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酒精摄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进程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昊清 吴艳玲 +1 位作者 南极星 廉丽花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7-1230,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普遍的慢性肝病,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也显示出逐渐上升的态势。无论是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都有可能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最普遍的慢性肝病,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也显示出逐渐上升的态势。无论是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都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相关疾病。通过对影响NAFLD产生的众多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病理机制为脂肪的过多合成,且难以被转运入血,从而引起了大量脂质蓄积。酒精对肝脏有直接损伤作用,会抑制肝脏脂肪的分解,最终形成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然而酒精对NAFLD发病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仍存在争议,因此该文针对酒精摄入对NAFLD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 酒精摄入对脂肪肝的两面性 肝损伤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的相关性:一项基于Dryad数据的二次分析
2
作者 冯娜 徐阳 +6 位作者 姬婧 白迪 刘根 朱文静 宋雅璠 张岩 韩拓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0-697,共8页
目的探究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每日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并确定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与N... 目的探究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每日摄入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并确定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发生风险相关的摄入阈值。方法从Dryad数据库获取2015年4月至2017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的18岁及以上的106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资料(对照组及NAFLD各534例)。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全面病史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获取受试者的典型食物消费的信息,并计算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比较组间基线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探究MUFAs或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在高血压患病率、饮茶习惯、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能量每日摄入量、MUFAs和PUFAs每日摄入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但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等多个混杂因素后,MUFAs或PUFAs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 g,NAFLD患病风险分别增加53%(95%CI:1.25~1.87,P<0.001)和3.30倍(95%CI:2.98~6.20,P<0.001)。RCS表明,M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呈近似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ity=0.064),PUFAs每日摄入量与NAFLD呈非线性关系(P for nonlinearity<0.05)。亚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MUFAs与性别、高血压、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UFAs与BMI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MUFAs或PUFAs摄入量升高与NAFL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两者在肝脏脂质蓄积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 每日摄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的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药有效组分复方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红山 朱德东 +2 位作者 郑南红 高国生 丁世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0期2497-2500,I0004,共5页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 目的:基于几种既往研究被证实有良好抗脂肪肝作用的中药有效组分,探求具有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的由中药有效组分组成的复方。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0%猪油+2%胆固醇+88%基础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D模型(10周),以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山楂总黄酮,白术多糖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法"5因素10水平设计表"分组设计;以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为筛选指标,并经多元回归分析获得"最佳配方"。以最佳配方为观察对象,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为对照,采用上述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的变化,对所得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最佳有效组分配方为红景天苷5.77 mg/kg+绞股蓝总苷17.68 mg/kg+姜黄素4.35 mg/kg+白术多糖69.75 mg/kg,验证实验显示该配方疗效显著,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P<0.05)。结论:1由红景天苷、绞股蓝总苷、姜黄素、白术多糖特定比例组成的有效组分复方具有较好的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效应;2均匀设计在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药有效组分 均匀设计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菜茶总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杨 刘仲华 +3 位作者 瞿邵明 康乐宁 魏仲珊 罗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41-245,共5页
