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儿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
作者 李奋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54-555,共2页
无导线起搏器因其体积小、无囊袋、植入创伤小,可避免传统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等优势,在起搏器植入领域大放异彩。但是,儿童由于其有异于成人的生理特征,植入路径、心腔大小、右心室目标区域条件、起搏比例、起搏器使用年限、未来更换等... 无导线起搏器因其体积小、无囊袋、植入创伤小,可避免传统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等优势,在起搏器植入领域大放异彩。但是,儿童由于其有异于成人的生理特征,植入路径、心腔大小、右心室目标区域条件、起搏比例、起搏器使用年限、未来更换等问题均成为儿童无导线起搏器应用的特殊挑战。本文对目前儿童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面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阐述了儿童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以期增进同行对这一前沿技术的了解,并推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儿科领域的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植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1例15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临床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爽 许欣 +4 位作者 周雪 刘茜 张蕾 田杰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年龄、低体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AVB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情况。结... 目的探讨小年龄、低体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AVB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情况。结果患儿,女,6.5岁,体重15 kg,因先心病修补术后并发三度AVB导致晕厥,在评估血管直径和心脏大小后,成功经颈内静脉植入AVEIR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术后起搏参数良好,临床症状消除,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小年龄、低体重的儿童,经充分的术前血管和心脏评估,颈内静脉途径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先天性心脏病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颈内静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初步临床观察
3
作者 隗祎 昃峰 +3 位作者 吴寸草 苑翠珍 李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7-582,共6页
目的:初步评价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中国真实世界的表现及起搏阈值的预测因素,以评估其应用于中国患者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全国多家医院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熟术者实施的AVEIR VR单腔植入... 目的:初步评价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中国真实世界的表现及起搏阈值的预测因素,以评估其应用于中国患者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6月至2024年10月全国多家医院接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熟术者实施的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析患者基线特征、手术数据(包括各时相的起搏器电学参数)及随访结果。结果:共20例符合植入指征的患者接受了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年龄为(71.40±13.37)岁,体重指数为(23.05±3.71)kg/m^(2),体表面积为(1.70±0.16)m^(2)。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起搏器,1例患者在起搏器释放后新发频发室性早博。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1周的临床随访,无主要并发症(围术期新发心包积液、心包填塞、起搏器功能不良、起搏器脱位/穿孔、三尖瓣损伤、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以及临床死亡)发生。相关性分析显示,对接栓模式时相的起搏阈值(r=0.650,P=0.009)、释放后时相的起搏阈值(r=0.596,P=0.019)均与术后1周起搏阈值相关,各时相的感知、阻抗与其不相关(P均>0.05)。结论:初步研究显示AVEIR VR单腔植入式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我国真实世界患者中表现良好,尤其在高龄、低体重患者中证实了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AVEIR VR起搏器 真实世界数据 起搏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梁家锟 刘春峰 王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3-529,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暴发性心肌炎(FMC)、心肌炎(MC)及疑似心肌炎(SMC)患儿共2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合并心律失常类型...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暴发性心肌炎(FMC)、心肌炎(MC)及疑似心肌炎(SMC)患儿共2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合并心律失常类型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244例患儿中,132例(54.1%)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83例(62.9%),存活105例[86例(81.9%)无遗留心律失常]。FMC组出现心音低钝、心脑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以及死亡的比例高于MC组及SMC组(P<0.01)。5例合并Ⅲ°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控制合适心室率,未安装临时起搏器,均恢复正常。结论FMC、MC、SMC患儿合并心律失常以室性多见,且很少遗留心律失常。FMC临床症状重,病死率高。Ⅲ°AVB患儿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出现的室性心动过速若控制好心室率,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心律失常 起搏器 预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对心功能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
5
作者 邓亚兰 潘文麒 +7 位作者 卫越 包阳扬 谢运 林长坚 张凝 金奇 凌天佑 吴立群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3-658,共6页
