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A-GEPS极端温度预报指数及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预报检验评估 被引量:4
1
作者 彭飞 陈静 +1 位作者 李晓莉 高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207,共18页
极端预报指数(EFI)是利用集合预报获取极端天气信息的有效工具之一。为提升CMA全球集合预报系统(CMAGEPS)对极端天气的预报能力,针对CMA-GEPS历史预报数据少且再预报数据缺乏、难以合理统计模式气候分布的难题,研究利用小样本确定性预... 极端预报指数(EFI)是利用集合预报获取极端天气信息的有效工具之一。为提升CMA全球集合预报系统(CMAGEPS)对极端天气的预报能力,针对CMA-GEPS历史预报数据少且再预报数据缺乏、难以合理统计模式气候分布的难题,研究利用小样本确定性预报数据形成EFI所需模式气候分布的方法。采用2020年6月15日—2022年7月22日CMA全球高分辨率(0.25°×0.25°)确定性业务预报数据,通过一种时间、空间样本扩展方法建立了与较低分辨率(0.5°×0.5°)的CMA-GEPS预报模式版本匹配的各预报时效(1—10 d)逐月模式气候分布。使用CMA-GEPS业务预报和ERA5再分析数据评估了CMA-GEPS 2 m气温EFI对2022年夏季(6—8月)中外4个代表性区域极端高温的预报能力。基于相对作用特征曲线的检验结果表明,CMA-GEPS EFI在1—10 d的短、中期预报时效上均具备区分极端高温的能力。以最大TS评分为准则,确定了用于发布极端高温预警信号的EFI临界阈值。EFI的预报能力随预报时效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存在差异: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的预报能力在各时效上均优于华北地区;欧洲西部地区1—7 d时效上的EFI预报能力高于欧洲中部地区,而欧洲中部地区8—10 d时效上的EFI预报能力更好。上述结果与2 m气温的集合预报质量随预报时效与空间位置而变化有关。经济价值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EFI预报信息的风险决策存在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参考价值。个例分析结果进一步展现了CMA-GEPS EFI能够在中期预报时效上发出极端高温早期预警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集合预报 极端预报指数 模式气候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磊 曾思栋 +3 位作者 阳林翰 黄珊珊 毛文耀 夏军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61,共8页
为明晰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选取CMIP6中10个气候模式,考虑每个气候模式历史情景与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来汉江流域年降水量与潜... 为明晰气候变化下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特征,选取CMIP6中10个气候模式,考虑每个气候模式历史情景与4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情景,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汉江流域气象干旱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来汉江流域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最大差值逐渐增大,增长速率为0.92~2.40 mm/a,最小差值在不同SSPs情景下变化趋势不同,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逐渐缩小,而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持续增大;历史情景下流域干旱累计时长表现为东西短、中部长的特点,而未来流域中下游干旱累计时长减小,上游略有增大,且干旱在年内发生时间相对提前;未来低重现期干旱烈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极端干旱烈度将显著上升,100年一遇干旱烈度增长幅度为7.1%~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特征 CMIP6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
3
作者 姚欢欢 党亚民 +3 位作者 杨强 闫明豪 陈洪凯 李惠玲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可降水量(PWV)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特征,进行GNSS PWV典型季风气候特征奇异谱分析:选取中国中东部地区2016—2021年部分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数据,提出将全球气压和温度(GPT(GPT3_1、GPT3_5))模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模型3种大气模型分别与GNSS解算的对流层总延迟(ZTD)数据融合获取的PWV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GNSS PWV最优大气模型;然后提出利用奇异谱分析(SSA)法分解重构出GNSS PWV时间序列,从而基于GNSS PWV分析不同季风气候类型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条件下ERA5模型精度较优,选择ERA5模型为最优大气模型,重构后的GNSS PWV变化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3种典型季风气候类型的特征;因此GNSS PWV可应用于气候特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大气可降水量(PWV) 全球气压和温度(GPT)模型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 奇异谱分析(SSA)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淮河流域非平稳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易 姚蕊 +1 位作者 孙鹏 葛晨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38,共13页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象干旱,并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历史干旱事件提取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而后对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依次使用用单变量函数和多变量Copula函数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轻旱和中旱,分别占干旱事件总数的39%和47%,且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和南部,极旱事件极少。Generalized Pareto函数在对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单变量分布拟合都为最合适,87个站点显示t-Copula函数为拟合效果最好的的联合分布函数。重现期在20a以上时,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高值区为流域西南部。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概率空间分布随着重现期增长几乎不变,同现重现期高值区主要为流域南部和西部。【结论】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干旱事件以月内中旱、季内轻旱和季内中旱为主,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很低;随着重现期增大,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因此该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最大;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当重现期为100 a时西南部会发生干旱历时可达10.8个月,干旱烈度可达11.9的长历时高烈度的干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气象干旱 干旱特征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气候变化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水资源 极端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84
