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6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a novel pipe-roof composite slab:An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1
作者 LU Bo JIA Peng-jiao +3 位作者 ZHAO Wen NI Peng-peng BAI Qian CHENG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44-1059,共16页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 Steel tube slab (STS) structure, a novel pipe-roof structure, of which steel tubes are connected with flange plates, bolts and concrete, is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Whilst the load-bearing of pipe-roof structures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search, uncertaintie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 derivation of reliable calculation methods remain a challenge. For efficient design and wider deploy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bidirectional bending test to investigate the bending stiffnesses, load capacities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S specimens exhibit good ductility and experience bending failure, and their deformation curves follow a half-sine wave upon loading. On this bas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STS composite slab deformation prediction model is proposed, along with the estimation for it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are shown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with a maximum error of less than 15%. The outcomes of this investig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TS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tube slab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bending stiffness theore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Model of Transformation Superlastic Diffusion Bonding for Eutectoid Steel 被引量:2
2
作者 LU Shi-hong, YUN Jun-bi (College of Mechanic and Electrici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3-14,共2页
Based on current theories of diffusion and creep cavity closure at high temperatur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diffusion bonding for T8/T8 eutectoid steel is carried out. The diffusion bonding is ... Based on current theories of diffusion and creep cavity closure at high temperatur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diffusion bonding for T8/T8 eutectoid steel is carried out. The diffusion bonding is mainly described as two-stage process: Ⅰ The interfacial cavity with shape change from diamond to cylinder.Ⅱ The radius of the cylindrical cavity are reduced and eliminated gradually.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 diffusion bonding (TSDB) on the basis of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isothermal superplastic diffusion. The model can predict the bonding quality which is affected by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limit cycling temperature, the compressive stress, the numbers of thermal cycles and temperature cycling through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ermal cycling and so 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the compressive stress, the numbers of thermal cycles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changing speed in the thermal cycling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SDB process. Meanwhile, reasonabl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chosen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DB eutectoid steel phase transformation SUPERPLASTICITY diffusion bonding theoret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ctor modeling of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roughness of hole surface 被引量:2
3
