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华南茶树旱热复合灾害指标及时空特征
1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4 位作者 唐俊贤 李清 王旗 李扬 张源达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5,共14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茶树旱热害等级指标并验证,进而分析江南华南茶区的旱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温持续日数和干旱指数分别为椭圆曲线的两个半轴,得到茶树旱热害轻度-中度、中度-重度临界阈值的高温持续日数阈值分别为17 d和38 d,干旱指数阈值分别为15.1 d和29.4 d;验证样本判识的茶树旱热害等级完全准确率和基本准确率分别为60%和100%;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中度旱热害发生范围最大,轻度旱热害平均频次最高,重度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均最小;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1991—2000年最低,2011—2022年最高;旱热害频次呈中间高、沿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热害 等级指标 椭圆曲线 江南华南茶区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高原干旱程度监测数据集(1981-2018年)
2
作者 曹晓明 冯益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318-332,共15页
蒙古高原地处东北亚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时有发生。开展区域长时间序列干旱程度监测是掌握该区干旱发生发展及演变特点,全面分析干旱发生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范围内1981-2018年AVHRR-PathFinder和MODIS数据集,... 蒙古高原地处东北亚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时有发生。开展区域长时间序列干旱程度监测是掌握该区干旱发生发展及演变特点,全面分析干旱发生成因等方面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基于蒙古高原范围内1981-2018年AVHRR-PathFinder和MODIS数据集,通过构建Ts-NDVI通用特征空间,获取TVDI反演模型,对1981-2018年月度TVDI和年度TVDI进行反演,生成1981-2018年蒙古高原干旱程度月度和年度监测数据集。数据集基于1991-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实测10cm土壤含水量站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TVDI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均在0.55以上,这说明TVDI能够反映该区土壤水分状况变化趋势,作为干旱评价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数据集显示,干旱主要发生在高原的南部、中部及东部,高原北部及西北部不发生干旱或极少发生干旱。1981-2018年间,干旱程度总体呈现加剧趋势,发生干旱的面积总体也呈现增加趋势,且年内不同月份的干旱程度及范围也有所不同。本数据集可为蒙古高原干旱监测及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Ts-NDVI特征空间 干旱监测 TVDI 1981-20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及传输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春燕 李岩瑛 +3 位作者 吴雯 陈静 马幸蔚 聂鑫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3-1373,共11页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 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出现了近60 a最强的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大风沙尘天气频发,9月6—7日民勤县出现近40 a来9月最强沙尘暴。选取2023年河西走廊夏秋季2次强沙尘暴过程,对前期气象要素变化、天气学条件、边界层特征等进行分析,应用HYSPLIT模式向后轨迹、Himawari-8卫星沙尘监测等方法得出该区沙尘的来源及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2023年夏季河西走廊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条件。(2)西西伯利亚65°~85°E、50°~58°N存在低压槽,新疆东部-河西走廊呈阶梯槽形势,河西走廊存在中尺度切变,500 hPa冷中心≤-20℃、700 hPa冷中心≤0℃,中空急流≥20 m·s^(-1)、低空急流≥14 m·s^(-1),K指数≥21℃,辐合区位于700 hPa以下,散度≤-0.75×10^(-5) s^(-1);辐散区位于700~650 hPa,散度≥0.75×10^(-5) s^(-1);上升运动层位于800~600 hPa,垂直速度≤-0.6 hPa·s^(-1);700 hPa以下为正涡度区,强度≥0.75×10^(-5) s^(-1)。(3)沙源以本地沙尘为主时,近地层空气湿度是沙尘暴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4)相较春季沙尘暴,夏秋季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更强的上升运动、更大的近地层风速及地面3 h变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季强沙尘暴 区域性高温干旱 遥感监测 传输特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旱荧光监测指数的海河流域干旱监测研究
4
作者 赵安周 韩晓冉 +3 位作者 刘宪锋 张未 王雅慧 李慕义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6,共9页
海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及时准确掌握干旱时空特征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降水量以及土壤湿... 海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及时准确掌握干旱时空特征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降水量以及土壤湿度(Soil moisture,SM)数据,构建了综合考虑植被长势、温度、降水量以及土壤含水率的海河流域干旱荧光监测指数(Drought fluorescence monitoring index,DFMI),同时利用已有干旱指数和站点土壤含水率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并利用趋势分析和游程理论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该流域DFM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干旱频率、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等特征变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DFMI与SM、自适应帕尔默干旱指数(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scPDS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1个月(SPEI01)、3个月(SPEI03)、6个月(SPEI06)、9个月(SPEI09)、12个月(SPEI1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0.64、0.73、0.52、0.44、0.47和0.49。