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祥云 房立华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振月 李春来 苏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96,共26页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 文中利用四川、云南、重庆、青海、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 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机制,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MSTASI)和Vavrycuk的迭代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性质和摩擦系数。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σ1和最小主应力轴σ3总体上倾角较小,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1以NW-SE和NWW-SEE向为主,从北到南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应力性质以走滑型为主,局部兼有逆冲型和拉张型,整体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一致。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交会地区R值相对较高,有明显的挤压特征;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和小江断裂带的R值均在0.25~0.5之间,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拉张应力可能远小于挤压应力;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则木河断裂带的R值均在0.5~1之间,表现为NW-SE向压缩和NE-SW向拉张,且挤压应力大于拉张应力。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的摩擦系数也有差异: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相对较低,在0.75以下,鲜水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偏高,在0.80以上。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上的构造应力相对较高,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应力更高,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震源机制 区域应力场 主压应力轴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交会区断裂几何展布及运动特征研究
2
作者 王明明 陈翰 李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9-981,共13页
走滑断裂系的几何复杂段落可以影响大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并最终决定了大地震破裂的长度和最大震级。四川宁南至云南巧家一带为青藏高原东边界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的交会区,针对三条断裂曾开展过1∶5万活动断层填图工作,... 走滑断裂系的几何复杂段落可以影响大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并最终决定了大地震破裂的长度和最大震级。四川宁南至云南巧家一带为青藏高原东边界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的交会区,针对三条断裂曾开展过1∶5万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但对三条断裂的交切关系认识仍不充分,并且缺乏从断层系统的角度认识该地区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特征。本文针对断裂交会区开展了航片解译及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识别出小江断裂北段的走向在巧家以北发生约25°的偏转,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弯曲构造;宁南盆地构成了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的分段边界,为宽约4.5 km的拉分盆地,该地区断裂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兼具正断运动为主。宁南盆地及小江断裂走向上的弯曲构造共同组成了宁南—巧家拉分区,该拉分区成为东边界断裂大地震破裂传播的障碍体,而大凉山断裂和小江断裂在巧家附近交会,两者之间缺少明显的几何障碍体,很难阻止大地震破裂的传播。该断裂交会区的断裂几何展布、断裂运动特征及破裂分段等研究结果,为我们预测断裂沿线宁南、巧家和东川的强震灾害类型和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块东边界 断裂交会区 几何展布 断裂运动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应力演化特征及地震危险性数值
3
作者 李彦欣 董培育 赵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1-349,共9页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 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以GNSS速度场为约束,计算区域内主要断裂带长期平均构造应力积累速率;并根据历史地震破裂滑动模型,计算其对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从而得到研究区域主要断裂带总应力演化结果。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的构造应力积累速率较高,达到1.0~1.5 kPa/a。2022年泸定MS6.8地震破裂区在一个地震复发周期内的构造应力积累量约为0.177 MPa,而历史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量为0.07 MPa,二者共同导致了泸定地震的发生。此外,安宁河断裂带地震空区在前次地震离逝时间(约487 a)内的总应力积累量约为0.3 MPa,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以及理塘断裂带历史地震离逝时间均为千年左右,总应力积累量>1.0 MPa,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活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 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 被引量:124
4
作者 闻学泽 张培震 +1 位作者 杜方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454,共11页
为了了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本文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从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邻区的视野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2千年的强震活动性,以及震前20年的地震活动性背景.结果主要表明:(1)至少在2008年之前的110... 为了了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本文综合历史与现代地震资料,从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其邻区的视野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2千年的强震活动性,以及震前20年的地震活动性背景.结果主要表明:(1)至少在2008年之前的1100-1700年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M≥7的地震,相对其南、北两侧的其他活动断裂带(或段)形成一个地震空区,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发生在该空区中;(2)17世纪以来,在由龙门山断裂带大部分地区、川北岷江—虎牙断裂带以及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组成的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上共发生了12次M=6.5-8.0地震,显示出一个已持续了近400年、逐渐加速的应变能释放过程,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属于该过程中两次巨大地震之一;(3)汶川地震前20年,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不存在背景地震活动的平静,反而显示出比曾经发生过1879年M_S 8地震的一甘南文县—武都断裂带还略高的地震活动背景水平;(4)2008年汶川地震的强度远远超出龙门山断裂带的历史最大地震,说明仅基于数百年至一、两千年的历史地震记载,远不足以正确评估较低滑动速率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的潜在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 地震空区 龙门山断裂带 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层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64