目的:分析Mic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阻滞植入Mic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76例患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6例(34.2%)... 目的:分析Mic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阻滞植入Mic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76例患者,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26例(34.2%),房室阻滞患者50例(65.8%)。术后随访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通过门诊程控系统收集心脏起搏器参数。采用Firth's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和房室同步率>8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随访120(87,181)d时,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LVEF降低[(66.6±5.6)%vs.(63.8±5.2)%,P<0.001],心输出量增加[(4.3±1.2)L/min vs.(5.3±1.5)L/min,P<0.00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房室阻滞患者术后LVEF降低[(67.0±5.1)%vs.(63.4±4.4)%,P<0.001],心输出量增加[(4.2±1.1)L/min vs.(5.2±1.2)L/min,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9.9±5.4)mm vs.(48.6±5.0)mm,P=0.044]。Firth's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LVEF(每增加1%,OR=1.56,95%CI:1.12~2.17,P=0.001)、每搏输出量(每增加1 ml,OR=1.15,95%CI:1.04~1.28,P=0.001)、体重指数(每增加1 kg/m^(2),OR=1.49,95%CI:1.02~2.17,P=0.020)及高血压(OR=12.71,95%CI:1.11~145.13,P=0.039)是房室阻滞患者术后LVEF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植入Mcira AV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后患者的总体房室同步率为81.2%(68.8%,89.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室阻滞患者的房室同步率分别为70.6%(59.5%,83.4%)、82.4%(74.2%,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Firth's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OR=0.26,95%CI:0.07~0.89,P=0.029)、术前LVEF(每增加1%,OR=1.18,95%CI:1.03~1.35,P=0.015)为术后房室同步率>8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室阻滞患者LVEF和房室同步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术前LVEF、每搏输出量、体重指数增加及高血压对房室阻滞患者患者术后LVEF降低具有独立预测作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术前LVEF增加对术后房室同步率>80%具有独立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Micra AV 心功能 左心室射血分数 房室同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联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6
作者 戴薇 陆剑嵘 +4 位作者 崔振 胡蕾 张蕾 翟颖 张佳佳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共5页
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研究团队,构建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将96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康复随访系统... 目的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研究团队,构建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将96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康复随访系统进行干预。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起搏器植入相关知识、自我效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7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起搏器植入相关知识、自我效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随访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起搏器植入相关知识、自我效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促进起搏器植入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互联网+” 康复随访系统 自我效能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居家康复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锂氟化碳电池材料和工艺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强 袁坤山 +1 位作者 赵彦伟 张海军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2-152,共11页
锂氟化碳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能及低自放电率等优势,在植入式医疗设备、军事领域、传感器、无线设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延长无导线起搏器使用寿命方面,锂氟化碳电池的性能表现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提升... 锂氟化碳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能及低自放电率等优势,在植入式医疗设备、军事领域、传感器、无线设备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延长无导线起搏器使用寿命方面,锂氟化碳电池的性能表现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提升锂氟化碳电池容量与电压的策略,重点讨论了以下3个方面:(1)高比容和高电压氟化碳的研发,涉及碳源结构的优化、氟化前后处理以及氟化方法的控制;(2)高性能电解液的开发,包括采用低浓度锂盐与高供体数溶剂,以及可参与反应的锂盐和溶剂;(3)电池工艺的优化,特别是厚电极和注液工艺。综合分析指出,通过精细调控碳源结构、优化氟碳键比例、改进电解液配方以及创新工艺技术有望研制出更高容量和电压的锂氟化碳电池,从而有效增强无导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氟化碳 高容量 高电压 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浆标志物构建的模型对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金朦超 李晖 +1 位作者 彭思亮 郭心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2-746,共5页
