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的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预测——以大庆长垣杏北开发A区为例
1
作者 杨宁 姜贵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5,共9页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 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传统油水相渗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半对数关系曲线不再是直线关系(出现下翘),传统油藏工程方法在特高含水及以后开发阶段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利用全过程动态相渗与传统油藏工程理论融合推导的方法,基于动态相渗的Arps产量模型对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指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使用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在特高含后水期及以后开发阶段预测指标时,误差相对较小,精度大幅提高,具有更强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为精准预测指标变化趋势、科学编制油田产量规划方案、及时调整开发对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后期 下翘 动态相渗 动态相渗arps产量模型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气预测模型
2
作者 贾焰然 石军太 +5 位作者 曹运兴 徐凤银 熊先钺 陈明 黄红星 王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3,共8页
尽管压裂水平井开发深部煤层气藏取得重大突破,但煤层气井产气规律认识不清,产气快速预测方法欠缺,为了保障深部煤层气长期稳定高效开发,亟需开展产气预测方法研究。基于深部煤层气压裂水平井改造区内外双线性流的渗流特征,通过耦合考... 尽管压裂水平井开发深部煤层气藏取得重大突破,但煤层气井产气规律认识不清,产气快速预测方法欠缺,为了保障深部煤层气长期稳定高效开发,亟需开展产气预测方法研究。基于深部煤层气压裂水平井改造区内外双线性流的渗流特征,通过耦合考虑开关井变化影响的压力传播模型,考虑应力敏感、基质收缩和煤粉堵塞综合影响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机理的水平井气水两相流产能方程,以及煤层气藏压裂改造区-未改造区物质平衡方程,建立了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气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与商业数值模拟软件CMG模型、鄂东盆地大吉区块典型深部煤层气井A实测数据的拟合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深部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气预测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模型更好地表征了实际井从压裂液返排阶段开始到产量递减阶段的全周期产水动态特征,所拟合得到的井底流压路径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低于7%,即建立的深部煤层气压裂水平井产气预测模型更符合现场实际。研究结果可为深部煤层气藏压裂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和开发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为深部煤层气井长期稳定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压裂水平井 双线性流 动态渗透率 产气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驱动的膜分离生物甲烷制氢过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沛 段睿明 +1 位作者 张广儒 金万勤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73,共7页
光热驱动的甲烷重整制氢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引入聚光集热技术,可实现太阳能的全光谱利用,有效提高太阳能到燃料化学能的转化效率,同时显著降低系统能耗及碳排放。将多孔碳化硅吸热体和La_(1-x)Sr_(x)Co_(1-y... 光热驱动的甲烷重整制氢技术,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的主要技术路径之一。引入聚光集热技术,可实现太阳能的全光谱利用,有效提高太阳能到燃料化学能的转化效率,同时显著降低系统能耗及碳排放。将多孔碳化硅吸热体和La_(1-x)Sr_(x)Co_(1-y)Fe_(y)O_(3-δ)钙钛矿透氧膜结合,提出一种光热驱动的膜反应制氢的设计思路,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制氢过程。完成了该反应过程的概念设计,建立考虑辐射-传热-膜分离-反应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重点评估了膜表面的温度均匀性,并分析温度对膜内反应及出口产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精准描述概念设计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光热驱动的高温膜反应器设计和放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初步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建模 动态仿真 太阳能 甲烷部分氧化 制氢 透氧膜 概念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 被引量:189
4
作者 朱富显 李瑞雪 +1 位作者 徐晓莉 孙家昌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oran's I全面探究并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相比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占新质生产力比重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洼地,并且地区内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且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本文为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投影寻踪模型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地区异质性 动态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联盟环境下的企业产品关系模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华栋 王靖宇 李新勇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62,共4页
在分析动态联盟企业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动态联盟企业产品关系模型,并对联盟企业与产品的数据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动态联盟 产品结构 组织结构 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产量递减方程的建立及渗流理论基础——以吐哈油田非常规油藏为例
6
作者 吉斐 孙鑫鑫 张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2024年第6期696-702,共7页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的Duong产量递减模型和修正Duong产量递减模型,特征参数定义不正确、自变量不能取0、数学模型缺乏渗流理论基础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改进油相相对渗透率数学模型,结合适用性较强的水相相渗关系式和Welge方程...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的Duong产量递减模型和修正Duong产量递减模型,特征参数定义不正确、自变量不能取0、数学模型缺乏渗流理论基础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改进油相相对渗透率数学模型,结合适用性较强的水相相渗关系式和Welge方程,得到一种新型产量递减方程。新型产量递减方程在形式上与修正Duong产量递减模型相似,且当特征参数A为0时,可转化为Arps产量递减方程,表明新型产量递减方程为新型广义产量递减方程。新型产量递减方程在马56区块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为其他同类型非常规油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产量递减方程 广义性 Duong产量递减模型 arps产量递减方程 油水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李兵兵 闫振阳 +3 位作者 刘雅静 陈震 朱维耀 刘今子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89-97,I0007,I0008,共11页
致密油藏直井体积压裂后基质区域与裂缝区域之间流体流动行为呈非连续性,应用高斯分布函数对全区域渗透率分布的连续非均匀性进行表征。考虑储层开发过程中动态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修正致密油藏直井单层的平面径向流... 致密油藏直井体积压裂后基质区域与裂缝区域之间流体流动行为呈非连续性,应用高斯分布函数对全区域渗透率分布的连续非均匀性进行表征。考虑储层开发过程中动态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的影响,修正致密油藏直井单层的平面径向流产能公式,应用半数值半解析方法求解。基于纵向各层生产压差之间的关系,建立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稳态产能预测模型,分析裂缝半长、合采厚度和层间跨度等开发因素对致密油藏三层合采直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油藏多层合采体积压裂开发过程中,生产压差与开发因素对三层合采直井产能影响显著。相邻上层的裂缝半长扩大1.3倍且相邻下层的裂缝半长缩减1/1.3,三层合采的产能可以提高15.2%。合采厚度从上至下逐层递减可获得最优合采产能,增大层间跨度使合采产能减小。该结果为致密油藏多层合采直井产能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 多层合采 动态启动压力梯度 应力敏感性 渗透率分布 产能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