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method during solid-liquid transi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OU Tian MA Xiao-yi +1 位作者 LIU Xu LI Y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041-2055,共15页
The recently proposed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method has shown its advantages in obtain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during solid-liquid transition over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However, i... The recently proposed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method has shown its advantages in obtain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during solid-liquid transition over conventional techniques. However, in previous investigation, the analysis on the measurement error was qualitative and only focused on the total effects on the measurement without decoupl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for the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namely model simplification, subcooling and natural convection, along with their impact on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ment results.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were provided in terms of moving curves of the solid-liquid interface and the predicted valu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pact of simplified model was strongly dependent on Stefan number of the melting process. The degree of subcooling would lead to underestimated values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prediction. The natural convection would intensify the heat transfer rate in the liquid region, thereby overestimat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Corre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guidelines are provided. The relative errors are limited in ±1.5%,±3%and ±2% corresponding to the impact of simplified model, subcooling and natural convection,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hange material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 influencing factor interface propagation-based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异质结界面结构预测方法及AutoInterface程序实现
2
作者 李晔飞 刘智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83-2392,共10页
预测材料异质结的界面原子结构对于理解界面对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从理论上预测材料界面结构仍具有极大挑战,主要是缺乏普适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异质结界面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结合马氏体相变唯象理... 预测材料异质结的界面原子结构对于理解界面对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从理论上预测材料界面结构仍具有极大挑战,主要是缺乏普适有效的理论计算方法.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异质结界面结构预测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结合马氏体相变唯象理论、图论和随机表面行走算法,提出了界面结构的一种有效预测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计算预测.通过GaP/TiO2半导体异质结等展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在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结界面结构预测 马氏体相变唯象理论 图论 随机表面行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itutive model of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ith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被引量:1
3
