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的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
1
作者 韩叔桓 杨延西 +1 位作者 张新雨 李昕杰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5,共8页
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因其具有鲁棒性好、检测精度高等特点在条纹投影轮廓术领域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存在检测效率低以及未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传统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进... 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因其具有鲁棒性好、检测精度高等特点在条纹投影轮廓术领域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存在检测效率低以及未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传统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进行改进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首先通过相机捕获形变条纹图像并计算出两组截断相位,然后利用两组截断相位的相关性消除检测数据中的相位差、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再对两组截断相位进行融合,最后通过互补格雷码相位展开法对融合后的截断相位进行相位展开。实验得出本文方法在检测效率不变的情况下,能有效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得到高精度展开相位,相比于未消除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的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本文检测方法精度提高了约24.57%,相比于互补格雷码N步相移法,本文检测方法精度提高了约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N步相移法 展开相位 周期性毛刺相位误差 互补格雷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光学相阵列相移单元的电压-相移特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林 张健 吴丽莹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2-935,共4页
液晶光学相阵列是一种新型的光学相位调制器件,为分析器件中相移单元的电压-相移特性,建立了液晶相移单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混合差分迭代算法。该算法根据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物理变化过程,在指向矢与电位的耦合迭代过程中,采... 液晶光学相阵列是一种新型的光学相位调制器件,为分析器件中相移单元的电压-相移特性,建立了液晶相移单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混合差分迭代算法。该算法根据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物理变化过程,在指向矢与电位的耦合迭代过程中,采用追赶法计算相移单元中的电位分布。根据该算法对相移单元中液晶指向矢的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进而对取向膜厚度、预倾角和液晶盒厚度对器件的电压-相移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电压处于阈值电压与饱和电压之间时,取向膜厚度对液晶的电压-相移特性的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光学相阵列 指向矢 相移 取向膜 追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曝光数字全息三维变形测试 被引量:5
3
作者 范俊叶 尹博超 王文生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82-1586,共5页
全息三维变形测试在军事、工业测试中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全息术由于记录、显影、定影、再现、复位等条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文中应用CCD实现了数字全息,不仅避免了传统全息显影、定影等过程,也避免了全息材料非线性记录等缺点,并基于... 全息三维变形测试在军事、工业测试中有重要意义,而传统的全息术由于记录、显影、定影、再现、复位等条件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文中应用CCD实现了数字全息,不仅避免了传统全息显影、定影等过程,也避免了全息材料非线性记录等缺点,并基于双曝光全息干涉术和四步相移法原理,实现了数字相移,取代了传统的应用压电位移器等机械相移法,实现了物体的三维变形测试。由物体变形的二维等高线图和三维立体图,可判读物体变形的大小、变形的方向和变形的形状。大量的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简化了全息干涉测试的光学装置,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测试精度高,其精度容易达到1/10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变形测试 双曝光全息干涉术 数字全息 四步数字相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载波移相的MMC电容电压均压控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慕昆 李运娣 何国锋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89-1393,共5页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多用在海上风力发电系统中。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载波移相的闭环控制策略,解决了MMC子模块电容电压的不平衡问题。在基于多个子模块级联的MMC电路系统中,对MMC的每个子模块(Sub-Modul...