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矩形窄通道内DRYOUT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磊 闫晓 +2 位作者 黄善仿 黄彦平 肖泽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7-1443,共7页
液膜干涸(DRYOUT)被广泛认为是诱发环状流区临界热流密度(CHF)的机理,已有DRYOUT模型对于矩形窄通道能否适用缺乏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比较几组不同的沉积率、夹带率关系式,得到了一优化的DRYOUT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较已有模型... 液膜干涸(DRYOUT)被广泛认为是诱发环状流区临界热流密度(CHF)的机理,已有DRYOUT模型对于矩形窄通道能否适用缺乏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比较几组不同的沉积率、夹带率关系式,得到了一优化的DRYOUT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较已有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可用于矩形窄通道CHF的预测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窄通道 dryout模型 临界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临界压力区Post-dryout传热特性分析
2
作者 宋美琪 刘晓晶 程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76-1581,共6页
由于临界热流密度后(Post-CHF)传热区气相传热特性较差,加热壁面将会面临显著的温度升高甚至会被烧毁,因此对于Post-CHF区传热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为对现有临界后传热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整理出现有均匀加热竖直圆管内向上流动Post-dry... 由于临界热流密度后(Post-CHF)传热区气相传热特性较差,加热壁面将会面临显著的温度升高甚至会被烧毁,因此对于Post-CHF区传热特性的研究尤为重要。为对现有临界后传热模型进行评估和改进,整理出现有均匀加热竖直圆管内向上流动Post-dryout区传热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对近临界压力区Post-dryout传热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新的传热关系式。本文所提出的新的传热关系式对现有数据库的预测平均误差为0.9%,均方根误差为14.4%,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临界压力区 Post-dryout 传热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ryout point of flow boiling in narrow annular channels 被引量:1
3
作者 WU Ge-Ping QIU Sui-Zheng +2 位作者 SU Guang-Hui JIA Dou-Nan LU Dong-Hua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2-256,共5页
关键词 临界热通量 流动沸腾 干燥 核沸腾 狭窄环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dryout point in bilaterally heated vertical narrow annuli 被引量:1
4
作者 AYEMyint TIANWen-Xi +2 位作者 JIADou-Nan LIZhi-Hui LIHao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9-64,共6页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 Based on the droplet-diffusion model by Kirillov and Smogalev (1969, 1972), a new analytical model of dryout point prediction in the steam-water flow for bilaterally and uniformly heated narrow annular gap was devel- oped. Comparisons of the present model predictions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good agreement in ac- curacy for the experimental parametric range (pressure from 0.8 to 3.5 MPa, mass flux of 60.39 to 135.6 kg?m-2?s-1 and heat flux of 5 to 50 kW?m-2).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heated by AC power sup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轨道 双侧加热 临界质量 环流 烘干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dryout point in vertical narrow annuli 被引量:1
5
作者 TIANWen-Xi AYEMyint +1 位作者 QIUSui-Zheng JIADou-N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3-58,共6页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respectively. The annulus with narrow gap is bilaterally heated by AC ... Prediction of dryout point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with deionized water upflowing through narrow annular channel with 1.0 mm and 1.5 mm gap respectively. The annulus with narrow gap is bilaterally heated by AC current power supply.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covered a range of pressure from 0.8 to 3.5 MPa, mass flux of 26.6 to 68.8 kg?m-2?s-1 and wall heat flux of 5 to 50 kW?m-2. The location of dryout is obtained by observing a sudden rise in surface temperature. Kutateladze correlation is cited and modified to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dryout and proved to be not a proper one. Considering in detail the effects of geometry of annuli, pressure, mass flux and heat flux on dryout,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is finally developed to predict dryout point in narrow annular gap under low flow condition, which has a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环轨道 双侧加热 烘干点 临界质量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丁杨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姜林林 鄂晓雪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 微细管 流动沸腾 干涸 换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张良 