作者 SHAN Yi-cai HE Ning +2 位作者 LI Liang ZHAO Wei YANG Yin-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1818-1824,共7页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 To avoid the machine problems of excessive axial force, complex process flow and frequent tool changing during robotic drilling holes, a new hole-making technology (i.e., helical milling hole) was introduced for designing a new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 which could further improve robotic hole-making ability in airplane digital assembly. After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wo typical robotic helical milling hole systems were summarized. Then, vector model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movement was built on vector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surface roughness calculation formula was deduced according to the movement principle of helical milling hole, then the influence of main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n surface roughness was analyze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of hole becomes poor with the increase of tool speed ratio and revolution radius. Meanwhile, the roughness decreases according to the increase of tool teeth number. 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oughness prediction model in helical milling ho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cal milling hole robotic hole-making system vector modeling theoretical surface rough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fluid mixing time in liquid-continuous impinging streams reactor 被引量:3
4
作者 罗燕 周剑秋 +2 位作者 郭钊 余蓓 熊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3217-3222,共6页
The mixing time of impact zone in liquid-continuous impinging streams reactor(LISR) is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by empirical model and modern micromixing model of the fluid mixing process, and the variation laws of ma... The mixing time of impact zone in liquid-continuous impinging streams reactor(LISR) is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by empirical model and modern micromixing model of the fluid mixing process, and the variation laws of macromixing time and micromixing time are quantitatively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a continuous and stable operating condition, as the paddle speed increases, the macromixing time and micromixing time calculated by the two models both decrease, even in a linkage equilibrium state. Simultaneously, as the paddle speed increases, the results figured by the two models tend to be consistent. It indicates that two models both are more suitable for calculation of mixing time in high paddle speed.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is type of reactor, the mixing time computed in the speed of 1500 r/min is closer to it. These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LISR under continuous mixing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inging stream reactor empirical model theoretical model mixing time comparative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quasi-isentropic driving model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the deton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5
作者 Hongfu Wang Yan Liu +5 位作者 Fan Bai Chao He Yingliang Xu Qiang Zhou Chuan Xiao Fenglei Hu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96-618,共23页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 Taking CL-20(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s with high gurney ener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research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s the work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aluminized explosive formulations when driv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mulations with 43 μm aluminum(Al) powder particles(The particle sizes of Al powder were in the range of 2~43 μm) exhibited the optimal performance in driving flyer plates along the denotation wave propagation direction. Compared to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13 μm, the formulations with Al powder 2 μm deliver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accelerating metal flyer plates in the early stage, which, however, turned to be poor in the later stage. The CL-20-based explosives containing 25% Al far under-performed those containing 15% Al. Based on the proposed quasi-isentropic hypothesis, relevant isentropy theories, and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tonation parameters and entropy as well as Al reaction degree, the characteristic lines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in accelerating flyer plates were theoretically