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3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otation and adsorp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collectors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被引量:6
1
作者 Jiang Hao Liu Guorong +4 位作者 Hu Yuehua Xu Longhua Yu Yawen Xie Zhen Chen Haochu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2期255-259,共5页
The flotation behaviors of decyltrimethylammonium (103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tetr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TTAC) and 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AC)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 The flotation behaviors of decyltrimethylammonium (103C), do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TAC), tetr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TTAC) and cet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TAC) on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 fraction were studied. The adsorbed amount and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collectors on kaolinite were determined for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sorption of quaternary amines at kaolinite-water interface by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s. The flot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kaolinite of different particle fractio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pH when 103C, DTAC, TTAC and CTAC are used as collectors.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ollectors increases, the flotation recovery increases. Particle size of kaolinite has a strong effect on flotation. The flotation recovery of fine kaolinite decreases with the carbon chai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collectors increasing, while coarse kaolinite is on the contrary. The adsorbed amount tests and adsorption isotherms show that adsorbed amount increases when the particle size of kaolinite increases or when the carbon chain length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increases. Within the range of flotation collector concentration, the longer the hydrocarbon chain, the more probable to be absolutely adsorbed by fine kaolinite particles and then the lower the collector concentration in the bulk, which leds to lower flotation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olinite Particle size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Flotation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organo-vermiculites induced by layer charge and tailored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2
作者 Fan Ding Xin Jin +3 位作者 Tao Shen Shan-Shan Mao Qing Zhao Mang-Lai G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596-2603,共8页
Wet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rface property that deser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on its alteration.Series of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with different spacer length and N-heterocyclic headgr... Wet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surface property that deserv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factors on its alteration.Series of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with different spacer length and N-heterocyclic headgroups(morpholinium(BMMB,BMMD and BMMH),piperidinium(BPMH)and piperazinium(BMPMH))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employed for altering the wettability of vermiculite and its derivates(Vts)treated by Li^(+)-saturated heating method.