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
1
作者 康清清 于悦颖 +9 位作者 顾勤平 李玲利 刘芳 王维 杨云 王俊菲 许田 周昱辰 孙小航 孙宗强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4-1895,共12页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 基于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采用gCAP波形反演法获取了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震源矩心深度和矩震级.节面Ⅰ走向96°、倾角71°、滑动角17°;节面Ⅱ走向0°、倾角74°、滑动角160°,说明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P轴仰角2°,方位48°,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NEE-SWW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东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揭示其受区域应力场控制.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5.1,与面波震级M_(S)5.0、近震震级ML5.2较为一致.震源矩心深度为14.7 km,与重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16.5 km较接近,推测该地震发生在南黄海盆地地壳中部,震源由深至浅破裂,震源破裂尺度约3.5 km.重定位后余震展布呈现共轭型带状分布,优势分布方向为NWW向和NE向,NE向展布方向与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不匹配,震中附近亦没有已探明并公布的NE向断裂;而NWW向展布与节面Ⅰ走向相匹配,与附近的南部坳陷西侧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区域重、磁场异常分布情况,初步判定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我们推测本次地震为南部坳陷西侧断裂在NEES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呈NE向线性展布的零星余震穿越苏北—滨海断裂并向SW延伸至大丰海岸线附近,不排除其下方存在NE-SW向展布的隐伏断层,主震发震断层的错动诱发了该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丰海域M_(S)5.0地震 g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重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服务质量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
2
作者 王雅俊 王一峰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更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一环,研究公共服务质量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宁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662户搬迁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CRITIC法测度社会融入,利用...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更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一环,研究公共服务质量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宁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662户搬迁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CRITIC法测度社会融入,利用多重中介模型探讨公共服务质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达到较高水平,但经济融入稍差,仍有进步空间;高质量公共服务显著促进了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且这一影响存在子维度和安置方式的异质性,对心理与身份融入、集中安置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政治信任和基层行为在公共服务质量影响社会融入过程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公共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农户的政治信任、推动基层组织的积极行为进而影响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其中基层行为应得到更多重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以促进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公共服务质量 社会融入 CRITIC法 多重中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3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九甸峡水库外迁移民融合度研究
4
作者 杨清仁 姚凯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6-203,共8页
水库外迁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合状况会直接影响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和谐稳定,如何探究水库外迁移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促使其尽快摆脱“移民”这一特殊身份并融入当地,实现后期扶持政策的平稳过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构... 水库外迁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合状况会直接影响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和谐稳定,如何探究水库外迁移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促使其尽快摆脱“移民”这一特殊身份并融入当地,实现后期扶持政策的平稳过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构建水库外迁移民融合度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甘肃省九甸峡水库6个外迁移民村2008-2021年的跟踪调查数据,使用纵横向拉开档次,交叉熵组合赋权法、改进秩和比评价法测算其融合度,并使用莫兰指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其空间相关性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在外迁后的第14年,各移民村的外迁移民融合度均已超过80%,融合状况良好;②各外迁移民村的融合度发展规律具有趋同性与“前期快速、中期放缓、后期稳定”的阶段性特征;③融合度高的水库外迁移民村具有空间集聚性,且融合前期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生融合显著提升了融合度,而融合后期重视移民观念引导、促进心理融合对融合度提升的帮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外迁移民 融合度 纵横向拉开档次-交叉熵组合赋权 改进RSR法 影响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双差重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法的水库移民生计资本及生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巫祖贤 杨春 +1 位作者 姚凯文 张玮玮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1-247,254,共8页
水库移民因征地搬迁而被迫重建生计系统,发掘移民生计资本优势,探究如何促进移民安置后的生计稳定和生计系统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广西LJ水利枢纽工程移民为例,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考虑生计环境因素,采用AHP... 水库移民因征地搬迁而被迫重建生计系统,发掘移民生计资本优势,探究如何促进移民安置后的生计稳定和生计系统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以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广西LJ水利枢纽工程移民为例,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基础,考虑生计环境因素,采用AHP-TOPSIS法构建移民生计资本测度体系,使用收入多样性、自然资源依赖度及收入风险度衡量水库移民的生计稳定性,横纵向对比分析不同搬迁安置方式移民生计资本及生计稳定性变化,并根据耦合协调度修正模型研究其生计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3种搬迁安置方式移民之间的6类生计资本增长存在显著差异,生计稳定性的变化也表现不同,由此影响了其生计协调发展状况。进城(集)镇安置移民得益于集镇商贸优势,将住房改造成商业门面以经营非农产业,有效利用经验优势和资本增量促进生计稳定,搬迁后的生计稳定性为三者最高,生计协调发展较好;集中居民点安置移民生计环境显著改善,自然资本降幅不大,人力资本较高,但尚未能充分利用,移民收入来源减少,生计稳定性下降,生计系统勉强协调;分散自主安置移民从业环境改善,人力资本增长率较高,移民自主发挥优势提高生计稳定性,生计系统接近初级协调发展。在本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搬迁安置方式提出了促进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TOPSIS 搬迁安置方式 生计资本 生计稳定性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户返贫风险因素识别及防范策略--基于武陵山区典型项目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兆林 王洁仪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9,共14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地区正处于巩固脱贫成果的脆弱性治理阶段。为剖析贫困户在易地搬迁后因各类因素诱发的返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地区正处于巩固脱贫成果的脆弱性治理阶段。