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东亚夏季风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国宏 李智才 +2 位作者 宋燕 武永利 王晓丽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42,共9页
利用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中国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中国近47 a来的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降水的关系。1961-2007年中国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形成一个... 利用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中国站点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中国近47 a来的降水量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及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降水的关系。1961-2007年中国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和华南西部,形成一个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区域,其余大部为增加趋势,其中陕西北部和四川中南部减少趋势显著,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主要在西部,特别是新疆西北部。冬季降水量中国大部分地区为增加趋势,只有华北和西南的少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春季降水量青藏高原东部显著增加,陕西南部显著减少;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量为减少趋势,东南和西北大部为增加趋势,其中新疆北部和青海北部增加显著;秋季降水量中国的西部大部为增加趋势,东部大部为减少趋势,在甘肃南部和四川东部减少趋势显著。年降水量为增加趋势的区域面积大于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冬、春、夏季为增加趋势的面积显著地大于减少趋势的面积,其中冬季差异最大,只有秋季减少趋势的面积大于增加趋势的面积。年降水量相对变率低值区主要在西南和华南,高值区主要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盆地中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次是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四个季节的降水量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近61 a来东亚夏季风强度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减弱过程。东亚夏季风与中国夏、秋季的降水量相关明显。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是中国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以及秋季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趋势 相对变率 东亚夏季风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轮降水记录及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2
作者 刘禹 蔡秋芳 +1 位作者 马利民 安芷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97,共7页
在精确交叉定年的基础上 ,依据树木年轮宽度指标 ,分别精确重建了中国内蒙古包头地区过去 2 6 0a来 2— 7月上旬及 6— 8月上旬降水总量 ,方差解释量分别达到 42 6 0 %和 32 6 0 % ,并与历史记载进行了良好的对比。通过 6— 8月上旬... 在精确交叉定年的基础上 ,依据树木年轮宽度指标 ,分别精确重建了中国内蒙古包头地区过去 2 6 0a来 2— 7月上旬及 6— 8月上旬降水总量 ,方差解释量分别达到 42 6 0 %和 32 6 0 % ,并与历史记载进行了良好的对比。通过 6— 8月上旬降水总量所反应的干湿时段的分析 ,研究了东亚夏季风10 0 10 1a尺度的强弱变化历史。发现在过去近 2 6 0a中 ,东亚夏季风经历了 8次较强和 8次较弱的发展过程。同时周期分析表明 ,6— 8月上旬降水存在 12 6 3,7 5 ,5 115 2 2 ,4 5 34 6 2 ,3 16 3 5 3a的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树木年轮 降水重建 东亚夏季风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监测诊断业务系统 被引量:7
4
作者 朱艳峰 李威 +1 位作者 王小玲 江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102,共5页
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重要的业务系统之一,东亚夏季风监测诊断业务系统。该系统利用实时接收的大气资料、卫星观测的长波辐射资料和中国大陆地区的台站降水资料,对东亚夏季风的活动情况(包括夏季风爆发、推进、强度等)和我国大陆地区雨带... 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重要的业务系统之一,东亚夏季风监测诊断业务系统。该系统利用实时接收的大气资料、卫星观测的长波辐射资料和中国大陆地区的台站降水资料,对东亚夏季风的活动情况(包括夏季风爆发、推进、强度等)和我国大陆地区雨带位置及降水异常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能提供多种监测产品,并发布《东亚季风监测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监测 降水 业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涵洧 龚志强 +1 位作者 王晓娟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偏少转为偏多。转折后与转折前相比,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落区南移,南方偶极子分布型加强,南方极端降水增加、北方极端降水减少,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增大;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减小。(2)西太平洋暖池区异常升温造成的海陆温差减小是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1990年前后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造成1990年之后低纬度季风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南移、南海副高增强,而中高纬度气旋性环流异常被破坏、东亚大槽增强,进而导致华北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下沉运动显著加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于此同时,华南和华东地区则水汽输送加强,上升运动显著,有利于降水偏多,并伴随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年代际转变 海陆热力性差异 东亚夏季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智协飞 张玲 潘嘉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6-172,共7页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 GPD 气候变暖 东亚热带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季节转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志伟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进一步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东亚副热带季风经向风分量的季节性转变特征界定了东亚副热带季风活动代表区;联合"热成风"原理和"热力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进一步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转换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东亚副热带季风经向风分量的季节性转变特征界定了东亚副热带季风活动代表区;联合"热成风"原理和"热力适应"理论推导得出了"热风雨"关系式,即纬向海陆热力(温度)差异、经向风垂直切变以及与季风雨相联系的垂直运动三者在副热带季风演变过程中的一致相关关系;比较分析了季风区不同时段的区域平均风向垂直变化以及相应的冷暖平流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期间,区域平均风向随高度逆转,呈现冷平流特征;夏季风期间,区域平均风向随高度顺转,呈现暖平流特征。