作者 CHANG Hong XIA Jun-w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676-1683,共8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the disturbed soil within its mining subsidence area using direct shear tests.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the disturbed soil within its mining subsidence area using direct shear tests.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th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hesion of the interface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a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In addition,the friction angle of the interface decreased a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A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a rigid-plastic model based on the initial void ratio and saturability(VSRP) model,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sults.In order to validate this model,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RS-1 direct shear tests was conducted.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calculations coincid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RS-1 direct shear tests.The proposed model also reflected the nonlinear features of th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RIGID-PLASTIC 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Growing Interface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Bi_(12)SiO_(20) Crystal
4
作者 Chen Jinyuan Shan Guoqiong +1 位作者 Jin Weiqing Yan Hongping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07-207,共1页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interface changes of Bi_(12)SiO_(20) crystal growth from melt were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kinetics mechanism observe directly interface changes bi sio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rystal growth interface changes high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kinetics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交界面温度场研究——以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冻结联络通道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明 王磊 +3 位作者 崔灏 陈红蕾 孙长松 杨哲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0,共9页
为研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的交界面温度场,以及冻结管非循环段长度等因素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的影响,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段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土体与管... 为研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的交界面温度场,以及冻结管非循环段长度等因素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的影响,以北京东六环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段联络通道冻结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土体与管片交界面温度场及交界面冻结壁厚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冻结过程中冻结管前部的非循环段长度会显著影响交界面处的冻结效果,交界面冻结壁厚度随非循环段长度增加而减小;在北京东六环工况下,冻结管间距为1 m时,非循环段长度达到450 mm冻结壁无法在56 d内闭合。2)单排管叠加冻结能显著提高交界面的冻结壁厚度及冻结管容许最大非循环段长度,而等管距的环形单圈冻结同直线单排管冻结无明显差距。3)冻结交界面为弧形时,交界面冻结壁厚度较管片为平面时有显著增加;非循环段长度为300 mm时,上壁厚度比平面管片增加了15%,下壁和侧壁则增加了35%,可以认为管片弧度对交界面冻结有利。4)冻结壁与隧道管片交界面是冻结壁的薄弱位置,在冻结施工中应尽量减小非循环段长度,并重点关注交界面处的温度变化,积极冻结及开挖过程中应对交界面位置做好保温,防止施工过程中交界面位置化冻引起地下水击穿冻结壁,造成涌水涌砂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法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 界面温度场 联络通道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井第二界面胶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6
作者 欧阳勇 田得粮 +3 位作者 惠城 思代春 杨乐 杨浩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0-196,共7页
