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震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强 徐桂明 范桂英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5-268,共4页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 1 971年开始的 2 0世纪第 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 0 1 9年 .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 .所得结果可供华... 运用灰色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从 1 971年开始的 2 0世纪第 2个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次地震活跃幕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 0 1 9年 .还运用灰色理论对该地震带未来的地震形势进行了预测 .所得结果可供华东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和地震的中期预报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地震带 地震活跃幕 地震趋势预测 灰色理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2年1月23日黄海Ms5.3级地震前青岛地电阻率的短临异常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昭栋 刘庆国 冯志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5-409,共5页
1992年 1月 2 3日黄海发生了Ms5 3级地震 ,震中离青岛市 118km。青岛市地电阻率有三个分向 ,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用多元回归分析消除地下水位、温度、气压和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影响后 ,在这次地震前 ,三个分向都有明显变化 ,1992年 ... 1992年 1月 2 3日黄海发生了Ms5 3级地震 ,震中离青岛市 118km。青岛市地电阻率有三个分向 ,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用多元回归分析消除地下水位、温度、气压和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影响后 ,在这次地震前 ,三个分向都有明显变化 ,1992年 1月 11日三个分向同步下降。其中南北向和东西向自 1991年 12月初开始 ,波动幅度较以前变大 ,并同时在 1992年 1月 11日到 19日形成一个下降的凹兜 ,所不同的是东西向下降的幅度是南北向的 2倍多 ,这可能是由于震中在地电阻率测站的东方的原因。而垂直向的地电阻率变化幅度最小。从青岛地电阻率观测值的一阶差分曲线可以看出 ,都在黄海地震前 11~ 12天开始出现超出二倍中误差的变化 ,三个分向异常出现的时间较同步。从消除趋势上升和干扰因素影响的青岛地电阻率曲线可以看出 ,经过这样处理后 ,地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电阻率 短临异常 黄海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7
3
作者 彭华 马秀敏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5-24,共10页
作者已在《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中,对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活动特点,利用区域地震资料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未来发... 作者已在《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中,对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地震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及其特征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地震活动特点,利用区域地震资料采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及预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地震 危险性分析 地震趋势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历史地震的浅地层记录 被引量:3
4
作者 戴晨 夏非 张永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5,共9页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中部黄沙洋潮流通道的浅层地震剖面揭示了3处典型海底滑坡,滑坡区域西南距如东大洋口34.5km,南距西太阳沙人工岛17.1km。潮流通道中段北侧,即蒋家沙南坡的滑坡规模较大,滑坡后壁下滑错断达15m,宽度超过300m;潮流通道中段南侧,即茄儿杆子沙北坡东西两处探测到的滑坡形态相似且距离接近,应为同一滑坡体,为中型等级。黄沙洋潮流通道近几十年沉积动力环境基本稳定,滑坡体各错断上部均无沉积物覆盖,故推断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Ms 6.2级地震是诱发这两个海底滑坡体的主要因素。该地震震中位于NW—SE向苏北—滨海断裂带和E—W向栟茶河断裂带的交叉区,上述两个滑坡发生于这两个断裂带近震中处,且前一个断裂带(该地震的主破裂面)上诱发的滑坡体规模较大。本区海底上部普遍发育潮汐环境下形成的砂泥互层沉积,下部为古河道砂质沉积,加之潮道边坡坡度相对较大,震动触使含水砂层运动,出现"液化现象",造成边坡失稳而诱发上部地层发生错断,导致潮流通道两侧沙脊边坡出现滑坡。近年来,江苏海岸开发加速,工程建设加快,潜在滑坡以及浅层气、软基等地质灾害在辐射沙脊群海域相对密集,探明与查清滑坡体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对保障海岸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剖面 海底滑坡 灾害地质 海底地震 砂层液化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及其跟踪预报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华章 田建明 +5 位作者 姜慧兰 徐玉华 范桂英 唐振芳 毛纪英 郑江蓉 《地震学刊》 CSCD 1997年第2期12-17,30,共7页
描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的参数、序列特征、地震构造背景及其跟踪预报过程。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预报 综合判断 跟踪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地震链及其有序网络结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门可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73-2579,共7页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_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_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 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对江苏—南黄海地区自1839年以来M_s≥5中强地震链时空有序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本区南黄海海域和全区M_s≥6强震的有序网络结构,并据此对未来6级强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分析讨论了本区地震活动的分期.结论表明:本区从1998年起进人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下次活跃幕的首次6级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地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速报软件FDSP及在南黄海6.1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兴东 杨彩霞 +1 位作者 周彩霞 鹿芬霞 《地震学刊》 CSCD 1997年第2期80-83,共4页
简要论述了江苏省地震速报的历史、现状及计算机技术在地震速报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FDSP的功能、采用的主要技术以及在本次南黄海6.
