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负刚度的调谐惯容质量减振系统的参数优化解析及设计公式
1
作者 苏宁 陈昭庆 +1 位作者 边菁 曾聪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15,共13页
惯容器和负刚度装置能够提高减振器的耗能性能,被越来越多地融入新型高性能减振装置中。本文对含负刚度的调谐惯容质量减振系统(NS⁃TIMS)进行了参数优化解析研究。建立了NS⁃TIMS在不同安装位置、应用场景(层间吸振、基底隔振)、激励类... 惯容器和负刚度装置能够提高减振器的耗能性能,被越来越多地融入新型高性能减振装置中。本文对含负刚度的调谐惯容质量减振系统(NS⁃TIMS)进行了参数优化解析研究。建立了NS⁃TIMS在不同安装位置、应用场景(层间吸振、基底隔振)、激励类型下的运动方程及传递函数统一模型。在定点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综合考虑H_(∞)和H_(2)范数的NS⁃TIMS最优参数解析解。考虑典型的应用条件,对优化参数解析公式进行分析和简化,得到了一种基于“等效惯质比”的NS⁃TIMS参数设计公式,并讨论了设计公式的适用条件。风振控制和基础隔振实际算例分析验证了考虑实际结构阻尼比和随机荷载频谱特性条件下的设计公式的有效性。同时发现NS⁃TIMS在高柔结构吸振和辅助基础隔振方面均具有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振 动力吸振器 负刚度 惯容 H_(∞)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2
作者 邢欢 刘子良 +2 位作者 许琦 贾磊 姚红良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4,129,共6页
对碰摩故障下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响应分岔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建立了吸振器的力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方程进... 对碰摩故障下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响应分岔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建立了吸振器的力学模型;然后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含碰摩故障的吸振器-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最后利用Newmark-β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方程进行求解,分析了碰摩参数及吸振器参数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生碰摩故障时,相比无吸振器的转子,吸振器-转子在低转速时由周期一运动进入周期二运动的转速节点更晚。在共振区附近,混沌运动的转速数量更少。转速较高时,更早地由周期一运动进入周期二运动。碰摩刚度越大,吸振器-转子越易发生混沌运动。摩擦系数越大,越难发生混沌运动。0.76~0.80倍最优值的单独弹簧刚度、串联单元中0.46~0.70倍最优值的弹簧刚度和0.62~0.82倍的阻尼时转子呈周期二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 转子 碰摩 振动特性 周期运动 混沌 刚度 阻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摄动法的负刚度-惯容减振器参数优化解析设计
3
作者 许诺 王珏 +1 位作者 张莹 任超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9,共11页
主结构阻尼对系统的动力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采用解析法对减振器优化设计时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忽略主结构阻尼。该文基于摄动法对随机激励下,考虑主结构阻尼的负刚度-惯容减振器进行了参数优化解析设计。首先,建立系统在底部加速度... 主结构阻尼对系统的动力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采用解析法对减振器优化设计时为了简化计算,通常忽略主结构阻尼。该文基于摄动法对随机激励下,考虑主结构阻尼的负刚度-惯容减振器进行了参数优化解析设计。首先,建立系统在底部加速度激励下的运动控制方程,求解主结构的绝对加速度响应传递函数及其随机激励下的响应均方值;其次,引入摄动法得到H2准则下考虑主结构阻尼的负刚度-惯容减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解析解,并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有效性;然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当主结构阻尼比较大时,忽略主结构阻尼会引起负刚度-惯容减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与实际值产生较大偏差,说明了参数解析优化设计时考虑主结构阻尼的必要性;最后,针对含有阻尼的主结构,对比分别安装惯容减振器和负刚度-惯容减振器后,主结构在频域中的最优绝对加速度均方值以及在时域中的时程响应峰值,结果表明随着主结构阻尼比的减小,负刚度越能提升减振器性能,同时说明负刚度-惯容减振器能更有效抑制主结构时程响应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负刚度 H2优化 摄动法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放大机构的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
4
作者 周龙华 赵艳影 +2 位作者 王伟凯 周家才 涂建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740-9747,共8页
为了研究放大机构和负刚度装置的振动控制效果,对一个含放大机构的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获得振动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获得系统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解析解... 为了研究放大机构和负刚度装置的振动控制效果,对一个含放大机构的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减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获得振动系统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增量谐波平衡法获得系统的解析解,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正确性。分析了主系统阻尼对振动系统幅频响应曲线的影响规律,考察了放大机构的放大比、动力吸振器阻尼系数、动力吸振器负刚度系数对系统减振效果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振动系统进行参数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振动系统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获得了很好的振动抑制效果。可见,同时含有放大机构与负刚度装置的动力吸振器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设计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放大机构 负刚度 优化设计 增量谐波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手臂静止性震颤的负刚度吸振效果研究
