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DCA模型的液滴撞击壁面行为研究
1
作者 李源慧 王志敏 +3 位作者 侯乐乐 杨溢 李聪 姚一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不同润湿壁面的动态行为特征,采用VOF方法,通过UDF加入前进-后退动态接触角模型(AR-DCA),建立模拟液滴撞击不同润湿性壁面(θ_(eq)=25°,θ_(eq)=99°,θ_(eq)=112°)的数值模型,模拟液滴在不同的We数(26,7... 为了探究液滴撞击不同润湿壁面的动态行为特征,采用VOF方法,通过UDF加入前进-后退动态接触角模型(AR-DCA),建立模拟液滴撞击不同润湿性壁面(θ_(eq)=25°,θ_(eq)=99°,θ_(eq)=112°)的数值模型,模拟液滴在不同的We数(26,76,102)下撞击壁面的行为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液滴撞击不同的润湿壁面后的动态行为有着显著差异,随着壁面润湿性变差,液滴达到的最大铺展直径变小,还会出现卷吸气泡的现象;随We数的增大,液滴最大铺展直径变大,回缩时间变长,最终稳定在亲水壁面上的接触直径并无明显差异,而在疏水壁面上,液滴在反弹过程中会更快地出现二次液滴。研究结果可为喷雾冷却、细水雾灭火等领域的液滴行为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动态接触角 VOF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尺度下水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润湿性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美婷 祁影霞 +5 位作者 陶杰 陈曦 杨宇水 张蕾 刘妮 杨果成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7,共7页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纳米尺度下水液滴碰撞铜壁面的润湿过程,水滴温度和固液作用强度对润湿性行为的影响以及直径为4.67 nm球形液滴在273 K-353 K温区、固液作用强度在1-3范围内,水滴的润湿行为和平衡接触角与温度、固液作用强... 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纳米尺度下水液滴碰撞铜壁面的润湿过程,水滴温度和固液作用强度对润湿性行为的影响以及直径为4.67 nm球形液滴在273 K-353 K温区、固液作用强度在1-3范围内,水滴的润湿行为和平衡接触角与温度、固液作用强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液滴在不同润湿性壁面上会产生明显不同的润湿演化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对于亲水材料,由于壁面附近水分子所受的势能束缚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平衡接触角则相应减小;对于疏水材料,由于随温度的升高分子之间增加的势能大于固液之间增加的势能而表现出平衡接触角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因此,针对其材料亲水性能,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影响其润湿行为,从而提高传热、传质和自清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液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料与橡胶改性沥青的黏附性表征
3
作者 范艳红 温久然 +4 位作者 王亮 訾银辉 郭灿 吴志宽 李祖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10000-10006,共7页
为了探究橡胶改性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能,选取了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三种典型集料及其代表性氧化物组分,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接触角试验分别计算橡胶改性沥青与集料的相互作用参数和表面能参数,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出其... 为了探究橡胶改性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性能,选取了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三种典型集料及其代表性氧化物组分,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接触角试验分别计算橡胶改性沥青与集料的相互作用参数和表面能参数,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出其黏附功及剥落功,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橡胶改性沥青与三种集料的界面交互作用大小顺序为: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硅烷偶联剂能显著提高花岗岩集料的疏水性,从而增加了其与橡胶改性沥青的黏附性;分子动力学模拟得出剥落功与基于表面能计算的剥落功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集料与橡胶改性沥青的黏附性表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改性沥青 集料 黏附性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 接触角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顺剂对织物防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郑云龙 徐丹丹 +2 位作者 董齐齐 王梓霖 刘建立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6,共9页
