产状变缓处膨大,在产状变陡处收敛甚至尖灭;纵投影剖面垂向上,矿体具有南东侧伏的规律,单个矿体侧伏角约75°,矿化在3 400m和3 700m标高分2个富集带,标高下限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矿化富集带侧伏角约3°。基于以上认识,构建了矿区三维矿化富集规律模型,认为在矿区深部有较大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状金矿床 断裂构造控矿 果洛龙洼 东昆仑东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段下热尔断裂活动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付俊东 任金卫 +4 位作者 张军龙 陈长云 熊仁伟 胡朝忠 杨攀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8-259,共12页
下热尔断裂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变形带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与迭部-白龙江断裂2条剪切断裂之间挤压变形带内,在空间上属于"玛曲空段"范围。经野外考察及遥感资料验证,确定下热尔断裂走向为310°,长度约为20km,运动学... 下热尔断裂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变形带即东昆仑断裂带东段与迭部-白龙江断裂2条剪切断裂之间挤压变形带内,在空间上属于"玛曲空段"范围。经野外考察及遥感资料验证,确定下热尔断裂走向为310°,长度约为20km,运动学特征表现为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倾滑分量,沿断裂发育大量断错地貌,水平位移主要分布在3.5~5m,而未发现垂向断错地貌;垂直断裂走向开挖2处探槽,揭示断层切穿晚第四纪地层,被地表沼泽相泥炭层覆盖,结合相关地层年龄资料,初步得出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6.3mm/a。该断裂在几何学与运动学方面与东昆仑断裂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属于东昆仑断裂带走滑断裂体系内的一条次级断裂或过渡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巴颜喀拉块体 下热尔断裂 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昆仑山地震同震-震后效应与2021年玛多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屈春燕 赵德政 +5 位作者 单新建 岳冲 陈晗 吴东霖 刘恋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41-2756,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 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拉地块是我国西部近年来的主体地震活动区,一系列M_(W)7.0以上强震均发生在该次级块体周边,而其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0 km、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深大断裂带.2001年在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发生了M_(W)7.8昆仑山地震,2021年5月在其震中东南部大约450 km处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次级断裂上发生了M_(W)7.3玛多地震.玛多地震对人们以往认为强震更可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上的认识提出挑战,但是也为研究巴颜喀拉块体边界断裂与块体内部次级断裂活动关系、地震触发关系带来机遇.本文利用前期基于2001年昆仑山地震后积累的大量InSAR数据获得的震后大范围形变场时空演化图像和库仑应力变化模型,探讨昆仑山地震与玛多地震的关系.InSAR震后观测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后沿东昆仑断裂带出现了长达500 km的大范围南北不对称震后形变场,其中南盘形变宽度和量级均明显大于北盘,南盘形变宽度达到250 km,断层近场相对平均形变速率达到>20 mm·a^(-1),而且南盘向南衰减梯度小,整体衰减缓慢,意味着震后形变对巴颜喀拉块体形成持续东向加载作用,并将分摊到块体内部的一系列次级断裂上,应力加载增加次级断层的地震危险性.2015—2020年InSAR震间应变率场则显示次级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呈高剪切应变率特征.本文计算了昆仑山地震同震破裂和震后形变引起的玛多震区多条SE向次级断裂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形变对玛多地震发震断裂(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形成了一定的应力加载.本文认为昆仑山地震同震和长时间尺度震后形变加速了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而断层本身运动学性质和区域应力扰动共同影响了玛多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东昆仑断裂 昆仑山地震 玛多地震 震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