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木鱼包滑坡时空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艺梁 樊西丰 +4 位作者 申高伟 左清军 唐玄 李永奕 朱前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3,共16页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反演木鱼包滑坡2017-2022年的地表形变,并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2种技术的优点,点面结合对滑坡的时空变形特征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得到的形变信息可靠,2种时序InSAR技术各有优劣;对比各个分区的形变速率区间值,滑坡东侧坡面(-30.6~-46.2 mm/a)>主滑面东侧(-25.2~-37.8 mm/a)>主滑面西侧(-21.5~-31.5 mm/a)。在InSAR形变结果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木鱼包滑坡变形模式进行了总结:木鱼包滑坡变形受降雨和库水影响,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2种。在高水位运行期,滑坡受浮托减重作用发生整体变形,库水阈值约为168 m。强降雨入渗岩体使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整体变形的同时,影响浅层土体和破碎岩体导致局部变形。在库水位下降期,滑坡受浮托减重和动水压力共同影响,其中浮托减重作用占主导地位,动水压力存在约36 d的滞后时间。在低水位运行期和库水位上升期,整体变形停止,强降雨使局部变形区发生变形。研究结果证明时序InSAR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和监测滑坡,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鱼包滑坡 形变监测 SBAS-inSAR StaMPS-MTI 三峡库区 库水位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在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与检验
2
作者 凌江筑 廖欣 +4 位作者 姚运生 石云 钱建秀 胡陈悦 秦维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深度、岩体类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库水透水深度、与库水沟通关系、地震活动背景8个诱震因素,预测诱发震级的概率。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库岸附近区域,诱发地震概率较高;仙女山断裂北端、高桥断裂近库岸段及牛口断裂近库岸段,存在诱发中强震(6.0>M3≥4.5)的可能;而三峡坝址区和远离库岸区域,不发震或诱发微震的概率较高。使用三峡水库175 m蓄水以来的实际地震情况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地点及震级与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采用精细划分方式的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的概率预测结果对于确定地震风险区域、制定地震预警和防范策略,以及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贝叶斯统计预测法 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 诱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大型滑坡变形分区及时序监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沙 张立舟 +2 位作者 周成涛 刘洋 陈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11,共9页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大型滑坡的变形分区,基于2021年1~12月共29景Sentinel-1A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研究了师专-群沱子滑坡的变形分区和时序监测。解译结果表明:与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结果对比,师专-群沱子滑坡的SBAS-In...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大型滑坡的变形分区,基于2021年1~12月共29景Sentinel-1A数据,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研究了师专-群沱子滑坡的变形分区和时序监测。解译结果表明:与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结果对比,师专-群沱子滑坡的SBAS-InSAR解译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滑坡的蠕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形差异,变形区主要集中在未布设治理工程区域,且受场地整平工程的影响,滑坡北部边界出现新的变形区域;滑坡不同区域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前缘变形主要受库水位波动影响;滑坡中部受库水位、降雨联合作用;滑坡后缘主要受长历时降雨控制。所得结果证明SBAS-InSAR技术可以对大型滑坡进行时序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滑坡 形变监测 SBAS-inSAR Sentinel-1 时间序列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 SAR影像监测尼泊尔“4·25”地震变形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其欢 夏磊凯 +1 位作者 刘学敏 徐晶鑫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27-431,共5页
为利用新一代欧洲太空局SAR系统Sentinel-1A卫星获取大面积地震变形数据,对其监测模式和数据特点进行研究,给出针对TOPSAR成像干涉数据处理的拼接方法,并利用Sentinel-1A数据获取尼泊尔"4·25"地震区域约160 km×180... 为利用新一代欧洲太空局SAR系统Sentinel-1A卫星获取大面积地震变形数据,对其监测模式和数据特点进行研究,给出针对TOPSAR成像干涉数据处理的拼接方法,并利用Sentinel-1A数据获取尼泊尔"4·25"地震区域约160 km×180 km的地表形变。结果显示,地震导致的雷达视线向相对变形最大达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A 尼泊尔“4·25”地震 大面积地震变形 变形监测 in 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片麻岩滑坡影响因素分析——以兰陵溪滑坡为例
5
作者 周一骥 党超 +1 位作者 王建平 马思哲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7,共7页
兰陵溪溪口至衫木溪溪口是三峡库区特有变质岩区域,该区域发育的滑坡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根据两年的监测数据按时间序列精细划分,采用过程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研究影响滑坡变形的因素.结果表明:库水是影响滑坡变形... 兰陵溪溪口至衫木溪溪口是三峡库区特有变质岩区域,该区域发育的滑坡具有特殊性.本文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为例,根据两年的监测数据按时间序列精细划分,采用过程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研究影响滑坡变形的因素.结果表明:库水是影响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库水位高于160 m时,库水以不同速率升降,兰陵溪滑坡发生强变形;库水位低于160 m,库水升降速率对滑坡变形无明显影响,滑坡处于缓慢变形期.降雨是诱发滑坡变形的次要因素.库水下降或上升耦合强降雨时,在降雨与库水作用下,诱发滑坡剧烈变形;低水位期,强降雨促进滑坡变形.由现场调查并结合监测数据分析可知,滑坡剪出口位于高程155 m附近.