文章通过实物实验和计算模拟方法研究了柔顺剂在防水织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疏水性能的影响。选用两种酯基类季铵盐作为柔顺剂,并通过接触角测试比较了洗涤前后织物表面的接触角。首先,根据不同洗涤次数和质量分数进行洗涤处理;随后采... 文章通过实物实验和计算模拟方法研究了柔顺剂在防水织物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疏水性能的影响。选用两种酯基类季铵盐作为柔顺剂,并通过接触角测试比较了洗涤前后织物表面的接触角。首先,根据不同洗涤次数和质量分数进行洗涤处理;随后采用Gaussian16结合量子化学分析了酯基类季铵盐类柔顺剂的亲电性和亲电区域,阐明其在疏水表面静电吸附机制,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方法模拟了洗涤过程中柔顺剂的涂层表面吸附。研究结果表明,酯基类季铵盐柔顺剂易于在疏水聚合物表面产生静电吸附,并且柔顺剂中含有亲水作用的羟基数量是影响其吸附的关键因素。疏水聚合物表面吸附的柔顺剂分子的亲水基团能够提升织物的润湿性,从而导致疏水性下降。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验证了柔顺剂对防水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顺剂 防水织物 疏水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密度泛函理论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面粉颗粒接触参数标定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硕 江礼坚 +3 位作者 林谢昭 唐旭晟 刘晓敏 张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6,共8页
为设计和优化面粉输送设备,应用离散元法对面粉进行准确地工程建模和分析,需要对其接触参数进行必要的标定。该研究依据颗粒缩放理论,用“Hertz-Mindlin with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表征面粉颗粒间黏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 为设计和优化面粉输送设备,应用离散元法对面粉进行准确地工程建模和分析,需要对其接触参数进行必要的标定。该研究依据颗粒缩放理论,用“Hertz-Mindlin with Johnson-Kendall-Roberts”接触模型表征面粉颗粒间黏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静/动态休止角的接触参数标定方法。运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接触参数的敏感性和方差分析,表明面粉颗粒间的滚动摩擦系数、面粉颗粒与不锈钢表面间的静摩擦系数、表面能对静态休止角的影响极显著(P<0.01),并且多组接触参数都可以模拟出与试验相同的静态休止角。进一步研究表明,面粉颗粒与不锈钢表面间的静摩擦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为0.2~0.4。通过2种填充率、4种转速下基于动态休止角的参数标定,将其中与试验最为吻合的一组参数作为标定结果,其值如下:面粉颗粒之间恢复系数为0.6、面粉颗粒之间静摩擦系数为0.2、面粉颗粒之间滚动摩擦系数为0.1、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恢复系数为0.6、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静摩擦系数为0.6、面粉颗粒与不锈钢容器表面之间滚动摩擦系数为0.5、表面能为0.12 J/m^(2)。使用该组参数对矩形容器中物料自由坍塌试验进行仿真,其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验证了该标定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提出的标定方法简单、易执行,对粉料输送设备的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正交试验 面粉 接触参数标定 静/动态休止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液滴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润湿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宋粉红 姜瑜辉 +2 位作者 王志远 王忠旭 范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CO_(2)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润湿行为对CO_(2)冷凝捕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究微结构、势能及温度对CO_(2)液滴润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板壁面,微结构壁面提高了CO_(2)液滴的接触角;在微结构壁面上势能参数影响CO... CO_(2)在粗糙固体壁面上的润湿行为对CO_(2)冷凝捕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探究微结构、势能及温度对CO_(2)液滴润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平板壁面,微结构壁面提高了CO_(2)液滴的接触角;在微结构壁面上势能参数影响CO_(2)液滴的润湿状态,在栏栅结构壁面上CO_(2)液滴从Cassie-Baxter状态转向Wenzel状态,而在三角和斜坡结构壁面上CO_(2)液滴均保持Wenzel状态,3种壁面上CO_(2)液滴的接触角均随势能参数的增大而减小;此外随着体系温度升高,CO_(2)分子克服界面能垒由液相转向气相,使得液滴尺寸变小,液滴的接触角稍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壁面 润湿性 CO_(2)液滴 接触角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电场作用下纳米结构表面润湿转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军 朱星光 +1 位作者 张悦 夏国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2-1169,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外电场作用下液膜在带有纳米凹槽的疏水表面处由Cassie态向Wenzel态的润湿态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转变机理。结果表明,润湿状态转变所需时长并不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是存在一个促进润湿状态转变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外电场作用下液膜在带有纳米凹槽的疏水表面处由Cassie态向Wenzel态的润湿态转变过程,并分析了其转变机理。