探讨苦菜茶总黄酮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采用酒精灌胃小鼠,建立慢性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通过不同剂量苦菜茶总黄酮灌胃12周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 探讨苦菜茶总黄酮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采用酒精灌胃小鼠,建立慢性酒精性脂肪肝模型。通过不同剂量苦菜茶总黄酮灌胃12周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活力,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肝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以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苦菜茶总黄酮剂量组血清ALT、AST活力和TG、TC含量,肝脏MDA、IL-1β、TNF-α含量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肝脏SOD活力,GSH含量则有所上升,肝脏肿大有一定程度的减轻,说明苦菜总黄酮对慢性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菜茶总黄酮 慢性酒精性脂肪肝 肝功能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的降血脂、抗氧化作用及其对脂肪肝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月丽 吕俊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的降血脂、抗氧化作用及其对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脂肪肝大鼠模型,并预防性给予白芍总苷处理8周。8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的降血脂、抗氧化作用及其对脂肪肝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脂肪肝大鼠模型,并预防性给予白芍总苷处理8周。8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全肝称重,计算肝指数,同时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取肝左叶,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白芍总苷可明显降低脂肪肝大鼠血浆TC、TG、LDL-C水平,提高血浆HDL-C水平;降低肝指数,降低ALT和AST水平,明显提高肝脏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改善肝脏组织学改变。结论:白芍总苷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脂肪肝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血脂和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脂肪肝 降血脂 抗氧化 防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丝素粉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预防作用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影 王学英 +6 位作者 姜义仁 石生林 秦利 刘梅 彭爽 李群 马积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01-501,554,共2页
研究柞蚕丝素粉对酒精性脂肪肝肝体比的影响及对脂类代谢的调节作用。测定肝体比、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肝体比及血脂... 研究柞蚕丝素粉对酒精性脂肪肝肝体比的影响及对脂类代谢的调节作用。测定肝体比、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肝体比及血脂。柞蚕丝素粉对实验性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的保肝护肝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丝素粉 酒精性脂肪肝 预防作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树莓叶总黄酮对大鼠非酒精脂肪肝形成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青峰 赵远锋 +4 位作者 邵敏 王燕 姬可平 张伟 高书颖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蓝树莓叶总黄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分成5组:正常组(N)喂以普通饲料;高脂饮食模型组(M)喂以改良的高胆固醇饲料,诱发形成脂肪肝模型;蓝树莓叶总黄酮低、中、高...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蓝树莓叶总黄酮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形成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分成5组:正常组(N)喂以普通饲料;高脂饮食模型组(M)喂以改良的高胆固醇饲料,诱发形成脂肪肝模型;蓝树莓叶总黄酮低、中、高浓度实验组(HLF1、HLF2、HLF3)在喂高脂饲料的同时分别灌胃20 mg·kg-1、40 mg·kg-1、80 mg·kg-1体重蓝树莓叶总黄酮溶液各3 m L。实验180 d后取动物血清、肝脏,检测动物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的含量,制备大鼠肝脏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蓝树莓叶总黄酮实验组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其血清的TC、TG、LDL-C、AST、ALT等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而HDL-C含量则明显上升(P<0.01),且与蓝树莓叶总黄酮的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石蜡切片也显示蓝树莓叶总黄酮实验组动物肝脏中的脂质积累和脂肪肝病理学变化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蓝树莓叶总黄酮可以降低大鼠脂肪变性程度,对高脂饮食引起的脂肪肝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树莓叶 总黄酮 大鼠 非酒精性脂肪肝 防治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过氧化环节的中药组分HJJB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山 应豪 +3 位作者 胡爱荣 胡耀仁 李德周 周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235-2238,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HJJB方对脂肪肝大鼠脂质过氧化环节的影响,揭示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4周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在造模第9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HJJB方组和罗格列酮对照组,灌胃给药6周。观察:(1)... 目的:探讨HJJB方对脂肪肝大鼠脂质过氧化环节的影响,揭示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14周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在造模第9周起,随机分为模型组、HJJB方组和罗格列酮对照组,灌胃给药6周。观察:(1)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2)肝组织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变化;(3)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变化;(4)肝组织TG、FFA、MDA、SOD、NOS、i NOS、GSH-Px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组肝组织出现显著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空泡样变,肝组织TG、FF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MDA、NOS、i NOS含量较正常组亦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GSH-Px、SOD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HJJB方组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肝组织TG、FFA、MDA、NOS、i NOS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GSH-Px、SOD含量较模型组组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TG、FFA含量与肝组织MDA、NOS、i NOS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肝组织GSH-Px、SOD含量间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HJJB方具有明显的改善脂肪肝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这可能是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JB方 非酒精性脂肪肝 脂质过氧化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普通人群肝脂肪变性磁共振成像定量方法的可行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斌 张杰 +2 位作者 陈静静 李晓飞 徐文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8,63,共5页
