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解读
1
作者 赵院 曹文华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2期9-13,I0005,共6页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 水土保持监测是依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开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02年以来,水利部先后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 277—2002)、《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 342—2006)、《水土保持监测点代码》(SL 452—2009)和《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SL 592—2012)4项标准,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以来,原来的4项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急需修订完善。2020年,水利部决定对这4项标准进行整合修订。2024年10月22日,水利部发布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SL/T 227—2024),自2025年1月22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监测站建设、监测站观测内容和方法、遥感监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对标准修订的背景、修订过程、修订原则、标准主要内容、修订主要内容和强化内容等进行了解读,为相关从业单位及从业人员学习、理解和掌握标准提供参考。建议组织编制标准宣贯材料,开展宣传和培训,各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相关工作时要认真贯彻执行,在使用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标准的技术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技术规范 监测技术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孙常库 宗小天 +4 位作者 安乐平 李雷 戴宁 丛佩娟 周田硕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 [目的]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的比测试验,优化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计算模型,分析误差来源,为设备进一步改进和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搭建了量子点含沙量在线监测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样本进行重复性试验,并将实验室收集数据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精度分析比选了计算模型;在野外试验中选择天水水土保持监测站罗玉沟断面安装了设备,以人工置换法测定的含沙量作为真值,对2023年8—9月发生的8次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同步比测分析。[结果]试验系统中设计含沙量与人工实测含沙量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2%~-28%,人工实测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差为0.1%~5.0%之间;拟合指数回归模型(模型1)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模型2)在训练集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66,0.996,模型2在测试集4项精度评价指标中3项占优,其中决定系数为0.991;野外比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39,平均绝对误差为9.1 g/L。[结论]量子点光谱悬移质泥沙监测设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可通过布设方式的优化、硬件量程的拓展和计算模型的优化进一步提升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监测 量子点光谱 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监测站 试验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皋兰山Ⅲ-2号滑坡变形特征及复活条件预测
3
作者 孙富强 张永军 +2 位作者 喻生波 何简吟 杨士琳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皋兰山滑坡是兰州市区最大的老滑坡群,滑坡前缘是兰州市区人口最密集地段之一。近年来,受极端降水、绿化灌溉影响,滑坡局部出现变形迹象,以Ⅲ-2号变形最显著,对坡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笔者以现场监测数据基础,分析滑坡变形... 皋兰山滑坡是兰州市区最大的老滑坡群,滑坡前缘是兰州市区人口最密集地段之一。近年来,受极端降水、绿化灌溉影响,滑坡局部出现变形迹象,以Ⅲ-2号变形最显著,对坡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笔者以现场监测数据基础,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基于滑坡未来可能遭遇的极端工况,基于定量方法,确定滑坡整体失稳条件。结果表明,地表开裂仅是局部落水洞扩展,裂缝变形并非与降雨入渗后滑体中含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当前整体稳定,日降雨量36 mm对滑坡变形没有影响。基于定量计算结果,皋兰山Ⅲ-2大规模复活的可能性较小;百年一遇降雨后,滑坡稳定性降低,但不会整体失稳;极低概率的特大暴雨后,滑坡可能复活;Ⅷ度地震影响后,滑坡可能复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防灾减灾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动态监测 水土关系 稳定性分析 失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水土保持监测融合在江玉高速中的应用
4
作者 岳焕丽 邓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3,共7页
近年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有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单位,还存在监测手段不丰富、监测信息化水平不高、监测效率低等问题。在水土保持加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应积极运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水土保持监测业务融合,提升监测... 近年来,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有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单位,还存在监测手段不丰富、监测信息化水平不高、监测效率低等问题。在水土保持加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应积极运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水土保持监测业务融合,提升监测手段,提高监测水平。铜仁市江口至玉屏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构建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地面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多方法及多维度的监测体系。该监测体系发挥遥感影像的范围广、历史可追溯,无人机技术的精准化识别、视频监管的实时性、地面监测的直观性,大数据平台分析、预警功能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各自优势,形成“组合拳”式监测体系,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对比分析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监测的精度,验证数据准确性。结果表明,遥感监测及无人机监测精度均达到95%以上,满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水土保持监测 遥感技术 无人机航拍 视频监控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实践与思考