结果表明,润湿状态转变所需时长并不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是存在一个促进润湿状态转变的最佳电场强度。基于电场作用下的液滴润湿角及液柱极化应力的计算分析表明,一方面外电场可以增强表面润湿性,有利于Cassie态向Wenzel态的润湿态转变,另一方面,液膜受电场极化的影响而沿电场方向伸长,从而减缓了液膜向纳米凹槽的渗入。因此,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液膜润湿状态转变时长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外电场作用下纳米结构表面的润湿态转变的机理,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纳米结构表面的电润湿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 润湿态转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结构表面 接触角 表面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桥的动态界面特性对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晟庭 李靖 +4 位作者 陈掌星 毕然 强壮 吴克柳 王子怡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 在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现象普遍存在,如地下水流动、油气开采、非饱和颗粒材料等.在这些过程中,液桥的存在对多相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改进的液-液自发渗吸理论模型及改进流-固作用力格式的两组分Shan-Chen模型,研究了液桥的存在对毛细管内液-液自发渗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含液桥的渗吸过程相比,液桥的存在使得毛细管内产生3个界面,显著增大了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降低自发渗吸速度.随着润湿性的增强,液桥的存在使得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增强的幅度更大.当液桥的黏度小于非润湿流体的黏度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长度的增加而增强;若二者黏度相等,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为一稳定值;而当液桥的黏度更大时,整个系统的动态接触角随着渗吸的进行逐渐减小.将模拟获得的实时动态接触角纳入至渗吸理论中,可以改善由液桥界面动态变化导致的渗吸长度的理论值与模拟结果间存在的偏差,并得到与模拟基本一致的结果.文章还利用模拟数据,系统地评价了Cox-Voinov模型对含有液桥以及不含液桥体系的渗吸过程中的界面动态变化特性及渗吸长度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自发渗吸 格子BOLTZMANN方法 液桥 动态接触角 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载荷作用下的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分析
9
作者 张放歌 赵自强 王文中 《轴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5,共9页
为研究球轴承在变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的载荷谱下进行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计算,对比了不同载荷谱作用下球与内外圈的接触角和接触载荷以及球的自转角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结... 为研究球轴承在变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模型,并在不同的载荷谱下进行了角接触球轴承的动力学计算,对比了不同载荷谱作用下球与内外圈的接触角和接触载荷以及球的自转角速度和公转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载荷瞬时变化产生的冲击会导致球与内外圈的接触载荷和接触角发生突变,且变化幅度与冲击载荷大小相关;在受载荷冲击后,球的自转角速度和公转角速度也会发生突变,并且随轴承的转动,球的自转角速度和公转角速度会最终达到一个稳定值;载荷变化幅度越大,变化频率越快,轴承运动的变化幅度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角接触球轴承 变载荷 接触角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辅助气雾在金属切削时的冷却润滑性能研究
10
作者 吕涛 于爱兵 +1 位作者 许雪峰 白荣快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6-182,共7页
为了突破传统油基气雾在加工难切削材料时冷却润滑性能不足的局限,提出磁场辅助微量润滑(magnetic assisted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MQL)新技术;构建mMQL加工系统,配制四氧化三铁纳米流体切削液,分析不同磁感应强度对纳米流体... 为了突破传统油基气雾在加工难切削材料时冷却润滑性能不足的局限,提出磁场辅助微量润滑(magnetic assisted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MQL)新技术;构建mMQL加工系统,配制四氧化三铁纳米流体切削液,分析不同磁感应强度对纳米流体接触角、表面张力和动力黏度的影响,并对比考察mMQL的加工性能。结果表明:磁场影响下液滴的渗透性和换热能力有效提升;与传统植物油气雾润滑相比,四氧化三铁纳米流体mMQL应用于430不锈钢车削加工时的切削温度、刀具磨损量和切削力分别降低了约35.5%、52.4%和43.2%。在mMQL加工过程中,磁化后的液滴容易渗透进入刀具与切屑和工件接触区的毛细微缝中充分铺展,表现出良好的润滑和蒸发换热能力,最终呈现出较好的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辅助微量润滑 磁感应强度 接触角 动力黏度 加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冲击过程动态接触角模型研究
11