5
作者 彭贵芬 刘瑜 张一平 《灾害学》 CSCD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Thornthwaite水分平衡干燥度指数为主和自定义的反映短期降水有效性和异常性特征的有效降水指数为辅构建单站干旱综合指数,并定义了定量描述云南省受旱程度的干旱面积指数和干旱强度指数。采用变率和变差系数作为长期气候特征的定量指... 以Thornthwaite水分平衡干燥度指数为主和自定义的反映短期降水有效性和异常性特征的有效降水指数为辅构建单站干旱综合指数,并定义了定量描述云南省受旱程度的干旱面积指数和干旱强度指数。采用变率和变差系数作为长期气候特征的定量指标,用云南省1959-2005年的资料,分1-3月、4-6月上旬、6-8月、9-10月、11-12月5个时段对云南省的干旱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1-3月干旱最严重,平均每年有约2/3的土地受旱;其次是11-12月,有约50%的土地受旱;再次是4-6月上旬,有22%的土地受旱;9-10月干旱较轻,有约5%的土地受旱;6-8月平均受旱面积不到1%,基本不受干旱的影响。云南4-6月上旬和9-10月这两个时段干旱有发展加重的气候变化趋势,且9-10月加重的趋势更明显;1-3月干旱有减轻的趋势;11-12月和6-8月干旱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气候特征 变化 综合指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指数的华北冬麦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玉静 王春乙 张继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097-7107,共11页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不断加剧。利用华北冬麦区45个气象站1961—2010逐月温度与降水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作为区域干旱指数进行华北冬麦区近50年干... 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不断加剧。利用华北冬麦区45个气象站1961—2010逐月温度与降水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作为区域干旱指数进行华北冬麦区近50年干旱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1)近50年来华北地区平均温度明显上升,研究区整体呈现干旱化加剧趋势。华北地区平均SPEI指数对于典型干旱年份的表征准确,与历史资料相符合。(2)华北不同区域之间增温率不同,导致干旱化趋势存在差异。通过对典型站点的分析,发现增温率越大的区域干旱化趋势越严重。(3)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站次比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年型干旱的发生特点。对SPEI指数矩阵的EOF分析结果显示出华北地区典型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第一模态呈现全区旱涝变化一致型的分布形式,高值区包括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区,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第二模态呈现南北相反的分布型,河北及山东的大部分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河南大部分地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研究区北部干旱化趋势加剧,南部干旱化有所缓解;第三模态呈现东西相反的分布形式,这种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指数 华北地区 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的ARIMA模型干旱预测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韩萍 王鹏新 +2 位作者 王彦集 张树誉 朱德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8,共7页
采用关中地区39 a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计算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运用ARIMA模型对SPI序列进行分析建模,并进行12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所有时间尺度的SPI 3、6、9序列可进行精度在10%以下的1步预测,对SPI... 采用关中地区39 a的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计算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值,运用ARIMA模型对SPI序列进行分析建模,并进行12步预测。结果表明,ARIMA模型对所有时间尺度的SPI 3、6、9序列可进行精度在10%以下的1步预测,对SPI 12、24序列可进行平均精度在10%以下的9步预测,说明ARI-MA模型较适合SPI 3、6、9序列的短期预测,适合SPI 12、24序列的长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ARIMA模型 干旱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合预报的中国极端强降水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55
8
作者 刘琳 陈静 +2 位作者 程龙 林春泽 吴志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3-866,共14页
极端强降水天气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研究基于集合预报资料的极端强降水天气预报方法,利用2007—2010年中国T213集合预报资料和2001—2010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资料,... 极端强降水天气属于小概率事件,其发生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预报难度很大。根据Anderson-Darling检验原理研究基于集合预报资料的极端强降水天气预报方法,利用2007—2010年中国T213集合预报资料和2001—2010年6—8月中国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观测与集合预报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特征,建立基于集合预报与模式历史预报累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连续差异的数学模型——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EPFI),并对2011年7月中国极端强降水天气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可以充分利用集合降水累积概率密度分布的尾端信息,为极端强降水提供科学合理的预报,基于中国气象局(CMA)T213集合预报的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可提前3—7 d发出极端强降水预警信号,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预报技巧逐渐降低。研究还表明,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极端强降水天气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集合预报 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 模式气候累积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9
作者 张红丽 张强 +2 位作者 刘骞 柴艺淳 闫昕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4-491,共8页
