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义先验改进Cartographer的机器人重定位方法
1
作者 蔡芸 曾超 +4 位作者 王磊 董杰 蒋林 罗焱 李云飞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5-593,683,共10页
针对Cartographer算法在室内重定位时鲁棒性差和耗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语义信息改进Cartographer算法的重定位方法,以提高机器人在室内场景下的重定位性能。首先,通过RGB-D相机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取机器人所处环境中的语义物体信息,... 针对Cartographer算法在室内重定位时鲁棒性差和耗时长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语义信息改进Cartographer算法的重定位方法,以提高机器人在室内场景下的重定位性能。首先,通过RGB-D相机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取机器人所处环境中的语义物体信息,并对语义信息进行点云映射,然后将提取的语义点云映射信息与基于Cartographer算法构建的栅格地图通过投影转换进行融合,构建出完整的二维语义栅格地图,再将提取的语义信息构建语义物体关系链表。在机器人进行重定位时,利用语义栅格地图提供的语义信息给予机器人一个先验位姿,从而缩小Cartographer算法匹配范围,减少算法迭代次数,实现机器人快速重定位。最后,搭建真实室内场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相比于原始Cartographer算法和AMCL算法,在相似场景下实时性分别提高49.78%、78.27%,在退化场景下实时性分别提高76.18%、83.96%,重定位成功率平均提升75%以上。此外,所构建的二维语义栅格地图可支持语义导航与规划,在服务机器人等场景中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ographer算法 重定位 语义地图 语义物体关系链表 先验位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2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台应急箱区整理方法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志勇 刘慧波 马翠芳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针对自动化码头在汛期以防台风为目的的箱区整理问题,以最小化总移箱次数为目标,建立箱区整理移箱策略。提出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贪心算法(算法1)和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算法2),分别与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自动化码头在汛期以防台风为目的的箱区整理问题,以最小化总移箱次数为目标,建立箱区整理移箱策略。提出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贪心算法(算法1)和基于优先搜索策略的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算法2),分别与遗传算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算法2求得的移箱方案中总移箱次数比算法1的减少了12%,比遗传算法的减少了36.9%;算法2的求解速度比算法1的快了61.8%,相较于遗传算法更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适用于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进行箱区整理的大规模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防台风 移箱 优先搜索策略 最长加减箱序列算法 贪心算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QN算法的考虑船舶配载图的翻箱问题研究
4
作者 梁承姬 花跃 王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3-49,77,共8页
为了满足船舶配载图的要求,减少场桥翻箱次数,提高码头运行效率,对考虑船舶配载图的集装箱翻箱问题进行了研究。此问题是在传统集装箱翻箱问题的基础上,又考虑到船舶配载图对翻箱的影响。为了求解此问题的最小翻箱次数,设计了DQN算法进... 为了满足船舶配载图的要求,减少场桥翻箱次数,提高码头运行效率,对考虑船舶配载图的集装箱翻箱问题进行了研究。此问题是在传统集装箱翻箱问题的基础上,又考虑到船舶配载图对翻箱的影响。为了求解此问题的最小翻箱次数,设计了DQN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为了提高算法求解的性能,又在原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启发式算法的阈值和全新的奖励函数以改进算法。通过与其它文献中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计算结果上,改进的DQN算法在各个算例上的结果均优于目前各个启发式算法的最优结果,并且规模越大,结果越好;在训练时间上,改进的DQN算法极大的优于未改进的DQN算法,并且规模越大,节省的时间也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海运 集装箱翻箱 船舶配载图 DQ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装箱倒箱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徐亚 陈秋双 +2 位作者 龙磊 杨立志 刘丽芸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3666-3669,3674,共5页
为降低集装箱堆场的倒箱率,对翻倒箱落箱位置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H及其改进算法IH。利用仿真实验将所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与最优解及已有启发式算法OH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在解的效果和稳... 为降低集装箱堆场的倒箱率,对翻倒箱落箱位置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H及其改进算法IH。利用仿真实验将所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与最优解及已有启发式算法OH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两种启发式算法在解的效果和稳定性上均明显优于算法OH,其中改进算法IH相对算法H又有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装箱码头 堆场 倒箱 启发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被引量:170
6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3 位作者 周永胜 尹京苑 甘卫军 陈桂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9-636,共8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川西地区1992~2 0 0 2年的1336 7个小震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性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关系及其揭示的构造信息.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沿活动断裂成线(带)状分布现象非常突出,呈现出与地表活动构造的密切关系:结构简单的单一走滑断层具有上宽下陡的花状结构特征,拉分盆地与逆断裂具有线性而发散的分布式结构特征,逆断裂之下还存在缺震层.此外,沿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还具有空间分段性,揭示出局部地段存在着隐伏活动断裂和可圈定为地震危险区的地震空区.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川西高原在15~2 0km的深度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约5km的缺震层,以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计算川西地区地壳强度表明,大约14~19km的深度范围花岗岩处于塑性流变状态,说明缺震层的出现具有地壳物质塑性变形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小震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被引量:102
