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电池直冷热管理系统的模拟实验
2
作者 孔俊龙 毕扬 +1 位作者 赵耀 代彦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9-296,共8页
储能电池在能量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高效的热管理系统确保其安全与性能。冷媒直冷技术因其优良的均温性和高效能,在电池热管理领域受到关注。系统通过直冷板流道中的制冷剂两相汽化过程实现电池组的高效温控和温度均匀性控制。实验... 储能电池在能量存储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高效的热管理系统确保其安全与性能。冷媒直冷技术因其优良的均温性和高效能,在电池热管理领域受到关注。系统通过直冷板流道中的制冷剂两相汽化过程实现电池组的高效温控和温度均匀性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25℃下,系统在500 W热载荷、40 Hz压缩机频率的标准工况下,冷板表面温度均匀,最大温差控制在0.4℃以内。同时,冷板间温度差异小,平均温度极差仅为0.28℃,系统温度均匀性良好。通过优化压缩机频率等运行参数可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储能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电池热管理 直冷系统 两相流 传热 温度均匀性 压缩机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暴露温度对TiAlSiN梯度涂层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吴雁 谷嘉伟 谢永乐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热暴露温度对TiAlSiN梯度涂层表面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结合强度、耐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方法采用阴极电弧离子镀制备了TiAlSiN梯度涂层,对涂层进行1h不同热暴露温度的加热,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 目的探究不同热暴露温度对TiAlSiN梯度涂层表面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结合强度、耐高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方法采用阴极电弧离子镀制备了TiAlSiN梯度涂层,对涂层进行1h不同热暴露温度的加热,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压痕仪等试验设备来研究热暴露温度对TiAlSiN梯度涂层表面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TiAlSiN涂层在800℃下表面平整性良好,主要衍射峰基本不变,在900℃及以上时,涂层表面平整性变差,生成氧化物,力学性能大幅下降;TiAlSiN梯度涂层的硬度和结合强度均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弹性模量随着温度上升先下降后上升然后再下降;TiAlSiN梯度涂层在高温环境下会生成Al_(2)O_(3)、TiO、TiO_(2)氧化膜,降低了O元素的扩散速度和活动能力,有效减缓了氧化速度。此外由于TiO_(2)氧化膜结构疏松多孔,一方面可以细化晶粒,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l和Ti等元素的扩散通道,使涂层可以在更短时间内形成更多致密氧化膜,从而提高TiAlSiN梯度涂层的耐高温性能。结论TiAlSiN梯度涂层使用温度可达800℃且高温耐久性较强,说明该梯度涂层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防护性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SiN梯度涂层 阴极电弧离子镀 热暴露温度 表面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损伤计算方法 被引量:5
4
作者 吕国儿 汤群益 +3 位作者 王定仕 李天昊 诸云鹏 陈达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4,共6页
为更准确地判断浇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损失,提出了综合考虑混凝土绝热温升、环境温度、入模温度、模板材料散热系数、保温材料散热系数和浇筑层厚这6个影响因素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最不利时刻的温度分布预测公式,并采用响... 为更准确地判断浇筑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损失,提出了综合考虑混凝土绝热温升、环境温度、入模温度、模板材料散热系数、保温材料散热系数和浇筑层厚这6个影响因素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最不利时刻的温度分布预测公式,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率定公式中的参数,基于温度分布及Loland损伤模型提出了一种水化热损伤计算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判断浇筑过程中任意一点是否会因为温度梯度造成损伤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损伤 大体积混凝土 水化热 温度梯度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内螺纹管中超临界RP-3航空煤油换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红 孙文清 +2 位作者 贾玉婷 东明 李洪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199,共10页
针对航空换热器的应用,对水平内螺纹管中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着重考察煤油压力和螺纹升角对换热的影响。基于管截面温度、密度、局部质量流速、流线分布状况,揭示周向非均匀传热恶化的机理。通过类气膜温度梯度和... 针对航空换热器的应用,对水平内螺纹管中RP-3航空煤油的超临界换热进行了数值研究,着重考察煤油压力和螺纹升角对换热的影响。基于管截面温度、密度、局部质量流速、流线分布状况,揭示周向非均匀传热恶化的机理。通过类气膜温度梯度和旋流动能的演变以定量表征类气膜程度和旋流强度。提出了适用于周向四个位置努塞尔数预测的换热关联式。结果表明:流动性差的类气膜在冷流体和热壁面之间形成阻隔,导致传热恶化问题。浮升力作用致使流场和温度场出现畸变,类气膜厚度周向不均,产生局部超厚类气膜,对应的传热恶化加剧。厚类气膜区和二次流涡在浮升力和螺纹旋流耦合机制下沿流动方向不断逆时针改变位置。提高煤油压力有利于削弱和延后类气膜效应,且使旋流强度下降。随着螺纹升角增大,类气膜效应略有削弱和后延,旋流强度显著提高。换热关联式预测偏差普遍位于±10%的误差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油换热器 内螺纹管 超临界 换热 浮升力 类气膜温度梯度 旋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芯电缆中间接头压接缺陷多物理场及温度梯度场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徐翀 王鹏博 +3 位作者 杨帆 卢旭 李星 田杰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69-1780,共12页