固井第二界面(水泥环与井壁之间胶结面)的胶结质量严重影响着油气井的封隔效果及后续生产的稳定,目前对固井第二界面的室内评价未见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基于滤饼对固井胶结质量的影响,采用力学、声学及微观结构分析等方法,对界面处理前... 固井第二界面(水泥环与井壁之间胶结面)的胶结质量严重影响着油气井的封隔效果及后续生产的稳定,目前对固井第二界面的室内评价未见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基于滤饼对固井胶结质量的影响,采用力学、声学及微观结构分析等方法,对界面处理前后、不同养护时间的岩石—水泥组合体试样开展胶结质量评价,建立固井第二界面胶结质量的室内评价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固井第二界面胶结质量的好坏与胶结面的清洁程度、养护时间有较大的关系。胶结面处滤饼越少,养护时间越长,剪切胶结强度越高,纵波波速和首波幅值越大,地层—水泥石之间的接触缝隙就越小,固井第二界面胶结质量越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饼 固井 第二界面 胶结质量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横肋间距的土工格栅界面特性宏细观研究
7
作者 靳静 温馨 +3 位作者 梁小勇 王迪 杨广庆 周诗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2-1613,共12页
土工格栅与土之间界面特性是影响加筋土结构稳定的关键因素。为研究不同横肋间距土工格栅的界面摩擦特性,对3种横肋间距(28、35、50 cm)土工格栅进行室内宏观拉拔试验和离散元细观模拟,宏观层面分析不同横肋间距下拉拔力与拉拔位移的关... 土工格栅与土之间界面特性是影响加筋土结构稳定的关键因素。为研究不同横肋间距土工格栅的界面摩擦特性,对3种横肋间距(28、35、50 cm)土工格栅进行室内宏观拉拔试验和离散元细观模拟,宏观层面分析不同横肋间距下拉拔力与拉拔位移的关系、界面摩擦特性的变化规律,细观层面上研究颗粒配位数、孔隙率、位移场,以及拉拔过程中土体内部力链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拉拔力-拉拔位移关系曲线呈非线性,随着横肋间距的减小,峰值拉拔力不断增大。在法向应力为200 kPa作用下,横肋间距由50 cm减至28 cm时,峰值拉拔力提高70%,28 cm横肋间距的土工格栅抗剪强度较强。筋土界面的黏聚力和摩擦角也随横肋间距的减小而增大。在细观层面,较小横肋间距的土工格栅砂土密实性更好,土体内部颗粒分布更均匀。同时,随着拉拔位移的增加,筋土界面配位数随之减小,使得土体发生一定的剪胀现象。随着横肋间距的减小,土体整体孔隙率下降,密实性明显提高,土工格栅对土体嵌固作用增强。在拉拔过程中土工格栅横肋附近的颗粒旋转,横肋间距较大时,土体内部难以形成贯通的剪切带。较小横肋间距的土工格栅在横肋节点附近力链分布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土工格栅加筋土结构设计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 横肋间距 拉拔试验 离散元法 筋土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无线传能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设计
8
作者 徐琦 冯辰语 孙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明,天线谐振频率为1.524 GHz,绝对带宽为1.385~1.726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60~110 mm)的谐振频率偏移小于0.2 GHz。采用同相位、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时,体内接收位置处磁场强度分别为0.012、0.058、0.065 A/m。实验测得天线谐振频率为1.531 GHz,绝对带宽为1.401~1.765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为60、80、100 mm)的频率偏移小于0.3 GHz。采用模拟组织凝胶进行离体测试,发现使用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天线在接收位置处产生的磁场强度(0.045和0.049 A/m)远大于同相位激励产生的磁场强度(0.003 5 A/m),表明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对称四馈天线具有明显的聚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接口 中场无线能量传输 柔性可穿戴天线 磁偶极子阵列 时间反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拱温度效应的解析计算方法
9
作者 刘永健 闫新凯 +1 位作者 刘江 白永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96,共14页
将钢管混凝土拱的轴向温度效应按结构力学求解,横截面内温度效应按弹性力学平面应变问题求解,未考虑材料的泊松效应,且钢管混凝土拱并不完全满足平面应变问题假定。本文对钢管混凝土拱的温度荷载进行符合组合结构特点的合理简化,并提出... 将钢管混凝土拱的轴向温度效应按结构力学求解,横截面内温度效应按弹性力学平面应变问题求解,未考虑材料的泊松效应,且钢管混凝土拱并不完全满足平面应变问题假定。本文对钢管混凝土拱的温度荷载进行符合组合结构特点的合理简化,并提出三维温度应力解析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和实体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横向约束解析法计算的轴向自应力偏小,相对误差在-31.67%~-30.24%之间,由于自应力在总的温度应力中占比较大,这一相对误差不可忽视;按平面应变问题计算钢-混界面法向应力误差在-17.96%~10.83%之间;本文提出考虑横向约束解析法计算精度较高,除应用于钢管混凝土拱温度效应计算外,还可用于评估界面热黏结状况及确定管内补偿收缩混凝土自由膨胀率的可行域;在相关桥规建议使用的材料性能取值和结构尺寸范围内,钢管与核心混凝土热脱黏界限温差在4.37℃~15.3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拱 钢-混界面 三维温度应力 解析法 横向约束 脱黏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坩埚下降法生长氟化物晶体的热场对界面形状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10
作者 李家和 郑丽丽 +2 位作者 张辉 李翔 陈俊锋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2-783,共12页
氟化物晶体中包裹物缺陷显著影响光学质量,而包裹物缺陷在坩埚下降法中主要由晶体界面形状和生长速率决定。本文针对坩埚下降法技术,数值模拟研究热场结构对晶体生长速率和界面形状的影响趋势,以及获得使界面呈现微凸形状、稳定生长阶... 氟化物晶体中包裹物缺陷显著影响光学质量,而包裹物缺陷在坩埚下降法中主要由晶体界面形状和生长速率决定。本文针对坩埚下降法技术,数值模拟研究热场结构对晶体生长速率和界面形状的影响趋势,以及获得使界面呈现微凸形状、稳定生长阶段延长的生长条件,形成有效调控包裹物缺陷的策略。研究发现,氟化物晶体生长形成凸度较大的界面主要由内辐射传热特性导致的界面附近径向吸热产生,增加绝缘区长度可减小起始阶段的生长速率,有效降低稳定生长阶段的界面凸度。提高上、下加热器温度可缩短初始不稳定生长区域,有效降低稳定生长阶段的界面凸度。对于大尺寸或多棒晶体生长,呈现径向温度梯度较大即晶体生长界面凸度过大,通过提高上加热器底端温度和增加绝缘区上部散热开口的热场设计,可以建立不利于包裹物生成的微凸界面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物晶体 坩埚下降法 热场 包裹物调控 界面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11
