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支柱调控与银行风险承担——微观机制及结构-时序异质性
1
作者 顾海峰 于家珺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147,共32页
双支柱政策是危机后金融稳定治理框架的顶层设计,深入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对于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及防控银行业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微观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年-2020年中国262家银行... 双支柱政策是危机后金融稳定治理框架的顶层设计,深入考察其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对于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及防控银行业风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微观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选取2007年-2020年中国262家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均能抑制银行风险;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产生风险溢出,宏观审慎监管则能削弱这一风险溢出,由此发挥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减弱宽松货币政策对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负向冲击及减弱银行顺周期杠杆,削弱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风险溢出,由此形成政策互补.在结构维度,同业关联对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具有非对称影响,其弱化了宏观审慎监管对宽松货币政策风险溢出的抑制作用,放大了宏观审慎监管对紧缩性货币政策风险治理效果的削弱作用.此外,双支柱政策对规模更大、非利息业务占比更低的银行具有更好的协同治理效应.在时间维度,利率市场化推进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双支柱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分别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 银行风险承担 宏观审慎监管 货币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行业尾部风险
2
作者 李丽雯 项后军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40,共19页
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 本文利用2009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对行业尾部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引发行业尾部风险,但是搭配使用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业尾部风险。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形成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行业尾部风险存在协同治理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或金融下行期,“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同治理效应强于上行期;借款者流动性、借款者贷款型和其他类型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治理效应较好。此外,作用渠道检验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以加剧期限错配、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方式增加行业尾部风险;而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则能削弱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刺激作用,缓解行业期限错配、抑制现金持有水平下降,从而避免行业尾部风险上升。本文研究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重大风险提供了相关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框架 行业尾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调控框架与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抑制缓释还是累积加剧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志红 王心怡 琚望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5,共15页
如何搭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我国上市银行数据,本文采用CoVaR方法衡量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考察“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影响... 如何搭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我国上市银行数据,本文采用CoVaR方法衡量影子银行导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考察“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借款人和银行信贷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起到显著的“抑制缓释”作用;影子银行规模是“累积加剧”和“抑制缓释”效应的渠道,流动性分层则是“累积加剧”效应的渠道。结合银行性质、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情景下,“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有效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结论对于“防风险”目标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框架 影子银行 银行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CoVa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双支柱调控与系统性风险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龑 刘大志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55,共6页
文章利用中国银行业2011-2022年的季度数据,从轻资产、轻收入、轻资本和轻成本四个维度出发,选取指标构建了中国银行业轻型化指数。进而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检验了银行业轻型化转型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加剧了系... 文章利用中国银行业2011-2022年的季度数据,从轻资产、轻收入、轻资本和轻成本四个维度出发,选取指标构建了中国银行业轻型化指数。进而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检验了银行业轻型化转型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加剧了系统性风险。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轻型化转型加快了各银行的资本周转速度,这会使其在自身资本的承载能力之外过度开展业务,加大风险外溢的可能性,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攀升。在现有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轻型化转型会促使银行通过加快资本周转进行“监管套利”,弱化金融严监管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因此,轻型化趋势下要更加重视双支柱调控的应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银行业的轻型化转型,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会逐渐降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则会持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抑制轻型化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部分政策工具并未发挥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双支柱调控框架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宏观调控新框架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易宪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7-45,156,共9页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框架 现代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货币政策框架下的货币条件指数构建
6
作者 程强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51-154,共4页
考虑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侧重数量型工具的特殊性,文章结合完善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的目标任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MCI。根据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的不同,构建了5个MCI指数。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 考虑我国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侧重数量型工具的特殊性,文章结合完善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的目标任务,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来构建货币条件指数MCI。根据应对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逆周期调控手段的不同,构建了5个MCI指数。格兰杰因果分析表明:在应对经济周期上,货币政策源于产出缺口,但对产出和通胀同时产生影响;而目前在应对金融周期上货币政策还略显被动,资产价格是货币政策的格兰杰原因,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条件指数 经济周期 金融周期 货币政策双支柱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柱”框架的微观稳定效应--基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垒 石绪珂 丁黎黎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8,共10页
基于金融约束理论,借助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框架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维护企业层面的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通... 基于金融约束理论,借助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分析了“双支柱”框架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削弱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维护企业层面的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抑制宽松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抑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强度存在差异,信贷类政策最强,流动类其次,资本类最弱;此外,宏观审慎政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且主要作用于非货币金融资产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框架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企业金融资产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VISIA货币总量指数的构建及实证检验 被引量:2
8
作者 宋保庆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29,共4页
文章基于消费理论,从统计指标构建的角度,采用Divisia指数方法,通过存贷款综合抽样利率计量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衡量机会成本,重构我国月度的货币供应量指数。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的货币供应量指数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稳定、预测性良好... 文章基于消费理论,从统计指标构建的角度,采用Divisia指数方法,通过存贷款综合抽样利率计量各层次货币资产流动性衡量机会成本,重构我国月度的货币供应量指数。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的货币供应量指数对应的货币需求函数稳定、预测性良好,可以作为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柱调控框架 DIVISIA货币总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稳定目标对双支柱框架协调关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苏嘉胜 苏亮瑜 王仁曾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9,共17页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多年探索,"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这一双支柱调控框架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的综合体系。结合中国金融监管实践,在一个包含四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中构建两类不同的... 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多年探索,"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这一双支柱调控框架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金融稳定政策的综合体系。结合中国金融监管实践,在一个包含四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中构建两类不同的"双支柱"调控政策组合,并通过两部门连续博弈分析以及异质性家庭福利模拟测算两类视角,重点就货币政策是否引入金融稳定目标对于两部门协调最优化方式的影响做出分类讨论,研究发现,无论从政策制定者还是家庭主体的角度考虑,传统泰勒规则引导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以协调施政方式为最优,而当货币当局额外盯住金融稳定目标时,两种政策以分立施政的协作方式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 双支柱调控框架 DS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稳金融”效应——兼论“双支柱”框架协调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勇 杨源源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0-71,共12页
文章从结构性视角系统探究不同“双支柱”调控工具对金融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全面审视宏观金融“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双支柱”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宏观审慎调控中资本类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 文章从结构性视角系统探究不同“双支柱”调控工具对金融周期的非线性影响,全面审视宏观金融“双支柱”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研究发现,不同结构“双支柱”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存在明显异质性,宏观审慎调控中资本类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货币政策调控中价格型工具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占优;“双支柱”调控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在不同金融周期具有非对称性,金融上升周期具有同向、协同的效应,金融下行周期呈现相反、对立的效应。政府应构建以“资本类宏观审慎工具为主、流动性类宏观审慎工具为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为主、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为辅”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在金融上升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可有效配合以形成政策合力,但应避免出现政策超调;在金融下行周期“双支柱”调控政策应妥善协调,避免宏观审慎政策力度过大而削弱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双支柱”调控 金融资产状况指数 金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