5
作者 刘海平 刘庆生 +2 位作者 韩东航 姜宇 吴鹤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5,共9页
提出采用负刚度吸振器控制人体手臂静止性震颤的方法,以便有效减小传递到前臂的动态响应.首先,建立含负刚度吸振器的人体手臂耦合动力学模型;然后,推导得到各关节位置的幅频响应表达式,并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给出负刚度吸振器的最优设... 提出采用负刚度吸振器控制人体手臂静止性震颤的方法,以便有效减小传递到前臂的动态响应.首先,建立含负刚度吸振器的人体手臂耦合动力学模型;然后,推导得到各关节位置的幅频响应表达式,并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给出负刚度吸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利用最优设计参数分别计算得到正弦激励和随机激励对应耦合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为了便于对比,给出未安装负刚度吸振器和安装传统线性吸振器时人体手臂各关节的动态响应.计算结果表明,负刚度吸振器对人体手臂静止性震颤引起各关节的动态响应抑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线性吸振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刚度动力吸振器 静止性震颤 参数优化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负刚度元件的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孝然 申永军 +1 位作者 杨绍普 邢海军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4,共8页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最优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3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将3个固定点调到同一高度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三要素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最优参数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3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将3个固定点调到同一高度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调谐比和最优刚度比设计公式,根据负刚度的特性得到了在保证系统稳定情况下的最优负刚度比,通过最小化幅频曲线的最大值得到了系统最优阻尼比设计公式。最后,通过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说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并通过与3种典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在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情况下的对比,说明了此模型在主系统减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减振效果远优于3种已有动力吸振器模型,为设计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提出了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动力吸振器 负刚度 固定点理论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负刚度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32
7
作者 彭海波 申永军 杨绍普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的最优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两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地刚... 提出了一种含有负刚度弹簧元件的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对该模型的最优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拉氏变换得到了系统的解析解,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两个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阻尼比和最优频率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地刚度取负值时能够得到更好的减振效果,根据负刚度的特性得到了在保证系统稳定情况下的最优负刚度比.通过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证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通过与两种已有的典型动力吸振器模型在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情况下的对比,说明了负刚度模型在主系统减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减振效果远优于两种已有动力吸振器模型,从而为设计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提出了理论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负刚度 振动控制 固定点理论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流变弹性体变刚度动力吸振器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宋伟志 周辉 +2 位作者 赵艳青 赵海军 姚永玉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4-68,共5页
