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oes the Analysis of Earthquakes Insure a Better Risk Prevention to Occur?
1
作者 Romain Bruno Desport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4-44,共1页
One day,can we foresee earthquakes? This question always comes back from every telluric disaster,and the seismology is well annoyed to answer it.The destructtion of the city of Kobe in Japan,on January 17th 1995,arous... One day,can we foresee earthquakes? This question always comes back from every telluric disaster,and the seismology is well annoyed to answer it.The destructtion of the city of Kobe in Japan,on January 17th 1995,aroused deep debates upon the research policy on earthquakes.This disaster obviously shows our well limited capacity to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the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s because,finally,it is indeed in Japan where authorities invest most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HAZARDS earthquakeS prevision prediction risk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长云 尹海权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404,共21页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 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_(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面应变率等大地测量结果应用到经典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给出各潜在危险区的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结果,并综合分析了乌什7.1级地震与区域地壳变形特征和强震概率预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和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速度场方向变化与动力背景有关,大小变化与天山构造带的吸收作用有关。南天山西段主压应变特征最为明显,其次是阿尔金断裂带。各块体边界断裂带中NW走向的断裂带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E或近EW向的断裂带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整个天山地区以挤压变形为主。基于乌什地震震前数据获取的高概率危险区段主要集中在南天山西段,包括NE走向的迈丹断裂带、那拉提断裂带和乌孙山脊断裂带,NW走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带和克孜勒陶断裂带北西段等。北天山强震危险概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包括阜康断裂带、博格达断裂带西段等。乌什7.1级地震发生在高发震概率迈丹断裂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地壳变形 应变率 块体模型 滑动速率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及预报效能检验
3
作者 李冬梅 郑建常 苑争一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88,共8页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目录,应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间隔混合概率模型,开展华北地区中小地震的中、短期概率预测研究,计算并绘制未来3个月、半年、1年内华北地区发生3、4级以上中小地震的概率分布云图。检验结果显示,3、4级以上... 基于中国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目录,应用时间相依的地震复发间隔混合概率模型,开展华北地区中小地震的中、短期概率预测研究,计算并绘制未来3个月、半年、1年内华北地区发生3、4级以上中小地震的概率分布云图。检验结果显示,3、4级以上中小地震基本都发生在此前给出的地震风险概率相对高的区域。研究认为,该方法在日常地震分析工作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为震情趋势分析判定提供强有力支撑依据。基于2021年和2022年华北地区地震风险概率预测结果,应用Molchan图表法检验该预测模型的预报效能,显示其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合理有效地估算地震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概率模型 地震预报 Molchan检验 效能评价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变径孔板螺旋流的水力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赵廷红 巩笑笑 +1 位作者 王立强 宋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8,19,共5页
针对多级变径孔板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少的现状,引入收缩角与扭转角概念,构建新型多级变径孔板,基于前期物理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定雷诺数、变收缩角、变扭转角的多种组合工况,对该装置内各监测断面的三相速度、装置内空化数的沿程... 针对多级变径孔板水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较少的现状,引入收缩角与扭转角概念,构建新型多级变径孔板,基于前期物理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定雷诺数、变收缩角、变扭转角的多种组合工况,对该装置内各监测断面的三相速度、装置内空化数的沿程变化规律及装置的消能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定收缩角时,随着扭转角的增大,轴向速度的波动程度逐渐减弱,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整体波动相对较小;定雷诺数时,同一断面处的空化数随收缩角或扭转角的增大而减小;该装置的消能率随扭转角增大而增大,随收缩角增大而减小。在研究的8种组合工况中,收缩角为15°、扭转角为12°时该装置的消能率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板消能 数值模拟 三相速度 空化数 消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作用的库岸边坡风险率等级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世佳 林潮宁 +2 位作者 陈文龙 杜效鹄 李同春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68,共5页
传统的考虑地震作用的边坡风险率分析普遍采用特定地震参数作为计算的前置条件,忽略了地震参数的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地震作用下的库岸边坡综合风险率等级评估方法,即首先采用极值Ⅱ型分布模型建立50年设计基准期内的地震峰值加速度(P... 传统的考虑地震作用的边坡风险率分析普遍采用特定地震参数作为计算的前置条件,忽略了地震参数的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地震作用下的库岸边坡综合风险率等级评估方法,即首先采用极值Ⅱ型分布模型建立50年设计基准期内的地震峰值加速度(PGA)概率密度函数;然后采用基于有限元的改进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库岸边坡的失效概率,在全概率理论框架下进行积分得到地震作用下的综合风险率;最后采用该方法对某库岸边坡进行风险率分析。结果表明,该库岸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综合风险率为0.0994,对应5级风险概率,可见该方法能够充分考虑不同PGA的发生概率及滑动面内部材料参数的随机性,可对工程的风险率等级作出合理客观评价,且提高了评估的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边坡 地震概率 设计基准期 改进一次二阶矩法 综合风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前震识别方法应用及实例检验