5
作者 赵静 江在森 +5 位作者 牛安福 刘杰 武艳强 魏文薪 刘晓霞 闫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2-885,共14页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 利用1999—2007期和2009—2013期中国大陆GPS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讨论了汶川地震对该断裂系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并结合b值空间分布和地震破裂时-空结果分析了断裂系统的强震危险段.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鲜水河断裂最南端为完全闭锁(闭锁深度25km),中南段地表以下10~15km深度为强闭锁状态,中北段基本处于蠕滑状态;安宁河断裂最南端闭锁很弱,其余位置闭锁深度为10~15km;则木河断裂除最南端闭锁较弱以外,其余位置基本为完全闭锁;小江断裂在巧家以南、东川以南、宜良附近、华宁以北等四处位置闭锁较弱,其余位置为强闭锁.10年尺度的GPS速度场反演所得断层闭锁程度所指示的强震危险段,主要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八美段、安宁河断裂中段、则木河断裂中北段、小江断裂北段东川附近、小江断裂南段华宁—建水段,该结果与地质尺度的断层地震空区和30年尺度的b值空间分布所指示的危险段落具有一致性.汶川地震后断裂带远、近场速度分布和块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区域地壳运动调整使得负位错模型反演得到的断裂带闭锁情况发生一定变化.汶川地震前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平行断层滑动亏损速率均为左旋走滑亏损,且在安宁河断裂北端、则木河断裂中北段滑动亏损速率最大;除鲜水河断裂中南段与最南端和小江断裂东川附近以外,其余断裂震后滑动亏损速率均有所增加.垂直断层滑动亏损速率既有拉张亏损也有挤压亏损,且鲜水河断裂最南端由震前挤压转变为震后拉张,其余断裂除了安宁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中段与最北端存在挤压滑动亏损速率外均为拉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汶川地震 DEFNODE负位错反演 断层闭锁 滑动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强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14
6
作者 易桂喜 闻学泽 苏有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9-1725,共7页
以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为例,利用最近31年的地震资料,根据精细b值计算结果,研究该边界断裂带的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1)沿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b值空间分布显示在不同断裂以及同一断裂不同断裂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反... 以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为例,利用最近31年的地震资料,根据精细b值计算结果,研究该边界断裂带的应力空间分布及其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显示:(1)沿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b值空间分布显示在不同断裂以及同一断裂不同断裂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反映出应力积累水平的空间差异.(2)小江断裂带主干断裂上的嵩明凹凸体及存在于主干断裂附近巧家与东川间以及嵩明北西的2个凹凸体、存在于安宁河断裂冕宁附近和则木河断裂西昌附近的凹凸体以及位于鲜水河断裂中南段道孚—乾宁间大尺度的凹凸体将是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未来大震或强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 B值 凹凸体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7
作者 于常青 张刚 +4 位作者 王绪本 罗威 李德伟 蔡学林 郭紫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85-2396,共12页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 沿盈江一姚安布置了一条长约350 km的长周期大地电磁剖面,共观测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5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26个;利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预处理、定性分析和二维反演,得到沿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对主要地块和断裂带的电性结构进行了分析,电性结构模型揭示滇西三江地区广泛存在壳内低阻层,但沿剖面方向即东西向埋深和厚度不一,在保山地块和滇中地块地下存在较大规模的壳幔低阻带;腾冲地块地下埋深13~20 km,厚约10~17 km的壳内低阻层可能是岩浆囊的反映;初步将保山壳幔韧性剪切带作为印支地块挤出的深部东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三江地区 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东边界 挤出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断裂带内库仑应力演化及危险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徐晶 季灵运 +2 位作者 姬存伟 孙赫 赵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51-470,共20页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 采用分层黏弹模型,考虑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480年以来34个强震和大地震的同震位错和震后黏滞松弛效应,以及各断层段的震间长期构造加载作用,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18个断层段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系统地研究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断裂带各断层段之间、各断裂带之间先发生的地震对后发生地震的促进或延迟作用,进一步基于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分析各断层段的强震危险性。应力触发的计算结果显示,各断裂带各断层段上先发生的强震可能触发后发生的强震,相邻断裂带上发生的强震之间也可能存在触发作用。各断层段上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演化的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的中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库仑应力增加显著,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震后黏滞松弛 震间构造应力加载 库仑应力变化 强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库仑应力演化及强震发生概率估算 被引量:20
9
作者 徐晶 邵志刚 +1 位作者 刘静 季灵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89-4213,共25页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强震或大地震同震位错、震后黏滞松弛及主断层段震间构造应力加载三方面效应,给出1480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共20个断层段由三方面效应引起... 本研究基于分层黏弹介质模型,考虑强震或大地震同震位错、震后黏滞松弛及主断层段震间构造应力加载三方面效应,给出1480年以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共20个断层段由三方面效应引起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随时间的演化,分析强震间相互作用和强震发生的应力累积背景,定性分析各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同时,分别采用现今台网地震目录和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各断层段强震复发间隔两种资料,定量计算2030年各断层段的强震发生概率;并基于摩擦本构理论,将周边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作为应力扰动,修正强震发生概率的计算结果.各断层段累积库仑应力演化的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段、色拉哈段及南部磨西段、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北部巧家—东川段和南部建水段的累积库仑应力显著增加.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计算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中部八美—色拉哈—康定一带、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段、小江断裂带南部华宁—建水一带强震发生概率较高,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本研究基于库仑应力演化计算定性分析强震危险性的同时,基于摩擦本构律理论,结合地震引起的应力扰动和强震发生背景,定量计算修正的强震发生概率,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强震危险地点及中长期发震紧迫程度判定提供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库仑应力变化 摩擦本构律 强震发生概率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块东边界中南段构造应力分布特征与历史强震活动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祝爱玉 张东宁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2-773,885,共12页