基于高分辨率CRU数据集1950-2009年的逐月资料,计算湿润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50-2009年中国总体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显著;中国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0.04 mm/10 a)... 基于高分辨率CRU数据集1950-2009年的逐月资料,计算湿润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50-2009年中国总体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显著;中国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0.04 mm/10 a),潜在蒸发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71 mm/10 a),潜在蒸发量的显著增加促进了中国干旱化.湿润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相反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而潜在蒸发量增加的共同作用成为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直接原因;降水量增加而潜在蒸发量减少(微弱增加)为西部地区干旱适度缓解的直接原因.太阳短波辐射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温度、水汽压、温度日较差、云量和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Penman-Monteith模型 湿润指数 气候倾向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CMIP5模拟降水数据在中国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峰 蔡万园 +2 位作者 张玉虎 雷晓辉 夏富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130,138+397,共11页
受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未来水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理论及决策参考。全球气候模式是大尺度模拟预测未来降水的主要手段,但模式数据的模拟质量及其在不同研究区适用性... 受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对未来水资源状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理论及决策参考。全球气候模式是大尺度模拟预测未来降水的主要手段,但模式数据的模拟质量及其在不同研究区适用性需要进行系统评估。研究以1971—2000年2 474个气象站点监测降水数据为基准,对5种CMIP5模式模拟降水数据(0.5°×0.5°分辨率)进行系统性评估,分析CMIP5模式模拟降水数据在中国区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了1971—2000年间5种CMIP5模式模拟降水数据与中国地面监测降水数据所反映的中国降水趋势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CMIP5模式模拟月降水数据进行经验校正,在数据相关性、误差和趋势一致性3个角度,采用相关系数(r),偏差均值(DAVE),相对绝对误差(ERA)和均方根误差(ERMS)4个指标和Seasonal Kendall(SK)趋势检验方法,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两个角度,对校正后的CMIP5模式模拟降水数据在中国区域的数据质量进行系统评估。5种CMIP5模式模拟中国区年降水高于监测数据均超过20%,通过经验校正,在保证年降水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模拟降水数据与监测数据在逐月的相关性大大提高,误差大大降低。对5种模式模拟数据的综合评价显示,最适合模拟中国区降水的模式是HadGEM2-ES模式。对模式数据的系统性评估,为研究合理选择、校正和使用CMIP5数据集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CMIP5模式 干旱指数 系统评估 干旱时空特征 水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SI指数的三江源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蕊蕊 陆宝宏 +3 位作者 陈昱潼 董闯 阮晓波 唐文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2,66,共5页
根据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7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修正的Palmer旱度模式,计算分析了三江源地区PDSI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系数分析了PDSI指数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有变干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其... 根据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点1971—2004年的气象资料,利用修正的Palmer旱度模式,计算分析了三江源地区PDSI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变换系数分析了PDSI指数的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有变干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其中黄河源显著变干对三江源变干影响较大;三江源地区干旱发生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基本相近;三江源地区西北较干旱、东南较湿润;经小波分析,三江源PDSI指数大约有20 a的第一主变化周期,与太阳双黑子活动周期相近,在20 a周期内还包括11~12 a和6 a的小周期;三江源干旱化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密切相关,尤其是夏、秋两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er旱度模式 PDSI指数 小波分析 干旱特征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RIMA模型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干旱预测 被引量:23
12
作者 田苗 王鹏新 +1 位作者 韩萍 张树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干旱监测结果,应用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对关中平原进行了分区域干旱预测建模,得到了2009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每旬1步、2步和3步共18旬的预测结果,并分析了预测精度。...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反演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干旱监测结果,应用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对关中平原进行了分区域干旱预测建模,得到了2009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每旬1步、2步和3步共18旬的预测结果,并分析了预测精度。结果表明,S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随着预测步数的增加而降低,6旬1步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频数分布基本是单峰分布,主要分布在-0.2到0.2之间;6旬2步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3步预测结果绝对误差分布分散,且误差变大。通过分析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关中平原地区干旱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征,且1步预测和2步预测结果的干旱时空分布与监测结果较吻合,3步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由此得出SARIMA模型适用于关中平原VTCI 1~2步预测研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干旱预测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 季节性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旱涝短期气候预测统计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容焱 李永尧 +2 位作者 徐宗焕 吴滨 高建芸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6-642,共7页
