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hermal treatment o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ock 被引量:16
1
作者 YIN Tu-bing WANG Pin +2 位作者 LI Xi-bing SHU Rong-hua YE Zhou-y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336-2345,共10页
To study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l rock after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under impact loading, dynamic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o study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l rock after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under impact loading, dynamic compress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a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of specimens under impact loading were obtained, and then four indexe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were analyz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elastic modulus, peak stress and peak strain. Among these indexes, the elastic modulus was utilized to express the specimens' damag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under impact loading lack the stage of micro-fissure closure and the slope of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stage is higher than that under static loading. Due to the dynamic loading effect, the peak stress increases while peak strain decreases. The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al rock show obvious temperature effects. The longitudinal wave velocity, elastic modulus and peak stress all decrease to different extent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hile the peak strain increases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whole heating process, the thermal damage value continues to increase linear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oal rock is gradually damaged by high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mechanical property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high temperature coal rock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sediment on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of rock-socketed pile with large diameter 被引量:7
2
作者 俞缙 蔡燕燕 吴文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56-2862,共7页
Based on the fictitious soil pile model, the effect of sediment on the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of rock-socketed pile with large diameter was theoretically studied by means of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and impedan... Based on the fictitious soil pile model, the effect of sediment on the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of rock-socketed pile with large diameter was theoretically studied by means of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an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 Firstly, the sediment under rock-socketed pile was assumed to be fictitious soil pile with the same sectional area. The Rayleigh-Love rod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rock-socketed pile and the fictitious soil pil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lateral inertial effect of large-diameter pile. The layered surrounding soils and bedrock were modeled by the plane strain model. Then, by virtue of the initial conditions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soil pile system,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at the head of rock-socketed pile was derived for the arbitrary excitation acting on the pile head. Lastly, based on the presented analytical solution, the effect of sediment properties, bedrock property and lateral inertial effect on the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at rock-socketed pile head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t is shown that the sediment