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乡村建设能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吗?——基于浙江省县域案例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旭初 姜刚迪 吴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8,共14页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数字乡村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可能。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能否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是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本研究基于2020年浙江省县域数据,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必要条件分析(NCA)和熵权-CRITIC-TOPSIS方法,从组态视角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绿色发展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前因条件均不单独作为产生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2)存在4类表现乡村高绿色发展水平的组态,分别为基建拉动型价值转化驱动、技术效率型生产转型驱动、数据赋能型生态治理驱动和资金拉动型价值转换驱动。3)数字乡村建设主要以数字基建为基础,以生产数字化带来的绿色技术创新与普及为现实支撑,以多主体协同参与实现生态共治为组织基础,以生态转化重塑市场价值为转型动力,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通过数字基建、数字生产、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的生产转型、生态治理和价值转化,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绿色发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必要条件分析(NCA) 熵权-CRITIC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E的区域创新绩效组态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屹 刘桐赫 刘传斌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6,共12页
区域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TOE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为样本,探究技术投入、技术能力、组织结构、组织联系... 区域创新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TOE理论,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为样本,探究技术投入、技术能力、组织结构、组织联系、政策环境及设施环境6个前因条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存在3条核心路径,均以技术能力、组织联系和设施环境为核心条件,辅以技术投入、组织结构或政策环境的不同组合。研究整合了TOE框架与组态视角,揭示了区域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提出了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绩效 TOE理论 NCA方法 fsQCA方法 熵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2 位作者 苏颖喆 李诗妍 豆姗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7-966,共10页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 明确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碳减排路径对我国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动态FsQCA)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探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碳减排路径的动态演进规律,以及各驱动因素在演变过程中驱动效应的变化特征(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结果表明:①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构成碳减排路径的各条件变量演变剧烈,不存在能够主导2个时期碳减排路径的条件组态,但构成碳减排路径的核心条件构型未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碳减排进程中的马太效应,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碳减排路径上的差异愈发明显。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各驱动因素碳减排效应的区域差异日益凸显,能源排放水平因素和工业能效水平因素的碳减排效应在各地区的作用差异不断扩大,经济结构水平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显著增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碳减排效应相对削弱,人口集聚规模因素在各地区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加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仍是导致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最直接来源。研究显示,我国的碳减排路径呈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推动我国实现碳减排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驱动因素 动态演进 动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动态FsQCA)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综合评价及组态路径研究
4
作者 田静 向雅婕 +3 位作者 柳庆 徐成立 刘买如 陈元欣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系统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基于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BP神经网络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评估我国全民... 系统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基于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BP神经网络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评估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效率和影响条件组态。结果表明:1)我国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效率不均衡,依次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2)影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的条件组态有2种类型5条路径,即教育驱动、综合发展的高效率发展路径,资源匮乏、结构失衡及均衡缺失的低效率发展路径。为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提出以下策略:1)因地制宜传播区域化发展理念;2)整合资源,强化经济协同作用;3)强化国家规划布局,精准补位区域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效率评价 熵权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耦合态势及其驱动力——基于GeoDetector和fsQCA集成分析
5
作者 张朝辉 李雅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9-3861,共13页
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对于经济-社会-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评估2020年碳储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支持4种... 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对于经济-社会-环境协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基于InVEST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GeoDetector)、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评估2020年碳储存、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支持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探讨耦合态势,探究实现服务耦合的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程度整体较低,基于差异性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2)GeoDetector模型证明单一主导因子温度、降雨、地形起伏度以及牲畜规模,并发现因子两两交互存在增强作用;(3)fsQCA分析发现存在5条有效多元条件组态,“自然因子主导型”“人文因子主导型”“自然人文因子联合主导型”3类差异化组态路径揭示6个前因变量的异质性组合充分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GeoDetector和fsQCA方法的结合为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解析提供一个全面而创新的视角,根据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关注单因子主导和双因子交互作用,还应考虑多维因子的综合效应,以推动耦合持续优化、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态势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拓展框架下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组态路径研究
