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无机SiO_2纳米粒子存在下的苯丙乳液共聚合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径 杨玉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81-485,共5页
研究了在无机 Si O2 纳米粒子存在下的苯丙乳液共聚合 .选择了能使苯丙乳液稳定存在的乳化剂体系 ,研究了温度和 Si O2 的加入对聚合过程转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Si O2 的加入对聚合过程有阻聚作用 ,使单体的转化率降低 .SEM照片证明 S... 研究了在无机 Si O2 纳米粒子存在下的苯丙乳液共聚合 .选择了能使苯丙乳液稳定存在的乳化剂体系 ,研究了温度和 Si O2 的加入对聚合过程转化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Si O2 的加入对聚合过程有阻聚作用 ,使单体的转化率降低 .SEM照片证明 Si O2 粒子已经进入苯丙乳液粒子中 ,而且 Si O2 的加入对乳液制成的膜断面形态有一定影响 .实验发现在无机 Si O2 纳米粒子存在下 ,苯丙乳液共聚合时有较多残渣出现 ,对此通过改进乳液聚合进行了有效地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乳液 sio2纳米粒子 无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二氧化硅 外墙涂料 乳液聚合 力学性能 热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凌爱莲 杨冬玲 白金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40-43,共4页
试验了四种制备纳米SiO2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方法 ,结果表明 ,以KPS +NH3·H2 O引发乳液聚合和以偶联剂处理SiO2 纳米溶胶再进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稳定存在的无机纳米SiO2 /有机物复合乳液 ,其性能优于全丙乳液。而用HP... 试验了四种制备纳米SiO2 /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方法 ,结果表明 ,以KPS +NH3·H2 O引发乳液聚合和以偶联剂处理SiO2 纳米溶胶再进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稳定存在的无机纳米SiO2 /有机物复合乳液 ,其性能优于全丙乳液。而用HPC或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处理SiO2 纳米溶胶后再进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 ,必须要有合适孔径的超滤膜或合适的专用阳离子单体 ,才能制得稳定的复合型的高分子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液 纳米sio2 聚丙烯酸酯 乳液聚合 偶联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引发 CTAB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NH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从水玻璃合成表面修饰的纳米SiO_2微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9-531,共3页
采用溶胶 -凝胶法 ,以水玻璃为原料 ,在加入复合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的条件下 ,与乙酸反应直接得到纳米表面修饰的SiO2 微粒。TEM照片显示 ,纳米SiO2 颗粒为球形 ,粒度为 10~ 30nm ,统计平均粒径为 2 0nm。合成工艺研究表明 ,纳米SiO2 ... 采用溶胶 -凝胶法 ,以水玻璃为原料 ,在加入复合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的条件下 ,与乙酸反应直接得到纳米表面修饰的SiO2 微粒。TEM照片显示 ,纳米SiO2 颗粒为球形 ,粒度为 10~ 30nm ,统计平均粒径为 2 0nm。合成工艺研究表明 ,纳米SiO2 粒度大小和分散度大小可由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物浓度、分散剂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控制 ,其中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物浓度、分散剂浓度、反应温度的最佳值分别为 :0 .6mmol/L ,0 .6mol/L ,7mmol/L ,5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玻璃 溶胶-凝胶法 纳米sio2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羧酸超塑化剂与纳米SiO2颗粒协同作用对固井水泥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延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121-3125,共5页
以丙烯酸(AA)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PEGMA)为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制备AA/PEGMA聚羧酸超塑化剂,并研究其与纳米SiO 2颗粒协同作用对固井水泥浆的水化过程、微观结构、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仪(NMR... 以丙烯酸(AA)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甲酯(PEGMA)为单体,采用自由基聚合制备AA/PEGMA聚羧酸超塑化剂,并研究其与纳米SiO 2颗粒协同作用对固井水泥浆的水化过程、微观结构、流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仪(NM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镜(SEM)、流变仪和抗压强度分析仪分别对AA/PEGMA的分子结构、水泥浆的水化产物含量、微观形貌、流变行为和抗压强度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A/PEGMA与纳米SiO 2颗粒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促进水泥浆水化,降低Ca(OH)2含量,提高流动性(屈服应力降至约0.01 Pa),并使水泥石的微观结构致密化,力学性能明显增强,抗压强度提高4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水泥浆 聚羧酸超塑化剂 纳米sio 2颗粒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化糖修饰Fe3O4@SiO2纳米粒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研究