studied, a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the flyer plate was built an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l reaction degree, and detonation product parameters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ere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model built is verified b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CL-20-based aluminized explosive driving flyer plat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del built could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variations of flyer plate velocity and Al reaction degree over time. In addition, how phys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detonation product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varied with time and axial positions was identified. The action time of the positive pressure after the detonation of aluminized explosives was found prolonged and the downtrend of the temperature was slowed down and even reversed to a slight rise due to the aftereffect reaction between the Al powder and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ized explosive Flyer plate experiment Quasi-isentropic theoretical model Al reaction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智慧学习环境:从要素改进到生态重构 被引量:11
6
作者 武法提 夏志文 高姝睿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数据孤岛、模型局限、资源定型、工具繁杂、服务僵硬、场景割裂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给智慧学习环境的升级与变革带了新的机遇。研究以生... 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数据孤岛、模型局限、资源定型、工具繁杂、服务僵硬、场景割裂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给智慧学习环境的升级与变革带了新的机遇。研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动力引擎升级了三层六要素的智慧学习环境理论模型,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数据要素由低质化转向高效化、模型要素由判别式转向生成式、资源要素由表象化转向语义化、工具要素由分布式转向集成化、服务要素由预定义转向自适应、场景要素由边缘化转向中心化。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明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理念、知识与课程观、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教育评价体系及教育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学习环境生态。研究深入剖析了智慧学习环境的内部要素改进与外部生态重构,为塑造智慧学习环境新形态提供理论研究支撑与实践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学习环境 生成式人工智能 要素改进 生态重构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家庭教育的模型构建及系统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珊 肖义墙 +1 位作者 潘亦宁 彭唯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当下中国家庭面临着教育知识经验化与碎片化、密集教养方式与过度教育焦虑恶性循环以及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匮乏的三重困境。为破解家庭教育的实践困境、提升现代家庭教育能力、促进积极家庭心理成长,研究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 当下中国家庭面临着教育知识经验化与碎片化、密集教养方式与过度教育焦虑恶性循环以及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匮乏的三重困境。为破解家庭教育的实践困境、提升现代家庭教育能力、促进积极家庭心理成长,研究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家庭教育的理论模型,并在GLM-4大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提示词工程、检索增强生成以及有监督微调技术开发了家庭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从实践效果来看,家庭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具备卓越的情境适应性和对特定任务极强的泛化性能。家庭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能精准分析和解决各种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和正面管教指导,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并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服务,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家庭教育能力 积极家庭心理 理论模型 系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学术创业:理论模型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威 谢雯港 钱圣凡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60,共9页
学术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成功的学术创业需要跨越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品研发创造的“死亡之谷”和从产品研发创造到商业价值实现的“达尔文海”两大断层。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跨越两大断层提供了新机遇,而现有学术创业研究对如... 学术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成功的学术创业需要跨越从基础科学研究到产品研发创造的“死亡之谷”和从产品研发创造到商业价值实现的“达尔文海”两大断层。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跨越两大断层提供了新机遇,而现有学术创业研究对如何有效运用数字技术跨越两大断层缺乏系统深入的探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逻辑推演的基础上,应用知识基础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数字学术创业理论模型框架,揭示学术创业主体如何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知识管理数字化与网络治理数字化两条路径跨越两大断层,最终实现成果产品化、商业化。研究结果可为动态复杂环境下激发数字学术创业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学术创业 数字技术 学术创业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结构疲劳的“模-数”融合驱动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以腐蚀疲劳问题为例