properti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vertical dynamic impedance at the rock-socketed pile head. The ability of soil-pile system to resist dyna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is weake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thickness, but amplifi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hear wave velocity of sediment. The ability of soil pile system to resist dynamic vertical deformation is amplified with the bedrock property improving, but the ability of soil-pile system to resist vertical vibration is weaken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bedrock proper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SOCKETED PILE SEDIMENT dynamic impedance fictitious soil PILE MODEL large DIAMETER Rayleigh-Love rod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立井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维好 黄书翔 +8 位作者 王衍森 李伟 杨志江 任彦龙 韩涛 张驰 张涛 骆汀汀 张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14,共23页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 分析了“深部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中国深井井筒的设计、施工与运维带来的严峻挑战。总结经验教训,指出冻结法是复杂条件下深井井筒施工最主要的地层堵水与加固工法。回顾了2002年以前国内外冻结井壁技术的状况。概述了2002年以来我国在400~800 m深厚土层中和在500~1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应用情况,包括:冻结井筒C60~C100、CF80~CF110高承载力混凝土井壁设计与施工技术,深厚土层中冻结井壁破裂灾害防治技术,深厚富水岩层中低渗漏单层井壁技术等。针对2002年以来中国冻结井壁技术的发展,总结了井壁材料的进步;介绍了横截面、纵剖面井壁结构的发展;归纳了对土层的初始水平水土压力、内层井壁承受的水压、冻结压力、富水岩层中孔隙水引起的井壁水力荷载、井壁竖直附加力等的新认识;简述了井壁力学模型,高径向承载力井壁和内层可缩井壁的力学特性,双层复合井壁之内、外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含水岩层中单层井壁厚度的设计理论和内层可缩井壁的设计理论等的新进展;介绍了大厚度井壁裂漏机理及防裂技术、井壁腐蚀破坏及防治技术、信息化施工技术,以及内层可缩井壁和低渗漏单层井壁的施工工艺。针对我国在1500 m超深土层中以及3000 m深厚富水岩层中冻结井壁技术将面临的挑战,指出应重点研究:深厚土层中冻结井筒掘进期间浅部外壁破裂新机理,超深土的力学特性,高强、高性能筑壁材料与构件,超高承载力井壁结构及其力学特性,超深冻结井壁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土层 深厚富水岩层 立井 冻结法凿井 冻结井壁 井壁结构 井壁材料 井壁外载 冻结壁 力学特性 设计理论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非线性动力特性
4
作者 贺瑞 金煜 +1 位作者 吉吉 国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以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引入土体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与岩体损伤模型分析桩周土体、岩体刚度随应变衰减的特性。结果表明:考虑上部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土-岩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时,桩底嵌岩能有效提高单... 以海上风机大直径嵌岩单桩为研究对象,在有限元数值模拟中引入土体非线性黏弹性本构模型与岩体损伤模型分析桩周土体、岩体刚度随应变衰减的特性。结果表明:考虑上部动荷载作用下的桩-土-岩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时,桩底嵌岩能有效提高单桩抵抗变形能力,桩周土体变形量随岩体风化程度增加而增大、随嵌岩深度增加而减小;动荷载相对幅值(动荷载幅值和静力承载力的比值)对单桩动刚度的影响最大,岩体风化程度、单桩嵌岩深度的影响次之;岩体最大损伤常出现在土岩交界面附近,岩体强风化情况下桩底也可能出现轻微损伤;同静载情况相比,动荷载惯性效应会放大岩体损伤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嵌岩单桩 黏弹性本构模型 岩体损伤模型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 海上风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应力状态及应变率下组合煤岩体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
5
作者 马智会 马智勇 +1 位作者 潘荣锟 崔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3,共12页
深部煤岩体应力环境复杂多变,为进一步揭示动载荷诱发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采用岩-煤-岩结构试样,利用改进后SHPB试验系统,开展不同应力状态(无轴压及围压、一维动静组合、三维动静组合)及应变率(49.3~137.9 s^(-1))下冲击试验,研究组合... 深部煤岩体应力环境复杂多变,为进一步揭示动载荷诱发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采用岩-煤-岩结构试样,利用改进后SHPB试验系统,开展不同应力状态(无轴压及围压、一维动静组合、三维动静组合)及应变率(49.3~137.9 s^(-1))下冲击试验,研究组合煤岩体试样的强度、变形、破坏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轴压及围压、一维动静组合下组合体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峰后存在应力回弹及应变软化2种类型,三维动静组合下都存在应力回弹现象。3种应力状态下试样峰值强度大致随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率相关性。3种应力状态下,都是反射能占入射能的比例最高,透射能占入射能的比例最低;三维动静组合下,反射能占入射能的比例低于其他2种应力状态;当应变率低于123 s^(-1),能量利用率、耗散能随应变率增加而逐渐增加,耗散能密度随入射能的增加而增加。试样破坏形式表现出明显的率相关性,随着应变率的增加,煤、砂岩碎块尺寸也逐渐变小。无轴压及围压、一维动静组合下试样首先在煤岩界面发生破坏,煤、砂岩产生较多小尺寸碎块是由于峰后二次裂纹造成的。三维动静组合下单次冲击后煤岩体破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加载 组合煤岩体 力学特性 能量演化 岩石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前兆特征及煤岩界面属性影响研究