作者 王翔宇 柯鹏 杜锋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3-1146,共14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液滴冲击壁面,对于理解液滴在固体壁面铺展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超疏水结构设计及防除冰涂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模型中准确刻画接触线及动态接触角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四种典型...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液滴冲击壁面,对于理解液滴在固体壁面铺展的动力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超疏水结构设计及防除冰涂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模型中准确刻画接触线及动态接触角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四种典型的动态接触角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借助FLUENT中的UDF功能,将动态接触角模型应用于壁面边界条件.首先对液滴冲击光滑壁面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定量分析液滴形态的各项参数变化并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Seebergh动态接触角模型更适用于模拟低毛细数下液滴的运动,Kistler模型与Jiang模型应用范围更广并且可以较准确地描述高毛细数下液滴的运动.随后基于Kistler动态接触角模型,对液滴在微结构表面的冲击与铺展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应用动态接触角模型会导致液滴内部流场在表面张力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内发生变化,并且在平衡状态下液滴接触角的模拟值与理论值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冲击 动态接触角 铺展系数 高度系数 微结构壁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助剂溶液在靶标表面的动态润湿性 被引量:21
12
作者 庞红宇 张现峰 +1 位作者 张红艳 杜凤沛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7-161,共5页
通过测量3种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在石蜡和玉米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对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性和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测量3种常用助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及全氟辛磺酸四乙基胺(FT-248)水溶液的动态表面张力(DST),以及液滴在石蜡和玉米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DCA),讨论了DST对药液在靶标上的润湿性和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药液落在靶标上的瞬时DST越小,则与靶标间的DCA越小,越容易在靶标上润湿;DST降低得越快,铺展的速度也越快。应用平衡表面张力(EST)来评价雾滴在靶标上的动态润湿行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用DST能更确切地分析药液在靶标上的铺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助剂 平衡表面张力(EST) 动态表面张力(DST) 动态接触角(d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平壁铺展过程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魏明锐 刘明嘉 +2 位作者 颜伏伍 刘元 许伟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8-543,共6页
液滴撞击壁面后的铺展行为是液滴撞壁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对喷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理想光滑壁面和实际粗糙壁面接触角的理论分析,发现壁面粗糙度是引起接触角滞后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壁面阻力建立了粗糙壁面上接触角滞后模型.对... 液滴撞击壁面后的铺展行为是液滴撞壁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对喷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理想光滑壁面和实际粗糙壁面接触角的理论分析,发现壁面粗糙度是引起接触角滞后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壁面阻力建立了粗糙壁面上接触角滞后模型.对接触线附近贴壁区域的流动状态进行分析,引入接触线特征参数求得固液间的黏性剪切力和气液界面上的黏性剪切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动态接触角随接触线移动速度的变化关系式.通过研究动态接触角随接触线特征参数、液滴黏度、壁面粗糙度和气液表面张力的变化关系,获得了这些因素对液滴碰壁铺展行为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铺展 动态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动态接触角评判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的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白欢 胡建林 +3 位作者 李剑 孙才新 赵玉顺 龚奕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21-3027,共7页