为剖析贫困户在易地搬迁后因各类因素诱发的返贫风险问题,本文以武陵山区四省市典型易地扶贫搬迁乡镇为研究区域,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计恢复力理论,构建涵盖“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层面的可衡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返贫风险因素的测评指标体系,运用Critic权重法、综合指数测算法和因子贡献度分析法,客观测算各级指标的权重及返贫风险得分,定量分析安置地区搬迁群众返贫风险程度及致贫因素。结果发现:第一,基于综合指数测算法,调研区域返贫风险程度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态势,表明重构发展环境后,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导致返贫风险的客观存在。第二,基于因子贡献度分析法的计算结果,调研区域易地搬迁群众返贫风险因素的次序依次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力因素>保障因素>产业因素>家庭因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发展意识、完善社会保障、建立产业防线、强化金融支持和建立预警系统六点政策建议,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范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农户陷入返贫困境,解决搬迁后“稳得住”的问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返贫风险 识别与防范 Critic权重法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实验室搬迁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及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雯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9-263,268,共6页
为了降低高校实验室搬迁因工作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因不可抗力因素面临的安全风险,对高校实验室搬迁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梳理,对各个风险点提出相应防控措施。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权重清单法构建高校实验室搬迁风险防控体系,得到实验... 为了降低高校实验室搬迁因工作不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因不可抗力因素面临的安全风险,对高校实验室搬迁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梳理,对各个风险点提出相应防控措施。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权重清单法构建高校实验室搬迁风险防控体系,得到实验室准许搬迁指数和实验室搬迁风险防控指数。以实验室准许搬迁指数评估实验室搬迁工作能否实施,以实验室搬迁风险防控指数评估实验室搬迁工作完成程度。该体系为实验室搬迁工作拟定了风险防范具体内容、工作方法和评估标准,提高了实验室搬迁风险防御能力,保障国有资产及人员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搬迁 风险点 风险防控 权重清单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陈翰林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5-2043,共9页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场计算的浮动网格法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晓飞 李守义 陈尧隆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6-129,共4页
根据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施工特点,提出了模拟施工过程计算坝体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根据碾压混凝土的热力学特性,对浮动网格法的可行性和误差进行分析论证;对采用浮动网格法和不采用浮动网格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某碾... 根据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施工特点,提出了模拟施工过程计算坝体温度场的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根据碾压混凝土的热力学特性,对浮动网格法的可行性和误差进行分析论证;对采用浮动网格法和不采用浮动网格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某碾压混凝土拱坝的温度观测资料,对计算成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三维有限元浮动网格法,既能保证计算精度,又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为碾压混凝土拱坝模拟施工过程进行温度场计算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拱坝 浮动网格法 温度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矩张量反演法研究江苏高邮—宝应M_S4.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被引量:15
11
作者 康清清 缪发军 +2 位作者 刘红桂 徐戈 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4-215,共12页
基于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省区域台网共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确定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中位置,再利用时间域矩张量反演法TDMT_INV获得了其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 基于江苏、安徽、山东和浙江等省区域台网共19个宽频带数字台站的地震波形,采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确定了2012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宝应MS4.9级地震震中位置,再利用时间域矩张量反演法TDMT_INV获得了其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显示: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90°,倾角88°,滑动角-21°;节面Ⅱ走向21°,倾角69°,滑动角-177°,地震矩震级为MW4.95,震源深度约为7-9km.利用滑动时窗相关法提取sPn震相测定震源深度为8.95km,两者一致性较好.随后不同地壳模型和不同震中定位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试验揭示了反演结果具有稳定性.通过以下几种分析:1与利用CAP(Cut and Paste)矩张量反演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2P波初动投影;3正反演试验探求反演结果不稳定的影响因素等方法,验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综合本文研究成果、震后科学考察结果(包括重力测量和地震烈度分布图)及现有的地质构造资料,推测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杨汊仓—桑树头断裂,节面Ⅱ为断层面,是一个右旋走滑兼有少量正断层性质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宝应地震 双差定位 矩张量反演 震源机制解 SPN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11月20日宁夏永宁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发震构造 被引量:8
12
作者 曾宪伟 谢祖军 莘海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0-799,共10页
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与兴庆区交界处发生MS4.6地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首先采用Hypo2000绝对定位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中位置及余震分布;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 2012年11月20日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与兴庆区交界处发生MS4.6地震,为了更好地了解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首先采用Hypo2000绝对定位方法得到该地震的震中位置及余震分布;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反演结果表明,永宁MS4.6地震是一个带有少量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地震.该地震矩震级为MW4.3,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11°,倾角74°,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103°,倾角81°,滑动角16°.最佳震源深度为8km左右.从该地震震中和震源机制解以及震源深度剖面分布来看,这次地震很可能发生在银川隐伏主断层西侧的次级断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定位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海城及其邻区地震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财 郑确 +2 位作者 田有 柳云龙 冯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48-1356,共9页