利用最优子集、神经网络、EOF-CCA和均生函数4种常用统计方法,对福建春季、前汛期、后汛期和秋冬季进行年度、季度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试验,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定。结果表明:最优子集、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EOF-CCA模型有... 利用最优子集、神经网络、EOF-CCA和均生函数4种常用统计方法,对福建春季、前汛期、后汛期和秋冬季进行年度、季度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试验,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定。结果表明:最优子集、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EOF-CCA模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均生函数模型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 短期气候预测 统计模型 预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213集合预报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及温度预报应用试验 被引量:35
14
作者 夏凡 陈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92-1501,共10页
本文基于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资料,借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案,在分析T21 3模式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T213集合预报系统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适合T213集合预报模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 本文基于中国T213集合预报系统资料,借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案,在分析T21 3模式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T213集合预报系统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适合T213集合预报模式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2008年1月极端低温天气进行了预报试验和评估检验,分析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生成方法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了利用T213集合预报系统所有预报成员生成的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计算极端天气预报指数;(2)利用TS评分确定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发布极端低温预警信号的阈值为-0.3并进行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对极端低温天气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可提前3~5天发出极端低温预警信号。利用相对作用特征曲线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识别极端天气的技巧进行评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基于T213集合预报生成的极端天气预报指数对极端低温的预报存在正的识别技巧,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识别技巧逐渐降低。(3)评估不同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对极端天气预报指数识别极端低温天气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的模式数据误差一致性是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213集合预报 极端天气预报指数 模式气候累积概率分布 极端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马尔可夫模型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萍 王鹏新 +2 位作者 王家慧 孙威 朱德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6-200,206,共6页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指标。利用加权马尔可夫模型对陕西关中平原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时空变化序列进行了2步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的干旱监测结果与实际的干旱监测...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是一种近实时的干旱监测指标。利用加权马尔可夫模型对陕西关中平原的条件植被温度指数(VTCI)时空变化序列进行了2步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预测的干旱监测结果与实际的干旱监测结果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进一步的误差分析显示,2步预测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042和0.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预测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 加权马尔可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气候特征与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151,2,共6页
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1年的降水、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川滇地区近51a来气候变化特征和旱涝灾害趋势。结果表明:(1)近51a来川滇地区气温总体上... 以川滇地区7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11年的降水、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川滇地区近51a来气候变化特征和旱涝灾害趋势。结果表明:(1)近51a来川滇地区气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1℃/10a,增温趋势系数高达0.71,气温存在极其显著的长期增温趋势。川西高原年平均气温最低,云南省南部地区气温最高,海拔高度是影响该区气温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2)近51a来川滇地区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平均递减率为10.76mm/10a。受西南季风与海拔高度的影响,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极大,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西南周边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四川盆地降水相对丰富,滇西南地区降水量最为充沛。(3)川滇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分别在1997和1999年发生了增温和降水量减少的突变,旱涝灾害存在10~15a和28a的周期振荡,该区涝灾向旱灾转化的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气候特征 旱涝灾害 Z指数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旱涝时空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璐璐 延军平 +2 位作者 李敏敏 王鹏涛 曹永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279-286,共8页