7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刁桂苓 苏金蓉 冯向东 孙晴 王亚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9-767,共9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4 位作者 胡平 周永胜 林元武 陈桂华 甘卫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首都圈地区39°~4 1°N,115°~118°E范围内1980~2 0 0 0年的2 0 98个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定位均方根残差从重新定位前的1.4 s降到0 .32 s。重新定位后,地震活动多集中分布于北东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或密集成北东与北西向线性分布,与已知活动断裂具有密切的关系。在顺义与延怀盆地一带揭示出几条高角度北西向隐伏活动断裂,长度在10~2 0 km间。小震活动显示的构造信息表明,北西向构造是重要的发震构造,在现今构造变形和地震孕育、发生中,与北东向构造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定位震源深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均匀性,推测是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强弱在横向变化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圈地 小震重新定位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3 位作者 于贵华 张晓清 陈桂华 任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4,共7页
对玉树地震序列自2010年4月11日至9月15日由台网记录到的1 832个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1 670个地震重新定位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5km以内。重新定位后的Ms7.1级主震发生在无地表破裂段,余... 对玉树地震序列自2010年4月11日至9月15日由台网记录到的1 832个地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1 670个地震重新定位的震源参数。重新定位后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5km以内。重新定位后的Ms7.1级主震发生在无地表破裂段,余震活动向两侧破裂扩展。余震沿地表破裂带基本呈线性分布,剖面上显示为近垂直的结构面,在北西端无地表破裂出露处,出现近垂直于断裂方向较宽的北东向地震密集带。震源机制解显示的主压应力方向斜交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与震源破裂都表现为纯左旋走滑的错动性质,而在北西端主压应力方向偏转为近垂直于断裂带的方向,此处较宽的北东向地震密集带可能由近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的共轭破裂所组成。余震的后期活动与发展并不局限于主震形成的破裂带内,更多的受局部应力调整被触发而产生新的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序列 重新定位 地震构造 双差地震定位法 震源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装箱装船顺序问题的启发式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明华 范秀敏 +1 位作者 程奂翀 何其昌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6-1070,共5页
针对集装箱堆场快速、高效装船作业的实际需求,结合集装箱码头作业状况深入分析了倒箱产生的原因。基于给定的堆场集装箱堆存状态和集装箱装船配载图,研究堆场集装箱装船顺序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倒箱量为目标的集装箱装船顺序... 针对集装箱堆场快速、高效装船作业的实际需求,结合集装箱码头作业状况深入分析了倒箱产生的原因。基于给定的堆场集装箱堆存状态和集装箱装船配载图,研究堆场集装箱装船顺序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倒箱量为目标的集装箱装船顺序的启发式算法,建立了基于规则的改进策略。最后用实例证明了算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能够为集装箱码头装船作业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其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发式算法 集装箱堆场 倒箱 装船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框架:算法重定位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栾尚敏 李未 马绍汉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79-684,共6页
算法框架是实现算法重定位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文章给出了算法重定位的定义,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操作和组合操作来设计算法框架.然后给出了定义选择操作和组合操作的一种方法.由文章所定义的算法框架得到求解某一问题的算法模式,从... 算法框架是实现算法重定位的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文章给出了算法重定位的定义,讨论了如何通过选择操作和组合操作来设计算法框架.然后给出了定义选择操作和组合操作的一种方法.由文章所定义的算法框架得到求解某一问题的算法模式,从该算法模式就可以生成求解该问题的算法.文章最后讨论了算法框架和算法模式以及模块化算法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设计 软件自动化 算法重定位 算法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东南流动台阵微震监测结果 被引量:16
12
作者 高见 张元生 +1 位作者 郭飚 刘旭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7-182,共6页
利用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应用网格搜索地震定位方法对甘东南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的微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研究区内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微震共3 014个,比常规台网记录多1 693个。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在各断裂带附近地震分... 利用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台阵资料,应用网格搜索地震定位方法对甘东南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间的微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研究区内有3个以上台站记录到的微震共3 014个,比常规台网记录多1 693个。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在各断裂带附近地震分布更加密集,沿断裂呈带状或簇集状分布;震源深度分布优势范围为5~20km,其平均深度为11km;地震深度分布与断裂的关系密切,地震条带与断裂构造可以较好的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东南地区 流动台阵 网格搜索法 微震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4