丁杨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换热系数 热流密度 饱和温度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轴向干涸高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学功 白莉 +1 位作者 王照亮 唐大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干涸点高度随热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矩形毛细微槽的几何尺寸及微槽群密度对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的润湿和相变换热特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微槽群 蒸发换热 干涸点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良 柳建华 +2 位作者 葛琪林 杨建超 安守超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9,共6页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临界热流密度,流态变化,干涸干度的预测以及抑制干涸提前发生的相应措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流动沸腾 CO2热物性 换热特性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2-787,共6页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减小;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或系统压力的升高,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增大,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态沸腾 矩形通道 干涸后 热工水力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弥散流换热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文喜 秋穗正 贾斗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8-521,共4页
在充分考虑干涸后弥散流区域液滴、过热蒸汽以及加热壁面间的各换热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环形通道弥散流换热的理论模型,同时针对1.0、1.5和2.0 mm间隙的环形实验段进行了干涸后换热实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弥散流中,蒸汽与加... 在充分考虑干涸后弥散流区域液滴、过热蒸汽以及加热壁面间的各换热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环形通道弥散流换热的理论模型,同时针对1.0、1.5和2.0 mm间隙的环形实验段进行了干涸后换热实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弥散流中,蒸汽与加热壁面间的强迫对流换热起主导作用,占总换热量的90%左右;液滴与壁面接触换热、液滴与蒸汽间的换热对总体换热有一定影响;在该研究工况范围内,可以忽略辐射换热的影响.理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说明该理论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通道 干涸 弥散流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环形狭缝干涸后弥散流换热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增辉 刘瑞兰 +2 位作者 贾斗南 苏光辉 秋穗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22-925,共4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两相流体 ,当其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的同心环形套管时 ,对其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 .用测量的试验数据拟合格罗尼弗尔特 (Groeneveld)和波洛米克 (Polomik)公式 ,发现拟合出的系数存在较大的分散度 ,表明该公式不...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两相流体 ,当其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的同心环形套管时 ,对其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 .用测量的试验数据拟合格罗尼弗尔特 (Groeneveld)和波洛米克 (Polomik)公式 ,发现拟合出的系数存在较大的分散度 ,表明该公式不适合狭缝中低质量流速的工况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结合环形狭缝在内、外管分别加热的特点 ,引入了内、外管较大的热流密度与其平均值的比值 ,拟合出了新的换热公式 ,该公式与低质量流速下狭缝干涸后换热的试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套管 低质量流速 多元线性回归 对流换热 两相流动 热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404A在小管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学东 柳建华 韩赛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8-55,共8页
R404A在小管径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对R404A换热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管径上,对小管径换热特性的研究较少,且对不同实验现象的机理分析也不尽相同。因此R404A在小管径管内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仍需要... R404A在小管径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对R404A换热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管径上,对小管径换热特性的研究较少,且对不同实验现象的机理分析也不尽相同。因此R404A在小管径管内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仍需要大量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支撑。本文通过搭建小管径内螺纹铜管蒸发实验台,研究R404A在小管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不同热流密度、不同蒸发干度、不同质流密度、不同饱和温度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热流密度、干度、质流密度、饱和温度均对R404A在小管径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较大,干涸现象发生前后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此外,这些因素对管内干涸现象发生的起始干度、沸腾主要换热形式以及干涸现象是否发生具有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径 沸腾换热特性 干涸 R404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狭缝通道内干涸后传热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增辉 贾斗南 +2 位作者 刘瑞兰 苏光辉 秋穗正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管换热能力大于外管。应用Groeneveld公式 ,拟给出适合试验数据的换热公式。