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多用在海上风力发电系统中。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载波移相的闭环控制策略,解决了MMC子模块电容电压的不平衡问题。在基于多个子模块级联的MMC电路系统中,对MMC的每个子模块(Sub-Module,SM)都设置独立的电容电压均压电路。通过控制闭环电路的调制波来控制MMC子模块的投切,从而达到MMC电容电压的均衡。在Matlb/Simulink中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能够真实、有效地实现MMC系统中电容电压的均衡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载波移相调制法 均压控制 双闭环控制 电压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移位算子法高斯波束与双负介质板相互作用的FDTD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茂琰 徐军 +2 位作者 魏兵 李海龙 吴健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4,共5页
以磁导系数μ为例推导了处理双负介质本构关系的移位算子法。将μ表示以jω为自变量的Padé近似,用/t代替jω,过渡到时域,再引入离散时域移位算子代替时间微分算子来处理Padé近似形式的μ,进而推导出FDTD计算中时频电磁场... 以磁导系数μ为例推导了处理双负介质本构关系的移位算子法。将μ表示以jω为自变量的Padé近似,用/t代替jω,过渡到时域,再引入离散时域移位算子代替时间微分算子来处理Padé近似形式的μ,进而推导出FDTD计算中时频电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和磁场强度H之间的关系。最后用基于移位算子的FDTD方法仿真了电磁波与各种双负介质板的相互作用:负折射、相位补偿、平凹双负透镜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负介质 FDTD方法 移位算子 负折射 相位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Q调制器产生载波抑制单边带信号的偏置控制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侠 唐绍宇 +8 位作者 韦慕野 汤科 伍颖 余志强 邓东锋 杨庆锐 李文甫 欧阳竑 何锋 《光通信技术》 2021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了延长信号传输距离、方便探测及降低噪声,并最大可能地保留信号能量,可通过移相法实现载波抑制单边带(SSB-CS)信号输出,采用导频法控制商用铌酸锂双平行(IQ)调制器可达到上述目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2~18 GHz范围内,输出信号... 为了延长信号传输距离、方便探测及降低噪声,并最大可能地保留信号能量,可通过移相法实现载波抑制单边带(SSB-CS)信号输出,采用导频法控制商用铌酸锂双平行(IQ)调制器可达到上述目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2~18 GHz范围内,输出信号的载边比和边边比均大于20 dB;该方法能在不使用IQ调制器内置光电二极管(PD)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调制器工作状态,得到载边比和边边比均满足预期的SSB-CS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行调制器 载波抑制单边带 移相法 导频信号 偏置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两重四象限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及实现 被引量:4
7
作者 马驰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实现对大功率、低开关频率变流器的控制,通过建立两相两重四象限变流器主电路的数学模型,分析变流器主电路的电气特性;在考虑线路电阻的基础上,采用电压外环和基于坐标变换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方法对变流器的调制电压进行控制;提出... 为实现对大功率、低开关频率变流器的控制,通过建立两相两重四象限变流器主电路的数学模型,分析变流器主电路的电气特性;在考虑线路电阻的基础上,采用电压外环和基于坐标变换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方法对变流器的调制电压进行控制;提出倍增控制频率的载波移相方法,可在不增加硬件设备的情况下降低牵引电网侧低次谐波的含量,并结合正弦波脉宽调制(SPWM)技术,实现对以多种开关频率工作的变流器的控制;以TMS320F28335型DSP芯片为平台,设计包括初始化程序、串行通信服务程序和定时中断程序的控制软件,并在背靠背功率互馈试验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给出的两相两重四象限变流器控制方法,能够使变流器在启动工况下的电流变化平稳,在牵引工况和制动工况下,大功率、低开关频率变流器可以单位功率因数满载运行,而且中间电压波动较小、输入电流无异常波动,大幅减少了牵引电网侧的低次谐波成分和总谐波失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象限变流器 控制方法 双闭环控制 电流控制 坐标变换 载波移相 控制频率 电力牵引传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的彩色编码光栅投影轮廓术 被引量:3
8
作者 韩叔桓 杨延西 +1 位作者 张新雨 刘伟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在三维轮廓测量领域,互补格雷码相移法能够得到连续的展开相位,然而,单组相移条纹导致其测量精度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且传统投影方式增加了干扰的引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编码光栅投影的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 在三维轮廓测量领域,互补格雷码相移法能够得到连续的展开相位,然而,单组相移条纹导致其测量精度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且传统投影方式增加了干扰的引入。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彩色编码光栅投影的互补格雷码双N步相移法。首先将双N步相移条纹和互补格雷码条纹混合编码成彩色条纹,然后依次投射到目标表面,最后从采集的彩色条纹中提取相位信息分别进行相位解算、融合后求得表面三维形貌。为了验证本文所提方法,将该方法与传统互补格雷码N步相移法以及三频外差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方法能够获得高精度表面形貌信息,有效降低测量误差,同时检测效率提高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体轮廓检测 彩色条纹 双N步相移法 互补格雷码 相移轮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立体校正的快速相位立体匹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静 江开勇 +1 位作者 林俊义 李莉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92-95,共4页