6
作者 胡学锦 李利萍 +1 位作者 潘一山 唐巨鹏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7-1130,共14页
超低摩擦效应易使煤岩界面处发生侧向滑移,诱发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为了揭示超低摩擦效应诱发冲击地压机理,以煤岩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研制的超低摩擦试验装置,应用高速相机及声发射等监测设备,基于实验室角度复现了静、动载组... 超低摩擦效应易使煤岩界面处发生侧向滑移,诱发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为了揭示超低摩擦效应诱发冲击地压机理,以煤岩组合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研制的超低摩擦试验装置,应用高速相机及声发射等监测设备,基于实验室角度复现了静、动载组合扰动下煤层断裂及超低摩擦滑移失稳诱发冲击地压过程.并以煤岩界面粗糙度、夹层含水率和夹层厚度为变量,应力、位移和声发射信号为分析指标,研究了煤岩及巷道动态破坏特征.结果表明:(1)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发生过程呈现初始、预滑移、动滑移和滑移终止4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预滑移阶段是煤层临近断裂与滑移前的微小滑动阶段,预示着煤岩体已进入不稳定阶段;动滑移阶段是煤层发生断裂后的剧烈滑动,伴随着较大能量释放和明显的超低摩擦现象;(2)煤岩界面属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具有重要影响,煤岩界面粗糙度越小,或夹层含水率越大,或夹层厚度越大,煤层滑移启动水平应力临界值越小,煤层滑移量越大,巷道挤压破坏越严重,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强度越大;(3)不同煤岩界面属性下,预滑移时间具有明显规律性变化特征,可作为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事故滑移预警时间指标;(4)根据声发射前兆信号,给出了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风险预测方法,并将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风险划分为:无、低和高风险区.研究结果对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摩擦效应 冲击地压 预滑移 动滑移 滑移预警 煤岩界面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平行加载方向界面岩石裂纹动态扩展特征
7
作者 闻磊 冯文杰 +2 位作者 石召龙 于俊红 刘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12,共12页
以含预制界面裂纹板状类岩石试样为研究对象,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平行试样界面施加不同强度的冲击荷载,利用高速摄像系统记录裂纹扩展过程,分析不同界面位置、不同冲击强度条件下试样的裂纹扩展路径、断裂机理及宏观力学性质。... 以含预制界面裂纹板状类岩石试样为研究对象,使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系统平行试样界面施加不同强度的冲击荷载,利用高速摄像系统记录裂纹扩展过程,分析不同界面位置、不同冲击强度条件下试样的裂纹扩展路径、断裂机理及宏观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界面施加冲击荷载试样裂纹萌生和扩展与预制边裂隙关系不紧密,但与界面层关系密切,这与荷载方向和界面层非平行布置的情况有着明显区别。入射波峰值较小时一般只表现出沿轴向的Ⅳ型拉伸裂纹,随着入射波峰值增加,逐渐向剪切裂纹转化,入射波峰值越大剪切裂纹与加载方向夹角越大,而且更多的出现Ⅲ型剪切裂纹。初始破坏区一般出现在弹性模量较高的一侧,随着冲击强度增大界面两侧裂纹萌生时间差显著减小。试样普遍为应力波汇聚效应引起的晶间拉伸裂纹萌生,裂尖应力随初始裂纹裂尖速度的不同而改变,致使同样拉伸起裂,起裂位置相近的新生裂纹后续扩展角度也可能不同。应力峰值附近形成的主裂纹发生明显拐折处一般为后期局部破坏区域。岩样峰值承载力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效应,界面位置对于应变率效应有显著影响。初始裂纹所在位置、裂尖的应力场多样性,及裂纹扩展过程中传播速度的突变特征等增加了对含界面岩石动态裂纹传播路径预测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 界面 裂纹扩展 冲击动载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月面跳跃机器人设计及运动建模
8
作者 严赫 朱星月 +2 位作者 侯张俪 王卫军 张执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9-1180,共12页
跳跃是月面探测机器人的一种可行的运动方式.由于缺乏与月壤特性的耦合研究,跳跃机器人在月面探测中尚未有成熟应用.针对月面探测器5 kPa的承载指标要求,开展机器人与月面的耦合研究,提出跳跃机器人新型储能腿构型,实现起跳时初速度大... 跳跃是月面探测机器人的一种可行的运动方式.由于缺乏与月壤特性的耦合研究,跳跃机器人在月面探测中尚未有成熟应用.针对月面探测器5 kPa的承载指标要求,开展机器人与月面的耦合研究,提出跳跃机器人新型储能腿构型,实现起跳时初速度大小与方向可变的低承载跳跃;优化储能元件参数,实现机器人的近恒力起跳,并在动力学仿真环境中完成验证.为实现机器人在月球表面的精确跳跃目标,建立考虑阻尼特性的月壤力学特性模型,基于离散元仿真环境测定了模型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而构建月壤表面机器人跳跃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离散元-动力学耦合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基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两种运动规划算法,验证了模型的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面探测 跳跃机器人 月壤力学特性 动力学模型 离散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碱特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盐碱地分区及高效利用
9