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XR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DT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N_(2)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indicate that all of the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nserted into the vermiculite layers,leading to the organic monolayer.The results of capillary rise tests combined with Lipophilic to Hydrophilic Ratio(LHR)values unveil th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the organo-Vts.As the layer charge decreases,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organo-Vts gradually increases,which i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decline in binding sites.As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spacer length of modifier,the wetting properties of morpholinium-based organo-Vts change in order of BMMD-Vts>BMMH-Vts>BMMB-Vts,and difference in N-heterocyclic headgroups leads to the sequence of wettability:BMPMH-Vts>BPMH-Vts>BMMH-Vts.Layer charge of Vt,spacer length and the type of the N-heterocyclic headgroup of modifier hav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wet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MICULITE bis-N-heterocycl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Organo-vermiculite Layer charge Wettability alt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砂岩气藏中的气湿反转规律及标度模型
3
作者 姚同玉 丛苏男 +2 位作者 刘卫东 崔传智 张俨彬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1,共9页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 针对气藏开发过程中因钻采流体侵入、凝析液相析出、水相反渗吸等引起的天然气渗流能力降低、发生液锁等现象,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防液锁化学剂类型单一且成本高、评价方法尚不清晰等问题。为此,利用云母片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岩心端面接触角测试实验研究了不同链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岩石表面的气湿反转规律,利用渗透系数实验对比了气湿反转前后液相渗透系数,建立了防液锁的标度模型,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在云母片和岩心表面具有较强的气湿反转能力,相对于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气湿反转能力最强,能将水和十二烷在云母片表面的接触角分别从6.0°、6.6°增至83.1°、62.2°,岩心端面的接触角分别从17.6°、19.2°增至93.1°、84.2°;(2)经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润湿反转后,液相在岩心中的渗透系数降低,且CTAB降低幅度最大,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3.7%和69.4%;(3)构建的防液锁的标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0.05%CTAB处理后,水相和油相渗透系数分别降低72.3%和67.0%,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结论认为,研究认识深化了对气湿反转现象的理解,CTAB可有效抑制气藏液锁,构建的标度模型可以评价气湿反转防液锁效果,能为砂岩气藏防液锁、降积液、延长生产周期提供有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 气湿反转 接触角 渗透性 气藏液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碱与季铵盐协同改性磷石膏的抗霉特性及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方双明 付娟 +3 位作者 罗洁 彭祝 李子玲 程金科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西南地区磷石膏建材易发生霉变,影响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制约其资源化利用。为控制霉菌污染,本工作从霉菌生物结构和适存环境出发,以黑曲霉为感染源,分别采用耐霉菌性等级法、抑菌圈法和软化系数及抗压强度测定检测材料抗霉性能及物理... 西南地区磷石膏建材易发生霉变,影响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制约其资源化利用。为控制霉菌污染,本工作从霉菌生物结构和适存环境出发,以黑曲霉为感染源,分别采用耐霉菌性等级法、抑菌圈法和软化系数及抗压强度测定检测材料抗霉性能及物理力学性能,通过XRD、FT-IR和SEM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和微观形貌分析,构建无机碱性材料与有机季铵盐协同抗霉模型,探讨其抗霉机理。结果表明:单掺无机碱只能提升材料短期抗霉效果,且提升程度受pH、无机成分和吸湿性能共同调控;Ca(OH)_(2)和季铵盐的协同改性能获得优异抗霉效果与耐久性,但季铵盐掺杂会劣化其软化系数和抗压强度。复掺质量分数10%Ca(OH)_(2)和0.1%CTAB试件的物理力学性能较优;Ca(OH)_(2)和季铵盐协同增强抗霉作用在于:OH^(-)和季铵根离子分别以氢键和静电吸引作用稳定依附于CaSO_(4)·2H_(2)O晶体表面,前者让霉菌孢子生物膜系统的蛋白质变性后,后者对磷脂双分子层的破坏程度加剧,加速霉菌孢子失活,提高抗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协同抗霉 季铵盐 抑菌圈 软化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季铵盐类缓蚀剂在南海某油田的应用