研究成果对兰陵溪滑坡的监测预警、防治工程等提供科学依据,对同类型涉水岩质滑坡成因分析与变形机制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兰陵溪滑坡 位移监测数据 精细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鱼包滑坡形变特征的InSAR监测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尚晓 李士垚 牛瑞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84,共8页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问题库岸斜坡众多,滑坡灾害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需要对三峡库区的灾害隐患进行日常监测。然而常规的监测手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效果也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以三峡巴东县城长江沿岸为研究区,基于AL...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问题库岸斜坡众多,滑坡灾害问题一直十分突出,需要对三峡库区的灾害隐患进行日常监测。然而常规的监测手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监测效果也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以三峡巴东县城长江沿岸为研究区,基于ALOS-2数据,使用PS InSAR(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处理技术对2016年8月—2017年10月共22景ALOS-2数据进行处理,结合水文、地质和实地调查资料对木鱼包滑坡的滑动速率和规模等变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木鱼包滑坡在监测周期内处于缓慢的蠕动变形阶段,平均形变速率为10.4 mm/a,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库水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时序inSAR 形变监测 ALOS-2数据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A的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InSAR监测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蓓蓓 黄海峰 +3 位作者 邓永煌 董志鸿 柳青 薛蓉花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以其全天时、全天候、范围广、精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城市矿山地面沉降等变形监测当中。但对于山区滑坡灾害来说,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以及灾害体自身变形特征等影响,导致目前InSAR在滑...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以其全天时、全天候、范围广、精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城市矿山地面沉降等变形监测当中。但对于山区滑坡灾害来说,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覆盖以及灾害体自身变形特征等影响,导致目前InSAR在滑坡灾害中的监测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库区范家坪古滑坡(由西侧木鱼包滑坡与东侧谭家河滑坡组成)为例,选取23景哨兵1号(Sentinel-1A)雷达卫星数据,采用短基线差分干涉测量(SBAS-InSAR)方法计算其形变时间序列和变形速率,并与同时间段内GNSS地表位移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范家坪滑坡整体处于蠕动变形状态,其中木鱼包滑坡形变较小,谭家河滑坡中部和前缘变化明显;InSAR与GNSS监测结果相似,形变量级一致,证明InSAR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也表明SBAS-InSAR技术适用于滑坡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形变监测 哨兵1号(Sentinel-1A) SBAS-inSAR 范家坪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InSAR技术在三峡库区特高压输电通道滑坡隐患识别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领旗 谢酬 +3 位作者 陈蜜 田帮森 杨知 朱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位于三峡库区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一环,由于三峡库区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了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因此滑坡的监测和识别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针对三峡库区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本文提... 位于三峡库区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是我国电力供应的重要一环,由于三峡库区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了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因此滑坡的监测和识别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针对三峡库区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本文提出自适应优化构网的方法,并应用于时序InSAR处理流程,对三峡库区万州—巴东的84景Sentinel-1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地表形变监测。使用同步观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观测数据和金鸡岭滑坡的实地考察数据,验证了时序InSAR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根据时序InSAR的监测结果,在输电通道内识别出8处明显的滑坡隐患,进一步对监测的金鸡岭滑坡时间序列形变进行分析,发现该滑坡的形变特征与降雨、库水位和工程扰动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inSAR 三峡库区 特高压输电通道 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形变监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文正 卢书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7-150,共4页
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2021年7月出现裂缝,8月变形加剧,对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2021年3~8月的9景Sentinel-1A升轨SA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在该时段内的时序形变特征,并与同时段内的GNSS监测数据... 三峡库区大块田滑坡2021年7月出现裂缝,8月变形加剧,对当地居民及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以2021年3~8月的9景Sentinel-1A升轨SAR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滑坡在该时段内的时序形变特征,并与同时段内的GNSS监测数据及地质勘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块田滑坡中后部区域变形明显,处于蠕动变形状态;滑坡变形迹象与InSAR结果有较好一致性,验证了SBAS-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有效性;前期累计降雨量及短时强降雨是诱发大块田滑坡发生本次变形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SBAS-InSAR技术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为类似库区滑坡变形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SBAS时序分析 滑坡监测 三峡库区 大块田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BiLSTM-Attention的三峡库区滑坡地表位移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欢 冯晓亮 +4 位作者 刘一民 赵晗 刘洋 郭浪 张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地表位移预测在滑坡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稳定可靠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是关键。