作者 王兵 窦文骏 +2 位作者 陈杰 陈景文 来剑斌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66,共11页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基于土壤资源盐碱特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并在黄河三角洲4个具有不同沉积历史的区域布设土壤调查采样点,来研究该地... 黄河三角洲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农业开发,都有战略意义。基于土壤资源盐碱特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本文利用历史统计数据,并在黄河三角洲4个具有不同沉积历史的区域布设土壤调查采样点,来研究该地区土壤盐碱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土地类型涉及沿海滩涂、盐碱荒地、林草地以及农耕地等。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农田生产力显著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南北不均的问题,黄河北岸粮食单产明显低于黄河南岸。土壤盐分含量空间差异明显,土壤电导率滩涂最高可达20 mS/cm,离海岸较远的农地约为0.5 mS/cm。盐分纵向分布大部分为表聚型和平均型盐分剖面,占78.6%。受降雨和蒸发影响,浅层土壤盐分和pH值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盖度增加可以减弱土壤盐分季节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OM)总体较低,1 m深度土体中OM大部分在0.4%~0.8%之间,表层土壤有机质略高。离海岸较远的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可以达到1.5%以上或2.0%。基于土壤盐碱特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新的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分区开发利用建议,为该地区盐碱地绿色开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土壤资源 盐碱特性时空动态 盐碱地草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后泥石流易发性动态评估:以西昌泸山火烧迹地为例
10
作者 陈海鑫 葛永刚 +1 位作者 曾璐 杨练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48-4458,共11页
为了探明火烧后泥石流在不同时间点的易发性,选择2020年3月在经久乡泸山发生严重火灾的火烧迹地作为示范研究区,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为基础贯彻整个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获取了研究区在火后不同时间的根土力学参数。利用获得的实验参数... 为了探明火烧后泥石流在不同时间点的易发性,选择2020年3月在经久乡泸山发生严重火灾的火烧迹地作为示范研究区,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为基础贯彻整个研究,通过室内实验,获取了研究区在火后不同时间的根土力学参数。利用获得的实验参数,通过坡体失稳模型,得到火后不同年限的坡体失稳系数,根据坡体稳定性划分标准,得到了火烧后不同年份的坡体失稳面积,最终提炼出火后不同年份的物源强度指标。以物源强度作为动态评价指标,以地形地貌指标作为静态评价指标,构成了小流域尺度下的火后泥石流易发性动态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法计算指标因子的权重结合综合指数法,对经久乡泸山火烧迹地进行了动态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估。依据结果,对火烧后多年依然高易发的流域以及短时间内高易发的流域进行针对性整治,既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又能节约经济成本,做到真正意义上有效的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后泥石流 根土力学性能 指标体系 泥石流易发性动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对土石混合体-岩石界面剪切力学特性影响规律的研究
11
作者 黄达 郑毅 +2 位作者 罗世林 杨健康 高溢康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3-811,共9页
为探究含水率对于土石混合体-岩石界面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粗糙度条件下的土石混合体-岩石界面室内大型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低含水率时,试件表现为塑性应变破坏;高含水率时表现为应变硬化破坏。粗糙度主要影响... 为探究含水率对于土石混合体-岩石界面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含水率、粗糙度条件下的土石混合体-岩石界面室内大型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中低含水率时,试件表现为塑性应变破坏;高含水率时表现为应变硬化破坏。粗糙度主要影响剪应力-位移曲线达到塑性应变时所需的位移。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受含水率、粗糙度、法向应力的综合影响,表现为抗剪强度随着法向应力、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其影响显著性的主次顺序为:法向应力>粗糙度>含水率。粗糙度的增加会显著提高接触面的黏聚力,而内摩擦角虽有上升但不明显;含水率的增加则会显著降低接触面的黏聚力,而内摩擦角则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土-石界面 含水率 因素敏感性 剪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峰 常云妮 +4 位作者 孙君 吴志丹 陈玉真 江福英 余文权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5,共15页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季节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睿 王兰民 +1 位作者 周燕国 王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89,105,共20页
社会发展需求的增长、工程建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带来的新震害现象、技术手段和工程需求,为土动力学及岩土地震工程研究提出了新挑战并创造了新机遇。文章重点针对近年来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一些新现象... 社会发展需求的增长、工程建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带来的新震害现象、技术手段和工程需求,为土动力学及岩土地震工程研究提出了新挑战并创造了新机遇。文章重点针对近年来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一些新现象、新手段和新挑战进行综述,聚焦于土的动力特性、砂土地震液化、土的动力测试和岩土地震工程试验、岩土地震工程数值模拟以及岩土工程抗震等方面,分析当前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梳理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最新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特性 地震液化 测试与试验 数值模拟 岩土工程抗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孔洞煤样冲击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杰 吴拥政 +1 位作者 孙卓越 李军臣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为研究冲击载荷下预制孔洞煤样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制备含轴向孔洞的直径50 mm,高50 mm圆柱体煤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开展8个孔洞尺寸和3个冲击气压水平的加载试验研究,借助平面场应变测量技术(VIC-2D)和高速摄像机... 