复合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是影响其耐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判断运行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动态接触角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表面粗糙度通过影响动态接触角,造成复合绝缘子具有不同憎水性。基于此,利用动态接触角实测不同... 复合绝缘子表面憎水性是影响其耐污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判断运行中复合绝缘子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动态接触角理论进行分析,表明表面粗糙度通过影响动态接触角,造成复合绝缘子具有不同憎水性。基于此,利用动态接触角实测不同憎水性等级复合绝缘子样片,然后,利用扫描电镜对不同憎水性等级复合绝缘子表面进行形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静态接触角相比,综合利用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能客观、精确地对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进行评判;表面粗糙度影响水珠在复合绝缘子表明的浸润和铺张等特性,验证了动态接触角评判复合绝缘子憎水性等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憎水性 等级 评判 动态接触角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颈倾斜时滚柱轴承动态接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童宝宏 刘颖 +1 位作者 程新明 孙孝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2-47,F0002,共7页
针对滚柱轴承工作时存在轴颈倾斜的情况,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展不同轴颈倾斜角下滚动轴承动态接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接触部位应力值和变形的差别,考察倾斜角大小对轴承动态接触特性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考... 针对滚柱轴承工作时存在轴颈倾斜的情况,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开展不同轴颈倾斜角下滚动轴承动态接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接触部位应力值和变形的差别,考察倾斜角大小对轴承动态接触特性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考虑轴颈倾斜时滚子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剪切应力仿真结果明显大于非倾斜状态下得到的结果,在倾斜角为0°、0.1°和0.5°等3种情况下,滚子组等效应力分别为700MPa、2.73GPa和4.0GPa;同时,滚子端面单元应力值和接触部位应力分布等仿真结果均随倾角增大而差异更加明显;但轴心在径向载荷方向的位移受倾斜角的影响不明显,均分布在-0.2~0.3mm范围内。研究结论可以为实际工作过程中考虑轴颈倾斜时滚柱轴承动态特性的研究和轴承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 有限元 接触分析 倾斜角 动态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煤尘的分形特征及对其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庆钊 林柏泉 +2 位作者 张军凯 石俊俊 代华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8-142,共5页
基于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不同煤质、不同粒度煤尘对去离子水以及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表面活性剂时的润湿接触角,同时基于非线性的分形理论对煤尘粒度、表面孔隙结构等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粒度及表... 基于光学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不同煤质、不同粒度煤尘对去离子水以及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表面活性剂时的润湿接触角,同时基于非线性的分形理论对煤尘粒度、表面孔隙结构等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粒度及表面结构分形维数对颗粒表润湿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细化煤尘表现为较强的疏水性,0.2%的表面活性剂可显著改善颗粒表面的润湿性能,其中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为佳;煤尘的粒度分布、颗粒表面的孔隙结构均表现出典型的分形特征;随着粒度分形维数的增加,颗粒中位粒径降低,其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增加,特别是对于粒径小于10μm的煤尘较为显著;随着表面孔隙分形维数的增加特别是对于分形维数大于2.5时,表面润湿接触角逐步减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 分形特征 润湿特性 接触角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及在硅橡胶憎水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刘云鹏 李和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8-1165,共8页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 为了提高接触角计算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实现了一套动态和静态接触角计算软件系统,实现了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获得液滴接触角的方法,自动方式中基于水平集方法自动获得液滴边缘,该方法基于偏微分方程,能获得全局最优的液滴边缘,抗干扰能力强,后续处理方便,另外还实现了基于阈值的自动边缘提取算法。接触角计算中实现了切线法、圆拟合法、椭圆拟合法、量角法、量高法、多项式拟合法、Young-Laplace拟合法等算法。分析了典型算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拟合和计算结果能以数字、图像方式显示和存储,同时自动存入数据库。