目的 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浆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构建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苏州大学... 目的 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浆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构建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开展起搏器置入术患者323例,按照3:7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42例和验证集81例,将训练集242例患者按照术后有无发生AF分为AF组61例和非AF组181例,分析起搏器置入术后AF的危险因素,并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浆ANP、BNP构建起搏器置入术后AF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AF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比例、ANP、BNP、左心室内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8明显高于非AF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比例明显低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冠心病、ANP、BNP、IL-6是起搏器置入术后AF的危险因素(P<0.05,P<0.01),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起搏器置入术后AF的保护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度较好(χ^(2)=7.264,P=0.508)。ROC曲线分析显示,起搏器置入术后AF的训练集风险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826(95%CI:0.768~0.884),准确性为79.3%(192/242),验证集风险模型的AUC为0.835(95%CI:0.733~0.938)。结论 基于临床特征及血浆ANP、BNP构建的起搏器置入术后AF预测模型效果较好,可为起搏器置入手术患者术后AF的预测提供辅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钠素 心房颤动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何叶 马芳芳 +2 位作者 吴楠 付静 余旻虹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0-684,共5页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康复效率。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 :分析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提升患者康复效率。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2月于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为期3个月的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改良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分别为(29.01±4.16)分和(36.01±1.9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6.93±3.30)分和(28.14±4.14)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分别为(79.54±6.60)分和(97.43±1.9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5.42±9.20)分和(84.52±6.07)分;干预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总分分别为(39.91±3.58)分和4.00(0,14.0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0.13±15.98)分和(43.30±1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康复护理能够提高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有助于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自我效能 肩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r2.1钾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在低血钾诱发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
10
作者 向晋贤 吕金花 +6 位作者 姜杨馨 曾锦 刘力 张滢莹 刘铮 王晓斌 左东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探讨Kir2.1钾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在低血钾诱发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载有人Kir2.1、Kir2.1-E224G突变体以及Kir4.1钾通道基因序列的慢病毒载体。通过病毒转染的方法使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心肌细胞(hiPSC-... 目的:探讨Kir2.1钾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在低血钾诱发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载有人Kir2.1、Kir2.1-E224G突变体以及Kir4.1钾通道基因序列的慢病毒载体。通过病毒转染的方法使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心肌细胞(hiPSC-CMs)过表达Kir2.1、Kir2.1-E224G突变体或Kir4.1钾通道。通过膜片钳监测细胞外低钾(1 mmol/L)对各组hiPSC-CMs静息膜电位以及全细胞电流的影响。结果:在1 mmol/L低钾条件下,电流钳结果显示,过表达Kir2.1钾通道的hiPSC-CMs呈现双静息膜电位(超极化和去极化并存),并且在静息膜电位去极化时发生异常自发起搏活动。而过表达Kir2.1-E224G突变体以及Kir4.1钾通道的hiPSC-CMs静息膜电位呈现超极化且不导致异常自发起搏活动的发生。电压钳结果显示,过表达Kir2.1钾通道的hiPSC-CMs呈现N型跨膜电流;而过表达Kir2.1-E224G突变体以及Kir4.1钾通道的hiPSC-CMs呈现典型的钾通道电流。结论:Kir2.1钾通道的内向整流特性在低血钾导致人心肌细胞异常自发起搏活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r2.1钾通道 低钾血症 心肌细胞 异常起搏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不同程度心脏传导阻滞对一年后心脏传导的影响
11
作者 马继芳 周游 +6 位作者 臧小彪 宋卫锋 陈珂 赵智晗 王现青 赵永辉 付海霞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69,共6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不同程度心脏传导阻滞对术后1年心脏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TAVR的患者130例,纳入其中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患者56例进行研究。根据心脏传导阻...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新发不同程度心脏传导阻滞对术后1年心脏传导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7月至2022年10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TAVR的患者130例,纳入其中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患者56例进行研究。根据心脏传导阻滞程度不同分为轻度阻滞组(n=36)、中度阻滞组(n=9)与重度阻滞组(n=11),并对三组间临床特点及术后1年心脏传导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平均随访(8.5±4.1)个月期间,56例TAVR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中,46例(82.1%)患者心脏传导阻滞部分或完全恢复,其中28例(50.0%)完全恢复心脏传导,10例(17.9%)患者心脏传导阻滞未恢复。轻度阻滞组中22例(61.1%)完全恢复房室传导,9例(25.0%)部分恢复,5例(13.9%)未恢复;中度阻滞组中,2例(22.2%)完全恢复房室传导,5例(55.6%)部分恢复,2例(22.2%)未恢复。三组间远期房室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轻度阻滞组房室传导恢复比例高于中、重度阻滞组(86.1%vs.77.8%vs.72.7%,logrank P=0.0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5岁,HR=1.204,95%CI:1.051~1.525,P=0.041)和术后重度传导阻滞(HR=1.106,95%CI:1.100~1.616,P=0.031)是TAVR术后1年心脏传导阻滞不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AVR术后新发心脏传导阻滞1年后50.0%完全恢复。新发重度心脏传导阻滞和高龄是TAVR术后1年心脏传导阻滞不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起搏器 房室阻滞 心律失常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K-1通道在低血钾诱发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2