9
作者 张清华 唐琨 +3 位作者 崔闯 马燕 袁晓鹏 李亚鹏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3,27,共14页
数据源和表征指标单一导致的信息维度不足,是制约钢结构疲劳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钢结构数智化工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钢结构疲劳的“模-数”(“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的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 数据源和表征指标单一导致的信息维度不足,是制约钢结构疲劳性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文章结合钢结构数智化工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钢结构疲劳的“模-数”(“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的理论模型与性能确定方法,以严重威胁钢结构安全的腐蚀疲劳问题作为示例,研究并讨论理论模型和方法应用的具体问题。确定腐蚀疲劳表征指标,提出信息提取方法;基于腐蚀焊接接头点云形貌以及断裂力学裂纹扩展理论,构建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融合模型,通过调整数据与物理驱动损失函数的权重配比,建立适用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模型。设计并完成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和疲劳试验,以腐蚀形貌点云数据及裂纹扩展信息作为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数据,通过腐蚀疲劳寿命PINN预测模型,实现模型试验与数值仿真多维、多源信息的有效融合。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能够融合试验数据与物理先验知识,显著提高疲劳寿命预测精度;多源疲劳信息融合能够显著增强模型在应对复杂腐蚀疲劳行为时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所提出的“模型试验-数字仿真”融合驱动方法为解决钢结构疲劳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和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疲劳 “模-数”融合驱动理论模型 信息融合 模型试验 数字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
10
作者 代金友 雷禧桢 +4 位作者 师洋阳 潘志扬 沈小述 张立娟 周晓峰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0,共7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以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根据气藏采收率定义,建立储量分区动用模型和采收率解析理论模型,通过气藏采收率计算及其成因解释,系统剖析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结果表明,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 为明确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以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根据气藏采收率定义,建立储量分区动用模型和采收率解析理论模型,通过气藏采收率计算及其成因解释,系统剖析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结果表明,子洲气田山2致密砂岩气藏低采收率成因主要为垂向波及系数、平面波及系数及驱气效率较低。垂向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垂向非均质性影响,驱气效率主要与气藏地层废弃压力有关,平面波及系数主要受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及井网控制程度制约。合理部署井网和提高平面波及系数是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但考虑平面波及系数为100%时,气藏极限采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加强垂向波及系数和驱气效率技术攻关,是更大幅度提高致密砂岩气藏采收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藏 低采收率成因 储量分区动用模型 采收率 解析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叶轮抛光TC4温度仿真与试验
11
作者 王丽博 鲜超 辛红敏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6-407,共12页
抛光温度是影响零件表面性能的重要因素,尤其会对零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形成产生关键影响。通过试验测量百叶轮抛光TC4试件的抛光温度,基于矩形移动热源模型建立抛光温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通过ANSYS仿真抛光TC4的表面温度。结果表明:抛光... 抛光温度是影响零件表面性能的重要因素,尤其会对零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形成产生关键影响。通过试验测量百叶轮抛光TC4试件的抛光温度,基于矩形移动热源模型建立抛光温度的理论计算模型,并通过ANSYS仿真抛光TC4的表面温度。结果表明:抛光温度随主轴转速、百叶轮压缩量的增大而升高,随进给速度、磨粒目数的增大而降低。柔性抛光温度要显著低于刚性抛光温度,4个工艺参数中百叶轮压缩量的主效应最大,对抛光温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抛光温度梯度以正在加工的接触区域向已加工区域逐渐递减,抛光热效应对未加工区域影响较小。通过对比抛光温度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发现仿真值和测量值的偏差率均<22%,计算值和测量值的偏差率均<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叶轮 抛光温度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及其理论模型
12
作者 张慧梅 朱峰波 +1 位作者 刘小宇 刘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4-2292,共9页
纸或纸基材料在使用和服役时对其力学特性有一定要求,但是现有尺寸效应实验和理论说明不同尺寸试样力学特性并不相同,因此明确其力学特性的尺寸效应对于保证其安全非常必要。选用易于获取且强度较高的牛皮纸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不同尺寸... 纸或纸基材料在使用和服役时对其力学特性有一定要求,但是现有尺寸效应实验和理论说明不同尺寸试样力学特性并不相同,因此明确其力学特性的尺寸效应对于保证其安全非常必要。选用易于获取且强度较高的牛皮纸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不同尺寸试样单轴拉伸试验,确定力学特性及其离散性随试样尺寸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尺寸牛皮纸受力变形特征和宏微观破坏特征,揭示牛皮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内在机理。最后建立了牛皮纸力学特性尺寸效应模型。研究发现:牛皮纸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随尺寸增大先增大后下降,这是因为切断的边缘纤维造成牛皮纸试样边缘承受应力和应变能力较弱,而小尺寸试样中弱化边缘占比较大,导致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呈现上升尺寸效应;大尺寸试样中,弱化边缘占比可以忽略,内部断裂过程区起主导作用,导致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呈下降尺寸效应。建立的边缘-内部断裂过程区尺寸效应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牛皮纸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的尺寸效应,但是其不能体现名义拉伸强度和名义峰值应变上升尺寸效应阶段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性 尺寸效应 弱化边缘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颈椎康复训练系统的颈椎后凸生物力学模型研究