6
作者 李泽平 余怀忠 +1 位作者 杨志高 张靖雪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为了验证改进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前震识别中的有效性,对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前震识别系统自动产出的地震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统计2021年10月—2024年4月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0次4级以上非前震地震,发现处于固体潮加载阶段的地震占比为35... 为了验证改进的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前震识别中的有效性,对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前震识别系统自动产出的地震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统计2021年10月—2024年4月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0次4级以上非前震地震,发现处于固体潮加载阶段的地震占比为35.8%,卸载阶段占比更大,为64.2%。统计了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的4次前震、2021年12月24日老挝6.0级地震的2次前震和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6.0级地震的3次前震的固体潮的加卸载状态,发现所有前震均在固体潮加载阶段发生。结合前震判定和震后趋势分析的“交通灯”模型,对2024年4月10日新疆拜城5.6级震群、1月23日新疆乌什7.1级余震序列以及4月3日台湾花莲7.3级地震的2次强余震(6.3级、6.2级)的加卸载判定结果进行研究,并对原震区后续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加载地震后发生更强地震的情况与后续实际地震发震情况较为符合。通过R值评分和概率增益分析可知,在95%置信度下,R>R_(0)、概率增益Gain>1,表示基于LURR的前震识别方法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说明该方法适用于中国大陆西部地区震后趋势的实时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固体潮 前震 震后趋势分析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进展及其对震源物理的广泛意义
7
作者 俞红玉 王备 孟浩然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2-2994,共33页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评述了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研究的异同及其独特优势,旨在实现对震源过程的精细刻画并提升地震风险预测能力.首先,简要回顾了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注水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发震机理假说的发展;随后,探讨了震源特征对水-岩相互作用的启示,评估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进展,并结合流体分布、低频地震信号与波速异常等观测,分析了表征流体活动的有效途径及长期注水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诱发地震中的地震相互作用,包括前震与余震序列的分布规律及触发机制,并介绍了基于地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最后,基于注水诱发地震具备控制因素较明确、发震深度浅、流体作用显著、发生频率高且震级多为中小震等特点,本文总结了其在揭示断层-流体相互作用、理解地震发震过程以及提升地震风险预测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与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共享、多学科融合以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开发等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水-岩相互作用 前震-余震序列 地震风险预测 地震发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松 吴建超 +1 位作者 胡庆 杨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509,共7页
以第一次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为依据,计算并分析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湖北省域宏观场地类别数据,计算得到湖北省域在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场地峰值加速度... 以第一次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为依据,计算并分析湖北省域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峰值加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湖北省域宏观场地类别数据,计算得到湖北省域在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和设防地震作用下场地峰值加速度比例关系:在0.05 g加速度分区中,湖北省域场地50 a超越概率63%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_(63)/R_(10))均值为0.31,超越概率2%与10%的峰值加速度比例(R_(2)/R_(10))均值为1.81;在0.10 g加速度分区中,R_(63)/R_(10)均值为0.30,R_(2)/R_(10)均值为1.80;在0.15 g加速度分区中,R_(63)/R_(10)均值为0.17,R_(2)/R_(10)均值为1.98。在此基础上,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中要求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湖北省域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取值对建筑物进行抗震作用计算,所考虑的地震作用是保守且安全的。同时,在湖北省高烈度区(如竹山、竹溪)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时,多遇地震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宜按不低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1/3进行调整。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湖北省地震风险普查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超越概率 峰值加速度 比例关系 加速度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强震概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钱晓东 贺素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种地震前兆的概率增益来定量判定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得到可用来预测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地震未来中短期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综合概率P指标。计算分析表明:①使用综合概率P预测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强震,能通过R值检验;②取P异常阀值为20%、30%,可对强震进行不同级别预警,P值小于20%为安全,P值为20%~30%为黄色预警,为云南地区及邻区未来存在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P值大于30%为红色预警,表示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将发生M≥6.0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增益模型 综合概率 中短期预测 云南地区及邻区 M≥6.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地震学在京津冀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丽娜 郭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904,共6页