5
作者 禹盟 铁磊磊 +5 位作者 孙玉豹 夏扬 陈卓琦 刘陆芃 耿麒 张严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1期39-42,共4页
为解决南海某油田的腐蚀问题,将管道腐蚀速率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保障海上管线及设备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合成了一种以混合甲基吡啶、氯化苄为主要原材料的吡啶季铵盐缓蚀剂HSY-03,室内动态腐蚀评价表明,当HSY-03加注浓度为50 mg/L时,可将X6... 为解决南海某油田的腐蚀问题,将管道腐蚀速率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保障海上管线及设备的完整性及安全性,合成了一种以混合甲基吡啶、氯化苄为主要原材料的吡啶季铵盐缓蚀剂HSY-03,室内动态腐蚀评价表明,当HSY-03加注浓度为50 mg/L时,可将X65材质挂片的腐蚀速率降低至0.0569 mm/a,低于油田腐蚀标准0.0760 mm/a,但仍高于现场要求,当HSY-03、油酸咪唑啉(A)及硫脲(S)按照4∶4∶1复配后制备了一种复合缓蚀剂HSY-06,当复合缓蚀剂HSY-06加注浓度为50 mg/L时,可将X65材质挂片的腐蚀速率降低至0.0383 mm/a,满足现场需求,展现出良好的复配协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季铵盐 油田 缓蚀剂 腐蚀评价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H_(2)S/CO_(2)集输管线用复配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李小龙 张娟涛 +3 位作者 魏晓静 高宁 王远 贺波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5年第1期27-33,共7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某区块含H_(2)S/CO_(2)介质集输管线腐蚀严重的问题,以月桂酸、N-(2-羟乙基)乙二胺为原料通过酰胺反应和环化反应合成了咪唑啉中间体,再加入氯化苄,合成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以喹啉、氯化苄为原料,合成了喹啉季铵盐缓蚀剂... 针对塔里木盆地某区块含H_(2)S/CO_(2)介质集输管线腐蚀严重的问题,以月桂酸、N-(2-羟乙基)乙二胺为原料通过酰胺反应和环化反应合成了咪唑啉中间体,再加入氯化苄,合成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以喹啉、氯化苄为原料,合成了喹啉季铵盐缓蚀剂;通过两种缓蚀剂复配并利用单因素失重法试验优选得到一种KM-1缓蚀剂(咪唑啉季铵盐与喹啉季铵盐的质量比为1∶3)。通过动态高温高压釜试验考察其在60℃、含H_(2)S/CO_(2)模拟水中对L245NS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KM-1缓蚀剂的添加量为150 mg/L时缓蚀性能最佳,此时L245NS试片的平均腐蚀速率为0.0214 mm/a,缓蚀率可达到93.7%,主要归因于KM-1缓蚀剂可在试片表面吸附形成保护膜从而有效抑制了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输管线 咪唑啉季铵盐 喹啉季铵盐 H_(2)S腐蚀 CO_(2)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向酸用缓蚀剂的制备及缓蚀机理
7
作者 崔波 陈军 +3 位作者 艾俊哲 冯浦涌 荣新明 王顺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85,共9页
转向酸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由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殊,常规缓蚀剂配伍性较差,且缓蚀效率大幅降低。采用1-氯甲基萘、4-乙基吡啶、氯化苄和2,3-环戊烯并吡啶合成了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SI-1和SI2。采用腐蚀仪、流变... 转向酸广泛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酸压,由于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殊,常规缓蚀剂配伍性较差,且缓蚀效率大幅降低。采用1-氯甲基萘、4-乙基吡啶、氯化苄和2,3-环戊烯并吡啶合成了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SI-1和SI2。采用腐蚀仪、流变仪考察了SI-1和SI-2在转向酸中的缓蚀性能及其对转向酸黏度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手段,从微观角度分析钢片腐蚀前后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缓蚀剂SI-1和SI-2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合成的2种吡啶季铵盐缓蚀剂在转向酸中的缓蚀性能良好,对转向酸黏度影响小,适用性强,成本低。其中缓蚀剂SI-2性能更优,1%加量下,90℃腐蚀速率为1.04 g/(m^(2)·h),120℃腐蚀速率为7.43 g/(m^(2)·h),VES残酸最终黏度可稳定在190 mPa·s以上,成本可降低20%。加入1%缓蚀剂后钢片表面均未出现明显腐蚀,Fe含量大幅上升,表面粗糙度大幅降低,其中添加缓蚀剂SI-2后,Fe含量从86%上升至94%,Ra从137 nm下降至84 nm。钢片表面均检测到C—N与Organic C=O(羰基),表明存在缓蚀剂吸附膜。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缓蚀机理为:SI-2能隙小,吸附能大,缓蚀剂吸附到钢片表面后可形成致密吸附膜,隔绝腐蚀介质与钢片表面的接触,极大地抑制钢片腐蚀。SI-2在渤海油田和伊拉克米桑油田进行了现场应用,施工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酸 缓蚀剂 吡啶季铵盐 分子动力学模拟 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胆碱改性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