为研究冲击载荷下预制孔洞煤样力学特性及能量耗散规律,制备含轴向孔洞的直径50 mm,高50 mm圆柱体煤样,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装置,开展8个孔洞尺寸和3个冲击气压水平的加载试验研究,借助平面场应变测量技术(VIC-2D)和高速摄像机,分析了冲击加载过程中试件动态应力、动态应变、裂纹演化、破坏失效及能量耗散特性。结果表明:①在试验涉及的孔洞直径范围内,冲击载荷下完整与孔洞煤样动态应力-应变过程均呈现微裂隙压密阶段、弹性阶段、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同一冲击气压下,随孔径增大,煤样动态抗压强度、动态峰值应变均降低;孔径由0增大至8 mm时,煤样动态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下降出现快-慢分区特征。与完整煤样以拉伸裂纹破坏为主不同,孔洞煤样主要以拉伸裂纹-剪切裂纹复合破坏为主,且随着孔径增加,试件内部裂纹扩展能力变弱。②揭示了冲击载荷下孔洞煤样的能量耗散规律:孔洞煤样透射能、吸收能与孔径呈负相关,反射能与孔径呈正相关,这主要由孔洞改变试件过波面积造成。随孔径增大,煤样过波面积降低,其吸收能和透射能随之降低,与冲击载荷下孔洞煤样破碎度与孔径负相关结论相一致。研究成果有利于明晰冲击地压巷道钻孔卸压机理,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动力学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孔洞 力学特性 能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动荷载下土石混合体滞回曲线形态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锋 米吉龙 +3 位作者 杨永浩 董广法 张班 刘星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4-684,共11页
城市回填区地层多以松散土石混合体形式存在,自身结构孔隙率大、强度低、工程性能较差,对隧道施工扰动和地铁列车运行等动载作用十分敏感。滞回曲线可反映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刚度及能量耗散等特征,研究土石混合体滞回曲线对回... 城市回填区地层多以松散土石混合体形式存在,自身结构孔隙率大、强度低、工程性能较差,对隧道施工扰动和地铁列车运行等动载作用十分敏感。滞回曲线可反映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刚度及能量耗散等特征,研究土石混合体滞回曲线对回填区地铁的施工和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KTLDYN伺服电机控制式动三轴试验系统,采用分级加载的方式对回填区土石混合体试样进行了循环荷载试验,研究了含石量P、含水率ω、固结应力比k_(c)和加载频率f对滞回曲线的形态特征(包括中心间距d、长轴斜率k、滞回曲线包围面积S和不闭合程度ε_(p))和骨干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的典型滞回曲线整体呈长梭形,两端呈尖叶状。d、S、ε_(p)随着振级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k随着振级的增加呈对数关系衰减。同一振级下,d和ε_(p)随着P、k_(c)和f的增大而减小,随着ω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k随着P、k_(c)和f的增大而增大,随着ω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S与P呈正相关,随着ω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随着k_(c)和f的增大而减小。当动应变相同时,动应力和骨干曲线斜率均随P、k_(c)和f的增大而不断增大;随ω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动三轴试验 滞回曲线 骨干曲线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围压与不同温度作用下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卓 孙屹 +1 位作者 姜鑫 蒋景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6,共7页
针对寒区土石坝护坡存在的隆起、错位、坍塌等冻胀破坏问题,以寒区某土石坝护坡工程砂砾料垫层、坝体填土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围压下不同温度和含石量的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温度、含石量对土石混... 针对寒区土石坝护坡存在的隆起、错位、坍塌等冻胀破坏问题,以寒区某土石坝护坡工程砂砾料垫层、坝体填土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围压下不同温度和含石量的土石坝护坡土石混合体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温度、含石量对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围压作用下,含石量较低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应变软化型,随着围压增大,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变为应变硬化型;在常温条件下,当围压较低时,不同含石量的试样呈现先剪缩后剪胀的现象,当围压较高时,试样则一直表现为剪缩,且围压越大,剪缩量越大;在不同冻结温度下,土石混合体的体积应变呈现先剪缩后剪胀的变化规律,且试验温度越低,剪胀变形越明显;随着含石量的增加,砾石之间的嵌合作用增强,土石混合体逐渐成为砾石骨架结构,土石混合体的内摩擦角增大而黏聚力减小;温度的降低使得土石混合体试样内部的水逐渐相变成冰,在结冰胶结作用下,土石混合体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都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护坡 土石混合体 低围压 冻胀破坏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边坡力学特性及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广斌 周泽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215,共14页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要因素,块石排列可以忽略不计;雨水和冻胀等能够显著改变土石胶结介质力学参数,降低率约为20%;通过对比多种稳定性分析方法,认为离散单元法或数值流形法、连续—非连续耦合方法能够更有效分析具有强烈非均质体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考虑土石混合体介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和此类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即:①在获取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参数相关特性指标上,缺少精密的试验设备或仪器,无法准确地测得接触面参数;②在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模型构建上,忽略了土体与块石间存在嵌入等情况,无法充分反映土—石胶结接触面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③目前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坡体力学特性以及降雨等作用下的相关参数变化,很少涉及多应力场(如降雨、地震、低温等组合作用)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拟,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问题的相关需求;④现阶段构建三维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型上,仅有少数考虑结合数字图像等计算机技术还原真实块体下的三维数值模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块石接触面差异分布、超大粒径块石模拟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边坡 力学特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石胶结接触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化矿岩破碎动力系统的能量转化和时效特性