与12个站点土壤含水率相关性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DFMI适用于流域干旱监测。2001—2021年海河流域DFMI年均值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097/a(p<0.05)。秋季上升速率最大(0.0131/a,p<0.05),春季最小(0.0077/a,p<0.05)。海河流域年DFMI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面积占比达99.18%,春季、夏季、秋季、冬季DFMI呈显著上升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38.36%、63.42%、58.96%和50.26%,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2001—2021年海河流域干旱频次高发区域(30~37次)主要集中在流域南部,平均干旱历时高值区(5~10.2个月)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干旱强度高值区(0.30~0.37)分布在流域中部和东南部。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其防旱抗旱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DFMI 时空演变 干旱特征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干旱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劲松 姚玉璧 +4 位作者 袁淑杰 王素萍 王静 陆晓娟 杨庆怡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285,共13页
发展小麦干旱监测技术是客观监测小麦干旱程度、准确反映干旱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的基础,从而能够对小麦干旱灾害做出预警并有效地评估其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小麦干旱监测方法,包括基于地面常规观测、基于水分控制试验、基于作物... 发展小麦干旱监测技术是客观监测小麦干旱程度、准确反映干旱波及范围和持续时间的基础,从而能够对小麦干旱灾害做出预警并有效地评估其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小麦干旱监测方法,包括基于地面常规观测、基于水分控制试验、基于作物模型模拟和基于遥感手段的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基于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构建的小麦干旱监测指数,更多地考虑到业务和服务的应用需求,具有计算过程简单、资料获取方便、物理意义明确的特点;但其以气象观测要素为主,监测结果与农业旱情存在一定的偏差。基于人工水分控制试验的监测手段,直接与小麦生长状态联系,能反映实际的旱情;但仅靠部分站点的试验监测结果难以反映大范围的小麦干旱状况。作物模型可细致描述作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以及作物生长同降水量和土壤水分之间的动态关系;但其监测所需参数较多,模型本地化释用程度不高。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客观地获取大范围地表综合信息,但受到天气状况、地表粗糙度、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反演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对于小麦干旱监测应该针对特定地区和特定生长阶段赋予不同干旱监测指数影响权重,应用综合监测指数以更准确地反映作物干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干旱监测技术 研究进展 应用效果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气象干旱指标适用性及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付平凡 杨晓静 +2 位作者 苏志诚 李云霄 贺双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33,共14页
【目的】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明确该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标是准确识别旱情发展的前提。【方法】研究基于吉林省55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 【目的】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明确该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标是准确识别旱情发展的前提。【方法】研究基于吉林省55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月降水和气温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距平百分率(PA)、标准化蒸散指数(SPEI)和相对湿润度指数(MI)3和12个月结果。构建指标适用性识别方法,实现4种气象干旱指数季节尺度监测结果与旱灾记录定量化精准识别分析,并基于最适宜指数分析研究全省年代际、年际和季节的干旱演变特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4种指数监测准确率由高到低分别为SPI(71.15%)、PA(66.67%)、SPEI(66.03%)和MI(55.77%)。(2)年代际尺度,1980 s前吉林省易旱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吉林市和延边州,干旱频率均高于40%;1980 s后,高值区域转移到吉林省西部白城和松原市,干旱频率均高于20%。(3)年尺度、春、秋和冬季均呈显著湿润化趋势,干旱强度倾向率分别为-1.761%/10 a、-0.124%/10 a、-0.068%/10 a和-0.054%/10 a。【结论】SPI指数是4种指标中最适用于吉林省的指数,全省易旱地区从东南地区转移到西北地区,且中西部地区是干旱高发区。研究结果可为全省旱情监测、农业生产及旱灾防御指挥决策等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干旱指标 指标适用性 干旱监测 吉林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和CLDAS的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邢雅洁 沈润平 +5 位作者 黄安奇 梁宇靖 王云宇 谢昭颖 师春香 孙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传统的干旱监测指数主要考虑单一影响因子,往往无法全面综合反映干旱状况.基于MODIS数据和CLDAS数据,选取多个影响因子和能够直接反映干旱程度的干旱指数作为自变量,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因变量,通过梯度提升机(GBM)机器学习算法建... 