5
作者 张子元 胡维银 +1 位作者 刘一繁 石丽丽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86-88,I0007,共4页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 河北省积极争取列入全国监测设备计量管理试点,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深入调研考察、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管理台账、落实专项资金,按照相关标准规程,对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气象观测设备、土壤水分观测设备、径流泥沙观测设备和其他监测设备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计量工作,累计完成监测站点水土保持仪器设备现场计量检测145台(套),2023年水土保持监测设备首检率超90%。为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建议监测站点提供便利的计量监测环境、加强日常运行维护、注重技术水平提升,省级监测机构推动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专业设备计量监测地方标准,保障监测计量资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监测设备计量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及监测重点
6
作者 郝智如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61-64,共4页
高速公路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是确定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全州—容县公路(平乐至昭平段)”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中的方法,对项目各防治区建设期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同时根据... 高速公路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是确定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全州—容县公路(平乐至昭平段)”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中的方法,对项目各防治区建设期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同时根据预测结果确定项目的重点监测区域和重点监测部位,旨在为同类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建设期 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水土流失监测分析
7
作者 徐义保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文章以“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为例,采用无人机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发现本项目各分段开工时间不一致,导致全线总工期较长。管线主要沿城市主干道敷设,施工完毕后立即采取了绿化措施,各分段的建设期较原方案预测时... 文章以“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为例,采用无人机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发现本项目各分段开工时间不一致,导致全线总工期较长。管线主要沿城市主干道敷设,施工完毕后立即采取了绿化措施,各分段的建设期较原方案预测时段更短。此外,建材矿山禁采政策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土石方的综合利用效率,使得项目取土、弃渣场未启用。建议方案编制阶段应适当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可按分段施工时间进行水土流失量的预测。无人机技术将项目水土流失监测从定性阶段提高到定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监测 生产建设项目 遥感监测 水土保持 无人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动态智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朱长富 甘郝新 何宝根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1-47,62,共8页
依托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结合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提出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动态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思路。通过研究水下定位和水陆一体化定位,建立水下机器人与无人机智能巡检的统一定位体系;研究海量影像数据存储管理,研究图... 依托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结合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管理要求,提出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动态智能监测系统研发思路。通过研究水下定位和水陆一体化定位,建立水下机器人与无人机智能巡检的统一定位体系;研究海量影像数据存储管理,研究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找出异常点,从而实现施工现场的智慧监控等关键技术。建成集空、天、地、水一体化的监控系统,对各项感知信息进行融合集成和综合利用,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大数据平台,为大型水利工程设计、工程移民、水土保持、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工程形象展示、水下建筑物安全监测等方面的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和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的智能巡检、智能监测和科学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水利工程 动态监测 智能巡检 水下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演化研究
9
作者 郭峰 吴彦林 古江林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99,117,共7页