6
作者 王丹 邬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8-216,共9页
为辨析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复杂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复杂因果机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整体图的经验象限,构建包含多重复杂因素的TOE-E拓展框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识别L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 为辨析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复杂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复杂因果机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框架和整体图的经验象限,构建包含多重复杂因素的TOE-E拓展框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识别L省14个地级市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组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是构成期望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的唯一必要条件;期望和非期望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结果对应的组态路径各4条;潜在替代或互补关系是构成不同路径中条件组合间替代关系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组态路径识别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TOE拓展框架 fsQCA方法 NCA方法 潜在替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人才吸引力提升的多元路径:基于WSR方法论的组态研究
7
作者 贾建锋 刘伟鹏 乌日罕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62,共10页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分析框架(WSR),整合“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维度的5个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单一要素不构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 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分析框架(WSR),整合“物理”“事理”和“人理”3个维度的5个前因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单一要素不构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但物理维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影响城市人才吸引力方面发挥着更为普遍的作用;(2)实现高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路径有4条,即物理—事理双元主导下科技驱动型、物理—事理—人理协同下生活主导型、物理—事理双元主导下自然驱动型和物理—事理—人理协同下科技主导型;(3)导致非高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路径有3条,它们与实现高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组态路径呈现出因果非对称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理论分析框架(WSR) 城市人才吸引力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组态提升路径
8
作者 陈毅辉 李敏杰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86-1798,共13页
【目的】全面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提升路径,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科夫链对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 【目的】全面准确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提升路径,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马尔科夫链对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采用汇总型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引致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元组态路径。【结果】(1)2011—2022年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要素优化组合发展水平始终高于其他3个子维度。(2)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下降态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农业新质生产力等级转移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受到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当邻域省份为高水平时,自身向上转移概率会提升。(4)实现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有4条,可归纳为3种模式,分别为经济—科技双轮驱动型、社会—经济—科技多元叠加型和社会—经济联合支持型,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普适作用。【结论】农业新质生产力各维度要协同发力。各地区要不断推进跨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多重因素的协同效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变 组态路径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
9
作者 黄修明 张楠 +2 位作者 张涛 韩霜 郑亚淼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理,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 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理,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显示:考察期内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指数平稳上升,发展势头良好,但耦合协调等级跃迁幅度不大,所有省份均未达到良好协调或优质协调;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归纳出体医养驱动型、经济拉动型、政府—市场协同驱动型3条高耦合协调发展路径,以及内外制约型、政府制约型2条低耦合协调发展路径。据此,提出了推动体医养产业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树立协调共进理念,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发挥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综合发展;强化政府—市场统筹协调,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医养产业 经济高质量发展 熵权法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水平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制度压力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影响--基于制度逻辑理论的动态QCA分析
10
作者 刘剑寒 陈恒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3,共11页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 基于制度逻辑理论与组态视角,建立包含“规范压力、模仿压力、强制压力”的多重制度压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①单一制度压力要素并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必要条件;②识别出6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制度逻辑组态,包括舆论—金融—规制型外源制度逻辑组态(S_(1))、规制—成本型内源制度逻辑组态(S_(2))、处罚—金融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3))、强制—规范型混合制度逻辑组态(S_(4))、处罚型制度逻辑组态(S_(5a)与S_(5b));③6种制度逻辑组态的3个演变节点分别出现在2013、2016和2019年,随着时间推移,行政处罚压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并趋向于成为主导制度压力;④综合来看,组态S_(4)、S_(5a)、S_(5b)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多元制度逻辑的关键演变方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展现3种制度压力之间的复杂作用及其构成的多元制度逻辑动态演变趋势,为政府制定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压力 制度逻辑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TOBI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
11
作者 李姝颖 张子鹤 +1 位作者 张枥尹 张丽娜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210,共9页