传统的干旱监测指数主要考虑单一影响因子,往往无法全面综合反映干旱状况.基于MODIS数据和CLDAS数据,选取多个影响因子和能够直接反映干旱程度的干旱指数作为自变量,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因变量,通过梯度提升机(GB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日尺度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并以2015—2018年华北地区干旱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监测结果与站点CI计算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训练集和测试集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45和0.65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33和0.082,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模型监测与CI监测各月等级一致率均在65%以上,并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土壤相对湿度(RSM)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0,能较好地反映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状况.典型干旱情况监测表明,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综合考虑多种干旱影响因素,能较准确地识别出干旱的发生,表征综合干旱发生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DAS 综合干旱监测 梯度提升机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的农业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妮 邓树林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当前农业干旱监测已从基于站点或遥感监测向基于多源信息综合监测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和技术的发展,该文从单一变量到多变量角度梳理了干旱指数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水平衡模型、潜在变量、线性组合、联合分布函数、主成... 当前农业干旱监测已从基于站点或遥感监测向基于多源信息综合监测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和技术的发展,该文从单一变量到多变量角度梳理了干旱指数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水平衡模型、潜在变量、线性组合、联合分布函数、主成分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干旱监测模型构建方法,对比了不同干旱指数的适用性。针对农业干旱监测的局限性,探究了农业干旱监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理论层面,需明晰农业干旱发生内在机理,进一步识别农业干旱影响因素及其反馈机制;集成遥感、气象站点、野外实测等多源信息,构建多时空尺度作物关键生育期旱灾定量监测预警模型;同时构建统一的农业干旱监测与预警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层面,需加强多源信息集成与融合,为农业干旱监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进一步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监测模型构建方法研究,为农业干旱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监测 干旱指数 多源信息 进展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CE重力卫星与SPEI的云南干旱监测 被引量:3
9
作者 游智文 李肖肖 +1 位作者 阳勇 鲁梦格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1,49,共9页
针对云南省干旱多发、旱灾严重的特点,选取1981年1月-2020年6月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典型水文干旱年及干旱事件,探索GRACE卫星反演数据在监测云南地区干旱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提出解决无资料或少资料地区干旱监测困难的新方法。研究基于GR... 针对云南省干旱多发、旱灾严重的特点,选取1981年1月-2020年6月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时期典型水文干旱年及干旱事件,探索GRACE卫星反演数据在监测云南地区干旱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提出解决无资料或少资料地区干旱监测困难的新方法。研究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反演得到云南省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5个分区月均储水量变化量,计算各分区的旱涝指标-相对储水量指数,利用相对储水量指数对云南省各分区干旱情况进行分析,并从月时间尺度上对比了相对储水量指数和标准降水蒸散指数SPEI3的干旱分析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反演构建的相对储水量指数在典型水文干旱年内的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情况基本一致,其在滇中地区的适用性最佳,对于春季干旱的监测精度优于其他季节,反演数据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干旱程度;利用SPEI3对云南全省以及不同分区的旱情进行监测,结果与统计年鉴记载干旱事件较为吻合,其在滇东南地区的监测精度优于其他分区,在夏、冬两季精度优于春季;GRACE和SPEI3都较好地捕捉到了历史时期的典型干旱年及干旱事件,在选取的24场典型干旱事件中各分区的最高吻合率均达到了15/24;总体上两种指数在各分区漏报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最高不超过1/3,其中SPEI3相较于GRACE更不易出现漏报的情况,其最低漏报率仅为1/8,两种指数在全省及各分区的旱情监测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GRACE卫星数据反演 干旱指数 相对储水量指数 SPEI 干旱监测 监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无人机多光谱和热红外影像的蔗田土壤含水率监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卫熊 金向丹 +2 位作者 李浩翔 陈垒宇 王硕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3,共5页
