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冲型地震动下埋地管道易损性及巨震风险分析
1
作者 韩俊艳 王小强 +3 位作者 申家旭 康安琦 缪惠全 杜修力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0-1911,共12页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 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第一次引入了极罕遇地震(巨震)作用,然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仍然采用三水准设防原则,考虑巨震的抗震设计已成为结构抗震设计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识别方法,选取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巨震中实测的12条脉冲型地震动以及12条无脉冲地震动,在此基础上对连续管道以及球墨铸铁管道开展增量动力分析(IDA),评估其易损性,最后将易损性分析结果与经验统计法得到的失效概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形式的埋地管道,脉冲型地震动的作用均会显著增加结构发生严重破坏的概率;相较于连续管道,球墨铸铁管道在地震动作用下更易发生破坏,且对脉冲型地震动更加敏感;基于实际震害数据的经验统计结果略小于无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管道的破坏概率,但会显著低估脉冲地震作用下埋地管道的破坏。本文给出了不同类型埋地管道在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可为埋地管道在巨震以及脉冲型地震动下的风险评估以及抗震设计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抗震 埋地管道 易损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脉冲型地震动 巨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林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及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星 钟菊芳 +2 位作者 胡祎石 张艳红 胡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476,共11页
为了从应力角度揭示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获取该次地震的地震动近断层特性,基于动力学震源模型,以有限断层运动学震源模型反演结果为约束,通过试错法给定震源动力学计算参数,采用谱元法(SPECFEM3D程序)进行了2017年米... 为了从应力角度揭示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断层破裂过程,获取该次地震的地震动近断层特性,基于动力学震源模型,以有限断层运动学震源模型反演结果为约束,通过试错法给定震源动力学计算参数,采用谱元法(SPECFEM3D程序)进行了2017年米林Ms6.9地震的单、双断层模式震源破裂过程模拟,对比分析了断层模式对震源破裂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模拟地震动的近断层效应。结果表明:构建的动力学震源模型可以很好地再现米林地震的破裂特征;地表地震动具有显著的上盘效应和集中性效应;诱发断层会抑制孕震断层的破裂发展,会局部促进地表地震动的发展,但在整个地震事件中作用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地震 动力学震源 谱元法 滑移量 断层破裂过程 地震动 近断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频谱特性对黄土斜坡地震响应的影响
3
作者 孙雪晨 常晁瑜 +3 位作者 薄景山 冯凡 田华俊 代天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4-1033,共10页
基于西吉、海原和固原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典型斜坡场地概化数值模型,通过选择合理动力人工边界,探究地震动频谱特性对黄土斜坡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斜坡加速度受地震动输入频率影响较大,在输入不同频率地震动时,不同监测点加... 基于西吉、海原和固原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典型斜坡场地概化数值模型,通过选择合理动力人工边界,探究地震动频谱特性对黄土斜坡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斜坡加速度受地震动输入频率影响较大,在输入不同频率地震动时,不同监测点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同时,速度和位移受地震动输入频率影响较大,各监测点的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随频率的变化趋势一致;②低频是诱发斜坡失稳的关键频段,高频振动下斜坡不易发生失稳破坏,斜坡对低频地震波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地震波具有一定的“滤波”作用;③随着高程的增加,斜坡的运动位移增大,且地震动输入频率越低,这种增大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 黄土地震滑坡 地震动输入 地震动频谱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166
4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李朝红 高召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8-923,共6页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 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一个边坡动力数值分析模型,用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震作用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边坡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对输入地震波存在垂直放大和临空面放大作用,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输入地震波振幅、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持时对加速度峰值响应的影响不大;坡体位移随振幅、持时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强震作用下剪应变增量最大区域的位置和形状表明,单一均质土层边坡的破坏模式仍是沿着某一弧形潜在滑动面失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动力响应 地震 地震动参数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强震记录和InSAR/GPS结果的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滑动分布反演及其地震学应用 被引量:28
5
作者 申文豪 李永生 +2 位作者 焦其松 解全才 张景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29,共15页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 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于InSAR形变场的反演结果.静态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断层平均静态应力降为1.07MPa.反演滑动模型沿走向和倾角方向拐角波数值分别为0.99×10-4和1.10×10-4.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结果显示共有83.6%的余震位于库仑应力增加的区域,被主震所触发的余震占总数的77.9%,主震对后续余震具有显著触发作用.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在烈度分布范围和等级方面与调查烈度符合度很高,模拟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等特征.本研究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无论是平均静态应力降还是拐角波数均低于同类型地震的平均水平,这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强地震动水平相对不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同震反演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强地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级、震中距和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特性影响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周锡元 齐微 +1 位作者 徐平 闫维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3,共7页