作者 李一博 姚冬旭 +4 位作者 祝明 赵君 王丁 夏咏锋 曾宇平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45-549,共5页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 β-Si_(3)N_(4)晶须具有优异的力学和物理性能,其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机械领域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铜基体与β-Si_(3)N_(4)晶须的界面结合强度以及复合材料性能,本工作采用熔盐法与热压烧结法相结合,成功制备了TiN包覆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TiN@β-Si_(3)N_(4)w/Cu)。研究了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探讨了不同钛含量对复合材料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盐浴处理后,β-Si_(3)N_(4)晶须表面原位生成的TiN镀层有效解决了晶须易团聚的问题,显著改善了晶须与铜基体之间的润湿性,从而增强了界面结合强度。同时,TiN镀层对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和力学性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与未包覆的β-Si_(3)N_(4)晶须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相比,当钛含量为5wt%、β-Si_(3)N_(4)晶须含量为10vol%时,TiN@β-Si_(3)N_(4)w/Cu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优的综合性能:相对密度达到98.46%,维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提升至93.1HV和345.7 MPa,较未包覆样品分别提高了28.6%和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β-Si_(3)N_(4)晶须 铜基复合材料 界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12
作者 岳磊 栗培龙 +2 位作者 丁湛 夏雷 安琳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68-2080,共13页
沥青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界面的扩散行为是影响废旧沥青路面的热再生效率、工艺水平以及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综述了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状态的模拟方法,包括浸泡法、分层萃取技术、表面润湿法、示踪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沥青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界面的扩散行为是影响废旧沥青路面的热再生效率、工艺水平以及服役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系统综述了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扩散状态的模拟方法,包括浸泡法、分层萃取技术、表面润湿法、示踪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不同扩散时程状态的表征方法及评价参数,讨论了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并展望了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表征方法的研究方向。基于表面润湿法获取的扩散试样有其独特的扩散状态表征方法和指标,适用于评价再生剂润湿老化沥青界面的特性、即时扩散速率;示踪技术能够捕捉扩散试样的切片混溶性状;浸泡法、分层萃取技术的扩散性状表征方法更加多元;采用计入热力学参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扩散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沥青再生剂扩散行为、驱动力机制的主要途径。未来应加强对沥青再生剂沿沥青膜表面的横向扩散行为的研究,计入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的多种接触模式,建立考虑时温衰减效应的扩散动力学模型,为科学确定热再生沥青路面工艺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沥青路面 再生剂 扩散行为 界面 表征方法 评价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提高浅层横波波速结构反演精度——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例
13
作者 张前 吴小洁 +1 位作者 钟宙灿 蔡水库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 微动方法不受地震源时空分布的限制,已成为探测浅层地下横波速度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开展微动与钻孔、横波测井的对比试验,试验显示:微动反演结果与测井曲线形态一致,对应深度地层的横波速度基本吻合,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在分层上微动和钻孔结果并非完全对应,就波速而言,微动结果未反演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小界面,钻孔结果未区分出一个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两者在微动反演结果中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微动反演模型的认识,获得更合理的反演结果。基于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设计物性分层模型、地质分层模型以及组合模型,从频散曲线形态、软弱夹层、分层变化等方面讨论两类界面影响反演结果的规律。结果显示:物性分层模型反演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出软弱层位置;改变界面主要影响相邻地层,增加波速差异较小和较大界面,分别使相邻地层波速误差增大和减小;波速差异较大界面对相邻层波速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差异较小界面,误差大幅变化主要是由波速差异较小界面引起,反演对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更敏感。微动方法在海口江东新区实际应用研究表明,合并模型中波速差异较小界面或增设波速差异较大的界面,不改变地层局部的变化趋势时,有助于提高波速的反演精度。选取实测数据反演得到二维微动横波速度剖面,结合钻孔提供工程基岩面的埋深及起伏信息,为海口江东新区场地条件评价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结构 波速差异界面 反演模型 微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L^(2)投影的有限元-浸没界面耦合方法
