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聚羟基丁酸酯载噻嗪酮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婵
白雪
+1 位作者
梅鑫
席珍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5-189,共5页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释药机理与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下制备的微球分散性良好、热稳定性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4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01±0.28)%、(56.26±0.63)%。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其对目标生物的活性作用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
噻嗪酮
微球
复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现波
万岚
+5 位作者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共16页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量占比超过70%,而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1.5%,HT为6.4%。(3)同一种植方式下,早、晚稻NH3挥发损失量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增加了3.0%~30.8%,同一灌溉方式下,DS相比移栽稻显著增加NH3挥发(P<0.05),HT、MT、ST之间无显著差异,NH3挥发峰值均在施肥后3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3个时期,其NH3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NH3挥发损失量80%以上,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2%,HT达4.2%。【结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方式会提高双季稻产量和N2O排放,但会降低NH3挥发,从早、晚稻生育阶段来看,N2O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和后期,NH3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中期,且育秧期NH3挥发和N2O排放占比较低,DS在显著降低产量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N2O排放和NH3挥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N2O排放
NH3挥发
水资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边源
王琛
+4 位作者
倪玉雪
李记园
郭艳杰
吉艳芝
张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6,共7页
为准确估算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_(2)O排...
为准确估算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_(2)O排放累积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滴灌管下不同位置N_(2)O排放差异很小。土壤N_(2)O排放速率在上午9:00前后测定的结果与日均排放速率差异最小。尺寸较大的方形静态箱对N_(2)O排放速率测定结果更准确,且变异系数更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采样间隔时间呈负相关。间歇式通气法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进行NH_(3)挥发监测结果均较为准确;间歇式通气法使用H3BO3作为吸收液对NH_(3)挥发量较大的监测结果良好,但对挥发量较低的情况误差较大;采用H_(2)SO_(4)吸收液时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一致性较好,在NH_(3)挥发速率较低时灵敏度较高。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在使用2.00 cm厚度海绵时变异系数最低,能较好反应真实NH_(3)挥发速率。此结果为提高果园土壤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采样监测精确度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N_(2)O排放
NH_(3)挥发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间歇式通气法
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聚羟基丁酸酯载噻嗪酮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理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婵
白雪
梅鑫
席珍华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5-189,共5页
基金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9L0651)。
文摘
为减少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药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采用W_(1)/O/W_(2)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羟基丁酸酯(PHB)载噻嗪酮(BPF)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体外释药机理与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下制备的微球分散性良好、热稳定性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4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5.01±0.28)%、(56.26±0.63)%。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其对目标生物的活性作用得到提高。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酯
噻嗪酮
微球
复乳化-溶剂挥发法
Keywords
polyhydroxybutyrate
buprofezin
microspheres
double emulsification-solvent volatilization method
分类号
TQ450.6 [化学工程—农药化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
3
2
作者
刘现波
万岚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机构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
南昌县赣抚平原水资源保护中心
出处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0,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377)
江西水利科技项目(KT201430,202123BZKT04,202123BZKT05)
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CKWV2016400/KY)。
文摘
【目的】探究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方法】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研究基地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手工栽插(HT)、机械插秧(MT)、抛秧(ST)、直播(DS)四种种植方式,淹水灌溉(FI)和间歇灌溉(II)两种灌溉方式,分析不同种植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秧田期、本田期NH3挥发及N2O排放的影响,提出NH3挥发和N2O排放的主要时期。【结果】结果表明:(1)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不同种植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HT最高,DS最低。(2)同一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下N2O排放量较淹水灌溉增加约7.9%~16.4%,同一灌溉方式下,早稻N2O损失量大小为DS>MT>HT>ST,晚稻为DS>HT>MT>ST,早、晚稻N2O排放主要发生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成熟期,3个生育阶段N2O损失量占比超过70%,而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1.5%,HT为6.4%。(3)同一种植方式下,早、晚稻NH3挥发损失量淹水灌溉比间歇灌溉增加了3.0%~30.8%,同一灌溉方式下,DS相比移栽稻显著增加NH3挥发(P<0.05),HT、MT、ST之间无显著差异,NH3挥发峰值均在施肥后3 d内出现,且主要发生在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3个时期,其NH3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NH3挥发损失量80%以上,育秧期MT、ST占比不到2%,HT达4.2%。【结论】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间歇灌溉方式会提高双季稻产量和N2O排放,但会降低NH3挥发,从早、晚稻生育阶段来看,N2O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和后期,NH3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前中期,且育秧期NH3挥发和N2O排放占比较低,DS在显著降低产量的同时带来了更高的N2O排放和NH3挥发。
关键词
双季稻
种植方式
灌溉方式
N2O排放
NH3挥发
水资源
影响因素
Keywords
double
-cropping rice
planting
method
s
irrigation
method
s
N 2O emissions
NH 3
volatil
izes
water resources
influence factor
分类号
S27 [农业科学—农业水土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边源
王琛
倪玉雪
李记园
郭艳杰
吉艳芝
张丽娟
机构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农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城市森林健康技术创新中心
河北邢台市信都区农业农村局
出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6,共7页
基金
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226810D)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0106)。
文摘
为准确估算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量,合理选用监测方法,试验以河北苹果园、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监测方法的探索,并分析采样方式、吸收液种类对监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区与非施肥区N_(2)O排放累积量具有显著性差异;滴灌管下不同位置N_(2)O排放差异很小。土壤N_(2)O排放速率在上午9:00前后测定的结果与日均排放速率差异最小。尺寸较大的方形静态箱对N_(2)O排放速率测定结果更准确,且变异系数更低;土壤N_(2)O排放速率与采样间隔时间呈负相关。间歇式通气法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进行NH_(3)挥发监测结果均较为准确;间歇式通气法使用H3BO3作为吸收液对NH_(3)挥发量较大的监测结果良好,但对挥发量较低的情况误差较大;采用H_(2)SO_(4)吸收液时与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一致性较好,在NH_(3)挥发速率较低时灵敏度较高。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在使用2.00 cm厚度海绵时变异系数最低,能较好反应真实NH_(3)挥发速率。此结果为提高果园土壤N_(2)O排放与NH_(3)挥发采样监测精确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果园
N_(2)O排放
NH_(3)挥发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
间歇式通气法
磷酸甘油—双海绵通气法
Keywords
orchard
N_(2)O emissions
NH3
volatilization
static chamber-gas chromatography
intermittent ventilation
glycerophosphate-
double
sponge
method
分类号
S19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聚羟基丁酸酯载噻嗪酮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机理研究
张婵
白雪
梅鑫
席珍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双季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的影响
刘现波
万岚
时红
才硕
王廷金
王海媛
万绍媛
程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果园N_(2)O排放与NH_(3)挥发监测方法研究
边源
王琛
倪玉雪
李记园
郭艳杰
吉艳芝
张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