动力吸振器由于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经济性好而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动力吸振器受自身结构限制,工作频带狭窄,对于变频激振,减振性能会大幅降低,严重制约了吸振器的使用范围。磁流变弹性体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其刚度可通过外加磁场控... 动力吸振器由于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经济性好而得到了广泛研究,传统动力吸振器受自身结构限制,工作频带狭窄,对于变频激振,减振性能会大幅降低,严重制约了吸振器的使用范围。磁流变弹性体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其刚度可通过外加磁场控制。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动力吸振器可通过调节外加磁场控制自身刚度,进而拓宽吸振器工作频带,提高其减振性能,这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并研究了基于磁流变弹性体的变刚度动力吸振器,通过仿真及实验证明,其明显拓宽了吸振器的减振频带,达到了设计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磁流变弹性体 变刚度 工作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变弹性体扭转吸振器设计与动力学仿真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辉 周晗 +1 位作者 高普 项昌乐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0-515,共6页
研制了一种以磁流变弹性体为核心智能控制元件的半主动扭转动力吸振器,基于扭转方向上的动力吸振器消振原理,设计了扭转动力吸振器的基本结构.对吸振器进行磁路仿真分析,保证强闭合磁场能够有效控制磁流变弹性体刚度;利用有限元软件进... 研制了一种以磁流变弹性体为核心智能控制元件的半主动扭转动力吸振器,基于扭转方向上的动力吸振器消振原理,设计了扭转动力吸振器的基本结构.对吸振器进行磁路仿真分析,保证强闭合磁场能够有效控制磁流变弹性体刚度;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吸振器动力学仿真,保证了吸振器固有频率对外界激励频率的有效跟随,以实现吸振效果.将吸振器安装在传动系统对应位置,进行传动系统振动响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动力吸振器能够有效削减传动系统的瞬态波动转矩.提出的磁流变弹性体半主动扭转动力吸振器为旋转机械系统减振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弹性体 半主动 动力吸振器 变刚度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刚 郑大胜 +1 位作者 丁志雨 姚红良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8-543,共6页
针对传统动力吸振器"窄带"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从而可以使吸振器具有较好的低频有效性。建立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台... 针对传统动力吸振器"窄带"缺陷,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从而可以使吸振器具有较好的低频有效性。建立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动力学方程并分析了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搭建了变质量-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台,编制了PID控制程序;对吸振器减振性能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吸振器连续可调,有效频带比传统吸振器频带宽了1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量 动力吸振 负刚度 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轴系纵向振动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修长 苏智伟 +1 位作者 郑智伟 华宏星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目的]针对推进轴系一阶纵向振动控制难题,采用碟簧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进行振动控制并进行试验验证。[方法]建立推进轴系纵向振动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台架,根据所需控制的轴系一阶纵振模态,设计并研制负刚度动力吸振推力轴承,然后开展不... [目的]针对推进轴系一阶纵向振动控制难题,采用碟簧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进行振动控制并进行试验验证。[方法]建立推进轴系纵向振动负刚度动力吸振器试验台架,根据所需控制的轴系一阶纵振模态,设计并研制负刚度动力吸振推力轴承,然后开展不同转速、不同静推力、不同负刚度下的振动传递试验,从而获得推力轴承基座和轴系上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数据。[结果]结果显示,所研制的负刚度动力吸振推力轴承能以1.6%的吸振器质量使轴承座上一阶纵振轴系的振动响应下降7.8 dB;在轴系固有频率变化5%、静推力变化40%的情况下,负刚度动力吸振器仍能保证3.3 dB的控制效果;在非最优负刚度下,不会恶化轴系和轴承座的振动响应。[结论]研究表明负刚度动力吸振可有效抑制不同转速下轴系一阶纵振处的振动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进轴系 轴系振动 负刚度动力吸振器 一阶纵向振动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减振器动刚度测试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储健 孙晓磊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4,共3页
减振器是汽车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减振器中的金属-橡胶件的动刚度数值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现有的一些动刚度测试手段往往难于满足生产企业及检测单位的测试要求。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橡胶件动刚度测试技术的发展及生产企业的实际要求,... 减振器是汽车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减振器中的金属-橡胶件的动刚度数值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现有的一些动刚度测试手段往往难于满足生产企业及检测单位的测试要求。本文作者根据国内外橡胶件动刚度测试技术的发展及生产企业的实际要求,研究开发了新型的金属-橡胶件的动刚度测试技术,建立了测试系统,实现了对金属-橡胶件的动刚度值的实时、准确、高效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器 动刚度 自适应振动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刀杆设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民 刘保钟 +1 位作者 秦鹏 孙铁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7,共10页