14
作者 魏昶 李上明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6-1350,共15页
有限元-浸没界面耦合方法(finite element-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FE-IIM)是一类结合有限元离散与浸没界面法边界间断特征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旨在实现固体界面处物理量变化的精确解析,但是较差的稳定性限制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文... 有限元-浸没界面耦合方法(finite element-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FE-IIM)是一类结合有限元离散与浸没界面法边界间断特征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旨在实现固体界面处物理量变化的精确解析,但是较差的稳定性限制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稳定L^(2)投影的FE-IIM耦合方法,要求固体边界满足C^(0)连续性条件,在边界单元上引入有限元形函数,使得界面处的物理量能够在基函数空间中实现连续、可控的表达.通过稳定L^(2)投影策略,重构固体C^(0)连续边界上的间断条件,建立流场物理量延拓至固体界面的插值方案,有效抑制随着雷诺数增大界面物理量演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非物理震荡.在界面间断条件处理中,推导了IIM间断条件在有限元基函数空间中的数学表达,并引入速度和压力的一阶导数间断条件,提升界面物理量的计算准确性.通过分析Re=200~50000条件下的典型数值案例,结果展现了文章方法能够准确捕捉主要流动结构,有效解析边界物理量的细致变化.稳定投影FE-IIM耦合方法为需要精确捕捉界面压力等物理量分布特征的流固耦合模拟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浸没界面 有限元 稳定 L2 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
15
作者 张佩 杨承儒 +1 位作者 侯世伟 杜修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0-1631,共12页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强度较高的块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体基质组成的非均质材料,荷载作用下其细观组分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结合土石混合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将土体与块石界面以及土体基质内部视为材料的薄弱位置,基于内聚力模型描述该薄弱位... 土石混合体是一种由强度较高的块石和强度较低的土体基质组成的非均质材料,荷载作用下其细观组分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结合土石混合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将土体与块石界面以及土体基质内部视为材料的薄弱位置,基于内聚力模型描述该薄弱位置的裂缝萌生、扩展及断裂,编制内聚力单元插入程序,进而结合材料直剪试验结果,分别给出土体基质内部内聚力单元与土石界面内聚力单元的材料参数确定方法,发展了基于内聚力模型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不同细观结构的土石混合体双轴压缩数值试验,结合内聚力单元失效状态,明确不同细观因素对材料宏细观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聚力单元剪切方向最大允许名义应力可由直剪试验荷载位移曲线峰值剪切应力确定,最大有效位移可由最大剪切位移的1/5进行确定,切向摩擦系数可由残余剪切应力与法向应力的比值确定。建立的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土石混合体细观数值方法,可较好地描述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特别是能反映出低围压下的材料应变软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内聚力模型 细观数值方法 界面力学行为 应变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矩形截面通道内不同流速下的过冷流动沸腾数值探究
16
作者 靳姝琦 陈宇杰 +1 位作者 凌空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3,共10页
为探究微液层蒸发对于过冷流动沸腾的贡献,基于适用于方管内流动沸腾的微液层模型,考虑流固耦合传热和动态接触角的影响,采用界面捕捉方法(VOSET)对基本的三维矩形截面通道单元内过冷流动沸腾过程中壁面上附着的单气泡生长情况展开数值... 为探究微液层蒸发对于过冷流动沸腾的贡献,基于适用于方管内流动沸腾的微液层模型,考虑流固耦合传热和动态接触角的影响,采用界面捕捉方法(VOSET)对基本的三维矩形截面通道单元内过冷流动沸腾过程中壁面上附着的单气泡生长情况展开数值探究,讨论了不同入口流速下通道内单气泡生长演变的流型和壁面过热度的变化,并对其微液层分布、蒸发量和传热性能作以定量分析,以增加对微小通道沸腾传热的理解和认识,为完整流程的流动沸腾传热研究奠定基础。计算结果表明:初始气泡随着加热和流动的影响沿着壁面生长滑动,体积膨胀直至气泡直径与通道截面尺寸相当后形成延长气泡,最终流出通道,气泡与壁面之间的微液层蒸发作用为气泡的生长和传热贡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形成延长气泡后,蒸发热流占比最高可达近80%,直接影响着局部壁面过热度和对流传热系数的大小;增大流速后,同一时刻气泡生长的更快,但气泡在通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使得微液层蒸发发挥作用的时间缩短,总体上的平均对流传热系数随流速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沸腾传热 界面捕捉方法 微液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非晶陶瓷及其塑性变形研究进展