13
作者 刘治华 张鸣文 +2 位作者 周洋 申彦魁 陈中中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2,共8页
目的 建立颈椎后凸在轴向牵引载荷和横向侧推载荷作用下的生物力学模型,为颈椎曲度异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患者CT扫描数据为基础,提取颈椎中轴线数据,拟合出颈椎弯曲曲线,根据Timoshenko梁原理... 目的 建立颈椎后凸在轴向牵引载荷和横向侧推载荷作用下的生物力学模型,为颈椎曲度异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以患者CT扫描数据为基础,提取颈椎中轴线数据,拟合出颈椎弯曲曲线,根据Timoshenko梁原理,使用颈椎康复训练系统,建立颈椎后凸生物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载荷作用下颈椎恢复曲线以及治愈颈椎后凸所需要的总载荷,并验证其合理性。结果 建立了颈椎后凸生物力学模型,在轴向牵引载荷与横向侧推载荷作用下,颈椎向正常生理性弯曲方向有效发展,轴向载荷与横向载荷的总作用力分别为353、5 649 N,且总轴向载荷随着牵引角度的增大而增大,总横向载荷的治疗力矩随着Bordon值的增大而减小,轴向载荷的治疗力矩在正常Bordon值范围内,小于横向载荷的治疗力矩,验证了载荷的合理性。结论 所建立颈椎后凸生物力学模型能够正确模拟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其分析结果具有有效性,可为患者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力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颈椎后凸 颈椎康复训练系统 生物力学模型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材料强化珊瑚骨料混凝土的受力机理
14
作者 黄一杰 刘洪刚 +1 位作者 陈惠涛 韩雪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3-742,共10页
采用水泥基材料(水泥净浆、水泥干粉)包裹对珊瑚粗骨料(CCA)进行强化,通过宏观受力和细、微观机理研究,获取在强化方法与参数影响下强化CCA微观结构与强化珊瑚骨料混凝土(SCAC)力学性能的变化;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获取SCAC的形变场分布... 采用水泥基材料(水泥净浆、水泥干粉)包裹对珊瑚粗骨料(CCA)进行强化,通过宏观受力和细、微观机理研究,获取在强化方法与参数影响下强化CCA微观结构与强化珊瑚骨料混凝土(SCAC)力学性能的变化;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获取SCAC的形变场分布与损伤开裂全过程,深究其受力变形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强化胶凝材料改善了骨料的细、微观结构,形成了密实包裹层与原CCA组成的高强复合骨料;与普通珊瑚骨料混凝土(CAC)相比,SCAC的棱柱体强度平均增长18.54%,变形及耗能能力显著改善(平均增长11.19%、56.56%),受力变形全曲线特征明显变化;建立了考虑强化骨料特征影响的SCAC受力本构关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珊瑚混凝土 复合骨料 受力性能 机理分析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及实现路径探究
15
作者 魏盛 李自发 +3 位作者 耿希文 张浩 王新宇 胡明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 现阶段情志病证理论发展滞后及针对性药物开发落后的主要原因即是缺乏合适有效的动物模型,其中模型评价又是情志病证动物模型制备中关键及难点。中医药理论中证素辨证理论与动物行为学中行为要素理论深为契合,有望带来相关领域理论变革及方法学进步。基于此背景,系统梳理并厘清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理论构想,即借助中医证素辨证理论的思维模式为指导,尝试建立完整的模型评价体系。并指出基于证素辨证理论的情志病证动物模型评价的实现路径,即自然状态下行为要素采集及时序分析、应激状态下异常行为表型鉴定分析、模型动物证候判别的等效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素辨证理论 情志病证动物模型 理论构想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冲击地压数值物理模拟方法与应用研究
16
作者 齐庆新 王守光 +7 位作者 王美美 崔春阳 刘化广 王嘉敏 穆鹏宇 朱小景 李海涛 许学伟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由于冲击地压现场试验危险性高、监测困难、难以控制触发机制等局限,建立有效的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是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针对冲击地压物理相似模拟,介绍了相似模拟实验材料的研发进展,在静力相似准则基础上发... 由于冲击地压现场试验危险性高、监测困难、难以控制触发机制等局限,建立有效的物理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是冲击地压机理与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针对冲击地压物理相似模拟,介绍了相似模拟实验材料的研发进展,在静力相似准则基础上发展了煤岩体动力相似准则,提出了惯性力相似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材料研发和相似模型设计,研究表明:由高聚物、石英砂等组成的相似材料与煤岩动力破坏过程的强度和破坏模式等均具有较好的相似性;结合冲击地压应力波场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台,开展了波场传播诱冲过程相似模拟实验,发现应力波在顶底板间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煤层槽波,应变场整体上也逐步汇聚在煤层,形成局部化带,最终导致冲击破坏。针对冲击地压数值模拟,介绍了有限元法等连续介质力学方法、离散元法等不连续变形模拟方法,以及连续介质力学-不连续变形耦合方法在冲击地压数值模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非线性有限元与不平衡力理论在研究冲击地压潜在风险中的应用前景,围绕煤岩体弹射的势动能瞬态转换力学机制,分别阐述了弹射前期高弹性能体形成、弹射中期岩体瞬间脆断和块体形成的非平衡条件、弹射后期块体运动的模拟思路。最后,介绍了近场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模拟算法在模拟煤岩冲击地压连续-非连续转换中的初步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本研究有望为煤矿冲击地压模拟提供新思路,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物理相似模拟 动力相似准则 数值模拟 弹射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隧道通风接力风管安装位置研究——以合武高铁隧道为例
17
作者 姜学鹏 郭元俊 +1 位作者 张晓宁 管鸿浩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5-963,共9页