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并以三峡库区黄泥巴蹬坎滑坡为例进行了验证。本文综合分析了该滑坡长达8年的降雨量、库水位... 地表位移预测在滑坡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稳定可靠的滑坡位移预测模型是关键。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滑坡位移预测方法,并以三峡库区黄泥巴蹬坎滑坡为例进行了验证。本文综合分析了该滑坡长达8年的降雨量、库水位和地表位移等监测数据,建立了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双向长短期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网络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CNN-BiLSTM-Attention深度学习组合预测模型,采用了适应性学习率和正则化技术进行模型训练,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避免过拟合,并与传统LSTM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方法,该模型在滑坡位移预测精度上取得了显著提升,预测模型拟合优度(R^(2))达0.98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仅为0.0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地表位移 注意力机制 预测模型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坝巴东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强震监测比对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童广勤 梁辉 +3 位作者 耿峻 涂劲 张弛 秦维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 在混凝土坝抗震研究中,大坝强震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成果相互比对验证分析对于认识大坝抗震特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地震波动反应分析方法,将三峡大坝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的实测自由场强震记录作为输入,开展了不同阻尼比下的大坝地震反应分析,将不同阻尼比下的成果与泄2#坝段坝体不同高程的实际强震监测记录进行比对和分析,一方面证明了考虑辐射阻尼作用的地震波动分析方法能够合理反映大坝的地震响应,另一方面结果也表明对于远小于设计地震水平的较小地震动输入,混凝土坝结构体系的阻尼比应取为5%以下的较小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监测记录 地震动力响应 三峡大坝 巴东地震 辐射阻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灰岩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国勇 马如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186,共9页
【目的】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水库地震的数量达到上万次,对比蓄水前后的地震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库水浸泡作用明显改变了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力学特性。为了研究长期库水浸泡作用对库区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库区蓄水... 【目的】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水库地震的数量达到上万次,对比蓄水前后的地震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库水浸泡作用明显改变了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力学特性。为了研究长期库水浸泡作用对库区灰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库区蓄水环境,开展了不同浸泡时长和不同孔隙水压对灰岩三轴压缩强度的影响试验,以及浸泡作用下灰岩孔隙率变化的电镜扫描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显示:在浸泡作用和三轴试验中考虑不同孔隙水压时,灰岩的三轴抗压强度呈现出短期浸泡时的强度增强现象,与一些水岩相互作用理论存在差异。基于这些差异,从宏观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灰岩损伤发展规律,提出了灰岩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估算了在试验条件下使溶孔产生破裂的孔隙压力临界值,按照静水压力取孔隙压力值为地下5.6 km处,与三峡库区高桥断裂区域的水库地震震源深度较为吻合。【结论】水库地震区域灰岩的损伤并非单一的浸泡损伤,是耦合了孔隙率演变、孔隙压力变化、孔隙水形态演化等一系列复杂现象的破坏失效过程。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中诱发地震的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灰岩 浸泡损伤-孔隙水压耦合模型 力学性能 三峡水库库区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地震地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杜瑞林 邢灿飞 +7 位作者 伍中华 李胜乐 乔学军 游新兆 王琪 孙少安 申重阳 凌模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23-29,共7页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 (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 ,在 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 2 0 0 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 :垂直形变较为显著 ,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 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结合空间大地测量 (GPS、InSAR)和传统大地测量的优点 ,在 1998年以来的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 2 0 0 3年水库首次蓄水中获取了大量监测成果。结果显示库区地壳运动的基本图像 :垂直形变较为显著 ,主要来自因蓄水荷载而产生的形变 ,水平形变不明显 ,库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在蓄水期间有明显加强迹象。水准测量反映从 1998年首期观测至 2 0 0 3年 10月首次蓄水后的库区垂直位移 ,沉降范围较大 ;GPS给出了2 0 0 3年蓄水前后库区的垂直位移 ,形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水库近岸区域。水准测量与GPS观测反应的垂直位移的量级基本一致 ,沉降的最大幅度在 3~ 4cm左右。水准监测、GPS观测与重力监测结果有一定的对应性。从地壳形变监测与研究结果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空间大地测量 监测 地壳形变 诱发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Ms5.1地震——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蜀俊 姚运生 +2 位作者 吴建超 陈俊华 蔡永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共5页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 为探讨2013年巴东5.1级地震成因,模拟计算了不同蓄水工况下上地壳浅部构造应力场变化。地震发生在蓄水引起的巴东与牛口等效应力差值区的梯度带上,表明地震与蓄水有关。震区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也有沿构造面发育大规模条带状岩溶的条件,测震学资料显示地震既有构造机制又有塌陷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巴东Ms5.1地震可能以构造机制为先导,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蓄水引起的局部构造应力状态调整,可能在沿构造面发育的岩溶区形成应力集中造成塌陷,继而触发构造失稳倾滑,两种机制互馈、交替、叠加而成震。据此提出一种新的水库地震类型——构造塌陷型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类型 水库地震 区域构造应力场 浅部构造 构造机制 应力场变化 地震成因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变形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魏学勇 欧阳祖熙 +2 位作者 周昊 李捷 韩文心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20-125,共6页