8
作者 陈英波 苏文轩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为了提高传统聚酰胺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利用酰氯与羟基之间的酯化反应将带有正电荷的季铵盐氯化胆碱(CC)引入聚酰胺纳滤膜表面,制备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近中性荷电性的氯化胆碱/聚酰胺纳滤膜,通过对无机盐的分离测试考察了CC质量分数对薄膜... 为了提高传统聚酰胺纳滤膜的分离性能,利用酰氯与羟基之间的酯化反应将带有正电荷的季铵盐氯化胆碱(CC)引入聚酰胺纳滤膜表面,制备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近中性荷电性的氯化胆碱/聚酰胺纳滤膜,通过对无机盐的分离测试考察了CC质量分数对薄膜复合(TFC)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C质量分数达0.10%时,改性效果最佳,TFC膜对Na_(2)SO_(4)、MgSO_(4)和MgCl_(2)均具有较高的截留率,具有改善的Mg^(2+)/Li^(+)分离能力,渗透通量提升了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聚合(IP) 酯化反应 季铵盐 荷电 纳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蚕丝织物的胭脂虫红染色工艺探析
9
作者 武松梅 陈秀芳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使胭脂虫红上染蚕丝织物效果好,采用壳聚糖季铵盐(HACC)对蚕丝织物改性后,用胭脂虫红色素直接染色,探讨改性工艺。研究表明,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温度70℃,改性时间40 min,pH=5,HACC质量浓度4%。胭脂虫红对改性蚕丝织物进行直接染色... 为使胭脂虫红上染蚕丝织物效果好,采用壳聚糖季铵盐(HACC)对蚕丝织物改性后,用胭脂虫红色素直接染色,探讨改性工艺。研究表明,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温度70℃,改性时间40 min,pH=5,HACC质量浓度4%。胭脂虫红对改性蚕丝织物进行直接染色,得出优化的染色工艺条件为染色温度80℃,染色时间40min,pH=7,染液质量浓度6%。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对未改性及改性蚕丝织物进行直接染色和后媒染,用环保的氯化镧稀土为媒染剂,对染色织物的染色性能、色牢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HACC改性试样经过后媒染法染色,其染色性能、色牢度最好,对生态染整技术发展提供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虫红色素 真丝面料 壳聚糖季铵盐 改性工艺 染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栀子黄染色棉织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秋昱 张斌 +3 位作者 沈晓杰 陈秋霖 王磊 余志成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9,共10页
为了提升天然植物染料栀子黄在纤维素纤维上的染色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3-氯-2-羟丙基为反应基团、季铵盐为阳离子基团的阳离子改性剂,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在纤维素纤维上引入季铵基团,提升栀子黄染料对阳离子改性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性能... 为了提升天然植物染料栀子黄在纤维素纤维上的染色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3-氯-2-羟丙基为反应基团、季铵盐为阳离子基团的阳离子改性剂,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在纤维素纤维上引入季铵基团,提升栀子黄染料对阳离子改性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性能。借助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合成的不同烷基链长的季铵盐改性剂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红外光谱图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证实季铵盐化合物以醚键形式成功接枝在棉织物上。采用栀子黄染料对改性棉织物染色,比较不同烷基链长改性剂改性棉织物的染色K/S值发现,改性剂烷基链长为12时最佳,上染率为85.46%,K/S值为4.33。进一步研究染色工艺条件对染色织物K/S值、上染百分率以及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染色温度为80℃,pH值为9,时间为60 min时,经3-氯-2-羟丙基二甲基辛烷氯化铵(CH-12)改性棉织物染色性能最佳,其上染率为88.07%,K/S值为4.71,耐皂洗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均可达到3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H-12改性棉织物可实现无盐染色,且改性织物的上染率、固色率、耐皂洗和耐摩擦牢度均优于未改性织物的传统有盐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 阳离子改性剂 栀子黄 改性棉织物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法测定复配消毒液中3种双链季铵盐的含量 被引量:1
11