选取世界各地的地震记录共324组,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反应谱的比值(V/H)、反应谱峰值周期(Tp)、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β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和2水平向峰值周期的差值(△Tp)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与场地类别、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 选取世界各地的地震记录共324组,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反应谱的比值(V/H)、反应谱峰值周期(Tp)、动力放大系数最大值(β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和2水平向峰值周期的差值(△Tp)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与场地类别、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结果表明:1)现行规范中V/H=2/3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2)竖向Tp 略小于相应水平Tp;竖向Tp随震中距和震级增大,场地类别的影响不明显;3)αmax随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当震中距离比较大时,场地条件对αmax值的影响不明显;4)2个水平向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存在一定差异,随震级的增大这一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学 动力反应 谱分析 运动估计 反应谱 场地效应 竖向地震运动 特征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定6.5级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秦嘉政 钱晓东 +2 位作者 蔡静观 苏有锦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2,共6页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 ,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 (r d)和 (r 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 ,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 ,利用武定M6 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 ,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 ,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 (r d)和 (r 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 ,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 ,利用武定M6 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 ,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和峰值速度v求地震应力降Δσ的关系式 :lg (r d/e-qr) =- 10 5 6+ 2 / 3lgM0 + 1/ 3lgΔσ ;lg (r v/e-qr) =- 2 5 6 6 + 1/ 3lgM0 + 2 / 3lgΔσ。用上述公式测定了武定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Δσ ,结果给出地震序列的应力降Δσ绝大多数在 5 0~ 5 0MPa的范围内 ,是典型的高应力降序列。通过分析应力降的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应力参数与余震活动的频度及强度相关 ,也与地震构造背景相关。研究结果还表明用地面运动峰值参数估算地震应力降是一种新的实用性较强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运动峰值参数 地震应力降 地震序列 震源参数 武定地震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动输入对IDA倒塌易损性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陆新征 施炜 +2 位作者 张万开 叶列平 马玉虎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共7页
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是性能化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基于IDA的倒塌易损性分析能够定量评价结构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性。本文通过一个8层RC框架结构和一个20层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算例,指出仅考虑地震动单一水平分量的IDA分析会高估... 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是性能化抗震设计的核心目标,基于IDA的倒塌易损性分析能够定量评价结构的抗地震倒塌安全性。本文通过一个8层RC框架结构和一个20层RC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算例,指出仅考虑地震动单一水平分量的IDA分析会高估结构抗地震倒塌安全性;而三维地震动输入下结构可能出现更多的倒塌模式,可更全面地体现整体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增量分析 三维地震动 倒塌模式 抗地震倒塌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向与竖向地震动的时间遇合模式对边坡动力安全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黄诚 王安明 任伟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404-3410,共7页
通过沿滑面的应力积分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向、竖向地震动单独作用对边坡动安全系数的影响,发现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一样也对边坡抗震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实际地震的双向地震动同时作用时,其时... 通过沿滑面的应力积分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向、竖向地震动单独作用对边坡动安全系数的影响,发现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一样也对边坡抗震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实际地震的双向地震动同时作用时,其时间遇合模式对动力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用的加速度峰值遇合模式和随机遇合模式都不能充分体现出竖向地震动与水平向地震动的叠加效应,进而造成对安全系数的高估;文中提出的最大地震作用效应遇合模式才是最危险的遇合模式,其所得稳定性安全系数时程的极值更小。在考虑多向地震的边坡抗震分析中,由于多维地震动的强烈随机性,应考虑出现这种最大地震作用效应遇合的可能性,以得到工程设计中偏于安全的动力稳定性安全系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边坡稳定性 竖向地震动 时间遇合 应力积分法 时程分析法 动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动强度指标评价场地液化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燕国 谭晓明 +3 位作者 梁甜 黄博 凌道盛 陈云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69-1877,共9页