针对大长径比刀杆中传统动力减振器的橡胶疲劳老化、阻尼液易泄露、刚度和阻尼难以精准设计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磁刚度和电涡流阻尼提供刚度和阻尼的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实现了刚度和阻尼的独立精准设计。独特的堆叠式结构可以... 针对大长径比刀杆中传统动力减振器的橡胶疲劳老化、阻尼液易泄露、刚度和阻尼难以精准设计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磁刚度和电涡流阻尼提供刚度和阻尼的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实现了刚度和阻尼的独立精准设计。独特的堆叠式结构可以在相同体积下提供更大的磁刚度和电涡流阻尼,保证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达到最优减振条件。分别建立了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中磁刚度和电涡流阻尼的理论计算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和Maxwell电磁仿真软件分别探究了磁刚度和电涡流阻尼与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各部分尺寸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分别对安装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的刀杆和等尺寸实心刀杆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多层堆叠式永磁动力减振器后刀杆的频响函数幅值最大值下降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 电涡流阻尼 有限元 磁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吸振器的正负刚度并联系统的隔振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彦琦 徐龙龙 +2 位作者 顾黄森 嵇雯 宋春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07-214,共8页
基于动力吸振原理,设计了耦合线性吸振器的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运用平均法进行解析求解,推导了动态响应频域解析解和传递率表达式,数值分析了吸振器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对耦合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正... 基于动力吸振原理,设计了耦合线性吸振器的正负刚度并联隔振系统。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运用平均法进行解析求解,推导了动态响应频域解析解和传递率表达式,数值分析了吸振器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对耦合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与正负刚度并联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选择合适参数的吸振器,可在保有正负刚度并联系统的优良隔振性能的基础上,降低一定频域内被隔振体的振幅,减小系统起始隔振频率,扩大隔振频带宽,改善低频隔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振器 正负刚度并联 耦合 动态响应 隔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制器种类对于准零刚度液压动力吸振器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兵 魏徐正 +1 位作者 余佳翰 宋培培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0-44,共5页
海上风机吊装过程中的振动对其工作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合理选择吸振器对于减小吊装过程中的振动至关重要。为了研究不同控制器种类对于准零刚度液压动力吸振器性能的影响,使用Simulink建立一种基于准零刚度理论的液压动力吸振器,并添加... 海上风机吊装过程中的振动对其工作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合理选择吸振器对于减小吊装过程中的振动至关重要。为了研究不同控制器种类对于准零刚度液压动力吸振器性能的影响,使用Simulink建立一种基于准零刚度理论的液压动力吸振器,并添加了普通PID、模糊PID以及自适应控制器。同时引入了一组空白对照量,对比分析不同控制器下吸振器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液压动力吸振器能有效减小振动,在模糊PID控制下系统的响应时间更短,超调量更小,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零刚度隔振技术 液压动力吸振器 PID控制 模糊PID控制 自适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_(2)范数的弹性基础上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最优参数研究
16
作者 刘冬 苏智伟 +4 位作者 郑智伟 杨咏 张啸涵 李杨 黄修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05-312,共8页
针对实际工程中弹性基础上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最优参数设计,建立了以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代表弹性基础的动力学模型,采用H_(2)范数优化准则获得了以外激励到基础的力传递率最小时关于质量比和负刚度比的最优参数解析表达式,开展了简... 针对实际工程中弹性基础上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最优参数设计,建立了以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代表弹性基础的动力学模型,采用H_(2)范数优化准则获得了以外激励到基础的力传递率最小时关于质量比和负刚度比的最优参数解析表达式,开展了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下的效果验证以及不同基础参数下的参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以控制外激励到基础的力传递率为目标时,最优参数仅取决于吸振质量比和基础与主系统的刚度比,而与基础的质量比无关;当基础与主系统耦合强时,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依然能实现有效控制,但此时Voigt动力吸振已基本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基础 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 最优参数 H_(2)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惯容和接地刚度的动力吸振器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隋鹏 申永军 杨绍普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2-1422,I0003,共12页