立体匹配技术一直是立体视觉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立体匹配的效率与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校正与四步相位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立体匹配的速度与精度。首先,通过Bouguet立体校正算法将左右相机拍摄的图像进行立体校正,使匹... 立体匹配技术一直是立体视觉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针对立体匹配的效率与精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校正与四步相位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立体匹配的速度与精度。首先,通过Bouguet立体校正算法将左右相机拍摄的图像进行立体校正,使匹配点在左右相机上成的像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然后,采用四步相移法获取精确的各像素绝对相位值,并通过双向线性插值法获得了稠密匹配点,并提高了立体匹配的精度。最后,通过对标准台阶零件进行测量与精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实现稠密的立体匹配,满足工业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匹配 立体校正 四步相移法 双向线性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N步相移与全频解相的三维测量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臧利年 李锋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39,共5页
针对N步相移法无法克服测量系统中投影设备的非线性响应以及抑制三频外差解相存在的跳跃性误差,提出基于双N步相移与全频解相的三维测量方法。首先,通过标准双4步相移法求解初始包裹相位与融合包裹相位,依据条纹调制度确定组合包裹相位... 针对N步相移法无法克服测量系统中投影设备的非线性响应以及抑制三频外差解相存在的跳跃性误差,提出基于双N步相移与全频解相的三维测量方法。首先,通过标准双4步相移法求解初始包裹相位与融合包裹相位,依据条纹调制度确定组合包裹相位;然后利用三频外差法对部分条纹解包裹获得一级条纹级数,再基于全频解相算法中条纹级数与相位的关系,获得二级条纹的展开相位。最终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实现简单,展开相位平滑无跳跃性误差,相比现有方法解相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栅测量 双N步相移法 组合包裹相位 全频解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结构相移光纤光栅的反射谱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伍一 马卫东 林谦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56,共3页
相移光纤光栅作为一种透射型滤波器,在光通信和传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光纤包层刻蚀技术的新型微结构相移光栅,利用光纤双包层理论分析了包层刻蚀深度和环境折射率对纤芯基模有效折射率的影响,并将谐振理论与传输... 相移光纤光栅作为一种透射型滤波器,在光通信和传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光纤包层刻蚀技术的新型微结构相移光栅,利用光纤双包层理论分析了包层刻蚀深度和环境折射率对纤芯基模有效折射率的影响,并将谐振理论与传输矩阵法相结合,详细分析了刻蚀深度、刻蚀宽度和刻蚀位置与微结构相移光纤光栅的反射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移光纤光栅 Fabry-Perot结构 双包层单模光纤 传输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双N步相移轮廓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鹏 刘锦涛 王建华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3-222,共10页
条纹投影三维测量中,双N步相移轮廓术通过扩充一倍的投影条纹数量以补偿由测量系统的非线性响应导致的相位误差,但测量效率也因此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N步相移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双N步相移法相比,在减少相移条纹数量... 条纹投影三维测量中,双N步相移轮廓术通过扩充一倍的投影条纹数量以补偿由测量系统的非线性响应导致的相位误差,但测量效率也因此降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N步相移方法,该方法与传统的双N步相移法相比,在减少相移条纹数量的同时保持了测量精度。利用删减后的条纹计算原始和附加相位值,融合两相位实现物体的三维重建。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双N步相移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相同的相位误差补偿精度,并将测量效率提高了16.7%,同时证实了本文采用的三频分层相位展开的可靠度要优于三频外差法的相位展开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测量 相位误差 双N步相移法 相位展开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