作者 睢超霞 袁鹏 +2 位作者 张文豪 刘吉起 杨宁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法测定复配消毒液中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辛基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二辛基二甲基氯化铵等3种双链季铵盐含量的方法。复配消毒液样品经流动相稀释,以Welchrom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体积比70:30的乙腈-... 提出了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法测定复配消毒液中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辛基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二辛基二甲基氯化铵等3种双链季铵盐含量的方法。复配消毒液样品经流动相稀释,以Welchrom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体积比70:30的乙腈-0.01 mol·L^(-1)丁烷磺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pH 3.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3种双链季铵盐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双链季铵盐的质量浓度在50~1000 mg·L^(-1)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3~5.1 mg·L^(-1);对实际样品进行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1.0%~10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3%~2.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对本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检测结果t值为1.85,P值为0.089,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示差折光检测器 复配消毒液 双链季铵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季铵盐氧化壳聚糖的合成及对棉织物的抗菌整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晓龙 汪瑞琪 +6 位作者 陈国丽 郭文明 陈飞 周炎 孙立德 汤大保 许云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5,共13页
通过香草醛与壳聚糖C2位氨基形成席夫碱以保护氨基,然后在C6位羟基上接枝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季铵盐,利用稀HCl乙醇溶液脱除席夫碱后合成出O-季铵盐壳聚糖(O-HACC),再用KIO_(4)将O-HACC中C2和C3位的部分基团选择性地氧化为醛... 通过香草醛与壳聚糖C2位氨基形成席夫碱以保护氨基,然后在C6位羟基上接枝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TA)季铵盐,利用稀HCl乙醇溶液脱除席夫碱后合成出O-季铵盐壳聚糖(O-HACC),再用KIO_(4)将O-HACC中C2和C3位的部分基团选择性地氧化为醛基,制备出能与纤维反应结合且具有双重抗菌活性的O-季铵盐氧化壳聚糖(O-HAOCC),随后接枝棉织物得到O-HAOCC改性棉织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氢核磁共振波谱(1H NM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等结果表明,O-HAOCC分子中保留了氨基,同时引入了季铵盐结构和活性醛基,结晶形态被破坏,热稳定性降低.测试结果表明,氧化3h的O-HAOCC的水溶性高达237g/L,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咪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在40 min后达到65.58%.当O-HAOCC质量分数为2%,反应时间为2 h,接枝温度为80℃时,改性棉织物的接枝率为9.84%.O-HAOCC改性棉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8.63%和93.38%,水洗50次后的抗菌率仍在90.75%以上,可应用于抗菌纺织服装、家纺面料和医疗卫生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壳聚糖 香草醛 选择性氧化 结构性能 抗菌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聚型季铵类多金属氧酸盐相转移催化甲苯氧化合成苯甲醛
13
作者 钱澍 于凤丽 +3 位作者 顾雪 袁冰 解从霞 于世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7,共11页
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在工业应用中通常涉及有毒试剂或产生多种难以分离的副产物.本文采用乙二胺、环氧氯丙烷和N,N-二甲基丁基叔胺等作为初始原料,合成了四聚型季铵盐氯化物,然后与Keggin型钨钒磷杂多酸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一系列... 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在工业应用中通常涉及有毒试剂或产生多种难以分离的副产物.本文采用乙二胺、环氧氯丙烷和N,N-二甲基丁基叔胺等作为初始原料,合成了四聚型季铵盐氯化物,然后与Keggin型钨钒磷杂多酸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聚型季胺类多金属氧酸盐;并通过在乙腈中使用H_(2)O_(2)(质量分数30%)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评价了这些新型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性能.四核阳离子的引入不仅可以调节杂多阴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还可以使催化剂具有密集的协同催化活性位点.另外,优选出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两亲性相转移催化能力,不仅显著提高了反应速率,而且实现了催化剂的简便回收和重复使用.在经过7次重复使用后,催化剂的性能几乎没有下降,并且实现了可接受的甲苯转化率(40%)和苯甲醛选择性(75%).本研究开发了一条与工业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的环境友好型工艺,为实际工业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氧化 苯甲醛 季铵盐 两亲性 相转移催化剂 多金属氧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异丁烯苯酚曼尼希碱季铵盐的制备及其对柴油燃烧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庞雅枫 潘峰 +3 位作者 王钰 赵扬 陈幽兰 严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135,共9页
