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的地震裂缝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波 王爱国 +4 位作者 姚赟胜 何小龙 姚赛赛 朱俊文 蔡艺萌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2,共12页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但对地震裂缝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多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强地震中地震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采用野外观测、统计分析、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系统调查积石山地震形成的246条...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地表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但对地震裂缝的成因认识存在较多分歧。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强地震中地震裂缝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采用野外观测、统计分析、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方法,系统调查积石山地震形成的246条地震裂缝,总结其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研究显示: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在Ⅶ—Ⅷ度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震裂缝,总体可分为构造微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类,非构造裂缝又包括山脊重力裂缝、滑坡边缘裂缝和沟谷裂缝-沙土液化组合。构造微裂缝沿积石山东缘断裂发育,宽度为厘米~毫米(cm~mm)级,通过断层面、节理面等介质软弱部位,表现为构造对裂缝的控制作用,裂缝同时具有“趋弱”的特点,说明此类裂缝不是断层直接错动地表而形成。非构造裂缝主要发育在震中北侧的黄土丘陵和台塬-沟谷区,山脊(台塬)部位的裂缝规模大、延伸远,从山脊(台塬)向下经山坡至沟谷,裂缝宽度从分米(dm)级降低为毫米(mm)级。构造微裂缝经过约半年时间已基本自然愈合,非构造裂缝的愈合时间远长于构造微裂缝的愈合时间;一些滑坡边缘裂缝可能难以自然愈合而形成永久位移,而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裂缝,需要人为修复。对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裂缝的分布、类型和成因机制的分析表明,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对积石山地震的地震裂缝的综合研究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灾害损失减轻和地震构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裂缝 积石山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地震地质灾害 地表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极可能由地震导致的砂土液化泥流造成:“12·18”积石山地震的启示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俊磊 张绪教 +5 位作者 鱼海麟 王一凡 张向格 李秋蓉 李彩虹 张丽蕾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8-259,共12页
形成于3900年前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号称“东方庞贝”,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灾难遗址,但其成因争论由来已久、悬而未决。学者提出的多种“洪水成因”之说,已深入民众之心,但这次灾难事件真的和洪水有关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的... 形成于3900年前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号称“东方庞贝”,是一处举世闻名的灾难遗址,但其成因争论由来已久、悬而未决。学者提出的多种“洪水成因”之说,已深入民众之心,但这次灾难事件真的和洪水有关么?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的6.2级地震的震中距喇家遗址仅16 km,不仅使喇家遗址博物馆损坏严重,而且触发的泥流在离遗址仅5 km处的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了民房和村民被直接掩埋的灭顶之灾,可能是喇家灾难遗址形成过程的重现,成为对比研究喇家遗址成因的重要实证材料。通过对此次地震灾害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或许能解开喇家遗址成因之谜。积石山地震使黄土之下古河床砾石层中地下水沿地表破裂喷出上涌,进而造成黄土液化并顺冲沟快速往下游流动形成泥流,流经草滩村、金田村时泥流遇阻,漫出冲沟将部分房屋冲毁甚至导致村民被掩埋。特殊的地层结构及富集的地下水,在地震的触发之下造成砂土液化并形成泥流,是造成中川乡地震灾害的重要原因。现场调查表明,草滩村一家五口被掩埋的悲剧,并非典型的“砂涌”造成,更无“洪水”的痕迹,而是地震的次生泥流灾害所致。将今论古,结合喇家遗址的文化遗存保存状况及沉积物特征进一步推断,喇家遗址的形成可能与强降雨形成的山间洪流无关,更不是由所谓的“大洪水”造成的。3900年前的古地震及其造成的砂土液化和快速流动的泥流,极可能是造成喇家遗址瞬时灾难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积石山地震 液化泥流 瞬时灾难 拉脊山北缘断裂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发震构造
3