为解决传统电缆中间接头压接缺陷识别温度敏感性差、环境影响因素多、设备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梯度矢量分析的电缆中间接头缺陷识别方法。通过对10 kV三芯电缆开展多场耦合计算,采用矢量分析方法获得了电缆中间接头的... 为解决传统电缆中间接头压接缺陷识别温度敏感性差、环境影响因素多、设备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梯度矢量分析的电缆中间接头缺陷识别方法。通过对10 kV三芯电缆开展多场耦合计算,采用矢量分析方法获得了电缆中间接头的温度梯度场和热流密度分布矢量图,形成了电缆中间接头温度梯度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电缆中间接头表面温度梯度主要受x方向(电缆径向)温度梯度的影响;正常接头表面温度变化率不超过16.6%,其表面温度梯度变化率达49.8%;缺陷接头表面温度变化率不超过21.8%,其表面温度梯度变化率达57.8%,温度梯度场相较温度场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开展电缆中间接头温度梯度场分析研究,对电缆接头致热型缺陷运维效率提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中间接头 矢量分析 温度梯度 热流密度 运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T梁架设阶段横向温度梯度作用侧向变形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宝君 陈鹏 +2 位作者 贺君 武楠蕾 张飞宇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为控制大跨预制混凝土T梁架设阶段由横向温差导致的侧向失稳,以标准截面预制混凝土T梁为背景,对架设阶段横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T梁侧向变形进行研究。建立截面热传递理论模型,通过热传递有限元分析得到主梁温度时程与分布,并与实测结果... 为控制大跨预制混凝土T梁架设阶段由横向温差导致的侧向失稳,以标准截面预制混凝土T梁为背景,对架设阶段横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T梁侧向变形进行研究。建立截面热传递理论模型,通过热传递有限元分析得到主梁温度时程与分布,并与实测结果对比以验证有限元分析准确性,分析极端环境条件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大温差和最强太阳辐射)截面横向温度梯度分布,提出横向温度梯度多线性分布模式和预制混凝土T梁在横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侧向变形简化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热传递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混凝土T梁顶、底板温差明显,且均产生较大的横向温度梯度;顶、底板及腹板的最高温度均出现在太阳直射边缘,最低温度出现在横向中心位置附近;采用简化分析方法计算预制混凝土T梁在横向温度梯度作用下的侧向变形,并得到不同标准截面梁在极端横向温度梯度下的侧向变形与跨径的关系,可为预制混凝土T梁架设时侧向变形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混凝土T梁 侧向变形 横向温度梯度 架设阶段 热传递分析 温度时程曲线 有限元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80钢纤维混凝土拱圈温度试验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田仲初 吴正乾 +1 位作者 张祖军 于磊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9-456,共8页
为了研究C80钢纤维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和日照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以某山区拱桥拱肋为研究对象,对拱圈夏冬季节1#节段浇筑过程和浇筑完成后截面温度进行了持续监测,分析了在水化热过程中和日照作用下拱圈截面的温度场演变特征。结果表... 为了研究C80钢纤维混凝土水化热过程和日照作用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以某山区拱桥拱肋为研究对象,对拱圈夏冬季节1#节段浇筑过程和浇筑完成后截面温度进行了持续监测,分析了在水化热过程中和日照作用下拱圈截面的温度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混凝土拱圈在浇筑初期快速升温,冬季最大峰值温度达到了44.8℃,夏季最大峰值温度达到了59.2℃,拱圈截面板厚方向测点最大温差达到了7.4℃。拱圈在拆模后箱外侧混凝土温度随外界环境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顶底板同一时刻峰值温差达到了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拱桥 拱圈 C80钢纤维混凝土 温度场 日照作用 水化热 入模温度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输入对脉冲TIG电弧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高震 王颖 +2 位作者 杨蔚然 杨振文 李会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66-3381,共16页
电弧增材制造固有的高热输入导致钛合金构件中易产生粗大组织,造成力学性能的下降。为细化钛合金组织,通过在电弧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过程中施加脉冲电流,研究了基值电流和占空比对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凝固过程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 电弧增材制造固有的高热输入导致钛合金构件中易产生粗大组织,造成力学性能的下降。为细化钛合金组织,通过在电弧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过程中施加脉冲电流,研究了基值电流和占空比对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凝固过程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探究热输入对电弧增材制造Ti6Al4V钛合金凝固过程、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值电流和占空比的降低,沉积Ti6Al4V合金的热输入由988 J/mm下降到414 J/mm,凝固熔池温度梯度G逐渐降低,生长速度R逐渐增大,使得粗大β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随着热输入逐渐降低,冷却速率由7.27℃/s提高到44.08℃/s;高冷却速率促进α板条细化,α板条宽度从1.07μm减小到0.49μm。