为提升柴油的使用性能,制备了清净剂聚异丁烯苯酚曼尼希碱季铵盐(HRPIBP-DMPA-QAS),并研究了其对柴油热效率和排放特性的影响。首先以高活性聚异丁烯(HRPIB)与苯酚反应合成聚异丁烯苯酚(HRPIBP),然后HRPIBP与甲醛、N,N-二甲基-1,3-丙二... 为提升柴油的使用性能,制备了清净剂聚异丁烯苯酚曼尼希碱季铵盐(HRPIBP-DMPA-QAS),并研究了其对柴油热效率和排放特性的影响。首先以高活性聚异丁烯(HRPIB)与苯酚反应合成聚异丁烯苯酚(HRPIBP),然后HRPIBP与甲醛、N,N-二甲基-1,3-丙二胺(DMPA)反应制得聚异丁烯苯酚曼尼希碱(HRPIBP-DMPA),最后HRPIBP-DMPA与1-溴丁烷反应制得产物HRPIBP-DMPA-QAS,对HRPIBP和HRPIBP-DMPA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HRPIBP的最优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 h、n(BF_(3))∶n(HRPIB)=0.4、n(PhOH)∶n(HRPIB)=2;HRPIBP-DMPA的最优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16 h、n(HRPIBP)∶n(甲醛)∶n(DMPA)=1.0∶3.0∶2.5。添加HRPIBP-DMPA-QAS柴油样品的发动机台架试验评价结果表明:添加HRPIBP-DMPA-QAS有利于提高柴油的有效热效率,降低NO_(x)、碳烟、CO的排放量。相比于空白柴油,添加1500 mg/L该清净剂的柴油样品的NO_(x)和碳烟排放量最大降幅分别为27.4%和2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清净剂 聚异丁烯 曼尼希碱 季铵盐 有效热效率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苯甲酮季铵盐化合物改善PA6的抗紫外性能
15
作者 蒋永金 龚静华 马敬红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69,74,共5页
以2,4-二羟基-二苯甲酮、二甲氨基氯乙烷盐酸盐和溴代烷为原料,采用二步法制备了二苯甲酮季铵盐化合物(BP-Qas)。将BP-Qas引入聚己内酰胺(PA6)中,以溶液流延方式制备抗紫外PA6薄膜。其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当BP-Qas质量分数为1.5%时,抗紫... 以2,4-二羟基-二苯甲酮、二甲氨基氯乙烷盐酸盐和溴代烷为原料,采用二步法制备了二苯甲酮季铵盐化合物(BP-Qas)。将BP-Qas引入聚己内酰胺(PA6)中,以溶液流延方式制备抗紫外PA6薄膜。其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当BP-Qas质量分数为1.5%时,抗紫外膜在200~350 nm实现了对紫外光线的零透过、零反射。同时,采用BP-Qas对PA6织物进行后整理,当pH=4、BP-Qas质量分数为3%时,PA6织物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效果,其紫外线防护系数(UPF)达到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吸收剂 二苯甲酮 季铵盐 聚己内酰胺(PA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季铵盐捕收剂对锂云母与石英和钠长石分离的影响及其机理
16
作者 杨浦 印万忠 +2 位作者 姚金 祁治伟 贾煜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06,共7页
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作为新型阳离子双链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且对环境较为友好。为研究新型季铵盐捕收剂对锂云母的捕收作用,通过浮选试验探究了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体系下p H值、捕收剂用量、抑制剂用量等对锂云... 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作为新型阳离子双链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且对环境较为友好。为研究新型季铵盐捕收剂对锂云母的捕收作用,通过浮选试验探究了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DDAC)体系下p H值、捕收剂用量、抑制剂用量等对锂云母浮选行为及其与脉石矿物浮选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检测手段和量子力学模拟研究了捕收剂在锂云母表面的吸附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 H=5.0、DDAC用量75mg/L、六偏磷酸钠用量6000mg/L时,浮选精矿产率为35.79%,Li_(2)O品位为5.08%,Li_(2)O回收率为80.78%,尾矿中SiO_(2)和Al_(2)O_(3)回收率均大于98%,说明在DDAC体系下,六偏磷酸钠对钠长石和石英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抑制能力;红外分析结果表明,DDAC通过静电和氢键作用吸附在锂云母表面;XPS分析结果表明,DDAC与锂云母作用时无化学键断裂,DDAC容易吸附在锂云母表面O位点;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浮选过程中,DDAC+在氢键和静电作用下取代H2O吸附在锂云母表面,同时双链结构的非极性基使锂云母表面疏水的同时增加了锂云母矿粒黏附在气泡上的概率。因此,相比于油酸钠和椰油胺,DDAC对锂云母有更好的捕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云母 季铵盐 表面特性 浮选特性 CASTEP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型低共熔溶剂的真丝织物改性及其性能
17
作者 谢家灵 杨晟 +3 位作者 付飞亚 马廷方 徐兆梅 刘向东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2,共12页