关键词 地震速报 计算机 软件 南黄海 地震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M≥6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8-274,共7页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构建了该研究区全区和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据此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分期,并对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论表明:该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该区下次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地点很可能在南黄海海域内;未来第2次、第3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分别发生在2058、207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地震活动分幕 强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M≥6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地磁异常的识别与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义高 郑志坤 +1 位作者 陈军 郝长安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3期51-54,共4页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发生MS6 1级地震。本文研究了上海佘山、武昌、安徽蒙城地磁台资料。上海佘山台的地磁总强度F、垂直分量Z,在南黄海MS6 1级地震前(1996年5~7月)存在明显地磁前兆异常。
关键词 南黄海6.1级地震 地磁异常 上海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5.3级地震前沂沭带地磁异常分析
10
作者 魏焕 张昭栋 王忠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本文介绍了1992年1月23日黄海Ms53级地震(1212°E,3525°N)前沂沭带部分流动磁测点地磁异常变化及预报情况。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磁异常 黄海 地震前兆 沂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大震
11
作者 李裕澈 时振梁 曹学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3-368,共6页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 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 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海东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中定于该断裂带附近(36.5°N,125.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18年6月22日地震 首尔地震 南黄海大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学综合定量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沈小七 刘东旺 夏瑞良 《地震学刊》 CSCD 2000年第2期48-51,共4页
根据周翠英等提出的ZSIP计算方法 ,对华东地区地震比较集中的南黄海地区进行以 3°×3°范围的时间扫描 ,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点监视区南黄海预报效能较好 ,预报效能评分R =0 .397,通过R值检验。
关键词 ZSIP方法 预报效能评分 华东地区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海域M≥6强震趋势预测及其论证分析研究
13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468-478,共11页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在回顾总结成功预测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强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及其预测功能,构建并完善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对该区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南黄海海域未来新一轮强震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将发生在2053—2054年前后,未来第2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发生在2058—2059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可公度性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时间间隔聚点分析 M≥6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的前兆分析
14
作者 贺楚儒 《地震学刊》 CSCD 1998年第1期1-8,共8页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应)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报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某些物理基础,讨论了对...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应)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报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某些物理基础,讨论了对这次地震可能作出预报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南黄海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北部与深大断裂相关的活动断层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德城 朱晓青 +1 位作者 王庆良 侯方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2期12-18,共7页
南黄海海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研究其活动断裂特征进而分析新构造运动规律对防震减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深大断层控制活动断层的特点,通过多道地震成像处理剖面,结合最新的钻探成... 南黄海海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研究其活动断裂特征进而分析新构造运动规律对防震减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深大断层控制活动断层的特点,通过多道地震成像处理剖面,结合最新的钻探成果,准确标定了第四系底界地震反射层位,在此基础上解释获得了南黄海盆地西北部与深大断层相关的第四纪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对活动断层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认为,更新世以来,南黄海区域上受控于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该区域所营造的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活动断层的属性与展布特征与该动力学机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大地构造运动力的综合作用,对南黄海地区活动断层发育和地震活动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新构造运动 多道地震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与主震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仇中阳 林叶青 《地震学刊》 CSCD 2001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 通过对 1 970年以来 ,江苏南黄海地区的 9次ML>5 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 ,发现该地区ML>5 4中强地震 (本文称为主震 )发生前 2~ 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 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 ,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 ,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 ,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 ,并进行检验。得出 ,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 0左右的小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 断裂带 主震 小震活动 中强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南黄海海上风电场水平场地液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留园 单治钢 汪明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9-180,194,共13页
江苏近海属南黄海海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最集中的地区,目前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0%~75%,该区覆盖层厚度大,桩长深度范围(一般40~60 m)多为粉砂、粉土、粉质黏土地层,尤其是泥面以下20 m深度为易液化粉砂-粉土地层。而南黄海地区亦是我... 江苏近海属南黄海海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最集中的地区,目前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70%~75%,该区覆盖层厚度大,桩长深度范围(一般40~60 m)多为粉砂、粉土、粉质黏土地层,尤其是泥面以下20 m深度为易液化粉砂-粉土地层。而南黄海地区亦是我国的地震多发区,因此,研究了该区海上风电场水平场地的地震液化特性。首先基于南黄海某海上风电场50个机位的钻探资料统计特征建立了地层概化模型;随后通过动三轴试验和共振柱试验标定了土体动力分析参数;然后反演了3条地震波(EL-Centro波、Northridge波、Kobe波),将地表附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分别调整为0.05g、0.10g、0.20g、0.40g并进行场地液化分析,重点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地层的超孔压比、总沉降、分层沉降等特性。研究发现,该区地层为可液化地层。当PGA=0.05g时,各层监测点的超孔压比均小于1.0,地层总沉降为1 cm左右;当PGA为0.10g和0.20g时,仅表层(12 m内)地层完全液化,地层总沉降分别为10 cm和17 cm;PGA=0.40g输入时,泥面下20 m地层均完全液化,地层总沉降为30 cm左右。不同地震作用下,表层土体沉降占比最大,当PGA为0.10g及0.20g时,表层土体沉降约占总沉降的95%以上。因此,该区海上风机桩基础设计应考虑地震作用下场地的上述液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机 南黄海 地震作用 液化分析 地层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兆旺 沈海宝 杜爱军 《地震学刊》 CSCD 1998年第3期30-33,共4页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北纬31°50′,东经123°06′)发生了MS61地震。本文分析了距震中290km的江苏省大丰市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仪在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异常记录情况,提出了一些认识... 1996年11月9日21时56分南黄海(北纬31°50′,东经123°06′)发生了MS61地震。本文分析了距震中290km的江苏省大丰市地震台电磁辐射观测仪在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异常记录情况,提出了一些认识,并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电磁辐射 地震前兆 震级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前海安台形变电阻率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学振 王桂友 《地震学刊》 CSCD 1999年第3期48-52,共5页
追踪研究南黄海6-1 级地震前,松散覆盖层巨厚地区形变电阻率异常特征。探讨形变电阻率在破坏性地震前兆跟踪中的作用。
关键词 地形变 电阻率 南黄海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6.1级地震的中期预报
20
作者 Research group for earthquake regime of East China (Centre for Earthquak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14) 《地震学刊》 CSCD 1997年第2期61-67,共7页
归纳介绍了1995年两篇报告中的中期预报意见及主要依据,并据此讨论了这次中期预报与南黄海6.
关键词 南黄海 地震预报 中期预报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