以1980~2022年京津冀地区现代地震目录作为统计样本,采用基于空间分割的非完全中心化Voronoi分割法来网格化研究区域,并以泊松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震危险性概率模型,开展研究区中期尺度的中小地震概率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概率相对高... 以1980~2022年京津冀地区现代地震目录作为统计样本,采用基于空间分割的非完全中心化Voronoi分割法来网格化研究区域,并以泊松模型为基础建立地震危险性概率模型,开展研究区中期尺度的中小地震概率预测。结果发现,计算得到的概率相对高值区与M_(S)≥3.0地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为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地震学 中小地震 概率预测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的神经网络地震活动性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紫凝 李海峰 +2 位作者 景锡龙 池成全 郑海永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39,共13页
首先利用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独有的自洽特性,构建震前应变特征数据集;之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框架,设计地震震级与方位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最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 首先利用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独有的自洽特性,构建震前应变特征数据集;之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框架,设计地震震级与方位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最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永胜、昭通、姑咱及腾冲四个台站的钻孔应变特征分别进行训练与验证,并讨论了不同特征窗长对预测效果的影响。训练完成后的模型效果在测试集上均表现优异,四个台站对震级和方位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可达85%和80%左右,说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特征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地震前兆特征进行挖掘具有很大研究潜力,本文提出的预测策略也为未来短临地震的精确预测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钻孔应变 卷积神经网络 震级预测 方位预测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研究 被引量:66
12
作者 唐川 朱静 张翔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3-81,共9页
为了满足对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的不断增长的迫切要求 ,灾害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地震滑坡危险性各组份的评价很困难 ,但地理信息可辅助提出这种灾害制图的有关方法。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 为了满足对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的不断增长的迫切要求 ,灾害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地震滑坡危险性各组份的评价很困难 ,但地理信息可辅助提出这种灾害制图的有关方法。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不同地震滑坡危险区的技术方法 ,确定了地震烈度、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和现存滑坡密度共 4个因子参与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分析。在ARC/INFODRID支持下 ,进行叠合分析 ,由此编制了云南省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图。由地貌学家提出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为规划者和工程师提供了对区域规划和建筑工程有价值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地震 滑坡 危险区 预测 诱发 地震烈度 地质灾害 地形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中短临预报及前兆异常特征(3) 被引量:13
13
作者 付虹 陈立德 +7 位作者 罗平 杨杰英 张立 刘翔 李永强 刘仲全 沈斌 王世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5-356,共12页
研究了孟连7.3级地震前云南全省及震中距600km范围内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地倾斜、水氡、水位、水汞等13类观测项目,55个台站,151个台项测值的中、短、临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震前中、短、临异常台项百分比为38%... 研究了孟连7.3级地震前云南全省及震中距600km范围内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地倾斜、水氡、水位、水汞等13类观测项目,55个台站,151个台项测值的中、短、临异常情况。结果表明,震前中、短、临异常台项百分比为38%,并主要集中在200—400km范围。中期异常特征为异常时间长、幅度大。短临异常特征为中期异常趋势结束或测值反向,部分项目出现“巨变”异常及震中附近异常出现晚而外围出现早,随着地震临近其异常月台项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观测 地震前兆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2 位作者 占伟 梁洪宝 朱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与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框架解一致,说明两种参考框架均可当... 本文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与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框架解一致,说明两种参考框架均可当作位错参考框架,也即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也可视为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区域参考框架下GPS连续观测站地震前的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结果表明,震前数年,SCTQ站西侧的GPS站构造运动十分显著,而该站水平位移却很小,即出现反常的闭锁.但该站的同震水平位移使其弹性回跳至正常构造水平位移水平,因此SCTQ站震前的位移闭锁是水平位移空间分布中的异常,是芦山Ms7.0地震的前兆.水平位移时空变化表明,该站震前和震时位移完全符合里德的弹性回跳理论.区域参考框架中位移时间系列和同震水平位移的综合研究有助于对芦山地震地壳运动前兆的认识和解释.尽管本文未能直接采用其它GPS连续观测站的资料,但结合本文和其它研究结果可以证实,震中附近其它站地震前后的变化与SCTQ站类似.