同时还分析了区域平均的风向季节转变,讨论了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地面10 m风场转变过程特征。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纬向海陆温度差异、经向风垂直切变、低层风向角、冷暖平流,还是中高层垂直运动及其相应降水距平都统一于18—22候发生显著季节转变,这说明副热带夏季风应于3月底4月初开始建立。最后给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季节转换概念框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季风 “热风雨”关系式 季节转变时间 转变特征 可能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垂直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邱金晶 孙照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9-1142,共14页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比分析夏季垂直尺度上五层(1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索马里越赤道气流(SMJ)的时空演变特征。指出对流层中低层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且具有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 采用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对比分析夏季垂直尺度上五层(1000 hPa、925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索马里越赤道气流(SMJ)的时空演变特征。指出对流层中低层SMJ存在不同的垂直结构,且具有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夏季SMJ垂直结构主要呈现出全区一致、上下反相两种分布型("A"型和"B"型),细分为一致增强型("A+"型)、一致减弱型("A-"型)、上弱下强型("B+"型)和上强下弱型("B-"型)。进一步分析指出,SMJ垂直结构与东亚夏季风活动关系密切,SMJ"A+"("A-")型垂直结构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弱),我国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夏季SMJ"B+"("B-")型垂直结构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弱(强),我国江南、日本地区降水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马里越赤道气流 垂直结构型 环流系统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洪泽湖流域汛期降水特征及其与EASM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叶正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8-1363,共6页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 洪泽湖流域近60 a来汛期降水的综合分析表明,汛期降水呈现总体增加的趋势,且未来仍呈增加趋势。汛期降水在2000年出现突变,此后呈现明显增加特征,是2000年来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SPI旱涝等级显示,旱涝以1960 s波动最为显著,而2000 s以来SPI值明显偏高。汛期降水与东亚夏季风(EASM)指数存在6 a左右和准2 a的共振周期。在1960~1972年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越强,降水越少;而在1986~1992年的6 a左右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较弱正相关。1996~2004年间准2 a左右的共振周期上,EASM与汛期降水呈反相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流域 汛期降水 标准化降水指数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拟中多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潘劲松 翟国庆 高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6-220,共15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选择 Betts—Miller、Kuo—Anthes和 Grell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1991年和1994年 5~7月2个个例的东亚季风区区域气候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选择 Betts—Miller、Kuo—Anthes和 Grell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1991年和1994年 5~7月2个个例的东亚季风区区域气候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雨带南北变动和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能力,并相对实测降水和基本要素的观测分析进行了统计检验。通过对比,发现Betts方案的模拟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降水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温度 短期气候预测 积云 湿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与华南秋旱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铭燕 韦小雪 潘春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66-69,共4页
利用气压和风场两种方法计算东亚夏季风指数,并通过实测资料计算出华南秋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温度距平,将两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时,华南秋季降水偏少,容易发生秋季干旱,加之同年华南大部地区秋季温度持续偏高时... 利用气压和风场两种方法计算东亚夏季风指数,并通过实测资料计算出华南秋季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温度距平,将两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偏弱时,华南秋季降水偏少,容易发生秋季干旱,加之同年华南大部地区秋季温度持续偏高时,高温天气蒸发过快使土壤水份流失多,因此导致秋旱进一步发展;反之,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即使温度正常到略偏高,华南地区一般也不容易出现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秋旱 降水距平百分率 温度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加热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
12
作者 刘新 李伟平 +1 位作者 许晃雄 吴国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87-1292,共6页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东亚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重要特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CRU的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分布形势与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有很好的相关关系。由于高原非绝热加热可在亚洲东部沿海地区强迫出类似Rossby波列的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结构,而此低频波可以影响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从而使得东亚夏季降水的形势发生变化。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形态从春季到夏季有很好的持续性,春季高原加热与夏季东亚的降水形势分布也有很好的相关。本研究中采用的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指数可作为东亚夏季降水预测的一个指标,亚洲季风降水不仅受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其也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东亚降水 亚洲夏季风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