研究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环水保目标,识别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因素,建立环水保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H铁路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了解... 研究目的: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对铁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环水保目标,识别铁路工程建设环水保风险因素,建立环水保风险演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H铁路工程项目为例进行仿真分析,了解风险演化过程,明确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研究结论:(1)在建设过程中环水保风险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总体趋势,其中开工建设前期为环水保风险的集中涌现阶段;(2)风险因素取值的变化将对环水保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环水保专项资金不足改变对环水保风险系统影响最大,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和环境本底调查不全面次之,施工机械污染大变动对系统影响较小;(3)工程项目引入风险预警机制有利于控制环水保风险,预警值的大小将影响风险防控效果;(4)本研究结果可为工程项目防控环水保风险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建设 环水保风险 风险演化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崩岗治理碳汇作用与碳汇能力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辉 钟小剑 +2 位作者 李智广 吴娟 卢顺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3,共8页
为了评估崩岗治理的碳汇能力,在福建省安溪县选择未治理崩岗(UB)为对照,综合治理模式崩岗(MB)和整地造林模式崩岗(AB)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通过样方法... 为了评估崩岗治理的碳汇能力,在福建省安溪县选择未治理崩岗(UB)为对照,综合治理模式崩岗(MB)和整地造林模式崩岗(AB)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壤样品,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环刀法测定土壤密度;通过样方法和全面清查法调查树种、胸径、树高,利用生物量方程和收获法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1)崩岗治理产生明显的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增绿增汇的作用;2)AB的增汇作用以植被碳库提升为主,MB以土壤碳库提升为主;3)AB的碳汇能力高于MB,2种模式的造林及其管护方式是引起碳汇增量差异的主要原因;4)崩岗治理10a左右,拦蓄沙土中的土壤碳密度低于南方红壤区退化土地植被修复后的土壤碳密度,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崩岗治理是防治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具有明显的保碳减排增汇等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崩岗治理的模式选择与其碳汇能力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治理 水土保持 碳汇 碳中和 监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的碳汇作用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喻恺阳 成辉 +4 位作者 李智广 张晓萍 冯浩 马红斌 白云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293,共7页
[目的]定量分析和探讨梯田碳汇作用与其特征,为明确梯田的碳汇作用、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编梯田碳汇方法学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吴起县1~7 a(T_(5)),8~12 a(T_(10)),13~17 a(T_(15)),18~22 a(T_... [目的]定量分析和探讨梯田碳汇作用与其特征,为明确梯田的碳汇作用、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研编梯田碳汇方法学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吴起县1~7 a(T_(5)),8~12 a(T_(10)),13~17 a(T_(15)),18~22 a(T_(20)),23~27 a(T_(25))这5个年份区间的梯田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为对照,研究不同年份梯田保碳、减排、增汇等能力与其变化规律。[结果]①坡耕地修建为梯田后可发挥保碳、减排、增汇等碳汇作用,梯田年均保碳量、减排量、增汇量(0-100 cm)分别为0.26,0.05,1.36 t/(hm^(2)·a)。②梯田各土层均发挥了一定的增汇效益,表层土壤(0-40 cm)和深层土壤(40-100 cm)增汇效益分别占0-100 cm整个土层的61.50%和38.50%。③随着运行年份的增加,梯田表层土壤增汇效益显著增加,深层土壤的增汇效益稍有提升但总体上保持平稳。表层土壤增汇率从T_(5)的16.30%提升至T_(25)的51.34%,深层土壤从T_(5)的14.00%提升至T_(25)的23.66%。[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发挥着良好的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和土壤增汇等碳汇作用。在修建27 a内,梯田增汇作用的比例最大,且表层土壤增汇更为显著;随着运行年份增加,梯田保碳作用的比例将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梯田 碳汇 监测评价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水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芮茂刚 周彦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2,159,共11页
[目的]揭示裸坡和土石混合2种典型人为扰动工程堆积体在降雨条件下的坡面径流水动力参数特征,量化堆积体侵蚀动力临界条件,进而为阐明堆积体侵蚀动力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红壤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开展裸坡和土石混... [目的]揭示裸坡和土石混合2种典型人为扰动工程堆积体在降雨条件下的坡面径流水动力参数特征,量化堆积体侵蚀动力临界条件,进而为阐明堆积体侵蚀动力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红壤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开展裸坡和土石混合(20%砾石含量)堆积体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径流水动力特性分析,进一步量化不同堆积体侵蚀临界动力条件,开展堆积体侵蚀内在机制研究。[结果]随降雨强度1.0 mm/min递增至2.0 mm/min,堆积体的径流由层流缓流过渡为层流急流,砾石使平均阻力系数增大1.40~3.54倍。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随降雨强度增大呈递增趋势,1.0 mm/min雨强时砾石作用使径流剪切力均值较裸坡下降44.99%,但≥1.5 mm/min时增大2.90%~18.50%,然而3种降雨强度下砾石均使径流功率均值较裸坡减少10.38%~68.13%,同时单位径流功率及过水断面单位能分别减少20.11%~40.45%和21.06%~37.57%。径流功率是表征堆积体侵蚀动态变化的最优参数,≤1.5 mm/min雨强时砾石抑制堆积体侵蚀,临界径流功率提高19.38%~138.12%,土体可蚀性降低79.87%~83.51%,雨强达到2.0 mm/min时,临界径流功率减小97.87%,土体可蚀性增大347.43%。