场地地震液化灾变(液化触发与震后变形)评价对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和安全服役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目前常用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液化灾变评价能力,开展水平饱和砂土场地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模型在50 g离心加速度下进行了20次不同幅值的振... 场地地震液化灾变(液化触发与震后变形)评价对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和安全服役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目前常用地震动强度指标IM的液化灾变评价能力,开展水平饱和砂土场地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模型在50 g离心加速度下进行了20次不同幅值的振动,得到了液化与非液化响应数据。基于振动台台面输入建立峰值加速度a_(max)、地震剪应力比CSR、阿里亚斯强度I_a和累积绝对速度CAV_5的算法,并利用模型试验数据检验了这几种IM与液化触发和震后变形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几类IM对液化触发的评价能力接近,且从超静孔压产生到初始液化触发都存在明显的IM阈值;几类IM对震后沉降评价能力有一定差异,其中I_a和CAV_5优于a_(max)和CSR,并对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文中研究为选择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评价场地液化灾变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液化 离心模型试验 地震动强度指标 峰值加速度 地震剪应力比 阿里亚斯强度 累积绝对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国兴 王志华 宰金珉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4期47-54,共8页
设计并完成了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将同种加载条件下的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上结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了SSI效应对一幢十层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在SSI效应作用下,基底输入地震动的强... 设计并完成了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将同种加载条件下的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上结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了SSI效应对一幢十层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由试验结果可知:在SSI效应作用下,基底输入地震动的强度和频谱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SSI效应的作用,刚性地基和柔性地基上的结构地震反应存在较大差别,且在一定条件下,SSI效应对结构地震反应能起到减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特性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条件下高速铁路桥上接触网系统安全阈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骞 李红梅 +2 位作者 马莉 宣言 万家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69,共6页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桥上接触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受到不同频谱特性和强度地震波激励下不同墩高简支梁桥上接触网系统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接触网系统地震动强度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在不同频谱特性...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桥上接触网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受到不同频谱特性和强度地震波激励下不同墩高简支梁桥上接触网系统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桥上接触网系统地震动强度的安全阈值。结果表明:在不同频谱特性的地震波激励下,桥上接触网系统的动力响应不同,其中以天津波激励下的桥上接触网系统动力响应最明显,迁安波激励下的桥上接触网系统动力响应最弱;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以及墩高的增加,桥上接触网系统的动力响应随之增大,安全性降低,因此,桥上接触网系统地震动强度的安全阈值应随着桥墩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地震作用下桥上接触网系统的导线变形最大;桥上接触网支柱(含腕臂)的变形主要为腕臂变形,表现为垂直于线路方向的振动;依据计算得到25m墩高桥梁的桥上接触网系统最不利情况下的地震动强度限值为0.127g,考虑一定安全冗余,建议墩高25m以下的32m简支梁桥桥上接触网系统地震动强度的安全阈值为0.1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桥上接触网系统 动力响应 地震动强度 安全阈值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及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初步估计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2-641,共10页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宝兴、芦山等极震区烈度达到Ⅷ—Ⅸ度.该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结合相关经验关系,对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芦山MS7.0地震为断层... 2013年4月20日在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宝兴、芦山等极震区烈度达到Ⅷ—Ⅸ度.该文针对芦山MS7.0地震震源参数的特征,结合相关经验关系,对本次地震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芦山MS7.0地震为断层动态摩擦过程中的应力下调模式.进一步应用Brune圆盘模型对芦山MS7.0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理论值进行估算,并基于加速度和速度的估算结果计算极震区的最大烈度,约为Ⅷ—X度,与实测的极震区最大烈度Ⅸ度较为接近.选取宝兴和芦山为特征计算点,构建动态复合震源模型,对近断层区域内宝兴和芦山两个特征点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近断层区域强地面运动呈现持续时间短、高频成分多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视应力 有效应力降 强地面运动 动态复合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软场地大地震远场地震动反应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战吉艳 陈国兴 刘建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507-514,共8页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 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的动力非线性特性,利用一维波动模型分析了深软场地的地震反应特性,结果表明,与输入苏州人工地震波时的计算结果相比,大地震远场地震动作用时,深软场地的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明显增大,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值显著增大,地表设计地震动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明显增大,且两者的差异随输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异性由+10%变化到-10%时,地表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平台值有降低的趋势,规准反应谱的特征周期略有增大,且-10%的变异性对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影响要比+10%的变异性的影响显著;土体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均有变异时对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较大,且土的阻尼比由-2δ到+2δ变异时,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平台值有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软场地 大地震远场地震动 土动力参数的变异性 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频谱特性和持时对IDA结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潘志宏 洪博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5-159,199,共6页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是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研究地震动记录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结了四种常用的计算地震动记录特征周期方法,建立了地震记录分组,进行了反应谱比较,以建立的地震记录分组为地震输入,结...