作者 张恒羲 熊蕾 +6 位作者 巫悦 吕金花 左征 李若兰 张德绸 刘平 左东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5-901,共7页
目的:探讨TWIK-1通道在低血钾诱发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方法:构建载有人TWIK-1、TWIK-1 shRNA或TWIK-1-T118i突变体基因序列的慢病毒载体。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 目的:探讨TWIK-1通道在低血钾诱发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中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方法:构建载有人TWIK-1、TWIK-1 shRNA或TWIK-1-T118i突变体基因序列的慢病毒载体。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CMs)分为对照组和TWIK-1敲减组。HL-1小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TWIK-1通道过表达组和TWIK-1-T118i突变体通道过表达组。通过膜片钳监测细胞外低钾(1 mmol/L)对各组心肌细胞膜电位以及全细胞电流的影响。结果:电流钳结果显示,在1 mmol/L细胞外钾条件下,hiPSC-CMs以及过表达人TWIK-1通道的HL-1小鼠心肌细胞膜电位呈现去极化并导致异常自发起搏活动的发生,该现象可通过移除细胞外液钠离子或敲减TWIK-1基因消除;而对照HL-1小鼠心肌细胞以及过表达人TWIK-1-T118i突变体通道的HL-1小鼠心肌细胞膜电位呈现超极化,不伴有异常自发起搏活动的发生。电压钳结果显示,在低钾条件下,在发生异常自发起搏活动的hiPSC-CMs可记录到TWIK-1介导的钠漏电流,该电流可被TWIK-1非选择性阻断剂quinine阻断。结论:低血钾时,TWIK-1通道介导的钠漏电流导致人心肌细胞异常起搏活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K-1双孔钾通道 低钾血症 心肌细胞 异常起搏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线起搏器低位间隔植入对心脏电学同步性的影响及安全性初步评价
13
作者 马继芳 周游 +6 位作者 赵永辉 杨海涛 臧小彪 胡娟 宋卫锋 王现青 付海霞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低位间隔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心脏电学同步性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36例,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中位间隔组(n=16)和低位间隔组(n... 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低位间隔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心脏电学同步性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36例,根据无导线起搏器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中位间隔组(n=16)和低位间隔组(n=20),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电学同步性及手术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男性21例(58.3%),平均年龄(68±13)岁,两组患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36例患者共进行了61次植入尝试,两组在尝试次数、手术时间、起搏器参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低位间隔组平均手术时间略短,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84±37)min vs.(105±35)min,P=0.09]。在电学同步性方面,低位间隔组与中位间隔组起搏状态下体表QRS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0±21.1)ms vs.(174.0±14.8)ms,P=0.20]。所有患者在术中均未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心脏穿孔及心包填塞等情况。术后平均随访(5.6±1.2)个月期间,未出现无导线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再入院。结论:无导线起搏器低位间隔植入对心脏电学同步性影响与中位间隔起搏相似,起搏部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阻滞 心肌穿孔 电学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LCC-LCC磁集成印刷螺旋线圈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伟华 宋宇航 +2 位作者 闫孝姮 姚金姝 葛帅帅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5289-5299,共11页
为实现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体积小型化以及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LCC-LCC磁集成印刷螺旋线圈(PSC)的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首先,建立线圈模型,研究在填充比率固定条件下PSC的匝宽和匝间距对传输效... 为实现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体积小型化以及改善系统的传输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LCC-LCC磁集成印刷螺旋线圈(PSC)的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首先,建立线圈模型,研究在填充比率固定条件下PSC的匝宽和匝间距对传输效率的影响,确定最佳的线圈参数;其次,建立非集成式和集成式耦合机构的仿真模型,计算不同偏移情况下两种耦合机构的磁场分布情况;最后,搭建非集成式与集成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验证集成结构在传输性能方面的优势。结果表明:在12mm的传输距离下,传输效率由62.3%提升至68.1%,输出功率提升了0.39W。此外,通过模拟计算无线充电过程中电场强度和比吸收率(SAR)值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集成式PCS的提出有助于推进心脏起搏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产品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 心脏起搏器 磁集成 印刷螺旋线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频磁负超材料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伟华 黄雨琦 +1 位作者 闫孝姮 宋佳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931-4943,共13页