13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4-1771,共8页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504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328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余震在水平方向上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山前断裂西南段的大川—双石...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四川芦山7.0级强震及主震后48小时内504次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328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余震在水平方向上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山前断裂西南段的大川—双石断裂发生,扩展模式以西南向为主(约23km)兼有弱东北向(约12km),并非简单的单侧扩展.在深度方向上,余震主要以铲状结构分布在18~22km之间.通过拟合精定位后的小震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本次地震断层面倾角在15~25km深度范围内由主震处约44°逐渐向西南向扩展增大至约73°,可能表明断层往西南破裂过程中走滑分量逐渐增强,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中央断裂倾角由西南向东北变化相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主震 余震 铲状结构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的地震重定位及其在山东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范建柯 丁志峰 +2 位作者 徐小明 董冬冬 苏道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075-4088,共14页
将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引入到地震定位中,通过多种数值试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抗噪能力.即使用于定位的台站数目较少且分布不理想,该算法通过多次反演求取平均值仍然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另外,利用多次... 将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引入到地震定位中,通过多种数值试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抗噪能力.即使用于定位的台站数目较少且分布不理想,该算法通过多次反演求取平均值仍然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另外,利用多次数值试验估测的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的定位精度较高,误差较小.将自适应量子遗传算法应用于山东省及邻区的地震重定位,均方根残差由重定位前的1.162s减小到重定位后的0.621s,重定位后的地震大多位于中上地壳,震源深度小于20km.通过对各剖面震源分布的分析,发现山东省及邻区地震主要受控于区域内的深大走滑断裂,且中强震多发生在高/低速异常体周围,尤以高低速异常过渡地带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量子遗传算法 地震 重定位 山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天山地区M_S≥2.0地震震源参数的重新测定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海涛 李志海 +1 位作者 赵翠萍 曲延军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5,共9页
基于新疆32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28701条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测定新疆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1988年4月至2003年6月间发生的1348次Ms≥2.0地震的震源位置。为尽量得到全部... 基于新疆32个测震台站记录到的28701条P波和S波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测定新疆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1988年4月至2003年6月间发生的1348次Ms≥2.0地震的震源位置。为尽量得到全部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本文结合双差地震定位法对资料的要求和所用资料情况,添加了437次1.5≤Ms〈2.0的地震震相到时数据参与定位计算。重新定位后得到了1253次Ms≥2.0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占全部Ms≥2.0地震的93%,其中,Ms≥3.0的地震全部得到了重新定位结果,并对没有得到重新定位结果的95次2.0≤Ms〈3.0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到重新定位结果的1253次地震的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重新定位前的0.83s降到0.14s,震源位置的测定误差(2倍标准偏差)在E—W方向平均为0.993km,在N—S方向上平均为1.10km,垂直方向平均为1.33km。分析重新定位结果得出,重新定位地震的震源深度较定位前有明显收敛,集中分布在5—35kin,94.3%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5—35km,68.2%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10~25km,地震的平均震源深度为1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震源参数 北天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堆模式下集装箱堆场箱位指派优化模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红星 杜亮 董键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3-159,共7页
所谓混堆模式下集装箱堆场箱位指派问题,是指混堆模式下,在待作业箱区为已知情况的前提下,确定集装箱在指定箱区中的最优堆存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堆场倒箱率,提高堆场装卸作业效率.在滚动式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作业箱型与倒... 所谓混堆模式下集装箱堆场箱位指派问题,是指混堆模式下,在待作业箱区为已知情况的前提下,确定集装箱在指定箱区中的最优堆存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堆场倒箱率,提高堆场装卸作业效率.在滚动式计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不同作业箱型与倒箱作业的内在联系,依据堆场混堆的作业规则定义了作业箱优先等级,以新增集装箱压箱数最小为目标对此问题构建了箱位指派优化模型,基于问题自身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实际算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及算法比港口现有混堆堆存策略有较大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倒箱 启发式算法 压箱数 箱位指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搜索算法的集装箱堆场翻箱问题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明华 程奂翀 范秀敏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9-644,共6页
