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进还是阻碍:全球视域下信息技术早期教育应用的SWOT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9
1
作者 吴兰岸 刘延申 刘怡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17,共15页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方式。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应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引文追溯法,选取SSCI、CSSCI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再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信息技术早期教育应用的优势、劣势...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方式。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应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引文追溯法,选取SSCI、CSSCI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再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信息技术早期教育应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能拓展早期教育时空、提升人类早期教育与儿童学习能效、优化早期教育环境、丰富早期教育内容与手段等,但技术本质上是负载价值的相对中性,技术应用的成败与利弊取决于人,因此信息技术无法取代人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电视、电影、动画片及其他视频、电子游戏、移动设备、音频、电子书、社交媒体等各种信息技术都各有所长,在认知、社会、情感、身体发展、行为习惯等领域均对儿童发展有积极影响,且影响各有差异。同时,各种信息技术也有可能给儿童发展的上述领域带来严重威胁与消极影响,例如媒体或游戏上瘾、不健康媒体内容(包括暴力、烟酒毒、色情与性等)、网络欺凌、数字脚印、隐私及其他网络安全隐患、大脑损伤、骨骼疼痛、视力受损、发育迟缓、运动能力低下、营养失衡、肥胖、睡眠问题、不健康体像、心理问题、阅读能力削弱、社会认知障碍、社会交往能力低等。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信息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时应采取微观技术性对策与宏观社会性对策。微观技术性对策包括优势—机会策略、劣势—机会策略、优势—威胁策略、劣势—威胁策略等四种基本策略,其执行需要处理好系统分析、平衡管控、应用创新等三个环节,且需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社会性对策包括构建智慧早期教育新理论体系、发展儿童文化创意产业、健全并严格执行涉及儿童信息安全与健康的相关法规、建立能有效保护儿童的信息环境监控工作机制。信息技术对早期教育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对儿童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应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依靠信息技术来解决儿童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早期教育 儿童发展 sWO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道德成长与早期阅读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晓蓉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0-72,共3页
幼儿在不同成长期的阅读兴趣呈现年龄阶段化的特征。遵从幼儿这一阅读兴趣发展规律的幼儿早期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开展幼儿道德成长主题下的早期阅读,幼儿园要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幼儿在不同成长期的阅读兴趣呈现年龄阶段化的特征。遵从幼儿这一阅读兴趣发展规律的幼儿早期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开展幼儿道德成长主题下的早期阅读,幼儿园要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如自主读、分享读、游戏读、集体读等,同时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引导幼儿的阅读,为幼儿朗读故事,组织幼儿边读边演等。此外,还应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在阅读效果的评价上重视纵向评价,轻横向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多元化的原则,让教师、幼儿、家长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并以鼓励为主要原则,满足幼儿道德成长的需要,提升幼儿道德成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阅读 道德成长 幼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关于以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想探析
3
作者 刘喜珍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1期38-41,共4页
在快乐中培养少儿的道德品行是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思想的道德目标。在审美通感的基础上,通过道德移情进行理性灵魂的德性活动,是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执中”为善、积习成德是音乐教育培塑未来道德公民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音乐教育 少儿 道德教育 道德品行 道德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儿童的道德环境: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 被引量:5
4
作者 石建伟 谢翌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4期43-47,共5页
新媒体固有的偏向性为儿童塑造了新的道德环境。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看,新媒体为儿童提供了复杂、多元的道德感知环境与道德实践的新途径,但它对儿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传统的道德教育权威与道德约束力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 新媒体固有的偏向性为儿童塑造了新的道德环境。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看,新媒体为儿童提供了复杂、多元的道德感知环境与道德实践的新途径,但它对儿童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传统的道德教育权威与道德约束力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儿童的媒介素养、将新媒体环境作为学校的德育资源、加强对新媒体塑造的新内容的监管与分级等方式,来应对新媒体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媒介环境学 儿童道德环境 儿童道德发展 儿童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道德教育中“故事”的合理性探讨——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谷树莹 吕立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4-48,共5页
"故事"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启发思考的手段和工具,其情境性、过程性、空间性的特点使之能够承载儿童道德教育、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而言,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故事"能够增强儿童的道德理性,... "故事"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启发思考的手段和工具,其情境性、过程性、空间性的特点使之能够承载儿童道德教育、发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视角而言,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故事"能够增强儿童的道德理性,丰富儿童的道德情感,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儿童道德教育中对"故事"的应用要符合儿童真实生活的价值逻辑,遵照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编排与组织,实施自主思考和沟通对话相结合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道德教育 故事 合理性 儿童道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画”中的“好人观” 被引量:1
6
作者 谢翌 潘安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25,共8页
儿童对"好人"的体认是儿童道德体认中的核心内容。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好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基于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关于"好人"的画作,能... 儿童对"好人"的体认是儿童道德体认中的核心内容。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对"好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绘画可以帮助儿童更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基于画图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关于"好人"的画作,能还原与诠释儿童眼中"好人"的形象与特质,探究儿童的"好人观"。儿童的"好人观"表现出偏爱同性、偏爱同龄人、偏爱特定职业、情境性、可塑性等几大特点,其形成受到儿童生活经历、儿童年龄发展特征、儿童想象等源于儿童个体的因素,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教师德育信念、同侪文化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的合力影响。儿童"好人观"是德育课程目标设定与内容选择的重要"筛子",也是德育课程研制与实施的重要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人观” “童画” 德育课程 课程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