为了探讨采用3T西门子MRI LiverLab评估普通人群志愿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招募了60名志愿者,其中双回波Dixon技术预测肝脂肪变性的患病率为51.7%(31/60),多回波Dixon和多回波HISTO技术测量的平均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分别为(9.1±... 为了探讨采用3T西门子MRI LiverLab评估普通人群志愿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招募了60名志愿者,其中双回波Dixon技术预测肝脂肪变性的患病率为51.7%(31/60),多回波Dixon和多回波HISTO技术测量的平均肝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分别为(9.1±1.9)%和(9.3±2.3)%,测量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t=0.36,p=0.27)。Pearson检验分析表明,多回波Dixon和多回波HISTO测量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2,P<0.001)。分别以多回波Dixon和多回波HISTO测量作为参考标准,双回波Dixon对检测肝脏脂肪变性具有高度敏感性、高阴性预测值、良好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分别为0.96和0.92,阴性预测值0.97和0.93,特异性0.80和0.77,阳性预测值0.77和0.74)。因此MRI LiverLab可以快速准确区分普通人群中有无肝脏脂肪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双回波Dixon 多回波Dix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有氧运动对酒精性脂肪肝脂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二侠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57,共5页
通过分析高强度有氧运动对酒精性脂肪肝脂的影响,探讨酒精性脂肪肝脂十分必要。随机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划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造模运动组,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实现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模型对照组与造模运动组的大鼠进行体积分... 通过分析高强度有氧运动对酒精性脂肪肝脂的影响,探讨酒精性脂肪肝脂十分必要。随机将健康雄性SD大鼠划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造模运动组,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实现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模型对照组与造模运动组的大鼠进行体积分数45%的乙醇灌胃,对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肝组织指标含量、血清指标及IL-10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强度有氧运动可在某种程度上防止酒精性脂肪肝;高强度有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酒精性脂肪肝脂功能的恢复;高强度有氧运动具有很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高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肝细胞微损伤,保持肝脏细胞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避免酒精灌胃造成的肝细胞损伤;高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抑制酒精灌胃造成的炎症反应,使大鼠免疫机能稳定,能够降低酒精性脂肪肝脂炎症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 有氧运动 酒精性脂肪肝脂 影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氨基葡萄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亮亮 刘万顺 +1 位作者 韩宝芹 胡京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3-76,共4页
研究壳寡糖、氨基葡萄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用连续灌胃酒精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实验组小鼠在灌胃酒精前1 h灌服不同剂量的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8周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 研究壳寡糖、氨基葡萄糖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组,用连续灌胃酒精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实验组小鼠在灌胃酒精前1 h灌服不同剂量的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8周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酞基转移酶(GGT)的活性,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等生化指标。取肝脏进行固定,做组织切片,观察组织受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的ALT,AST和GGT活性以及TG,TC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上述5个指标的水平(P<0.05),且接近正常组水平,组织学观察各剂量小鼠的肝组织受损程度均有所减轻。壳寡糖和氨基葡萄糖对小鼠的酒精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氨基葡萄糖 壳寡糖 保护作用 肝功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_(1)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钟光成 廖志涵 +7 位作者 陈依 官丹妮 郭静怡 崔天琦 李天瑶 苏世杰 高永 王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68,共7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脏中脂肪过度沉积,并可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脏中脂肪过度沉积,并可进一步导致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终末期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还没有批准的药物用于治疗NAFLD。人参皂苷Rb_(1)是人参中最丰富和最具生物活性的分子,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就NAFLD发病机制及人参皂苷Rb_(1)治疗NAFLD药理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人参皂苷Rb_(1)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人参皂苷Rb_(1) 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防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金璨 邓颖 +5 位作者 曹楠 张晓丽 肖长义 何建刚 何功威 李世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5-302,共8页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脂饮食的大量摄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发病率为20%~30%,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5%~30%。NAFLD已经成为全球主要... 