甘蔗作为广西、云南等地的主要农作物,极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土壤含水率是评估甘蔗是否受到干旱影响的重要指标。以蔗田土壤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热红外和多光谱传感器数据计算出甘蔗冠层的温度、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等植... 甘蔗作为广西、云南等地的主要农作物,极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土壤含水率是评估甘蔗是否受到干旱影响的重要指标。以蔗田土壤含水率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的热红外和多光谱传感器数据计算出甘蔗冠层的温度、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等植被指数,采用人工测定的方法对无人机监测数据进行校正和率定,构建了甘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模型。结果表明,利用多光谱和热红外传感器计算的TVDI与蔗田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土壤含水率均具有高度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66、0.8190、0.8529和0.9160。因此,TVDI模型最适合用于监测甘蔗苗期和成熟期的受旱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热红外 蔗田 土壤含水率监测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DI的攀西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锦山 李卓蔓 +2 位作者 陈尚书 陈玥 李良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60,269,共10页
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Ts-NDVI特征空间,通过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详细分析了攀西地区2001—2020年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20年间攀西地区TVDI年均值介于0.5481~0.5820,以... 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Ts-NDVI特征空间,通过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详细分析了攀西地区2001—2020年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20年间攀西地区TVDI年均值介于0.5481~0.5820,以-0.0001·a^(-1)速率缓慢减小,且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大范围中旱。季节性干旱特点表现为冬干春旱,各季TVDI均值分别为冬季0.5618、春季0.6058、夏季0.5590、秋季0.5365,表明冬、春两季较夏、秋两季更容易形成干旱。TVDI月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为0.6089;最小值出现在9月份,为0.5204;每年2—6月以中旱为主;7月起旱情减轻,转为轻旱;10月起旱情逐渐加重。(2)从空间角度来看,攀西地区旱情变化趋势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干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大于北部地区,呈现出中部、南部及西南部高,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典型干旱年份来看,攀西地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春旱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受中旱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攀西北部和中部;而受重旱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攀西西南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攀西地区旱情稍有缓解,不同季节间干旱差异性较大,干旱范围以攀西中部和南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遥感监测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时空变化 攀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降水数据在乌江流域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兴举 丁光旭 +2 位作者 田思源 黄莉 甘恒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165,共11页
为了弥补地面站点分布稀缺、资料缺测等因素给干旱监测带来的不确定性,选取CMFD、MSWEP、ERA5 3种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以乌江流域及其周边15个地面气象站点1979~2016年降水资料为基准,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评估这3种降水产品在乌江... 为了弥补地面站点分布稀缺、资料缺测等因素给干旱监测带来的不确定性,选取CMFD、MSWEP、ERA5 3种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产品,以乌江流域及其周边15个地面气象站点1979~2016年降水资料为基准,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评估这3种降水产品在乌江流域的精度及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CMFD与MSWEP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能准确捕捉乌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空间分布,ERA5则存在明显高估现象。在季节尺度和月尺度上,CMFD与MSWEP相关系数均大于0.9,数据精度高于ERA5;CMFD与MSWEP计算的不同时间尺度下的SPI与站点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4,而ERA5则随着时间尺度增加与站点之间一致性逐渐降低,相关系数平均值仅有0.46;3种降水产品在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的刻画上并没有一种产品表现出绝对优势,但总体来说CMFD要优于MSWEP和ERA5;CMFD在捕捉干旱历时、烈度、峰值和严重度等干旱特征方面表现较优,其次是MSWEP和ERA5。综上所述,CMFD与MSWEP可为流域干旱监测提供数据支撑,ERA5降水数据质量较差,需进一步对其降水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成果可为乌江流域的干旱监测、预警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标准化降水指数 CMFD MSWEP ERA5 乌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研究
13