基于芦山地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及其与前兆关系的研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GPS监测网的布设、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同震水平位移 弹性位错模型 芦山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揭示的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前兆特征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云 孙建中 +3 位作者 乔学军 王辉 张燕 施顺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14-20,共7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产出的GPS观测资料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料进行计算 ,以此为基础 ,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 ,分析了部分震例 ,...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产出的GPS观测资料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连续变形算法对资料进行计算 ,以此为基础 ,对我国大陆地块及其边界带运动与形变进行了分析。对GPS基准站的连续观测序列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解变换 ,分析了部分震例 ,探讨了从GPS连续观测序列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初步取得两点认识 :(1) 7级以上的大地震主要发生在走滑运动量大的活动边界 ,且与高应变率地块有关 ,这可以作为地震中长期预测判据 ;(2 )GPS基准站连续观测序列中的低频段 ,地震前 6个月或稍长时段有一定的前兆异常出现 ,这可以作为地震中短期预测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地震前兆 GPS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被引量:38
16
作者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93-1512,共20页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大地震 地震前兆 活动断裂 地震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观测地震预测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祝意青 申重阳 +4 位作者 刘芳 徐云马 李辉 郭树松 赵云峰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8-717,共10页
通过强震震例阐述了重力观测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分析了强震震间期与同震及震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的有序性变化,震源区附近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并... 通过强震震例阐述了重力观测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分析了强震震间期与同震及震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的有序性变化,震源区附近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并沿区域主要发震构造断裂带出现显著的重力变化梯度带;强震一般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转弯附近或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特征中心附近;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强震孕育、发展、调整过程的重力变化信息,并基于震例提出了强震震前重力变化的"场-源-带"基本模式。最后,提出我国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重力监测资料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观测 重力变化 构造活动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宏观异常的双重性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成龙 车用太 王广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0-346,共7页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 宏观异常的大规模出现是地壳强烈活动的重要标志 ,常与其后的强震活动相关。中国多次强震短临预测的成功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规模的宏观异常。然而 ,宏观异常也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可作为重要的地震短临前兆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 ,不具有前兆的性质。因此 ,在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中 ,应大力加强宏观异常的观察、观测、分析与研究 ,识别地震前兆与构造活动异常的区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壳活动 前兆异常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安徽霍山M4.3地震异常特征及预测过程总结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俊 王行舟 +5 位作者 周振贵 李军辉 何康 郑海刚 王雪莹 徐如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9-357,共9页
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4.3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进行了回顾总结。自2013年10月开始,安徽地区小震活跃,相继出现地震条带、地震频度、“霍山地震窗”开窗等3项地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位于震中200km范围内,包括流动重力、流动地磁... 对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4.3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进行了回顾总结。自2013年10月开始,安徽地区小震活跃,相继出现地震条带、地震频度、“霍山地震窗”开窗等3项地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位于震中200km范围内,包括流动重力、流动地磁,蒙城台地电阻率、肥东台定点短水准、地下流体等13项。中期阶段,前兆异常月频次不断增加,具有协调性特征;短临阶段,中期异常趋于结束或测值反向,地下流体异常突出,且异常由外围逐渐向震中迁移;临震阶段,异常月频次转折下降。由此可见,霍山地震前异常特征明显,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协调性特征;空间上具有迁移性特征,异常形态具有重复性特征,为地震三要素预测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霍山M4.3地震 “霍山地震窗”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攀枝花6.1、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31
20
作者 祝意青 郭树松 刘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1,18,共5页
利用滇西地区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和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攀枝花6.1、姚安6.0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利用滇西地区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和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攀枝花6.1、姚安6.0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由准均匀态-地震孕育到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据此,对攀枝花6.1级地震后的地震趋势作了判定,并在姚安6.0级地震前作了年度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重力场演化 趋势判定 地震预测 前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