[目的]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深入认识环渤海地区区域响应特征,进而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高旱涝灾害应变能力。[方法]利用环渤海地区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以及空间插值法揭示... [目的]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深入认识环渤海地区区域响应特征,进而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高旱涝灾害应变能力。[方法]利用环渤海地区60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以及空间插值法揭示环渤海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Z指数旱涝等级标准和区域旱涝指标分析该区域旱涝灾害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1)环渤海地区近52a气候总体呈现暖干化趋势,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增温速率为0.25℃/10a,且于1988年前后发生增温突变;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大部分地区呈增温趋势,且南北增温程度差异不大。(2)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下降速率为10.37mm/10a;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海多于内陆,差异逐渐减小;(3)1988年后,环渤海地区旱涝灾害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旱灾显著增加,涝灾略有减少;空间上旱灾比例高于涝灾,且呈现出明显的干旱趋势。[结论]环渤海地区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所响应,尤其是旱涝灾害,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涝 时空特征 Z指数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多针茅竞争分布预测与影响分析
18
作者 唐旭清 李建林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56-965,共10页
在1981-2000年间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茅物种的分布区调查数据,以及分布区气候数据基础上,结合针茅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提取影响针茅物种的12个气候因子指标。引入Gauss竞争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起针茅分布竞争的随机预测数学模型,... 在1981-2000年间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针茅物种的分布区调查数据,以及分布区气候数据基础上,结合针茅类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提取影响针茅物种的12个气候因子指标。引入Gauss竞争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起针茅分布竞争的随机预测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算法。获得了2041-2050和2091-2100年针茅的最适应、次适应和可适应竞争分布区域预测图。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和种间竞争是影响贝加尔针茅、小针茅和短花针茅的中期竞争分布预测主要原因,而种间竞争是影响大针茅和克氏针茅的中期竞争分布预测的最重要原因;气候变化是影响5种针茅长期竞争分布预测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茅 气候因子指标 物种竞争 物种分布 随机预测模型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县干旱气候特征分析及对果树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冀爱青 杨红雁 《果树资源学报》 2022年第6期33-37,共5页
【目的】由于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引起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地区干旱频繁发生,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为全面了解祁县的干旱特征及演变规律,以保证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方法】依据祁县1961—2020年逐月降水资料,以Z指数为干旱评测指标,采用线性... 【目的】由于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引起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地区干旱频繁发生,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为全面了解祁县的干旱特征及演变规律,以保证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方法】依据祁县1961—2020年逐月降水资料,以Z指数为干旱评测指标,采用线性趋势等方法,对祁县干旱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干旱对祁县果树生产的影响。【结果】祁县60 a来呈干旱化趋势,年干旱发生频率为35.0%,1990s至2000s为主要年干旱发生时期;季节干旱变化中,春、秋季呈干旱化趋势,夏、冬季呈湿润化态势;春季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为31.7%,1970s为主要发生时段;夏、秋季干旱发生频率均为30.0%、冬季干旱发生频率为28.3%,干旱出现时段都集中在1980s;跨季节连旱或当年出现两个季节干旱是造成年干旱的主要原因。【结论】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本研究采用Z指数分析干旱特征,仅考虑了降水的影响,造成干旱的原因很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形成干旱的直接原因;大气环流异常,海气和陆气相互作用导致的降雨偏少是干旱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果树生产所遇到的干旱,还涉及到气温、土壤湿度、树体需水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县 干旱特征 Z指数 果树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气象干旱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预估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君龙 袁喆 +4 位作者 许继军 刘雁翼 程卫帅 田承伟 苗恒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36,共9页
基于长江流域及周边范围在内的318个气象站点1956—2018年的实测资料和CMIP5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RCPs情景下的预估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作为干旱等级的划分指标,对流域历史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估了流域未来不同排... 基于长江流域及周边范围在内的318个气象站点1956—2018年的实测资料和CMIP5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RCPs情景下的预估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作为干旱等级的划分指标,对流域历史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估了流域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象干旱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近60 a,流域干旱率年际变化较大,平均干旱率为18.21%。从年代变化来看,近20 a干旱影响范围普遍较大;干旱频发地区主要位于岷江流域,干旱次数呈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高强度的干旱多发生于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平均场次干旱强度也呈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②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020—205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干旱面积分别为74.1万km2、75.7万km2和126.4万km2;流域上、中、下游干旱频次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1.2次/a、1.0~1.1次/a、1.0~1.1次/a。预估时段内上、中、下游干旱频次较历史时段分别增加38.4%~50.7%,33.7%~45.3%和32.6%~49.6%;预估时段内上、中、下游干旱强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68,-1.64,-1.60,与历史时段差别不大。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干旱灾害防范措施和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长江流域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