作者 宋立辉 张鑫 +1 位作者 杜传玉 宗函西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2,共11页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精准监测西北地区干旱情况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年6月—2020年5月的气象站点数据和综合反映降水、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多源遥感数据集为数据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并... 西北地区干旱灾害频繁,精准监测西北地区干旱情况对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1年6月—2020年5月的气象站点数据和综合反映降水、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多源遥感数据集为数据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并研究模型在西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输出的综合干旱指数(CDI)与气象综合干旱指数(MCI)各月份干旱等级一致率在75%以上;CDI与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3)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SI-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8~0.726和0.173~0.43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CDI能准确反映西北地区典型干旱实例旱情的发展情况。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方法可用于西北地区综合干旱监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监测模型 随机森林 多源数据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一化差异水分指数在衡邵盆地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涵茂 陈健翔 +2 位作者 贺红志 唐语馨 韩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10-114,共5页
利用归一化差异水分指数(NDWI)对衡邵盆地进了干旱监测分析。结果表明,NDWI能很好地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的过程,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时段和区域与降水量严重偏少的时段和区域有很好的吻合性。此外,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衡邵盆... 利用归一化差异水分指数(NDWI)对衡邵盆地进了干旱监测分析。结果表明,NDWI能很好地反映干旱发生发展的过程,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时段和区域与降水量严重偏少的时段和区域有很好的吻合性。此外,NDWI监测的干旱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衡邵盆地中部的农业耕作区,能间接地反映农业干旱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WI 植被指数 干旱监测 衡邵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序列遥感降水产品在黄河流域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估
15
作者 孙彤 李艳忠 +5 位作者 陈力 成硕 庄稼成 星寅聪 王洁 孟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共7页
以1983-2019年流域298个气象站点插值得到的格网降水(CMA)为标准,采用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等统计指标,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对月、季、半年、年4种时间尺度(SPI1、SPI3、SPI6、SPI12)干旱特征的表征能力.研究发现:PERSIANN-CDR... 以1983-2019年流域298个气象站点插值得到的格网降水(CMA)为标准,采用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等统计指标,评估了3种降水产品对月、季、半年、年4种时间尺度(SPI1、SPI3、SPI6、SPI12)干旱特征的表征能力.研究发现:PERSIANN-CDR在监测干旱年际(SPI12)波动情况和量化干旱面积方面,总体估算结果偏大,但仍明显优于其他2种产品;多源集成产品MSWEP在估算降水量和捕捉降水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优于其他2种产品,但在气象站稀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上游区,其一致性具有较大地区差异;PERSIANN-CDR和CHIRPS产品适用于表征中期干旱,而MSWEP适用于表征短期干旱;MSWEP能较好地捕捉CMA的SPI值变化趋势以及典型干旱事件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总体上3种产品对典型干旱事件识别方面(降水量及其空间捕捉)均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降水 干旱监测 适用性 SPI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遥感干旱监测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旭 管梦鸾 +1 位作者 李鑫磊 谷昌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该文对WOS核心数据库中7294篇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685篇有关遥感干旱监测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WOS数据库的相关研究呈缓慢到迅速增加的趋势,CNKI数据呈现迅速增加至略有减少的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在领域发文量分... 该文对WOS核心数据库中7294篇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685篇有关遥感干旱监测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WOS数据库的相关研究呈缓慢到迅速增加的趋势,CNKI数据呈现迅速增加至略有减少的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研究机构在领域发文量分列前二,且在遥感干旱监测领域合作关系最为密切,中国科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CNKI数据库中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与干旱定义相关的“降水”“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等关键词高频出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被大量引入干旱监测中,成为突变关键词。基本干旱类型以及不同干旱类型之间的传播是主要的研究方向,而探究植被以及典型植被对干旱的响应是研究热点,多指标遥感监测方法以及卫星降水数据是遥感干旱监测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遥感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源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以河北省为例
17
作者 王晓 刘海新 +2 位作者 孙振宇 王佳璘 朱研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219,共13页