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SBM-DEA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省级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分析法考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数字创新环境、数字创新主体和数字创新资源3个要素对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多因素联动效应,探析... 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SBM-DEA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省级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模糊集定性分析法考察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内数字创新环境、数字创新主体和数字创新资源3个要素对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多因素联动效应,探析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2013—2022年整体呈增长态势,各地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识别出4种引致高农业生态效率的发展模式,分别为政策资本驱动型、数字技术驱动型、全要素驱动型和产业融合驱动型,4种发展模式虽然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但具有显著的地区效应,各省份在实现农业生态效率提升中并不遵循一致的组态路径。建议各地区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采用差异化的战略,以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带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效率 组态分析 动态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牛衍亮 苏丽娟 +2 位作者 纪文雅 石有才 李慧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8-175,共8页
为弥补组织安全风险管理漏洞、提高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绩效,采用扎根理论构建管理层面的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然后通过fsQCA方法构建策略选择组态模型,探讨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与策略对于安全风险... 为弥补组织安全风险管理漏洞、提高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绩效,采用扎根理论构建管理层面的高海拔地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框架,然后通过fsQCA方法构建策略选择组态模型,探讨安全风险管理能力与策略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绩效影响的组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扎根理论分析识别出17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基于Reason模型将其分为“组织规范策略”、“安全监督策略”、“前提保障策略”以及“行为规范策略”4个类别;在决策能力较强时,管理者需要将精力和资源着重偏向“安全监督策略”、“前提保障策略”以及“行为规范策略”;在决策能力较弱时,则需要注重全部4个类别所对应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落实情况。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高海拔隧道安全管理者的决策效率、保障施工安全进行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铁路 安全风险 管理策略 扎根理论 定性比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方法研究的原理与设计:以QCA与多案例研究的混合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宁 杜运周 陈凯薇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196,共12页
混合方法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具有优于单一研究方法的解释力,为分析日益复杂的管理现象提供了方法论。然而,尽管混合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并得到了反复呼吁,但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其原理、设计和应用思路仍不清晰。基于混合方法的已有研... 混合方法整合了多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具有优于单一研究方法的解释力,为分析日益复杂的管理现象提供了方法论。然而,尽管混合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并得到了反复呼吁,但大部分研究者对于其原理、设计和应用思路仍不清晰。基于混合方法的已有研究,本文梳理了混合方法的内涵、哲学基础及其设计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QCA与多案例研究的混合方法,并分析了QCA与多案例研究的4种混合类型,分别为准混合设计、顺序混合设计、转换混合设计以及充分集成混合设计。最后,本文提出了开展混合方法研究时建议遵循的相关性、适配性、系统性和透明性4个原理,进而讨论了混合方法研究值得探索的发展方向。研究为开展其他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借鉴,对促进混合方法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方法 混合类型 混合原理与设计 定性比较分析(QCA) 多案例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晶晶 姜杭 毛静怡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99-2510,共12页
优化营商环境是建成公路建设行业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结合公路建设行业实际,构建含市场环境、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创新环境、信用环境等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 优化营商环境是建成公路建设行业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基于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结合公路建设行业实际,构建含市场环境、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创新环境、信用环境等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31个省域营商环境评价值,据此分析省域与地区的水平特征、聚类特征、空间特征和组态特征,提出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省域差异显著,存在地区内各省发展不平衡的现象;2)具有行业标杆型、领先型、追赶型、落后型聚类特征,整体稳定、微幅提升的时序特征,显著正向关联和东、中部地区显著优于西部、东北部的空间集聚特征;3)存在产生高水平公路建设行业营商环境的4个核心要素、7种组态、3处代表性集聚区域;4)提出“认清现实基础+利用空间集聚效应自我优化+匹配组态路径持续提升”的营商环境优化路径,行业领先型省份可通过组态S3、S6升级至行业标杆型,行业落后型与追赶型省份充分利用空间集聚特征,借助“辐射”效应自我优化,再根据组态配置适宜的建设路径,实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研究结论为公路建设行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RSR-CRITIC法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优化路径 公路建设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平台型企业网络效应影响因素的组态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伟 卢尚坤 高娈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在消费者主导的数字浪潮下,网络效应已成为数字平台型企业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点,依靠网络效应建立用户价值优势成为最核心的竞争策略。本研究在数字经济这一全新背景下,从网络效应视角出发,根据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 在消费者主导的数字浪潮下,网络效应已成为数字平台型企业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点,依靠网络效应建立用户价值优势成为最核心的竞争策略。本研究在数字经济这一全新背景下,从网络效应视角出发,根据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分析其多影响因素间的组态关系,深入挖掘其前因条件间的有效组合和匹配(即协同)。研究发现:市场定位和价格因素二者之间的协同是网络效应激发过程中的核心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交因素二者间的协同是网络效应扩大过程中的核心条件。平台治理和技术因素间的协同关系是网络效应迭代过程中的核心条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激发—扩大—迭代”三条增强数字平台型企业网络效应的实现路径,为数字平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平台型企业 网络效应 影响因素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东宁 谢倩毅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52-256,F0003,共6页
以陕西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TOE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影响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和路径选择。结果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构成县域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数字乡村建设... 以陕西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TOE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影响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和路径选择。结果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构成县域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打好这3个要素的“组合拳”;陕西省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高水平路径共有2条,分别为技术-组织-环境融合驱动型和技术-环境双驱型。其中,技术-组织-环境融合驱动型路径具有普适性;陕西省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非高水平路径仅有1条,数字治理程度和资金投入为其核心阻碍要素,且与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陕西省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TOE框架 组态效应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的概念与维度——基于原子图谱法和质性分析