β等轴晶的形成和α板条的细化提高了沉积Ti6A14V钛合金力学性能,试样的抗拉强度由914 MPa增加到1049 MPa,塑性保持在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弧增材制造 钛合金 热输入 温度梯度 组织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阜阳盆地及周边大地热流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克松 王朱亭 +3 位作者 姚波 张帅 姜光政 杨力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87,共13页
阜阳盆地位于周口坳陷的东部,地热资源丰富,但基础地热地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区内大地热流研究尚属空白。为深入研究本区地热资源,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收集的6口钻孔测温资料、实测的4口稳态测温数据以... 阜阳盆地位于周口坳陷的东部,地热资源丰富,但基础地热地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对区内大地热流研究尚属空白。为深入研究本区地热资源,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本文基于收集的6口钻孔测温资料、实测的4口稳态测温数据以及61块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数据,计算出了4个大地热流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0~2281 m内现今地温梯度为23.4℃/km~35.5℃/km,平均值为27.9℃/km;热导率介于0.968~4.932 W/(m·K)之间,平均值为1.959 W/(m·K);对应的大地热流值介于44.7~63.8 mW/m^(2)之间,平均值为53.4 mW/m^(2),与周口坳陷已发布的各大地热流平均值53.4 mW/m^(2)一致,但却较明显低于中国大陆地区(平均值60.4 mW/m^(2))、中国东部(平均值61.9 mW/m^(2))、研究区东部两淮煤田(平均值58.3 mW/m^(2))以及南部秦岭造山带(平均值61.4 mW/m^(2)),并发现与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等国内主要的克拉通型盆地较接近,同时远远低于汾渭地堑、渤海湾盆地等新生代构造活跃的裂谷型盆地,反映出区域构造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区内热流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受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基底起伏、沉积盖层、断裂活动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测温 地温梯度 岩石热导率 大地热流 阜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及油柱高度计算
11
作者 刘勇 袁晓满 +2 位作者 卢忠沅 叶思杰 李晓龙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 深层油藏储层埋藏深、厚度大,油井难以钻穿整个油层。针对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问题,考虑在油井投产后从油水界面到井底的垂向传热过程,建立了一个深层油藏传热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分离变量及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油藏油柱高度计算式。只需利用油井投产前和投产一段时间后的井底温度数据,便可计算油柱高度。以塔里木盆地某深层油藏某油井为例,展示了油柱高度的计算与应用。同时,利用该井的基础数据,代入传热模型,模拟计算了油井投产后不同时间下不同油层位置的温度值和温度梯度值,进而绘制了不同生产时间下储层温度分布曲线和不同储层位置处的储层温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油井投产后的储层温度分布呈非线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建立的传热模型可为深层油藏油柱高度的计算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藏 油柱高度 传热模型 温度分布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隔热材料下的深井巷道隔热降温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游波 崔大雄 +2 位作者 刘何清 鲁义 杨芯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为解决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延伸带来的热害问题,揭示深井巷道温度场分布特征,选用5种矿用隔热材料开展深井巷道隔热降温模拟研究,分析不同厚度隔热层、不同围岩初始温度对围岩温度场、调热圈半径及巷内风流温度变化的影响,并探究隔热层附... 为解决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延伸带来的热害问题,揭示深井巷道温度场分布特征,选用5种矿用隔热材料开展深井巷道隔热降温模拟研究,分析不同厚度隔热层、不同围岩初始温度对围岩温度场、调热圈半径及巷内风流温度变化的影响,并探究隔热层附近围岩温度场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添加泡沫混凝土的材料隔热性能最佳,经济成本最低;隔热层选用导热系数较低的隔热材料有助于提高隔热层的隔热效果,5~10 cm为最佳隔热层厚度;温度场与围岩层、锚喷层、隔热层在空间上分布一致,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与巷道围岩的温度梯度呈负相关,隔热层厚度、原岩温度与巷道围岩温度梯度呈正相关,隔热材料、隔热层厚度和原岩温度对调热圈半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无隔热层巷道,巷道隔热和降温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热材料 巷道风流 围岩温度场 温度梯度 调热圈 降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涡流发生器对湍流相干结构及强化换热的影响
13