基于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墒情站点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极限学习机(ELM)4种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2001—2022年河北省不同生态分区植被生长季月际尺度的综合干旱监测组合... 基于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以及土壤墒情站点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和极限学习机(ELM)4种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2001—2022年河北省不同生态分区植被生长季月际尺度的综合干旱监测组合模型,并结合Sen趋势揭示了河北省干旱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F、RBFNN和SVM的拟合效果在生长季不同月份以及不同生态分区下均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ELM拟合效果相对较差,因此,基于不同生态分区选取RF-RBF-SVM组合模型来构建河北省综合干旱监测模型;该模型的拟合性能在湿润环境下监测能力表现更优,时间范围上以植被生长季中期监测能力表现更优;模型的总体平均精度为85.15%,模拟值与站点实测值的年变化趋势一致性较高;研究时段内SM 10的Sen趋势度的空间变化均值为0.174/a,土壤相对湿度呈增大趋势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21%,干旱情况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土壤相对湿度 机器学习 干旱监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标研究进展及中美两国国家级干旱监测 被引量:90
18
作者 邹旭恺 张强 +1 位作者 王有民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9,共4页
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一些干旱指数如降水量距平、标准化降水指数及PDSI等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美国和中国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地介绍了两国干旱监测业务流程、监测方法、产品内容及各自的干旱等级规定... 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一些干旱指数如降水量距平、标准化降水指数及PDSI等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对美国和中国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地介绍了两国干旱监测业务流程、监测方法、产品内容及各自的干旱等级规定、影响评估及预警情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国家级 研究进展 干旱指标 干旱指数 分析比较 计算方法 降水指数 业务流程 监测方法 等级规定 影响评估 降水量 国内外 标准化 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干旱指标对西南和华南区域月尺度干旱监测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51
19
作者 王素萍 王劲松 +2 位作者 张强 李忆平 王芝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6-1624,共9页
利用西南和华南区域129个气象站逐日和逐月气象数据,计算并对比分析了7种干旱监测指标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MCI指数和K干旱指数在研究区各季干旱监测中表现均较好,其中,夏、秋季K指数优于MCI指数,冬、春季MCI指数优于K指数;DI指... 利用西南和华南区域129个气象站逐日和逐月气象数据,计算并对比分析了7种干旱监测指标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MCI指数和K干旱指数在研究区各季干旱监测中表现均较好,其中,夏、秋季K指数优于MCI指数,冬、春季MCI指数优于K指数;DI指数对冬、春季旱情监测较好;PDSI指数和G EVI指数在夏、秋季监测能力较强;SPI指数夏季监测效果较好;SPIW60指数在各季的监测能力都较弱。K指数对干旱演变过程的刻画能力最强,其次是DI指数;MCI指数在干旱缓解阶段存在监测偏重的情况;SPI、SPIW60以及GEVI指数对干旱的累积效应考虑不够,存在监测偏轻、缓解或解除过快情况;PDSI指数对干旱波动发展过程反映能力较差。综合来看,MCI指数和K指数优于其他指数,K指数更适用于研究区的月尺度干旱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标 月尺度 干旱监测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及其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20
作者 黄友昕 刘修国 +2 位作者 沈永林 刘诗诗 孙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86-195,共10页
在利用遥感数据进行长时间、大范围农业干旱遥感监测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长阶段选取最合适的监测指标,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合理水资源调度和有效抗旱减灾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遥感监... 在利用遥感数据进行长时间、大范围农业干旱遥感监测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长阶段选取最合适的监测指标,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合理水资源调度和有效抗旱减灾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遥感监测农业干旱的适应性为论述主线,对常用的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及其适应性评价方法,从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1)国内外农业干旱监测适用的遥感卫星数据源;2)监测农业干旱适用的光谱敏感波段;3)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自身的适用性与局限性;4)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适应性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中,需综合考虑作物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加光谱信息,降低遥感数据获取过程中的信噪比;选择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适宜的时空尺度;重点解决部分植被覆盖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监测指标;加强高光谱技术在精细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反演中的研究;进一步在机理上发掘监测指标自身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等6个方面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干旱 遥感 监测指标 适应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