作者 蔡光耀 王未来 +4 位作者 吴建平 张龙 包晶晶 孟繁昌 刘慧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8-4159,共12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 在甘肃积石山县拉脊山南段积石山东缘断裂附近发生了M_(s)6.2地震.为了探究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孕震环境以及余震序列与深部结构的关系, 本文使用基于固定台站、预警台站和临时布设的密集台阵构建的地震事件资料, 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地震定位和三维速度结构研究.重定位后, 余震序列近似呈SE-NW方向展布, 总长度约15 km, 震源优势深度分布范围为8~14 km, 平均深度为10.4 km.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和主破裂附近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存在错断, 二者倾向在空间上近似垂直.东北倾的大河家断裂是主震的发震断层, 主破裂北侧余震条带发生在一条西南倾的反冲盲断层上.余震序列基本发生在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内, 且高速异常和余震序列的形态高度吻合, 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是控制本次地震和余震形态的主要深部构造因素.本次地震是在挤压构造背景下, 上地壳高速和低泊松比异常体内进行应力积累和释放, 从而发生的一次典型的逆冲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积石山M_(s)6.2地震 积石山东缘断裂 地震重定位 速度结构 发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宋传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世之间的折返历史与隆升量。通过矿物组合、矿物变形特征以及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得到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均为 4 0 0~ 4 5 0℃。通过多硅白云母Si原子数地质压力计计算得到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压力分别为 0 .2 5~ 0 .36GPa和 0 .2 4~ 0 .39GPa。考虑到剪切摩擦加热和构造超压的影响 ,笔者推断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最大深度均不超过 12km ,且两期走滑剪切带的形成深度至多相差 1~2km。郯庐断裂带在约 190Ma和 12 8Ma经历了两期走滑冷却事件 ,而在此期间 ,大别造山带东缘经历了一个构造平静期 ,基本没有发生隆升。根据郯庐断裂带的信息 ,造山带在早白垩世的热隆事件中的隆升幅度小于 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造山带折返 多硅白云母 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陈文 宋传中 刘国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214,共22页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 大别山东缘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内的T28-12和T28-13白云母的(181.4±0.5)Ma和(181.6±0.8)Ma的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郯庐早期左旋剪切的冷却时间为181Ma,这些年代学数据指示了郯庐同造山期左旋走滑热事件的存在。起源于华北、华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的这期断裂平移活动,发生在高压-超高压带主体部分折返至中地壳后的早侏罗世,推测其活动形式表现为造山带折返过程中高压-超高压带向SE的斜向折返中形成的转换断层。郯庐晚期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白云母、黑云母的40Ar/39Ar年龄,指示了139Ma前(早白垩世)发生的又一次左旋走滑冷却事件。在这期断裂带左行平移的同时,大别造山带东段出现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及穹状隆升。剪切带糜棱岩中斜长石40Ar/39Ar年龄指示剪切带在晚白垩世存在一期快速冷却事件,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为97~92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成果揭示了45~58Ma前郯庐断裂带的一次快速冷却事件。这两次快速冷却事件分别对应于断裂带晚白垩世、古近纪两次伸展活动,并控制发育了断裂带东侧的潜山断陷盆地。而钾长石和磷灰石所在地记录的冷却时间显示,造山带内部的抬升都相应早于东缘的郯庐断裂带,反映造山带晚白垩世—古近纪的隆升并不受该断裂带伸展控制,而应是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裂变径迹年龄 构造热事件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性质及断层泥K-Ar同位素定年 被引量:10
6
作者 闫淑玉 张进江 +2 位作者 王晓先 卢丹 王丽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2,共12页
太行山东缘断裂是华北盆地西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对研究华北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藏、地震分布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对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太... 太行山东缘断裂是华北盆地西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对研究华北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藏、地震分布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对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太行山东缘断裂为枢纽性质正断层,山一系列北北东走向正断层组成,呈左阶阶梯状展布,断层活动时间为113.42±2.31 Ma。断裂在新生代再次活动,形成多幕式的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东缘断裂 断层泥 K-AR年龄 枢纽正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