作者 管新蕾 孙小姣 +1 位作者 王维 王利军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涡流发生器是一种常见的被动强化换热元件,因高性价比而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带有弧形涡流发生器的方形管道,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Time-Resolv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TRPIV)技术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 涡流发生器是一种常见的被动强化换热元件,因高性价比而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带有弧形涡流发生器的方形管道,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Time-Resolv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TRPIV)技术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研究了涡流发生器诱导的湍流相干结构特征及其对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的影响。实验分析表明,湍流特征量统计图捕捉到了发卡涡涡腿和低速条带的印记。利用涡旋辨识准则提取了发卡涡和反向旋转的准流向涡对(Counter-rotating quasi-streamwise Vortices Pair,CVP),两者在弧形涡流发生器诱导的流场中共存且相互作用,随着涡旋结构演变与发展,其展向尺度不断增大。为研究湍流相干结构与强化换热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湍流相干结构与温度梯度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现两者的分布具有良好的区域一致性,反映了湍流相干结构对强化换热的影响与控制。对比安装弧形涡流发生器前后的壁面平均努塞尔数,发现平均努塞尔数大幅提升,最大提升20%左右,且其沿流向的变化趋势与湍流相干结构的发展演化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涡流发生器 湍流相干结构 温度梯度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50%Si合金电磁定向凝固提纯过程中初晶硅富集行为研究
14
作者 刘家旭 张银涛 +5 位作者 唐洪 陈嘉慧 陈广玉 何占伟 赵紫薇 高忙忙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6-1195,共10页
采用Al-Si合金提纯制备多晶硅过程中,初晶硅的富集可以有效减少后续酸洗过程中铝和酸的消耗,进而降低高纯初晶硅的分离成本。电磁定向凝固具有工艺简单、可控性强等优点,是目前提纯制备多晶硅最佳方法之一,但各工艺参数对初晶硅的富集... 采用Al-Si合金提纯制备多晶硅过程中,初晶硅的富集可以有效减少后续酸洗过程中铝和酸的消耗,进而降低高纯初晶硅的分离成本。电磁定向凝固具有工艺简单、可控性强等优点,是目前提纯制备多晶硅最佳方法之一,但各工艺参数对初晶硅的富集影响规律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研究了初始凝固温度、坩埚初始位置和下移速率对Al-50%Si(质量分数)合金凝固过程中初晶硅富集行为的影响,并对富集区内初晶硅晶粒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初始凝固温度为950℃,坩埚初始位置为-5 mm及坩埚下移速率为2 mm/h时,初晶硅主要富集在铸锭的下部区域,最高富集率为79.1%,是最佳的工艺组合。同时,随着初晶硅富集程度的增加,初晶硅晶粒由盘片状向粗大的球状转变,这有利于降低初晶硅的夹杂,并提高其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合金 电磁定向凝固 初晶硅 硅富集 温度梯度 初晶硅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凝固FCC/B_(2)双相高熵合金微观组织调控及力学性能研究
15
作者 王立斐 严鹏 +4 位作者 刘林翔 王祯 许骏杰 赵婉蓉 王志军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80-87,共8页
为提升定向凝固FCC/B_(2)双相高熵合金在宽温域下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基于不同热处理工艺开展了组织调控研究,通过测试其宽温域下的力学性能与表征断口表面,明确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演化机理并分析揭示组织特征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为提升定向凝固FCC/B_(2)双相高熵合金在宽温域下的综合力学性能,本文基于不同热处理工艺开展了组织调控研究,通过测试其宽温域下的力学性能与表征断口表面,明确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演化机理并分析揭示组织特征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固溶后进行先高温800℃再低温650℃的双级时效处理,可在FCC基体内获得高密度近球形L1_(2)析出相,同时在B_(2)相内得到板条状的L1_(2)相。高密度的L1_(2)析出相有效强化合金的性能,且L1_(2)相可促进B_(2)相内的位错运动,有利于提升合金的塑性。相比于铸态,经过热处理后的合金高温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凝固 高熵合金 热处理 高温力学性能 微观组织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被引量:22
16
作者 汪集旸 胡圣标 +3 位作者 程本合 李铁军 杨文采 程振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74-782,共9页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 ,对 5 0 0 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 .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 1 9— 2 6℃ /km ;岩石热导率变化为 2 .6 4— 8.81W/(m·K) ,平均 (3 .94± 1 .2 6 ...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 ,对 5 0 0 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 .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 1 9— 2 6℃ /km ;岩石热导率变化为 2 .6 4— 8.81W/(m·K) ,平均 (3 .94± 1 .2 6 )W/(m·K) ;实测热流值为 76— 80mW/m2 ;3 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 (0 .0 9— 2 .1 7) μW/m3,45 0m深度以上层平均 (0 .76± 0 .5 ) μW/m3,以下层段平均 (0 .48± 0 .2 ) 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 ,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 .