17
作者 许西庆 郭旭森 +3 位作者 王江林 王竖淮 赵瑞 王楠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纳米非晶陶瓷由纳米级的非晶陶瓷颗粒以及颗粒之间的非晶界面构成,是利用高压环境(常温或高温)对非晶陶瓷纳米颗粒压制成型,使颗粒间的界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新型陶瓷材料。相比于非晶颗粒区域,非晶界面具有更多的自由体积,其元素组成... 纳米非晶陶瓷由纳米级的非晶陶瓷颗粒以及颗粒之间的非晶界面构成,是利用高压环境(常温或高温)对非晶陶瓷纳米颗粒压制成型,使颗粒间的界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新型陶瓷材料。相比于非晶颗粒区域,非晶界面具有更多的自由体积,其元素组成、键角和配位数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结构使纳米非晶陶瓷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玻璃和多晶陶瓷的独特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均表明,纳米非晶陶瓷可以表现出特殊的塑性变形,对于解决陶瓷固有的脆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纳米非晶陶瓷制备与表征的困难性,该领域研究较少且发展缓慢。文章综述了纳米非晶陶瓷的制备方法、微结构及其塑性变形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非晶陶瓷 非晶界面 制备方法 微结构 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区有限元界面元混合算法的重力坝长期抗滑稳定分析
18
作者 傅露莹 林潮宁 +2 位作者 程家林 杜效鹄 李同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79,共8页
为了研究软岩地基上重力坝安全系数的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建立抗剪断强度参数的时变模型,应用分区有限元界面元混合算法,实现了对重力坝长期抗滑稳定性的动态评估。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 为了研究软岩地基上重力坝安全系数的演化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的结构面抗剪断强度参数反演方法,通过建立抗剪断强度参数的时变模型,应用分区有限元界面元混合算法,实现了对重力坝长期抗滑稳定性的动态评估。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考虑工程参数的真实变化,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能对工程的安全系数进行动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坝 抗滑稳定 安全系数迭代解法 分区有限元界面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系统多尺度动态分析的基于环节激励-响应关系的变换器并网设备级联多尺度建模方法
19
作者 黄谨 袁小明 王思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67-5479,I0012,共14页
随着变换器并网设备大规模接入系统,电网强度持续降低,除了设备网侧电流尺度控制,直流电压尺度控制也在系统动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系统中各并网设备相互作用时,设备内直流电压、电流等多尺度环节所包含的储能元件在相应控制调节下持续... 随着变换器并网设备大规模接入系统,电网强度持续降低,除了设备网侧电流尺度控制,直流电压尺度控制也在系统动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系统中各并网设备相互作用时,设备内直流电压、电流等多尺度环节所包含的储能元件在相应控制调节下持续交换能量,使得系统出现了多时间尺度振荡等动态问题,严重威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表征动态现象背后设备各尺度环节参与多机相互作用功率交换机制的设备模型,是实现上述系统动态问题机制分析的基本需求。然而,现有的变换器并网设备建模工作对直流电压、电流多尺度环节参与多机系统动态的方式缺乏充分认识,模型难以表征各尺度环节在多机相互作用中调节功率的功能性角色。鉴于此,该文旨在提出表征直流电压、电流多尺度环节参与系统多机相互作用机制的变换器并网设备多尺度建模方法。首先,说明对变换器并网设备的多尺度结构及其参与系统动态的基本认识;其次,揭示设备直流电压、电流尺度环节各自根据功率或电流不平衡激励改变自身状态响应,进而调整内电势幅值和频率以参与系统动态的运行机制;然后,根据各尺度环节的激励-响应关系及其间的联系,建立表征各尺度环节在多机相互作用中功能性角色的设备模型。最后,结合仿真阐述各尺度环节参与系统多机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各尺度环节对系统多尺度动态的统一影响机制,可为系统动态分析和控制优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多时间尺度动态 变换器并网设备 建模方法 多时间尺度环节 激励-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弹簧型不完美界面的一维正交准晶有效弹性性能研究
20
作者 武雨润 李璐 李联和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基于弹簧型不完美界面的Mori-Tanaka方法,研究了一维正交准晶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问题。给出了声子场、相位子场与声子-相位耦合场有效弹性常数的显式表达式。特别地,详细讨论了夹杂的长径比与体积分数对准晶复合材料有效弹性常数的影... 基于弹簧型不完美界面的Mori-Tanaka方法,研究了一维正交准晶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问题。给出了声子场、相位子场与声子-相位耦合场有效弹性常数的显式表达式。特别地,详细讨论了夹杂的长径比与体积分数对准晶复合材料有效弹性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不完美界面使有效弹性常数一定程度上变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型不完美界面 一维正交准晶 MORI-TANAKA方法 夹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