17
作者 杜汋 李方石 赵学铭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7,共12页
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要求应急管理形成快速回应的动态能力。以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为鉴镜,基于原子图谱法提炼已有概念数据指标并结合质性分析,应急管理动态能力可概括为在突发事件全周期内,应急管理主体通过感知与监测环境风险,... 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要求应急管理形成快速回应的动态能力。以战略管理领域的动态能力理论为鉴镜,基于原子图谱法提炼已有概念数据指标并结合质性分析,应急管理动态能力可概括为在突发事件全周期内,应急管理主体通过感知与监测环境风险,整合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并借助危机学习和创新,以预防、应对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并满足应急管理需求的能力。应急管理动态能力包括风险感知能力、应急保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协同配合能力、创新能力、恢复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维度,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综合性特点。应急管理动态能力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但仍需要进一步丰富理论内涵,提升实践价值,以利于制定适宜的应急管理发展战略,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 原子图谱法 质性分析 应急管理动态能力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略组态与竞争优势、组织韧性: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陶颜 何佳曦 +1 位作者 刘洪 张子晔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8,共21页
本文从组态视角探讨哪些战略组态有助于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些战略组态中又有哪些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组织韧性。研究基于沪深两市A股545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9年间2180个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时间序列... 本文从组态视角探讨哪些战略组态有助于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些战略组态中又有哪些有利于制造企业提升组织韧性。研究基于沪深两市A股545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19年间2180个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时间序列定性比较分析(TSQCA)和典型案例提取技术,对战略导向(多元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环境特征(环境动态性、环境丰富性)和组织资源(成本黏性、组织规模、所有权)这3个构面8个条件进行分析,以探讨战略组态与竞争优势、组织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8个条件对高竞争优势都不存在瓶颈影响,即高竞争优势的获取并不要求任何条件达到特定水平;(2)中国制造企业中存在10种高竞争优势的战略组态,可归并为资源依托式、多元扩张式、成本领先式、成本多元式、差异多元式这5大模式;(3)战略组态会显著影响组织韧性,其中,采取多元扩张式、成本领先式的企业相对缺乏韧性,而采取差异多元式的企业更具组织韧性。研究表明:战略组态差异会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差异;即便是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也未必拥有组织韧性;只有特定的战略组态才能让企业兼具竞争优势和组织韧性。研究依托一个整合式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案,基于组态视角解释了竞争优势构建机制,发现公司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多种组合方式,找到兼具竞争优势和组织韧性的战略组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组态 竞争优势 组织韧性 动态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元制度逻辑视角下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瑞韫 陆方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0,84,共6页
目的:研究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生身份认同的制度逻辑,为提升医养结合机构医生的岗位吸引力、降低流失率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生身份认同的制度逻辑。结果:政府逻辑通过多... 目的:研究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生身份认同的制度逻辑,为提升医养结合机构医生的岗位吸引力、降低流失率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生身份认同的制度逻辑。结果:政府逻辑通过多重政策调控,影响医养结合机构医生身份认同;市场逻辑的影响路径有3条,是效率、利润、开拓市场、打造品牌四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兼容作用的影响路径表现为“政策倾斜加强机构合法性实现经济效益”和“资源帮扶助力机构发展”的共同联动;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冲突作用的有效路径为“对政府购买项目过度依赖会弱化医养结合机构的市场竞争能力”。结论:制度逻辑的单一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均会对医养结合机构医生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作用,合理运用市场功能,通过政府的资源助力机构发展,同时减少机构对政府购买服务的依赖性,从而提升医养结合机构医生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逻辑 医养结合机构 医生 身份认同 定性比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冬日 丁丽鑫 +1 位作者 董会忠 朱玥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7-1876,共10页
减污降碳协同的本质在于推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向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治理模式。探究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2030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的任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 减污降碳协同的本质在于推动“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向以源头预防为主的全过程治理模式。探究全过程治理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对于实现“2030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的任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我国2021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为研究样本(考虑到数据的可取性,案例区域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剖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及末端治理三环节,产业结构合理化、用能权、能源利用率、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及环境保护税六要素对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组态效应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是降碳治理的必要前因变量,共存在三条组态路径,可归纳为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清洁生产下的末端治理路径以及环境保护税下源头预防与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治理路径。②末端治理是减污治理的必要前因变量,共存在四条组态路径,可归纳为以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末端治理主导下辅以清洁生产的治理路径、环境保护税驱动治理路径以及源头预防与末端治理为核心的全过程治理路径。③降碳治理与减污治理的驱动路径存在一定联系,全面考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治理路径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核心要求。研究显示,单环节要素独立存在无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现省域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需要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的联动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全过程治理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