5
作者 袁嘉怿 叶宝彤 +3 位作者 吴婧 李颖 陈敬华 陈荆晓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58-2467,共10页
首先制备了具有磁性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然后通过"Click"化学反应在粒子表面修饰选择性保护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再对糖硫酸化,得到一系列具有核/壳结构、表面具有不同硫酸基图案的糖功能化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采用... 首先制备了具有磁性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然后通过"Click"化学反应在粒子表面修饰选择性保护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再对糖硫酸化,得到一系列具有核/壳结构、表面具有不同硫酸基图案的糖功能化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Fe_3O_4@SiO_2纳米粒子修饰前后的成分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从细胞水平初步研究了硫酸化糖修饰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蛋白质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_3O_4@SiO_2纳米粒子尺寸均一,分散性良好,经硫酸化糖修饰后,平均粒径由110~130 nm增加至160~180 nm.经硫酸化糖修饰后的纳米粒子能够有效进入肿瘤细胞,调节Bcl-2/Bax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而诱导细胞凋亡并呈现浓度依赖关系,但不会影响正常细胞.这一活性的差异与纳米粒子表面糖的硫酸基图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化糖 硫酸基图案 细胞凋亡 Bcl-2/Bax通路 Fe3O4@sio2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型细菌纤维素/二氧化硅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
6
作者 赵辉云 吴蓓 +2 位作者 王玲丽 柴娟 刘凯旋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0,共8页
为了改善细菌纤维素(BC)的亲水性,拓展其在纺织、包装等领域的应用,采用原位和异位改性法将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引入BC膜,制备BC/SiO_(2)纳米复合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 为了改善细菌纤维素(BC)的亲水性,拓展其在纺织、包装等领域的应用,采用原位和异位改性法将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引入BC膜,制备BC/SiO_(2)纳米复合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及接触角测试等对膜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原位和异位改性法均显著提升了BC膜的疏水性,其中异位复合膜的接触角达115.1°,疏水性能更优;SiO_(2)的引入减弱了纤维素羟基的氢键作用,导致复合膜结晶度下降(原位和异位复合膜分别降低33%和48%);原位法使SiO_(2)均匀分散于BC膜网络中,结构更致密;而异位法因颗粒较大且分布不均,增加了复合膜表面粗糙度;此外,SiO_(2)的加入降低了BC膜的热稳定性,但异位复合膜的颗粒负载效率更高;原位复合膜适用于对均一性要求高的医用或传感材料,而异位复合膜适用于防水纺织品等高疏水性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 sio2纳米颗粒 原位改性 异位改性 纳米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导热复合材料的电子束辐照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段金炽 戚云霞 +6 位作者 石埕莹 赵麒 刘佰军 孙昭艳 徐义全 呼微 张袅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6-903,共8页
将低密度聚乙烯(LDPE)、氧化铝(Al2O3)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进行熔融共混,再通过电子束辐照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改性,得到了同时具有高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PE-Al-Si)。当纳米SiO2的质量分数为1%,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20 kGy时,与不... 将低密度聚乙烯(LDPE)、氧化铝(Al2O3)和纳米二氧化硅(SiO2)进行熔融共混,再通过电子束辐照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改性,得到了同时具有高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复合材料(PE-Al-Si)。当纳米SiO2的质量分数为1%,电子束辐照剂量为120 kGy时,与不含SiO2的复合材料(PE-Al)相比,PE-Al-Si的导热系数达到了0.759 W/(m·K),提高了22%。另外,PE-Al-Si的拉伸强度比PE-Al提高了17%。证明SiO2不仅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还提高了辐照效率及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电子束辐照 纳米二氧化硅 导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