将该软件应用于硅橡胶憎水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况下该系统均能自动、准确获得动静态接触角,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接触角计算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静态接触角 动态接触角 水平集 自动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接触角的硅橡胶憎水性表征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志钮 律方成 +1 位作者 李嫚 和明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15,共5页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 当硅橡胶受到侵蚀和染污时,由于表面变得粗糙和溶质沉淀,导致接触角测量存在滞后效应,为了更合理表征硅橡胶的憎水性,将动态接触角方法用于硅橡胶憎水性的表征。该方法对材料表面通过注水/抽水的方式获得前进角/后退角。对洁净、浸泡、电晕和表面染污后的室温硫化硅橡胶涂层样本分别使用静态接触角方法、动态接触角方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浸泡、染污、电晕后的样本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差别较大,静态接触角测量随机性较大且易受拍照时延的影响,对表面憎水性的表征能力不够,后退角能很好地表征材料的憎水性,后退角越小,则材料表面越容易被浸润。文中同时对浸泡、电晕、染污前后表面的粗糙度增加、溶质沉淀原因进行了分析,理论上解释了接触角测量的滞后效应。笔者的研究对硅橡胶及高分子材料的憎水性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憎水性 动态接触角 静态接触角 前进角 后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接触角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郭同翠 刘明新 +4 位作者 熊伟 曾平 孔丽平 罗彩珍 赵治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36-39,共4页
动态接触角研究是研究流体渗流微观规律的基础,在选择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及模拟油藏动态试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从分子理论和动力学角度对动态接触角与驱替速率、液体的毛细管数、黏度比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结论为:较... 动态接触角研究是研究流体渗流微观规律的基础,在选择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及模拟油藏动态试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外从分子理论和动力学角度对动态接触角与驱替速率、液体的毛细管数、黏度比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结论为:较低驱替速率时,动态接触角的余弦差与驱替速率呈线性关系;较高驱替速率时,动态接触角的正切与驱替速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使液-液界面的动态接触角变小,滞后接触角增大;固体表面粗糙度对动态接触角的影响不大。国内目前主要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动态接触角,根据插板法实验得出中性玻璃片在气/水和气/油系统中前进接触角的余弦与驱替速率呈线性关系;后退接触角的余弦与驱替速率呈两段线性关系,驱替速率高时的斜率比驱替速度低时的斜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接触角 静态接触角 驱替速率 黏度比 毛细管数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O_(3)润湿褐煤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9
20
作者 韩方伟 胡福宏 +2 位作者 奚志林 赵月 刘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66-3775,共10页
为探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_(3))对褐煤的润湿性能及润湿机理,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评估AEO_(3)润湿褐煤性能,实验结果显示,AEO_(3)溶液浓度逐渐增加到1.37×10^(-6) mol/L时... 为探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_(3))对褐煤的润湿性能及润湿机理,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利用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评估AEO_(3)润湿褐煤性能,实验结果显示,AEO_(3)溶液浓度逐渐增加到1.37×10^(-6) mol/L时,表面张力可由71.97 mN/m降为26.38 mN/m,接触角由73.35°降为28.43°。AEO_(3)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为2.80 mmol/L,在达到CMC前,AEO_(3)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开展了液滴撞击实验,引入无量纲展铺系数以表征液滴撞击煤时液滴形态变化。分析得出液滴展铺过程发生动能、表面能、黏性耗散和摩擦耗散之间的动态转换。提高液滴撞击速度、合理添加AEO_(3)能够增大溶液在煤表面展铺面积,缩短润湿时间,利于提高润湿效果。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实验材料分子的静电势,并与润湿性进行关联分析,得出褐煤分子和AEO_(3)分子表面最大静电势大于水分子,水分子更容易被吸附,进而表现出润湿现象。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分子相对浓度分布、均方位移及相互作用能,结果显示AEO_(3)作为水分子吸附载体,可以增大水分子在褐煤表面相对浓度,限制水分子扩散,强化水/AEO_(3)/褐煤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提高溶液润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能 接触角 分子动力学模拟 动力润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