针对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频率变化发生共振失调导致传输效率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磁负超材料(MB-MNG)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首先,根据磁负超材料等效介质理论,推导了正八边形超材料设计的基本公式,建立了MB-MNG... 针对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频率变化发生共振失调导致传输效率低等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磁负超材料(MB-MNG)的心脏起搏器无线供能系统。首先,根据磁负超材料等效介质理论,推导了正八边形超材料设计的基本公式,建立了MB-MNG基元模型;其次,以S-S结构为例,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了6.78 MHz、8.94 MHz和13.56 MHz频段下系统传输效率;再次,为了研究可靠性,讨论了系统与MB-MNG之间的错位情况;最后,为确保安全性,使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研究系统的电磁安全特性,并进行温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工作频段下,基于MB-MNG的WPT系统的输出功率为3.29W、2.77W和2.87W,与传统WPT系统和加入铁氧体薄板WPT系统对比,传输效率提高了24.6%~36.5%。同时,在系统发生偏移时,仍能保持30.73%~48.41%的传输效率;60 min充电测试内组织SAR值及最大温升均符合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供能系统 多频磁负超材料 心脏起搏器 传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一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道良 刘俊 +3 位作者 江勇 欧阳文斌 赵广智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5-1027,共3页
本文报告了首个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例。患者为82岁高龄女性,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且电池电量耗竭,经评估需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临床效果良好。
关键词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超声引导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文琼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吴寸草 周旭 隗祎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864,共6页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 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405例,其中男性263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119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48例(40.3%),无名静脉闭塞37例(31.1%),腋静脉闭塞30例(25.2%),上腔静脉闭塞4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闭塞 起搏器感染 静脉造影术 电极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楠 彭熙 +1 位作者 刘俊鹏 张慧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逐渐向中低危患者扩展,高度房室阻滞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永久起搏器(PPM)植入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TAVR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发生的解剖学基础、PPM植入指征、预测因素以及该类患者的预后等...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逐渐向中低危患者扩展,高度房室阻滞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永久起搏器(PPM)植入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TAVR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发生的解剖学基础、PPM植入指征、预测因素以及该类患者的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永久性起搏器 并发症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贯玲儿 张海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99,共5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 血管迷走性晕厥作为晕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心脏抑制型晕厥患者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有效的药物疗法有限,可建议使用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本文梳理了起搏器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中曲折发展经历并总结了原因,根据指南整理了目前适用于起搏治疗的患者类型以及应用的局限性,心脏神经消融术可能成为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另一种选择,但尚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适用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起搏器 直立倾斜试验 心脏神经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庭监护系统的远程随访平台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邬海燕 李想 +2 位作者 王盼盼 白井双 都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监护系统的远程随访平台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植入具有家庭监护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监护系统的远程随访平台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植入具有家庭监护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基于家庭监护系统的远程随访平台进行随访管理。干预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自我护理能力、门诊随访次数、随访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各40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门诊随访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总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功能、肩关节疼痛3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护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3.5%。结论基于家庭监护系统的远程随访平台,在患者居家期间为其提供专业支持,可改善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自护能力,降低门诊随访次数,提高随访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 家庭监护 远程随访 随访平台 肩关节功能 自我护理能力 门诊随访 家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