[结论]降雨强度对裸坡和土石混合堆积体水动力参数均有显著影响,但随降雨强度增大砾石对堆积体侵蚀调控作用会发生改变,存在临界降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红壤堆积体 降雨 水动力参数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继真 姜艳艳 张月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26-29,I0005,共5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识别法开展影像解译,并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造林、种草、封育、地埂、水平阶/反坡梯田等面积共增加0.84万km^(2);对比2018—2022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侵蚀面积共减少约1.01万km^(2);从侵蚀强度来看,除轻度侵蚀面积增加约0.45万km^(2)外,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约0.43万、0.24万、0.28万、0.51万km^(2);从不同省份侵蚀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约0.37万km^(2),辽宁省侵蚀面积变化最小,共减少约0.06万km^(2);耕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加,均可大幅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同时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也可有效阻止土壤侵蚀的发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持续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精度及提升途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迎松 王克勤 赵洋毅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4年第4期20-24,共5页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监测精度无法满足现阶段下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外界环境干扰、传感器硬件性能、飞行方案规划、坐标定位精度、内业数据处...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流失防治与监管工作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具有诸多优势,但其监测精度无法满足现阶段下的精细化发展需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外界环境干扰、传感器硬件性能、飞行方案规划、坐标定位精度、内业数据处理、特殊情况影响6个方面出发,总结概括了影响无人机航测水土保持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并探讨了提升无人机航测水土保持监测精度的新思路,即引入遥感影像质量控制和校验机制、强化影像识别解译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变化特征时序分析和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水土保持监测 精度 影响因素 提升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800kV电网建设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雷磊 王良 +4 位作者 赵颖博 师一卿 王焕郎 姚金雄 李志凡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针对在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管的新形势下,以往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等缺点,该文研究了一种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在线监测技术,通过数据的无线传输和软、硬件设备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土壤侵蚀模量、气象等数据的在线实时获取,... 针对在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管的新形势下,以往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存在效率低、误差大等缺点,该文研究了一种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在线监测技术,通过数据的无线传输和软、硬件设备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土壤侵蚀模量、气象等数据的在线实时获取,以及监测数据的集中分析处理,并成功应用于±800kV特高压输电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数据采集传输迅速、监测精度高、数据处理分析功能简明实用,可以实现输变电工程环境数据实时监测管理,对输变电工程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数据监测 侵蚀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的江苏省植被盖度监测点布局
16
作者 谭露 郭红丽 +4 位作者 刘霞 吴芳 张雪 蒙雯婷 陈建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81,共11页
植被盖度是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价的重要因子。植被空间分异性是影响植被盖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三级区为控制单元,采用多源数据空间分析、分层抽样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植被类型、林种与树种... 植被盖度是土壤侵蚀监测与评价的重要因子。植被空间分异性是影响植被盖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以江苏省为研究区,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三级区为控制单元,采用多源数据空间分析、分层抽样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植被类型、林种与树种的空间分异性,提出植被盖度监测点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Ⅲ-4-2t)、黄泛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Ⅲ-5-3fn)及淮北平原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Ⅲ-5-4nt)地带性植被为栎类落叶林;江淮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V-1-2nt)、江淮下游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V-1-1ns)、沿江丘陵岗地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V-1-5nr)以及太湖丘陵平原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区(V-1-4sr)北部地带性植被从含有常绿灌木的落叶阔叶林演变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V-1-4sr南部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2)研究区用材林占53.45%,其次为防护林和经济林,分别占26.06%和13.10%,各水土保持三级区林种、树种的比例结构差异较大,自北向南用材林和防护林由杨树、侧柏等转变为马尾松、杉木、香樟以及以麻栎、栓皮栎、枫香、青冈等为优势树种的阔叶混交林等,经济林由苹果、梨、板栗、银杏等转变为茶、桃、柑橘等;3)基于水土保持三级区林种与树种的空间分异性,以17个县(区)为抽样区获取96个抽样监测点,通过野外调查确定49个植被盖度监测点,涵盖各区划的主要林种与树种。