18
作者 汪学清 唐红平 +1 位作者 王建华 邹煜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基于弱化性质矿岩典型的非线性负指数本构关系和灾变特性,分析了灾变和非灾变两种破碎动力学模式下能量转化和时效特性随机构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机构刚度诱发的灾变破碎模式会急剧降低破碎动力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和破岩时效。... 基于弱化性质矿岩典型的非线性负指数本构关系和灾变特性,分析了灾变和非灾变两种破碎动力学模式下能量转化和时效特性随机构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机构刚度诱发的灾变破碎模式会急剧降低破碎动力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和破岩时效。从能量利用和破岩功效角度考虑,破碎动力系统不宜采用低机构刚度;给出了机构刚度设计适宜的选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岩 弱化特性 破碎动力系统 能量传递 破岩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填土强夯动应力的简化与修正算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冉逸涵 肖世国 +1 位作者 廖家前 王础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1128,共8页
强夯法是一种加固某些土体的施工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合理分析其夯击作用在土体中产生的动应力是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典型土-石混合填土,通过现场夯击试验,测得了在4000 kN·m的夯击能作用下土体中不同深... 强夯法是一种加固某些土体的施工操作较为简单的方法,合理分析其夯击作用在土体中产生的动应力是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成都平原地区的典型土-石混合填土,通过现场夯击试验,测得了在4000 kN·m的夯击能作用下土体中不同深度处的竖向夯击动应力,鉴于既有算法与试验值的差异,从两个方面确定了适于土-石混合填土夯击动应力的简单计算方法。一方面针对较为复杂的既有理论公式问题,采用敏感性分析与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以夯锤质量、夯锤落距、夯锤半径、土体密度、土体动力剪切模量、土体泊松比、土体阻尼比、夯锤入土的速度损失率等8个参数表征夯击点冲击应力的线性回归方程;另一方面采用竖向动应力传递指数对理想弹性静力学理论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了基于拟静力法的土体中夯击动应力计算表达式,进而可分析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试验结果显示,土-石混合填土的竖向动应力传递指数约为1.67357,土-石混合填土地层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约为8.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现场试验 土-石混合填土 动应力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添加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余洁 苗淑杰 +3 位作者 乔云发 李天 王校益 赵玉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41-2049,共9页
为探究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小麦秸秆添加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法,向黑土、风沙土、紫色土和黄棕壤添加小麦秸秆,以揭示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秸秆处理相比,... 为探究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小麦秸秆添加对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法,向黑土、风沙土、紫色土和黄棕壤添加小麦秸秆,以揭示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外源碳添加的响应机制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秸秆处理相比,添加秸秆处理的4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表现为前21 d显著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在培养的前7 d,4种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迅速增加2.41~3.87倍,此后持续稳步增加;培养结束后,未添加秸秆的4种土壤间CO_(2)累积排放量未见显著差异;添加秸秆处理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较未添加秸秆提升2.52~3.41倍,其中紫色土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类型土壤,为2760.74 mg·kg^(-1),黑土增加最显著,为4168.99 mg·kg^(-1)。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否添加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率均受到全氮的主导作用,且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无论是否添加秸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均主要受到土壤pH的影响,且与pH呈显著负相关;添加秸秆处理中CO_(2)累积排放量还同时受到土壤C/N的正向作用。研究表明,同一种秸秆添加到不同类型土壤中时,土壤本身性质的差异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其的响应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秸秆还田时需要依据不同土壤特性制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土壤类型 秸秆 动态变化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