为提高长距离施工隧道独头压入式通风中风管漏风计算精度,进而确定接力风机安装位置,保证通风效率,首先,根据理论推导出风管沿程各单元段漏风率、漏风量的计算公式,并使用Python开发风管沿程漏风率计算程序;然后,与常规漏风计算公式对比... 为提高长距离施工隧道独头压入式通风中风管漏风计算精度,进而确定接力风机安装位置,保证通风效率,首先,根据理论推导出风管沿程各单元段漏风率、漏风量的计算公式,并使用Python开发风管沿程漏风率计算程序;然后,与常规漏风计算公式对比,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计算公式的先进性;接着,提出风管漏风条件下长距离压入式通风接力风机安装位置的确定方法,并以合武高铁隧道斜井工区大里程侧为例,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接力风机选型,使用该方法得到其使用不同管径的风管进行通风时,能够满足施工隧道通风要求的接力风机安装位置,即通过理论计算公式确定的风管内风压最小值处;最后,运用CFD软件进行通风模拟,验证该理论计算公式的准确性以及接力风机安装位置确定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合武高铁隧道斜井工区大里程侧使用管径1.5 m的风管时,风管出口处风速最接近推荐值;2)在2 200 m处加装SDF(A)-2-No4.0型接力风机进行通风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接力风机 风管漏风率 漏风量 理论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控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8
作者 李静 张希 +2 位作者 沈斌 李金环 段诗雨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8,共8页
为解决航空领域现存在的热控系统质量重、体积大的问题,本文以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炭黑(CB)、碳纳米管(CNTs)和镍(Ni)为导电填料,并且添加一系列助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基PTC材料,并对其进行阻-温性能测试和自控温性... 为解决航空领域现存在的热控系统质量重、体积大的问题,本文以室温硫化硅橡胶为基体,炭黑(CB)、碳纳米管(CNTs)和镍(Ni)为导电填料,并且添加一系列助剂,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室温硫化硅橡胶基PTC材料,并对其进行阻-温性能测试和自控温性能测试,验证了复合材料的PTC效应及温控能力;并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交链-膨胀结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当CB/CNTs/Ni混合填充量为16 wt%时,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率较低,为19.95Ω·cm,PTC强度较高,为4.73,并且在经过300次冷热循环后,仍表现出较好的升温能力和控温能力。TG分析可以看出CB/Ni/CNTs的加入提高了硅橡胶的耐热性能;通过SEM分析可以看出,极大长径比的CNTs具有一定抑制CB团聚的作用;通过XRD分析可以得出导电填料在硅橡胶基质中分散较为均匀的结论。基于微观结构的分析,对内部导电网络通道和结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影响PTC效应的因素分析模型,为解决航空领域的热控系统减重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控温复合材料 硅橡胶 正温度系数 交链-膨胀结构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不稳定性机理及预示方法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佩进 刘远哲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97,共20页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由于声波、湍流以及非稳态热释放三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反馈回路,热-声不稳定性会引发具有强破坏性的大振幅声学振荡,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针对日益增长的低成本、高可靠性... 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由于声波、湍流以及非稳态热释放三者之间形成的正向反馈回路,热-声不稳定性会引发具有强破坏性的大振幅声学振荡,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针对日益增长的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可重复使用发动机的研制需求,未来的先进发动机可能会面临新的热-声不稳定性问题。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背景下的热-声不稳定性研究进行了综述;系统梳理了与典型发动机结构与工况类型相关的热-声不稳定性机理;介绍了热-声不稳定性理论预示方法,包括热-声解耦后的线性方法与非线性方法;探讨了以高保真大涡模拟为代表的热-声不稳定性耦合求解方法;介绍了热-声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包括数据驱动的动力系统理论与同步性理论以及AI赋能的热-声不稳定性预示方法等关键技术与科学问题。未来研究重点包括:开展发动机极端工作条件下低温推进剂的燃烧与火焰动力学行为研究;发展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不稳定性的非线性预示方法,进而对极限环以及触发等典型的非线性现象进行理论建模;发展高效、准确的跨/超临界流体物性计算方法,高压强湍流条件下的湍流燃烧模型,耦合大涡模拟算法的跨/超临界流体热-声不稳定性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系统理论和同步理论分析方法,对液体火箭发动机热-声系统中典型的非周期性动力学状态进行判别,揭示非周期性热-声不稳定性的形成机制;发展AI赋能的热-声不稳定性预测方法,结合迁移学习和微调策略,解决真实发动机的小数据量难题,形成液体火箭发动机快速、有效的热-声不稳定预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燃烧不稳定性 数值模拟 理论建模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腔室复合弯曲气动网格软体驱动器解析建模与实验研究
20
作者 王福军 许东方 +1 位作者 王煜仲 梁存满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292,共8页
软体机器人具有灵活度高、人机交互安全等优势,在操作易碎物体和非结构化环境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气动软体驱动器是构建软体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之一,其特性直接影响到软体机器人的性能.针对气动网格型软体驱动器,从腔室侧壁膨胀角和驱动... 软体机器人具有灵活度高、人机交互安全等优势,在操作易碎物体和非结构化环境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气动软体驱动器是构建软体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之一,其特性直接影响到软体机器人的性能.针对气动网格型软体驱动器,从腔室侧壁膨胀角和驱动器弯曲角度的非线性关系出发,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和Yeoh超弹性不可压缩材料的非线性本构方程,建立了多腔室气动网格软体驱动器的准静态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超弹性材料变形和多腔室侧壁膨胀接触几何非线性特点,能够准确描述不同输入气压与驱动器弯曲角度和顶端输出力的关系.根据仿生思想设计了一种多腔室复合弯曲多腔室气动网格驱动器结构,并基于该结构分别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对提出的解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解析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实验结果最大差异均不超过10%.该气动网格软体驱动器解析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软体驱动器 理论模型 弯曲角度 顶端输出力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