针对集装箱码头堆场翻箱问题,在以倒箱量最少为目标的基础上考虑集装箱场桥的移动代价,定义约束关系并建立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最小基本倒箱量、最小场桥代价和最少倒箱次数三种搜索评价策略,并采用定向搜索算法进行求解。计算实... 针对集装箱码头堆场翻箱问题,在以倒箱量最少为目标的基础上考虑集装箱场桥的移动代价,定义约束关系并建立了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提出最小基本倒箱量、最小场桥代价和最少倒箱次数三种搜索评价策略,并采用定向搜索算法进行求解。计算实例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启发式算法是有效的,能够为集装箱堆场翻箱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搜索 集装箱堆场 倒箱 启发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5 位作者 李艳永 热依木江 孔祥艳 魏芸芸 上官文明 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6-2137,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前一天在震区发生了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由于震区台站十分稀疏和不均匀、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台网常规定位结果精度有限,很难从中获得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趋势的正确认识.本...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前一天在震区发生了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由于震区台站十分稀疏和不均匀、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台网常规定位结果精度有限,很难从中获得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趋势的正确认识.本文首先利用位于震区附近的于田地震台5年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了震区附近的地壳结构,建立了震源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联合震相到时和方位角对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从2014年02月11日—2014年04月30日,共计577次地震)进行了重新绝对定位.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前震和主震震中位置明显向地表破裂带及其附近的阿尔金分支断裂(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靠近,两者相距5.4km,主震位置为36.076°N、82.576°E,震源深度为22km,前震位置为36.055°N、82.522°E,震源深度为19km;(2)本文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EE-SWW展布,优势分布长度约73km、宽度约16km,平均震源深度为14.8km,其中77%的余震分布在地表破裂带的西南端,这部分余震中少数沿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分布,绝大多数沿北东东向的南肖尔库勒断裂分布,位于地表破裂带东北端的余震沿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分布,但发生在地表破裂带的余震极少;重定位后,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侧的震中分布由台网目录的近南北向变为北东向,与地表破裂带、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走向一致;(3)沿重定位剖面的地震分布,可推断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段的南肖尔库勒断裂与位于北东段的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倾向反向,南肖尔库勒断裂的倾向为SE,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的倾向为NW,这与本次地震野外考察得到的断裂性质一致.综合重定位结果、地表破裂带分布、震源机制解、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的性质认为,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尾段的两条分支断裂——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 联合震相到时和方位角绝对定位法 重新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巧霞 沙成宁 +1 位作者 杨卓欣 段永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14,共6页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0-04-14—12-31日发生的玉树地震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分布区随时间发生转移,与应力增长区变化有关。余震分布呈现空间非均匀性,隆宝两侧的余震在密集程度、分布带宽度以及震源深度上均存在差异。玉树地震余震主要发震构造为倾向北东、倾角近乎直立的甘孜-玉树断裂带北支。隆宝西北的高密度余震群不仅与玉树-隆宝断裂有关,更主要是与近垂直于玉树-隆宝断裂的北东向"软弱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重新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余震分布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及余震序列定位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冉慧敏 魏斌 +1 位作者 张志斌 赵庆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5-571,669,共7页
使用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结合和田台阵的方位角测定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主震和465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NS、EW和UD3个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3km、0.1... 使用区域一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结合和田台阵的方位角测定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主震和465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NS、EW和UD3个方向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3km、0.14 km、0.15km,平均走时残差为0.012s。余震整体分布呈北东向展布,并向主震的西南和北东两个方向延伸,主震的西南方向长近40km、宽约30km,北东方向长近20km、宽约20km,震源深度集中在5-15km。余震序列的空间形态沿破裂显示了分段和非均匀特征:主震的西南方向地震数量较多,展布较宽,且近南北向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5 km之间;北东方向地震较少,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5-10km之间;靠近山脉的地震震源要比远处的深。余震序列的时间特征为在震后的3天内,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此后的震源深度集中在5-10km,震源深度总体呈现变浅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单纯形法 方位角 双差定位 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