在试验的基础上 ,对内外管中较大的热流密度 ,与内外管热流密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建立变量 ,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了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环形狭缝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经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狭缝通道 传热 干涸 多元线性回归 去离子水 换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3)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由试验数据与现有经验关系式的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中高压、中低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高质量流速工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在古塔杰拉奇关系式的基础上,引入矩形通道尺寸和进口焓等影响传热的因素,得出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关系式。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干涸 流动沸腾传热 热工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速光管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杰 杨冬 +2 位作者 董自春 朱探 毕勤成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光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段采用了φ22mm×2.5mm的1Cr18Ni9Ti不锈钢管。实验条件为压力P=10~21MPa,管内质量流速G=448~123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光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实验段采用了φ22mm×2.5mm的1Cr18Ni9Ti不锈钢管。实验条件为压力P=10~21MPa,管内质量流速G=448~123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130~541kW/m^2。实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垂直上升光管的壁温分布特性。分析了压力、热负荷和质量流速变化对光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传热恶化的发生机理,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光管通常会发生两类传热恶化:膜态沸腾和干涸。压力与热负荷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提前发生和传热恶化后的壁温飞升值增大。与亚临界区相比,光管在近临界区的传热特性变差,发生传热恶化的临界干度下降,甚至在过冷区就发生壁温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低质量流速 光管 壁温 膜态沸腾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蒸汽发生器全范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建新 孙宝芝 +2 位作者 于翔 赵颍杰 刘尚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5-431,共7页
以B&W公司实际运行的直流蒸汽发生器为原型,采用两流体三流场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单相液对流换热区、核态沸腾区、蒸干后区域、过热区(即全范围)的流动沸腾换热现象。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直流蒸... 以B&W公司实际运行的直流蒸汽发生器为原型,采用两流体三流场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直流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单相液对流换热区、核态沸腾区、蒸干后区域、过热区(即全范围)的流动沸腾换热现象。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直流蒸汽发生器全范围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结果与运行数据符合较好;蒸干后质量含汽率低于热平衡质量含汽率,结合壁温变化趋势表明直流蒸汽发生器运行过程中蒸干后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力非平衡;随着流动换热的发展,表面传热系数迅速上升,蒸干的发生导致传热性能急剧下降,在蒸干后区域及过热蒸汽区表面传热系数缓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蒸汽发生器 两相流 蒸干 流动传热 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洪伟 王亚成 +1 位作者 洪文鹏 孙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95-1503,共9页
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 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道沸腾传热过程中通道内工质干度和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干涸的发展,通道沸腾传热系数下降明显。然后,对通道3个流型下的压降信号,通过自适应最优核时频表示法(AOKTFR)、自回归(AR)模型功率谱分析法和递归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在干涸初始点区,通道内反复出现干涸现象,且回流现象严重。最后,通过对递归图分析法中特性参数归纳总结,得到干涸初始点区与环状预警区、雾状干涸区的区别,实现通过压降信号检测干涸的目的。研究结果可对小通道沸腾传热领域中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动力学特性 干涸 递归图 递归特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内R290流动沸腾换热与干涸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慧晨 柳建华 +2 位作者 徐小进 张良 姜林林 《能源工程》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对内径为1、2、3 mm的水平不锈钢圆管内R290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为15~35 kW/m^2、质量流率为76~200 kg/(m^2·s)、饱和温度为16~36℃、干度为0~1时的管内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 对内径为1、2、3 mm的水平不锈钢圆管内R290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为15~35 kW/m^2、质量流率为76~200 kg/(m^2·s)、饱和温度为16~36℃、干度为0~1时的管内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促进管内核态沸腾,换热得到强化,从而导致换热系数随之增加;质量流率的增加促进管内由核态沸腾换热向对流换热转化,换热系数也随之增加;饱和温度的增加促进管内气泡核心的形成速率加快,强化管内沸腾换热;管径的减小导致微尺度效应增加,从而导致换热系数随之增加;在整个换热过程中干涸前平均换热系数、干涸过程中的平均换热系数分别占总换热系数的4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 R290 两相流动 沸腾换热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
20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5-860,865,共7页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同时分析了热工参数对干涸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较吻合,且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后传热 矩形通道 计算模型 平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