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脂饮食的大量摄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正在逐渐升高,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发病率为20%~30%,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5%~30%。NAFLD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活性物质,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益处,特别是在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作用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为进一步系统了解茶多酚对NAFLD的作用,本文对茶多酚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高脂饮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预防作用 新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蓝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肝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欢欢 景志行 +2 位作者 许剑锋 刘海泉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野生蓝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肝效果。方法:经灌胃给予高脂诱导肥胖小鼠低(10 g/(kg·d))、中(20 g/(kg·d))、高(40 g/(kg·d))剂量蓝莓匀浆和低(0.006 g/(kg·d))、中(0.012 g/(kg·d))、高(0.024 ... 目的:研究中国野生蓝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肝效果。方法:经灌胃给予高脂诱导肥胖小鼠低(10 g/(kg·d))、中(20 g/(kg·d))、高(40 g/(kg·d))剂量蓝莓匀浆和低(0.006 g/(kg·d))、中(0.012 g/(kg·d))、高(0.024 g/(kg·d))剂量野生蓝莓总花青素6周后,分别测定小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活力,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肝组织匀浆液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脂肪肝模型组小鼠相比,中国野生蓝莓匀浆中剂量组和总花青素中、高剂量组可以有效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血清AST、ALT的活力(P<0.05);蓝莓匀浆中、高剂量组能有效调节LDL-C浓度(P<0.05);蓝莓匀浆和花青素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TC、TG浓度(P<0.05);蓝莓匀浆中、高剂量组和花青素中、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小鼠肝组织的T-AOC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P<0.05)。结论:中国野生蓝莓总花青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的保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野生蓝莓 花青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保肝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子理中汤结合芒硝外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及肝功能、血清瘦素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向晶 刘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究附子理中汤结合芒硝外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血清瘦素水平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51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由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51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76例)采取西药... 目的探究附子理中汤结合芒硝外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血清瘦素水平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51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由医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51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76例)采取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75例)采取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附子理中汤结合芒硝外敷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纳差、肢体困重、肝脾肿大等)积分变化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体重指数(BMI)及腰围变化、血清瘦素(LEP)水平变化、肝/脾CT比值变化及血脂指标变化及肠道微生态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比较,分别为98.67%(74/75)、90.79%(69/76),前者更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纳差、肢体困重、肝脾肿大等)积分、ALT及AST及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IL-6、IL-10及TGF-β1、TNF-α、IFN-γ、BMI、腰围及LEP水平、肝/脾CT比值、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血脂指标、肠球菌及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微生态指标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纳差、肢体困重、肝脾肿大等)积分、ALT及AST及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IL-6、IL-10及TGF-β1、TNF-α、IFN-γ、BMI、腰围及LEP水平、肝/脾CT比值、HDL及LDL、TC、TG、肠球菌及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微生态指标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纳差、肢体困重、肝脾肿大等)积分、ALT及AST及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IL-6、IL-10及TGF-β1、TNF-α、IFN-γ、BMI、腰围及LEP水平、肝/脾CT比值、HDL及LDL、TC、TG、肠球菌及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微生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0.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32%)均较低(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结合芒硝外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肝功能改变,血脂水平改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附子理中汤 芒硝外敷 疗效 肝功能 血清瘦素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鸠坑龙井茶对高脂饮食C57BL/6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的影响及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研究
16
作者 龚明秀 袁懿炜 +7 位作者 张一帆 叶江成 郭丽 李晓军 黄皓 毛宇骁 赵芸 赵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592,共17页