以三峡库区巫山-万州段为例,介绍了GPS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并开展了InSAR和声发射技术在滑坡、危岩体变形监测应用的试验性研究。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还研制了基于GPRS的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地质灾害 变形 监测技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首区重复重力资料的小波分解与构造活动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少明 申重阳 +1 位作者 孙少安 陈步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8,共6页
对三峡库首区1989年8月以来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解。对分解结果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结合三峡库首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解释:三峡地区的重力变化主要集中在一阶小波分解细节 中,说明三峡地区的重力场变化主... 对三峡库首区1989年8月以来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小波分解。对分解结果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并结合三峡库首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对分解结果进行了解释:三峡地区的重力变化主要集中在一阶小波分解细节 中,说明三峡地区的重力场变化主要是由浅层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对1997年8月10日测网右侧附近发生的 Ms3.7地震与重力小波分解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重力资料 重力场变化 重力变化 小波分解 观测资料 地震 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秭归GPS滑坡监测网数据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根友 薛怀平 +2 位作者 郝晓光 郭爱智 易庆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0-73,共4页
利用三峡库区秭归香溪-野猫面段10个GPS监测点的两期(2005—2007年)观测数据,采用参数约束平差方法分别计算出观测网两期的经典平差、拟稳平差和自由网平差结果,获得了3种平差方案下两期观测的形变位移,并对监测点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监测 GPS应用 平差 形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东黄土坡滑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孟庆筱 姚运生 +1 位作者 胡国新 冯光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70,共6页
提出采用设定地震方法对三峡库区地震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其条件为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同时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设定地震类型对于滑坡安全系数各类特征值影响明显,设定地震位置对于黄土坡滑坡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设定地震 水库地震 安全系数 黄土坡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区微震的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文涛 杨清源 +3 位作者 陈献程 胡平 胡毓良 赵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1-168,共8页
通过长江三峡库首区沿江段、盐关和仙女山断裂带3个小孔径台网近3年的地震强化观测,发现该地区同时存在着天然地震和矿山地震。其中黄陵背斜轴部结晶花岗岩体内没有观测到极微震活动;西缘秭归香溪至龙马溪一带存在着百余次微震,最... 通过长江三峡库首区沿江段、盐关和仙女山断裂带3个小孔径台网近3年的地震强化观测,发现该地区同时存在着天然地震和矿山地震。其中黄陵背斜轴部结晶花岗岩体内没有观测到极微震活动;西缘秭归香溪至龙马溪一带存在着百余次微震,最高震级为ML2.5级盐关地震,与这一带的矿山开采有关;东缘宜昌石门附近也分布有数次微震;在黄陵背斜外围区域分布着若干3~4级(ML)弱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弱活动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观测 天然地震 岩爆 三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NDVI的三峡库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亮 陈世俭 +1 位作者 蔡晓斌 刘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5,共9页
基于250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方面分析2000年~2015年三峡库区植被变化特征,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F检验方法对三峡库区NDVI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6a来三峡库区NDVI总体上趋于波动增长... 基于250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方面分析2000年~2015年三峡库区植被变化特征,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F检验方法对三峡库区NDVI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6a来三峡库区NDVI总体上趋于波动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17%,但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变化特点.从季节差异上看,春季NDVI增长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NDVI变化趋势较平缓.从NDVI的空间变化格局上看,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整个库区面积的14.47%,轻微增加占55.77%,增加区主要分布在库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库区20个县(区)NDVI呈显著增加的面积均大于显著减少面积,其中巫溪、兴山、宜昌、巴东4县的增减面积均在800km2以上,植被覆盖提升明显;忠县、重庆市区、渝北、长寿4县(区)的增减面积差均低于30km2,植被覆盖增加相对较慢.库区各类型植被的NDVI均呈上升态势,其中草地NDVI增长最快,阔叶林NDVI显著增加面积占其总面积的比例最高,灌丛NDVI显著增加面积在所有植被类型中最大,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也促使农作物NDVI缓慢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NDVI 植被覆盖 监测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