大多数机械振动属于有害振动,不仅会产生噪声还会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接地刚度和惯容这两种器件均能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在振动控制领域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仅着眼于单一元件对系统产生的影响,而此类吸振器... 大多数机械振动属于有害振动,不仅会产生噪声还会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接地刚度和惯容这两种器件均能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在振动控制领域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仅着眼于单一元件对系统产生的影响,而此类吸振器逐渐难以满足设备对振动控制需求的增长.在Voigt型动力吸振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含有惯容和接地刚度的新型动力吸振器模型,详细研究了该模型的最优设计参数,推导出最优设计公式的解析解.首先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建立起二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计算出系统解析解,发现系统存在3个与阻尼比无关的固定点,利用固定点理论得到了动力吸振器的最优频率比.为保证系统稳定性,筛选最优接地刚度比时,发现不恰当的惯容系数会导致系统产生失稳现象,进而推导出惯容最佳工作范围,最终得到了最优接地刚度比和近似最优阻尼比.分析了惯容系数取值在最佳范围以外时系统的工作情况,并给出了实际应用中的建议.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推导得到解析解的正确性.与多种已有的动力吸振器在简谐激励和随机激励的工况下进行对比,说明了该模型能够大幅降低主系统振幅,拓宽减振频带,为设计新型吸振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惯容 接地刚度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橡胶垫动态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计淘 陈大跃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59,共4页
处于轨道与道床之间的减振橡胶垫对降低轮轨接触噪声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对减振橡胶垫各项性能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介绍橡胶复刚度的模型,根据ISO10846动刚度间接测量国际标准,结合现有测试台架在一定预载力下测试不同温度下各块橡胶垫... 处于轨道与道床之间的减振橡胶垫对降低轮轨接触噪声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对减振橡胶垫各项性能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介绍橡胶复刚度的模型,根据ISO10846动刚度间接测量国际标准,结合现有测试台架在一定预载力下测试不同温度下各块橡胶垫的动态性能(动刚度和损耗因子)。实验结果表明:橡胶垫的动刚度随频率增大缓慢增长,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损耗因子在一定频率范围内(800Hz^2000Hz)小幅升降,相对稳定,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减振橡胶垫 动刚度 损耗因子 频率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直升机橡胶减震器动刚度特性试验 被引量:16
19
作者 和法家 卢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44,共4页
以某橡胶减震器为研究对象,ASTM_5992_R2006为依据,采用Bose ElectroForce 3330振动台分别将橡胶减震器的振动频率、振幅、预载荷3个水平因素作为可变参数,进行循环振动试验,并用DMA模块记录力-位移信号获得约3万个数据。利用傅里叶变... 以某橡胶减震器为研究对象,ASTM_5992_R2006为依据,采用Bose ElectroForce 3330振动台分别将橡胶减震器的振动频率、振幅、预载荷3个水平因素作为可变参数,进行循环振动试验,并用DMA模块记录力-位移信号获得约3万个数据。利用傅里叶变换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振动频率、激励振幅、预载荷与橡胶减震器动刚度的主要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预载荷情况下的动刚度曲线成近似的平行关系。预载荷越大,橡胶减震器承载能力越强,动刚度越大。动刚度随频率增大先增大后减小,0-30 Hz,动刚度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幅度达到30%;35~50 Hz,动刚度变化相对较小。动刚度值的整体幅度随激励振幅增大而减小。通过对减振器的试验,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动刚度的影响因素,为橡胶减震器的国产化提供了设计及检验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动刚度 橡胶减震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动力学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海平 黄志锋 +1 位作者 王岩 边新孝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73-978,共6页
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有着良好的振动控制效果,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负刚度元件往往无法与地面直接相连。提出一种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根据所建理论模型,得到系统的频响函数,利用最大值最小化理论获得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最... 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有着良好的振动控制效果,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负刚度元件往往无法与地面直接相连。提出一种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根据所建理论模型,得到系统的频响函数,利用最大值最小化理论获得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设计参数,并与其他典型的动力吸振器模型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引入负刚度元件,非接地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振动控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线性动力吸振器,为负刚度动力吸振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吸振器 非接地 负刚度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