印染废水污染是制约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开发新溶剂的同时实现织物高效加工改性是驱动纺织业升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以甜菜碱(Bet)/乳酸(LA)低共熔溶剂为真丝织物改性反应的溶剂兼反应原料,对真丝织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对... 印染废水污染是制约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开发新溶剂的同时实现织物高效加工改性是驱动纺织业升级转型的有效路径。以甜菜碱(Bet)/乳酸(LA)低共熔溶剂为真丝织物改性反应的溶剂兼反应原料,对真丝织物进行季铵化改性,对比考察了传统加热和微波加热方式对酰胺化反应效率的影响,并对改性样品的形貌、结构和染色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反应效率高,仅需15 s便可实现真丝织物季铵化改性;改性后纤维表面粗糙度轻微增加,结晶度由71.57%升至78.57%,拉伸断裂强度提升2.8%;织物表面电荷从-26.35 mV增加到5.57 mV,使织物上染率提高58倍,最佳染色工艺条件下K/S值由0.08提升至4.07,透气和吸湿性变化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真丝织物改性和低共熔溶剂组分多功能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丝织物 低共熔溶剂 微波加热 季铵盐改性 染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氨盐改性甘蔗渣对蔗糖溶液中酚酸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柳富杰 唐雨竹 周永升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7,共6页
以甘蔗渣为原料,通过接枝季铵盐制备季铵盐改性甘蔗渣(QASBS),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以确定改性效果,并通过吸附试验研究其对蔗糖溶液中酚酸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说明QASBS制备成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QASBS对酚... 以甘蔗渣为原料,通过接枝季铵盐制备季铵盐改性甘蔗渣(QASBS),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进行表征,以确定改性效果,并通过吸附试验研究其对蔗糖溶液中酚酸的吸附效果。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说明QASBS制备成功。吸附试验结果表明,QASBS对酚酸的吸附性能明显好于未改性前,与未改性前相比,吸附量提高了5.33倍,且提高酚酸初始质量浓度会增加QASBS对酚酸的吸附量。制备的QASBS对酚酸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和再生性能,可以反复用于吸附蔗糖溶液中的酚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甘蔗渣 季铵盐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基季铵盐脱硅捕收剂的合成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友顺 徐廷航 +4 位作者 张逸 龙秉文 邓伏礼 戴亚芬 丁一刚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十二酰氯、二甲氨基丙胺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出一种高效且能酸性矿浆条件下反浮选脱硅的含酰基季铵盐捕收剂XN-12。浮选结果表明:在石英单矿物浮选实验中,XN-12捕收剂在矿浆pH>5的条件下对石英有很好的浮选效果;用XN-12捕收剂对高... 以十二酰氯、二甲氨基丙胺和溴乙烷为原料,合成出一种高效且能酸性矿浆条件下反浮选脱硅的含酰基季铵盐捕收剂XN-12。浮选结果表明:在石英单矿物浮选实验中,XN-12捕收剂在矿浆pH>5的条件下对石英有很好的浮选效果;用XN-12捕收剂对高硅磷矿直接进行单一反浮选脱硅,在pH=5.6的酸性矿浆条件下,抑制剂三聚磷酸钠用量为5.0kg/t,XN-12用量1.2kg/t的药剂制度下,获得了磷精矿中P_(2)O_(5)品位30.31%、回收率81.60%、SiO_(2)品位7.26%和脱硅率69.12%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脱硅 季铵盐 合成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季铵盐型防沾皂洗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
20
作者 蒋付良 王懿佳 +1 位作者 彭冲 吴明华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8,54,共5页
为提高酸性染料皂洗剂的防沾色效果,以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为原料,以环氧氯丙烷为季铵化剂,合成1815单季铵盐,并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25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制得1815单季铵盐类防沾皂洗剂。研究了合成工艺因素对1815单季... 为提高酸性染料皂洗剂的防沾色效果,以脂肪胺聚氧乙烯醚1815为原料,以环氧氯丙烷为季铵化剂,合成1815单季铵盐,并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平平加O-25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制得1815单季铵盐类防沾皂洗剂。研究了合成工艺因素对1815单季铵盐产率的影响,优化了1815单季铵盐的合成工艺条件,测试了1815单季铵盐防沾皂洗剂的皂洗效果,并与市售及同类皂洗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815单季铵盐的合成优化工艺条件为:n(1815):n(环氧氯丙烷)=1∶2.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 h,反应pH=8.0。单季铵盐防沾皂洗剂的沾色样K/S值为0.6098,皂洗残液吸光度为0.2713,染色织物耐皂洗色牢度达4~5级,表明1815单季铵盐防沾皂洗剂具有良好的防沾色性能和净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沾皂洗剂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 1815单季铵盐 酸性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