本文以构造应力场观测结果、岩石圈流变特性为约束,采用摩擦接触单元反映断裂带空间分段特征,以最接近真实地下环境的非线性黏弹性材料为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包括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速度边界条件和重力... 本文以构造应力场观测结果、岩石圈流变特性为约束,采用摩擦接触单元反映断裂带空间分段特征,以最接近真实地下环境的非线性黏弹性材料为模型的本构关系,建立包括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速度边界条件和重力势能等动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断裂带应力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断裂带现今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应力比较集中的区域,如石棉、西昌、巧家、东川附近,极有可能是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块东边界中南段 强震活动 黏弹性本构关系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震精定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莺 龙锋 王世元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0,共11页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 选用四川及云南地震台站资料,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法(Hypo2000+Velest+HypoDD),对四川境内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道孚南至巧家段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7787次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精度明显提高,震中分布与地震断裂带线性展布较一致。定位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地震分布相对密集,鲜水河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及以东的大凉山断裂带交叉区域相对密集。深度剖面图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分段活动特征明显,横跨鲜水河、安宁河和大凉山等断裂的剖面呈现出石棉附近多断裂交汇处的断层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地震明显分为深、浅两丛。15~20km深度范围地震非常稀少,这与朱艾斓提出的14~19km塑性流变的层厚和位置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精定位 Hypo2000 HypoD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3 位作者 崔子健 张佩 周琳 周辉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95-1412,共18页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机理、孕震环境、构造变形及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2009年1月-2018年5月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反演方法求得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机理、孕震环境、构造变形及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2009年1月-2018年5月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反演方法求得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23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85个全球矩心矩张量解。在此基础上,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通过分析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川滇地块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大凉山断裂、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地震断层类型为左旋走滑型,马边-盐津断裂、峨边-烟峰断裂及昭通-莲峰断裂带的东段为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2)沿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由北向南,主压应力水平方向由NWW向逐渐转为NW向,顺时针旋转约50°,主压应力轴与东边界断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这可能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层摩擦系数较为稳定有关;3)大凉山断裂中南段、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可能受到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控制,川滇块体的SE向运动通过大凉山断裂、则木河断裂部分传递到昭通-莲峰断裂的西南段,这种物质SE向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可能延续到威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块东边界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应变积累特征及强震危险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辛中 张风霜 +1 位作者 马伶俐 李腊月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693,共7页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 基于川滇地区2013~2018年GNSS速度场结果,解算区域地表应变率场,分析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地表应变特征,反演其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并重点分析芦山地震后该区域的深部应变积累程度。结合已有历史地震破裂及断层库仑应力结果,综合分析芦山地震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不同段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现今呈现出明显的左旋应变积累特征,三岔口地区剪切应变积累速率最大,最大量值为3.5×10^(-8)/a;同时,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还表现出NS-NE向的拉张和近EW-NW向的挤压变形,康定-石棉段EW向挤压应变率最高,为-3×10^(-8)/a;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EW向挤压应变率为-2×10^(-8)/a~-3×10^(-8)/a,而小江断裂带由北至南挤压变形逐渐减缓,东川以南转为拉张变形;断层闭锁反演结果与GNSS应变率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样反映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左旋剪切应变兼局部挤压或拉张的应变积累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八美段、康定以南的磨西至安宁河断裂带及小江断裂带的巧家-东川段、宜良-建水段具有较高的闭锁程度和左旋滑动亏损速率,是强震危险性较高的段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 GNSS 断层闭锁 滑动速率亏损 应变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