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 ,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 ,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 ,分别计算出 5 0 0 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 .计算结果表明 ,超深井于 5 0 0 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 1 1 0— 1 40℃ ,2 0 0 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 5 4— 6 4℃ .此外 ,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 5— 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地温梯度 热导率 生热率 热流 深部温度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钻井地温测量和大地热流分布 被引量:33
17
作者 徐明 赵平 +2 位作者 朱传庆 单竞男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7-323,共7页
盆地的稳态温度是分析地温场和大地热流的基础,是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9口钻井的稳态温度数据和124块岩石热导率,结合已有资料对江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江汉盆地热流41.9~60.9 mW... 盆地的稳态温度是分析地温场和大地热流的基础,是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必要前提。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9口钻井的稳态温度数据和124块岩石热导率,结合已有资料对江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江汉盆地热流41.9~60.9 mW/m^2,平均52.3mW/m^2,盆地总体表现为较低的大地热流,反映了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不断冷却的结果;从盆地内热流分布看,热流分布南高北低,反映了江汉盆地构造活动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地温测量 地温梯度 大地热流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孙占学 张文 +1 位作者 胡宝群 潘天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0-134,共5页
分析了20口井的温度数据和39个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20个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具有偏高的大地热流背景,现今热流变化于44.8—101.8mW/m^2之间,平均62.7±15.2mW/m^2,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0.9—47.6℃/k... 分析了20口井的温度数据和39个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20个大地热流值.结果表明:沁水盆地具有偏高的大地热流背景,现今热流变化于44.8—101.8mW/m^2之间,平均62.7±15.2mW/m^2,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0.9—47.6℃/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28.2±10.3℃/km.热流的分布与本区上、下主煤层含气量的分布特征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热流继承了煤层气生气期的古地热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热流及地温场特征 被引量:67
19
作者 王社教 胡圣标 汪集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71-779,共9页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 利用准噶尔盆地 1 96口井的温度资料及 90块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 35个大地热流数据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等值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准噶尔盆地现今为低地温、低大地热流的冷盆 ,盆地的现今地温梯度平均为 2 1 2℃ /km ,大地热流密度平均为42 3mW/m2 .热流的分布表现为隆起高、坳陷低的特征 .影响地温场的主要因素包括盆地的深部结构、盆地演化、盆地基底构造形态、地下水活动和沉积层的放射性生热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温场 地温梯度 热导率 大地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俞自涛 胡亚才 +4 位作者 洪荣华 范利武 黄君丽 方梦祥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3-125,166,共4页
以4种常用木材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的导热系数、比热和热扩散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热物理性质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的传热特性影响显著.在25~200℃内,木材导热系数和比热呈现非线性... 以4种常用木材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的导热系数、比热和热扩散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热物理性质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热流方向对木材的传热特性影响显著.在25~200℃内,木材导热系数和比热呈现非线性变化,开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接近80℃时达到一个峰值,然后又逐渐降低.而木材热扩散率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不明显.同一温度下,木材的顺纹(热流平行于纹理方向)导热系数要大于其横纹(热流垂直于纹理方向)导热系数,前者是后者的2.4~3.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传热 温度 热流方向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