探究鸠坑龙井茶水提物(LJT)对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SREBPs通路信号影响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并给予LJT(300 mg·kg^(-1))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 探究鸠坑龙井茶水提物(LJT)对小鼠肝组织脂质代谢SREBPs通路信号影响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模型,并给予LJT(300 mg·kg^(-1))灌胃干预。定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检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葡萄糖耐受水平,观察并分析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肝组织切片特征;应用Real-time qPCR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SREBPs通路7个基因(SREBP-1c、FAS、SCD-1、ACC-1、SREBP-2、HMGCR、PPARγ)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分析肝组织蛋白质表达水平,同时对小鼠肠道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16 S rDNA)并分析其结构。结果显示,LJT干预后小鼠体质量、血糖AUC、血清TG、TC、LDL-C和肝脏中TG、TC水平有显著下降,龙井组小鼠肝组织SREBP-1c、FAS、ACC-1、SCD-1和PPARγ蛋白表达水平降低,SREBP-1c、SCD-1、FAS、ACC-1、SREBP-2、HMGCR、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16 S rDNA分析发现,小鼠肠道菌群门水平主要为Firmicutes、Bacteroidota、Desulfobacterota和Actinobacteriota 4类,LJT有效延缓了高脂饮食引起的Firmicutes相对丰度升高和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下降趋势,并增加了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结果表明,LJT能够干预小鼠肝脂肪变性SREBPs通路信号表达,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有降脂减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坑龙井茶 非酒精性脂肪肝 SREBPs通路 肠道菌群紊乱 降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滞柔肝颗粒对湿热淤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席玲 赵连山 王晓芸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669-1672,共4页
目的:评估化滞柔肝颗粒对湿热淤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北京水利医院收治的湿热淤积型NAFL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化滞柔肝颗粒... 目的:评估化滞柔肝颗粒对湿热淤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北京水利医院收治的湿热淤积型NAFL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化滞柔肝颗粒口服,3次/d,1袋/次,对照组给予水飞蓟宾胶囊,3次/d,8 g/次。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体重指数(BM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BMI,ALT、AST,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期间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恶心、胃肠道反应,3例患者出现皮疹。结论:化滞柔肝颗粒可明显改善湿热瘀积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BMI及血脂、肝功能指标,无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滞柔肝颗粒 水飞蓟宾胶囊 湿热瘀积 非酒精性脂肪肝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寡糖对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秀侠 文雪华 +2 位作者 王燕平 吴萍 徐寅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35-1541,共7页
目的探讨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对水飞蓟宾(silybin,Sil)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增效作用。方法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NCD)和模型组(高脂饮食HFD)。于d 70,模型组随机分为6... 目的探讨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FOS)对水飞蓟宾(silybin,Sil)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增效作用。方法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NCD)和模型组(高脂饮食HFD)。于d 70,模型组随机分为6组(n=8):模型组,药物干预组为Sil(30mg·kg^(-1))、FOS(2 000 mg·kg^(-1))、Sil(30 mg·kg^(-1))分别与FOS高、中、低剂量联用,每天灌胃1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媒,继续高脂饮食,记录小鼠的体质量和进食量。实验d 120,检查小鼠空腹血糖值、胰岛素水平和口服葡萄糖耐受;d 130,处死动物、收集肝脏和血液,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TG、TC、ALT、AST、肝脏组织病变。结果 Sil(30 mg·kg^(-1))改善NAFLD小鼠血清AST、TG、TC、肝系数、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口服葡萄糖耐受等糖脂代谢指数,FOS(2 000 mg·kg^(-1))能使其治疗效果变得明显,同时降低了肝脏组织病变和脂质沉积,FOS(4 000 mg·kg^(-1))给药剂量翻倍,但是增效作用无明显优势;而对于改善NAFLD小鼠体质量,FOS(4 000 mg·kg^(-1))增效作用明显。结论益生元FOS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Sil对NAFLD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寡糖 水飞蓟宾 非酒精性脂肪肝 增效 高脂饮食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食同源组合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慧雨 牛立云 +7 位作者 刘慧蒙 陈广瑞 孟志云 甘慧 顾若兰 吴卓娜 杨雯婕 窦桂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9-264,共6页
蓝莓花青素、γ-氨基丁酸、杜仲雄花茶、米糠脂肪烷醇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活性,具有开发成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药物的潜力,可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DPPH自由基清... 蓝莓花青素、γ-氨基丁酸、杜仲雄花茶、米糠脂肪烷醇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的活性,具有开发成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损伤药物的潜力,可为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进行处方优化,确定以上4种药食同源天然活性成分的最佳比例。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低、高剂量),预防给药一周后,白酒灌胃构建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含量,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最后通过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预防服用这4种成分可以缓解肝水肿、降低血清中AST和ALT水平、提高肝脏中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给药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情况大大好转。药食同源组合物的预防服用具有较好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花青素 Γ-氨基丁酸 杜仲雄花茶 米糠脂肪烷醇 抗氧化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