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开展植被盖度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也可为其他区域布设植被盖度监测点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盖度 空间分布 植被类型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流失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S技术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波 吴嘉琪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为解决现有生态监测方法获取的数据差异显著,监测断面数据一致性低问题,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方法。首先根据小流域水土环境特征布设测点,进行小流域流量观察与统计。运用几何校正法对遥感图像在地图中的投影误差... 为解决现有生态监测方法获取的数据差异显著,监测断面数据一致性低问题,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监测方法。首先根据小流域水土环境特征布设测点,进行小流域流量观察与统计。运用几何校正法对遥感图像在地图中的投影误差进行校正,获得TM图像;利用地物的光谱特征划分图像的类别,提取图像中的水域点进行分类和滤波处理;结合遥感图像,对图像进行赋值,建立拓扑管理;运用GPS方法定点调查,获取的各点坐标形成准确的路线图,按照不同测试点的照片进行遥感判读从而完成监测。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前后的数据无显著差异,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小流域 水土保持 生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无人机遥感监测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青青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4年第2期29-32,共4页
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项目区域水土保持情况的全面、高效、准确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运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研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无人机遥感监测方法。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项目区域水土保持情况的全面、高效、准确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运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此研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无人机遥感监测方法。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所处环境的地势构造,分别从航向重叠度和旁向重叠度两个角度对无人机轨迹进行规划,以无人机与区域地面之间的相对高度为基准对飞行高度进行具体设计。通过分析遥感影像数据中同位测点的偏移量和侵蚀模数确定具体的水土流失量,从而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无人机遥感监测。在测试结果中,设计监测方法对应的参数与实际人工检验的参数结果一致性最高,单一项目单元的水土流失量监测误差稳定在0.05 t以内,项目整体水土流失量监测误差稳定在0.15 t以内,监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水土保持 无人机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地表径流与土壤水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0
19
作者 王晓燕 高焕文 +1 位作者 李洪文 周兴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6-69,共4页
在黄土坡地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 ,采用翻斗式自动测试系统同步动态地监测降雨—径流的过程 ,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水土保持的效果和耕作、覆盖及压实 3种因素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2年的试验表明 ,雨强和雨型与坡地水土流失密切... 在黄土坡地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 ,采用翻斗式自动测试系统同步动态地监测降雨—径流的过程 ,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水土保持的效果和耕作、覆盖及压实 3种因素对农田水土流失的影响。 2年的试验表明 ,雨强和雨型与坡地水土流失密切相关 ,在暴雨情况下 ,由秸秆覆盖与少免耕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 ;采用少免耕而无秸秆覆盖配合的情况下 ,水土流失甚至高于传统翻耕。在试验的 6种处理中 ,免耕覆盖不压实的保水保土效果最佳 ,相对传统翻耕年径流量减少 5 2 .5 % ,年土壤流失量减少 80 .2 %。在覆盖、压实及耕作 3因素中 ,秸秆覆盖对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大 ,可减少年径流量 47.3% ,减少年土壤水蚀 77.6 % ;压实次之 ,地表耕作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径流监测 水土流失 土壤小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192
20
作者 刘宝元 阎百兴 +2 位作者 沈波 王志强 魏欣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的重开垦轻保护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的地位。以东北松嫩黑土区面积约2080万h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根据950个野外调查点资料,推算研究区农地面积为1727.40万hm^2。通过径流小区和137Cs监测资料,估算该地区农地水土流失强度。东北黑土区农地土壤流失量与坡度的关系为A=0.7379θ。利用美国SRTM90m×90m地面高程资料,得出研究区总体地形平缓,坡度1°以下面积占72.25%,1°-5°面积占27.05%,5°以上面积仅占0.70%;但由于坡面较长,观测与计算结果表明,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1339.45万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64.40%,占研究区农地面积的77.54%。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已经十分严重,开展针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水土保持措施建设已刻不容缓。同时,为全面了解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监测与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黑钙土 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监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