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是增量动力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研究地震动记录的频谱特性和持时对增量动力分析结果的影响,总结了四种常用的计算地震动记录特征周期方法,建立了地震记录分组,进行了反应谱比较,以建立的地震记录分组为地震输入,结合算例进行了IDA分析,比较了IDA曲线和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按两种地震持时原则输入进行IDA分析,分析了地震记录持时对IDA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记录频谱特性对IDA的数值大小和离散程度存在较大影响,足够的持时输入有助于获得稳定性好的IDA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记录 增量动力方法 特征周期 地震持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新西兰M_w6.1地震震源过程及强地面运动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孟令媛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01-1612,共12页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发生Mw6.1地震,震中位置43.58°S,172.70°E,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未知隐伏断层,为逆冲断层机制.地震已经造成163人遇难,Chri... 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发生Mw6.1地震,震中位置43.58°S,172.70°E,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未知隐伏断层,为逆冲断层机制.地震已经造成163人遇难,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距震中约1km的Heathcote Valley PrimarySchool(HVSC)台站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高达2.0g.针对新西兰Mw6.1地震近场强地面运动偏高这一现象,利用HVSC台站的强震观测记录,计算地震震源谱参数,应用Brune圆盘模型估算其近场强地面运动的理论值,并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新西兰Mw6.1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偏高的主要原因为复杂震源破裂过程中有效应力降(动态应力降,Δσd)过高造成的.未来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距离城市较近的中小型地震的重视,防止地震对城市的加强型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Mw6.1地震 强震观测记录 有效应力降 强地面运动 动态复合震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波对直角平面区域内圆形孔洞的散射与地震动 被引量:18
17
作者 折勇 齐辉 杨在林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2-397,538,共6页
研究了以任意方向入射的平面SH波对直角平面区域内圆形孔洞的散射与地震动问题。首先,利用复变函数法、多极坐标移动技术及叠加原理,构造了一个可以预先满足直角平面区域自由表面上应力自由边界条件的圆孔对SH波散射的波函数;其次,利用... 研究了以任意方向入射的平面SH波对直角平面区域内圆形孔洞的散射与地震动问题。首先,利用复变函数法、多极坐标移动技术及叠加原理,构造了一个可以预先满足直角平面区域自由表面上应力自由边界条件的圆孔对SH波散射的波函数;其次,利用镜像法,将直角平面区域内的波场镜像于半无限空间,并得到了满足边界条件的总波场;最后,作为对抗暴抗震问题的研究,通过算例考虑了圆孔的动应力集中和地表的动位移.结果表明,圆孔的动应力集中和地表的位移幅值取决于入射波频率、角度和圆孔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角平面区域 圆形孔洞 SH波散射 动应力集中 地表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的地震烈度计算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俊 霍祝青 +3 位作者 詹小艳 宋浩 江昊琳 徐戈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380,共7页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 采用基于动力学拐角频率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首先模拟计算了东台、如皋及大丰3个台站记录的2006年江苏东台3.8级地震的地震动,并与其实际记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江苏地区主震剪切波的主要特征。随后运用该方法模拟计算了1979年江苏溧阳6.0级地震震源区内156个虚拟观测点的地震动,并通过内插值的方式得到此次地震的加速度场分布情况;随后依据峰值加速度统计方法和模糊评定方法,分别计算此次地震的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两种烈度划分方法的结果与实际调查的烈度分布都基本一致,但模糊评定方法的划分结果更加接近真实的烈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拐角频率 随机有限断层法 合成地震动 地震烈度 溧阳6.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新西兰M_W7.0主震与2011年M_W6.1余震近场强地面运动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令媛 史保平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68,共18页
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46秒新西兰南岛Greendale附近发生了MW7.0地震,震源深度约10.0km.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又发生了MW6.1地震,为2010年MW7.0主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逆... 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46秒新西兰南岛Greendale附近发生了MW7.0地震,震源深度约10.0km.2011年2月21日新西兰南岛又发生了MW6.1地震,为2010年MW7.0主震后最大的一次余震,震源深度约5.0km,发震断层为Christchurch南约9km一条近东西走向逆冲的隐伏断层,该地震造成Christchurch城内多处建筑物严重损毁.本文分析了2010年新西兰地震事件MW7.0主震与MW6.1余震强地面运动的特征.新西兰MW6.1余震近场强地面运动整体高于MW7.0主震.将主震和余震的强震观测记录分别与新一代衰减关系(NGA)进行对比,发现余震强震观测数据整体高于其震级对应的NGA.分别选取距离主震和余震震中最近且强震观测记录最高的两个台站(GDLC台站和HVSC台站)作为参照台站,建立动态复合震源模型(DCSM)及有限断层随机振动模型(SFFM)进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计算,分析两种模型的模拟结果并对比二者的优势及局限,以便在未来工作中更好地通过模型计算强地面运动特征,实现区域化特征快速、实时分析及局部重点、细致分析相结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兰Mw7.0主震 新西兰Mw6.1余震 强震面运动 NGA 动态复合震源模型(DCSM) 随机振动模型(SF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非一致激励长跨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丁光莹 李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0年第3期84-89,共6页
利用多点非一致激励反应谱分析理论,分析研究了长跨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建议了一类基于非一致激励反应谱分析的结构抗震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研究了一类长跨结构──输煤栈桥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失效概率。
关键词 非一致激励 地震动 长跨结构 抗震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