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 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 —43°N,120°E— 126°E)20 a 的1400多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与原始定位结果相比,双差定位结果表明:1)震中更加呈条带状集中,尤其在40.5°N —41.0°N,122.0°E—123.0°E 区间,与该地区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相一致;2)该地区地震多发生于地下5~20 km,与该区中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相对应;3)深度剖面图显示,大部分地震沿垂直向下柱状分布,原因是该处有粉碎性破裂带,从地下25 km 处延伸到近地表。双差定位算法使得定位后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0.74 s 下降到0.26 s。辽宁地区的地震震级与发生地震数量有关,地震数量陡然增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方法 断裂 地震预测 辽宁海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于湘伟 张怀 陈运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3,共5页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1°-120°E,35°~42°N)1993-2004年6771次地震(1.0≤M≤6.6)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呈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密切;在新河断裂下方,存在两...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华北地区(111°-120°E,35°~42°N)1993-2004年6771次地震(1.0≤M≤6.6)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地震活动呈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活动断裂关系密切;在新河断裂下方,存在两条走向北东、向西南倾斜的、不同深度的地震活动带,浅部的从地表向下延伸约20km,长60km,深部的从25km到34km,长约40km;83%的地震震源深度位于0~15km范围内,比由常规地震定位法给出的华北地区(7—21km)的震源深度要浅得多,说明华北地区的地震基本都集中在中上地壳中;约有92%的地震震源深度位于1~24km,表明24km是华北地震构造区震源深度的下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华北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新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家坝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贵春 陈俊华 +1 位作者 廖武林 张文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9,共4页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三峡郭家坝ML3.8地震震中附近的震群进行重新定位,得到113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震中集中分布于郭家坝ML3.8地震的极震区,方向呈北偏西,震源深度约7km。由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利用双差定位法定位精度比较高,特别是在减小残差、测定误差、控制震中分布及震源深度等方面,均比原来的定位结果有较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家坝地区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法 重定位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多维贫困测度与致贫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王磊 李聪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对安置区搬迁户和本地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从家庭、社区两个层面探究多维贫困的原因。依据实地调研数据,使用AF方法,研究发现:1.两类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特征的多维贫困,本地户多维贫困发生率...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对安置区搬迁户和本地户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从家庭、社区两个层面探究多维贫困的原因。依据实地调研数据,使用AF方法,研究发现:1.两类群体存在不同程度、特征的多维贫困,本地户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搬迁户;2.收入、非农经营、信贷便利、培训、土地面积对两类群体的多维贫困有正向影响。此外,家庭规模、抚养比和交通状况显著影响本地户的多维贫困,户主年龄、外出务工、农林生产、社会关系、村务参与显著影响搬迁户的多维贫困;3.收入主要通过教育、技能、就业、健康、住房影响多维贫困,非农经营有助于降低陷入教育、技能、就业、健康、饮水、住房贫困的概率;信贷便利与陷入教育、健康、饮水、资产贫困的概率成反比;培训有助于降低陷入技能、饮水、能源贫困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多维贫困 AF方法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法对常熟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 被引量:5
17
作者 梅卫萍 李清河 +2 位作者 丁页岭 缪发军 胡新亮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3-128,共6页
采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分析法利用江苏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资料对2001年11月3-14日发生在江苏省常熟-张家港间的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主参考地震用区域地壳结构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主参考地震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的定位相比偏离了... 采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分析法利用江苏区域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资料对2001年11月3-14日发生在江苏省常熟-张家港间的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主参考地震用区域地壳结构重新定位。结果表明:(1)主参考地震与区域遥测地震台网的定位相比偏离了10.61 km;(2)震群中地震的平面位置更集中;(3)各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体现了震群特征。本文还对震群与构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推测可能与顾山-虞山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熟震群 双子地震 相干函数法 相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18
18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震重新定位后,P波绝对走时均方根残差由初始的1.2s降为0.3s,定位精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分布在断层带地区,条带状更为清晰.在唐山地区的唐山—大城断裂带,地震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内,两侧的地震比较稀少.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带呈现更明显的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说明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最为活跃.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唐山地区的地震震源位置,沿北东方向剖面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3个小震群的特点,震源最大深度为25km.唐山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的对比性研究表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的精度高于常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双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京津唐地区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及邻区地震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莘海亮 方盛明 李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68,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豫北及邻区1985—2008年的78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7次地震定位结果。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中呈条带状丛集分布,部分地区地震向构造带趋近;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上地壳和中地壳内,平均深度13.3 km,10~20 km为多震层深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及邻区 双差定位法 重定位 多震层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地区的地震重定位与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湘伟 雷建设 +1 位作者 石耀霖 张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0-355,共6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西南天山地区24个台站记录到的864个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并给出了522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后的地震定位精度均有了显著提高.重新定位后,本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密集成东西向与北西向线性排列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呈更加清晰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重定位 西南天山地区 地震活动性 震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